《蚕姑娘》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05 09:55:0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蚕姑娘》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蚕姑娘》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蚕姑娘》教学反思15篇

《蚕姑娘》教学反思1

  本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从第2自然段到第5自然段有着几乎一样的结构,连文字都大致雷同。面对这样的文章,如果还是按照以往的方法,一味的抓重点词,训练朗读,是肯定不行的,也是相当无味的。因此, 我在教学时采取了先教后放的方法,重点教学了第二自然段,后面几个自然段让孩子自学,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加大了课堂密度,也让孩子感受到了“自学”的乐趣。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也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找找蚕姑娘每一次蜕变,要经历哪些过程,做哪些事情,原来以为孩子会把“不吃也不动”中的吃,动也作为动词找出来,于是,我在提问的时候,多说了一句:“注意,蚕姑娘没有做的事情你可不能画进去。”这样简单的一个提示,给了孩子们很大的启发,最后,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成功找出了5个动词,疏通了文章内容。可见,老师的提问对于孩子来说有着很大的引领作 用,因此,我们在预设问题,分析教材的时候,都应该多从孩子出发,多考虑,争取提出有效,实际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加“严密,顺利”。

《蚕姑娘》教学反思2

  解的情况下,备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首先找出放大的三幅图片,让同学们先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再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读后再提问,要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来回答,也可以根据自己家养的蚕,自己看到过的样子来回答: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蚕姑娘出来以后怎么样?提示注意:蚕吃桑叶的几天当中,它是在动着的;而从睡到醒当中的时间里,它是不吃也不动的,这叫做蚕眠。蚕眠共有四次,每次郡要脱去一层皮。第一次蚕眠脱去的是黑皮换上了黄色的皮,所以说“变成了黄姑娘”。

  我们要知道蚕在生长中开始阶段的情况,再读第第3、4、5自然段,注意词语换用的情况“又黄又瘦”换成了“又白又嫩”和“又白又胖”;“变成白姑娘”换成了“从此一天天发胖”和“从此一天天发亮”;“脱下黄衣裳”换成了“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发亮这反映了蚕姑娘不断地长大了。再读第6自然段,为什么要写明“睡了四回”?这个自然段里把茧子比作什么?(新房)为什么说“茧子真漂亮”?这段里为什么不写“醒了,醒了”,要写“成了,成了”?“成了,成了,茧子真漂亮”这句要怎样读?读了这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蚕吐丝结茧前后的情况。茧子里面的“蚕姑娘”称做什么?自答:茧子里的“蚕”称做蚕蛹。为什么写它“一声也不响”,不写“一动也不动”?茧子开了窗”是什么意思?自答:蚕蛹长出翅膀,成为蚕蛾,蚕蛾咬破茧壁飞出来就是开天窗的意思。前面把茧子比作“新房”,这里把蛾咬破茧壁比作“开了窗”,比得合适而有趣。

  请看第一、二两幅图。(学生看图)“变了,变了,变成蛾姑娘。”这句要怎么读?(要读出惊异好奇的语气来)请再读一下。(学生读)再看看第三幅图,想一想:两个蚕蛾在干什么?(蚕蛾在产卵)提示:蚕蛾产卵后死去,第二年春天,蚕卵又能

《蚕姑娘》教学反思3

  基于对课文的理解,我确定的教学流程是,首先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卵、蚕、茧、蛾之间的关系。然后开展对课文的精读,重点放在蚕生长过程的变化的理解上,让学生抓住“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一天天发亮”等关键词语理解蚕生长过程中四次大的身体变化。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适当为学生解惑,如“蚕为什么要睡这么多次?”、“蚕为什么身体会发亮?”等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需要重点注意的是要把准语文课的主旨,要让学生通过读来体会理解,通过读来表达对蚕的喜爱,通过读来激发他们对昆虫的兴趣。各种媒体的使用也要尽量少一些,不可用媒体的展示来代替学生的感悟体会。

《蚕姑娘》教学反思4

  师:蚕姑娘一声也不响地化做了蛾姑娘,飞走了,留下了漂亮的茧子。知道茧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生:可以做成漂亮的真丝围巾,我妈妈一直带的。

  生:还可以做成夏天穿的真丝衣服。

  生:还可以做成裙子,我夏天一直穿的,很轻很舒服。

  师:对呀,这些东西都是蚕姑娘给我们带来的。蚕姑娘变成了蛾姑娘,飞呀飞呀,过了些日子,生下一些蚕卵,便死亡了。

  生:啊?

