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06 10:06:3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15篇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1

  《狐狸和乌鸦》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爱听好听话的人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和孩子们一块儿学完了这篇课文,心情也和他们一样高兴。孩子们学得开心,我教得顺心。课后自己反思总结了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本课确定了以理解词句和朗读训练为重点的教学目标,符合教学大纲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目标明确具体,有内容理解,有思想认识,有能力训练。体现文道结合,讲练结合。

  2、 以读促讲,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根据本课教材以对话为主,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趣的特点,在教学狐狸第一次说话时采用比较句子的形式,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传神。然后举一反三读好第二、三次对话,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体验了情感,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加强了对语言的感受力。

  3、精心设计训练,教法灵活创新。教学第一自然段,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归纳段落意思并练习说话,然后老师贴图并用自己的话说出狐狸和乌鸦的住处;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从狐狸和乌鸦的对话入手,通过比较辨析和理解“眼珠一转、赔着笑脸和摇摇尾巴”等几个词语,悟出肉的来之不易,为领悟寓意打下基础;第六自然段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狐狸得到肉跑掉之后的心情,并进行说话训练,在理解中融人思维和表达的训练。

  4、充分激趣,强化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运用多种激趣手段辅助教学,如贴图入境,表情朗读,头饰表演等,大面积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参与欲望,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提倡个性化阅读,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好的方式进行阅读(如:边读边做记号、边读边演)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同一阅读内容,不同的学生会运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在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尊重。

  6、师生共同演一演,说一说,评一评,师生互动,教师用形象的语言、逼真的动作,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中,使教师极具亲和力,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充满了乐趣。

  7、加强学生的情感培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

  8、最后环节,设计以《肉被骗走以后》为题续编一个小故事的作业,让学生练习,使学生进一步领悟本故事的思想意义,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达到巩固学习内容的目的。同时也扩大了本次课堂的外延,对教材是创造性的使用。

  在教学中,我围绕狐狸骗乌鸦的三次说话及乌鸦的三次态度上的变化这一重点来设计问题的,但是这些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深奥,但有些问题不是很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以至于教师讲得多,而学生说的少,教学不能体现学生自主性。教学手段不丰富,未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2

  和《狼和小羊》一样,这又是一篇寓言故事,主要的内容是的是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了乌鸦嘴里叼着的一片肉。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狐狸骗肉的过程,形象地告诉我们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懂得这个道理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一开始我就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师问生答的形式,让学生作为主体为向老师提出疑问,让学生通过读书发现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这样不仅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得同学有更多更好的答案涌现出来。在教学中,先我让学生发挥想象。比如续编故事:狐狸被骗之后……。

  因为学生对这篇文章已经基本掌握,所以也请同学们表演这个故事,把正个情节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得到启发,受到感染,并请同学众说纷云,自己知道了什么道理,这样才能使学生从表入内地掌握课文。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3

  《狐狸和乌鸦》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讲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嘴里一片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课文共6个自然段,故事简短有趣,通过三次对话,形象地表现了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轻信。

  对于这种以对话为主又揭示一个道理的童话故事,怎样上才能上得有趣,把孩子积极性调动起来,又全身心地投入进入;怎样上才能让孩子的语言得到发展,让孩子的能力有所提高,让寓意的揭示不露痕迹;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次课我主要有3个环节:教授新课、语言能力训练、生字教学。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4

  教师在引导学生领悟课文道理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的孩子会认为狐狸很聪明,要向狐狸学习。我们不能否认,课文中的狐狸是聪明的,但是这种回答明显偏离了文章的价值取向,有的教师不但不能适时进行正确的引导,甚至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孩子的回答:“哦,这位小朋友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实在不值得提倡。那么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呢?是否可以联系上下文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孩子读文,明确乌鸦的肉是给谁吃的?如果小乌鸦吃不到肉会怎样?从而激起孩子对小乌鸦的同情怜爱,对狐狸这种不道德做法的激愤。

  由一则小练笔想到的……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公开课《狐狸和乌鸦》。整堂课中,授课教师通过读、议、演等多种的形式,让学生一直处于对狐狸的谴责,乃至憎恨的氛围之中,尤其是课尾处设计的小练笔,用其他老师的话说简直是“点睛之笔”,而笔者却有不同的思考与感受。

  教者在课