  师:老师知道,你们肯定想对蚕姑娘说些什么?

  生1:我想对蚕姑娘说,你太可怜了,生命太短了。

  师:是呀,在我们眼里,蚕姑娘的生命只有两个多月,太短暂了,蚕姑娘她后悔吗?

  生2:她不后悔,因为她为我们带来了丝绸。

  生3:我也觉得蚕姑娘不后悔,因为她带给我们美丽,她自己觉得很高兴。

  生4:蚕姑娘像春雨一样,做了好事不张扬,所以尽管生命短,但她已经为我们做好事了,她很高兴。

《蚕姑娘》教学反思5

  《蚕姑娘》一文用儿童化的语言介绍了蚕变成蛾的过程。虽然介绍的科学知识的难度较高,但是全文读来趣味较浓,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还是能掌握蚕一生的变化过程的。在学文前,我通过猜谜的形式导入学习的主题,学生...

  《蚕姑娘》一文用儿童化的语言介绍了蚕变成蛾的过程。虽然介绍的科学知识的难度较高,但是全文读来趣味较浓,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还是能掌握蚕一生的变化过程的。在学文前,我通过猜谜的形式导入学习的主题,学生带着这份好奇心在课余时间预先做好对蚕的了解工作。我让学生在自己了解的文字与初读课文对比,课外知识介绍有何特点,书本知识介绍有何特点。学生自然会发现书本上介绍的语言生动有趣,段式回环往复,句末注意押韵。课文的第二至五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基本相同。

  在大致了解课文的语言及段式后,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先有个总体的认知,蚕宝宝的一生经历50多天,从蚕卵到蛾的变化过程。一张简单的图谱,箭头提示变化过程。学生一目了然。在学习课文的第二至五自然段时,每学完一个自然段,我采用一张蚕的相片来总结归纳,学生从“又黑又小 吃 睡 醒 脱下 变 黄姑娘”等词串说明了二龄蚕的出现,同样的方法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依次 出现蚕各个龄段的相片,学生能看图找关键词进行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借助板书进行课文的背诵。在段式的回环往复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又”字的用法,注意区分段与段之间的差别。学生养成会读书,读懂书的好习惯。

  在语文课堂的实践中,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与锻炼中逐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才能学好语文。

《蚕姑娘》教学反思6

  上《蚕姑娘》一课之前,我反复钻研教材,上网多方查找资料,浏览优秀老师的教案,但还是觉得不太容易把握。因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跟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科学性较强,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特点是本文的重难点,怎样化繁为简,使学生轻松掌握这一变化过程呢?我收集了许多形象直观的图片,一开始我通过课件出示长大的“蚕”让学生观察,学生因为从来没见过,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为上好这一节课打下了基础。

  紧接着我趁热打铁抓住课文的第二段为切入口,让学生反复朗读、思考:蚕姑娘是如何从又黑又小变成又黄又瘦的,她在这一过程中都做了哪些事,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把描写蚕的一些动词归纳在黑板上,吃 睡 脱 醒变。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不看书看着板书复述课文,没想到竟然大部分孩子都能熟练地背诵这一段。由于这篇课文段式回环往复,结构基本相同,所以第二段是学习的重点,这一段掌握了,后面各段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学,不懂的地方相机给予指导。并抓住不同点让生比较异同,这样一来,本来担心要花费许多口舌学生又未必明白的蚕的生长过程和变化特点学生轻松地就掌握了,而且一课时下来,学生不看书就能根据板书内容描述出课文的内容。我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肯钻研的老师。只要肯在“钻”字上下功夫,每一节课都会是趣味盎然的!

《蚕姑娘》教学反思7

  上《蚕姑娘》一课时,我从蚕开始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蚕的了解。有学生说:蚕最后可以变成蚕蛾。我说对的。有学生说:蚕吃的是桑叶。我说说得真好。有学生说:蚕会吐丝结茧。我说:你知道得真多。有学生说:蚕是从蚕卵里生出来的。我说完全正确。

  我看看没有学生举手发言了,就对同学们说:谁能把刚才四位同学说的四句话连起来变成一段话,具体说说你对蚕的了解。下面沉默了片刻,一位学生举手了,我让他发言。他说:蚕是吃桑叶长大的,它从蚕卵里生出来,最后变成蚕蛾,它还会吐丝结茧。我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大胆发言,然后说:这位同学把刚才四位同学的意思连起来了,真了不起,但说话的顺序有些乱,能否按照蚕的生长过程来有条理地说。此时,有几位同学跃跃欲试起来。我请了一位,他流利地说:蚕是从蚕卵里孵化出来的,它靠吃桑叶慢慢生长,长大后,它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蚕蛾。

  在备课时,我仅仅想通过教师的简要介绍来让学生对蚕有个初步的了解。但到了课上,我忽然有个念头,何不让学生简单说一说,看看学生到底对蚕有多少了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言语表达往往不够完整充分,也缺乏条理,此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首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对蚕的认识片言只语地表达出来,然后启发学生将这些片言只语组织起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同时丰富起来。在充分表达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和语言缺乏条理性的问题又暴露出来,此时教师灵活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发现表述顺序上的混乱,并按一定顺序重新理顺思维并组织语言,最后达到充分而有序地表达的效果。

《蚕姑娘》教学反思8

  《蚕姑娘》这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课文第2——5自然段写了蚕的四次蚕眠,语句基本上相似。所以我重点教学第2自然段,出示表格,让孩子通过读,然后了解蚕的头眠:吃——睡——脱——醒——变以及变化之前和变化之后的模样。接着我请学生合作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这里我重点让学生体会了“就”和“又”的区别,学生明白了第一次要用“就”,第二次的时候就要用“又”了。蚕姑娘从又黑又小到又黄又瘦,到又白又嫩,再到又白又胖,然后吐丝结茧,最后破茧而出。

  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孩子没有养过蚕,对蚕的生长过程有些陌生。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我通过多媒体激活孩子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这篇课文,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但是学生并没有实际接触过蚕,所以还是不能太理解蚕的一生。

  在本课教学快结束时,我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复述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学生掌握较快,因为他们真正掌握了学习方法、记忆方法,在这样的基本上我引导学生去背诵,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本上背诵,很多学生得心应手地较快完成了背诵任务。

  但是,后来发现自己在教学时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没有在初读课文两遍以后,让学生试着对全文进行一个梳理:卵——蚕——茧(蛹)——蛾,并找出文中的相关句子和词语,对此进行概括。这也是我做的不太好的地方。

《蚕姑娘》教学反思9

  这篇课文很有意思,童话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科学知识,而蚕宝宝实在是惹人喜爱的昆虫。

  在第一课时完成初读后,孩子们提了很多的问题,如:蚕为什么会脱掉衣服,蚕为什么要睡四次,蚕到后来为什么身体发亮了,蚕在茧子里怎么变成蛾的……说实话,有的问题我也不知道其中的科学道理,在课前找了个关于蚕的网站,给孩子们看了很多关于蚕的知识。

  学科整合,这四个字我到现在还是不知道怎么来清楚地解释,但是,我怕是把这堂语文课上成了自然课,学了这一课,学生在语言积累方面有收获吗?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掌握汉语言的音、形、意、字、词、句。这种课文如果纯粹上语文课,能拓展学生的知识吗?我觉得是不行的,但是,好的语文课要上得扎实而又不落入俗套。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朗读体会,品读了短语、再品读了句子,丰富了语言积累,又增加了不少课外知识。收获,我认为他们还是有的,因为,教育应该是多维而立体的。

《蚕姑娘》教学反思10

  童话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老子》曾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就是为了不教。教学中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知识。有扶到放,教给方法,让孩子会学习。学会学习不仅是学到一种知识,更是学到一种学习的方法。

  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结构相同,内容相似。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这就是扶着学生走,这也是教和自学的桥梁。老师要给方法,指路子。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学自第三至五自然段。

  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刚钻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生:又黑又小

  师:蚕姑娘出来以后怎么样?

  生: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醒来以后,变成黄姑娘。

  师:你能把描写蚕姑娘的动作的字或词语,画出来吗?

  生画,然后说:吃、睡、脱、醒、变

  师:这是蚕每一次变化之前,都必须要做的事情这就是它的成长过程。请同学们一起把它读一边,感受蚕姑娘在慢慢地长大。

  生齐读

  师:那你能看着黑板上的板书背出来吗?给你两分钟时间准备。

  学生努力背诵,指名背。齐背

  师:老师真佩服你们,看到你们的记忆里这么棒,我也心痒痒了,想不想听老师背?

  生:想!

  师:那好,请你们听好了,老师哪里背得不对,可要指出来啊!老师背,第三自然段。学生当然指出背不对的地方,其实就是与第二自然段不同的地方。

  师:有的小朋友的说得很对,我背得是第三自然段,其实课文中二三四五自然段,内容几乎是差不多的,结构也基本相同,那好就请你们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来学习下面几段。先读,再画出动词,接着再背诵,最后要完成老师写在小黑板上的填空。看谁完成的好和速度快?

  出示小黑板:从----里钻出来的又---又----的蚕姑娘,一共睡了------次,每次醒来都变了样,第一次变得又-----又-----;第二次变得又-----又------;第三次变得又-----又-----;第四次身体一天天--------------。

  生:逐项完成任务

  完成之后,再来回顾这四个自然段的内容上有什么变化?并告知:蚕姑娘的第一次睡眠叫做头眠,第二次睡眠叫做二眠,第三次睡眠叫做三眠,而第四次睡眠叫做大眠,这些都是专用术语,只需一般了解就行。更要抓住蚕姑娘的每次变化之后的样子的词语: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蚕在四个不同时期的外形、颜色等变化,掌握四次蚕眠的有关情况,了解蚕的成长过程。最后再进行感情朗读指导,特别是醒了,醒了,成了,成了,变了,变了这些词语让学生自己去朗读体会,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朗读。

《蚕姑娘》教学反思11

  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从第2自然段到第5自然段有着几乎一样的结构,连文字都大致雷同。面对这样的文章,如果还是按照以往的方法,一味的抓重点词,训练朗读,是肯定不行的,也是相当无味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采取了先教后放的方法,重点教学了第二自然段,后面几个自然段让孩子自学,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加大了课堂密度,也让孩子感受到了“自学”的乐趣。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也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找找蚕姑娘每一次蜕变,要经历哪些过程,做哪些事情,原来以为孩子会把“不吃也不动”中的吃,动也作为动词找出来,于是,我在提问的时候,多说了一句:“注意,蚕姑娘没有做的事情你可不能画进去。”这样简单的一个提示,给了孩子们很大的启发。

  最后,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成功找出了5个动词,疏通了文章内容。可见,老师的提问对于孩子来说有着很大的引领作用,因此,我们在预设问题,分析教材的时候,都应该多从孩子出发,多考虑,争取提出有效,实际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加“严密,顺利”。

《蚕姑娘》教学反思12

  蚕姑娘本文生动形象的介绍了蚕孵化的过程,在设计上我首先创设昆虫观察小组的情景,让学生以观察员的身份观察蚕,并通过卡通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变化过程,学生理解上没出现问题。当然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譬如在课文最后两段的处理上我过于慌乱,对于主题的升华迁移的有些牵强,过渡句没有设计好。在板书的处理上没有及时的书写,在深化学生产生观察研究昆虫兴趣这没有及时的引申造成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而且在理解文本中也出现字词不扎实的现象。在填表格这一环节中我应该让学生练习背诵。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自身情感渲染的基本功,在教学设计上更加精细。

《蚕姑娘》教学反思13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好时节,蚕也不例外。在暖洋洋的春光里,它们迫不及待“钻”了出来。《蚕姑娘》是一篇富含知识性,但又不乏童趣的文章,生动的语言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而且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插图也十分惹人喜爱。对这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积累。

  尽管这篇课文中画了许多插图,蚕的一生也介绍地十分明了,但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蚕仍是十分陌生的,在我们的生活中鲜少有人亲眼看到蚕宝宝了,更别说蚕床、蚕山、茧子了。因此,我预先布置了学生回家收集有关蚕的知识,学生有的从《拓展阅读》中了解到蚕其实还喜欢吃生菜等其他食物,有的从网上查到蚕丝的用途,有的从课外书上找到蚕一生的生长图片,还有的在爷爷奶奶的指点下认识了桑树、蚕床和蚕山。当我提出“你对蚕了解多少”时,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学习课文自然也兴趣十足。

  二、扶放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已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叶圣陶先生如是说。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学生会学,才能更主动地获得知识。本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从第2自然段到第5自然段有着几乎一样的结构,连文字都大致雷同。面对这样的文章,如果还是按照以往的方法,一味的抓重点词,训练朗读,是肯定不行的,也是相当无味的。因此,我在教学时采取了先教后放的方法,重点教学了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领悟“又……又……”的用法,找出关键动词“吃、睡、脱、换”。后面几个自然段让孩子自学,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加大了课堂密度,也让孩子感受到了“自学”的乐趣。在了解每次蚕眠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体会“醒了,醒了”的兴奋,领悟到生命成长的快乐,感受到生命的音符,对生命充满不尽的敬意。

《蚕姑娘》教学反思14

  这节课我差点在学生面前出洋相,学生对这个蚕宝宝可真是太感兴趣了。整节课不断地向我提问:“蚕为什么要经过4次睡眠才变成蛾啊?”“蚕为什么会变成蛾啊?”“变成蛾后它又干什么啊?”“它为什么要到蚕山上吐丝啊?”……

  一开始我还很高兴,表扬他们爱动脑筋,可到了后面我有点招架不住了,有些问题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原因。现想想,觉得真有些不好意思。看来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真的必须要常流水。

  这一次经历,更促使我要多学习,博览全书,决不能对不起那一个个脑子随时充满疑惑的孩子们。

《蚕姑娘》教学反思15

  《蚕姑娘》这是一篇老课文,这篇课文形象地描写了蚕由“蚕卵→蚕→蛹”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相关知识:从蚕卵里孵化出来,四次蚕眠,蜕皮,上蚕山,吐丝结茧,变成蛾。全文结构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后贯通,易于学生阅读把握。特别是文章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和惟妙惟肖的插图,传达了有如孩子般的喜爱之情。如此充满情趣的课文,孩子们乐学、爱学。 在教学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自己来介绍看见过的或亲自养过的蚕,这样,课堂伊始,就把学生带入了蚕的世界。学生眼前就出现了各个生长过程的蚕宝宝。当然,学习的兴趣也就更浓了。在开始就让学生区别“蚕”和“蚕姑娘”,学生们对蚕的喜爱之情就被激发出来了。到学完课文后,我再让学生来感受两者的好坏,使学生对“蚕姑娘”的感情进一步深化,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了蚕“从蚕卵到蚕,经过四眠到蛹,最后再变成蛾飞出来”这一生长的过程,很容易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课后练习要求全文背诵,在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组织学生背诵的: 1.抓相同句式间的微区别练习背诵。文章第二至五自然段的开头都是“又……又……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x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x衣裳。醒了,醒了,变成x姑娘。(从此一天天发x)”这四段,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进行记忆。 2.展开联想进行记忆。后两个自然段,通过回忆蚕的成长过程进行记忆。

【《蚕姑娘》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蚕姑娘》教学反思07-25

蚕姑娘教学设计06-11

《柳树姑娘》教学反思07-30

《秋姑娘的信》语文教学反思07-23

《棉花姑娘》语文教学反思06-21

棉花姑娘教学设计06-16

棉花姑娘教学设计15篇07-06

教学的反思06-29

阳光教学反思08-03

《春游》教学反思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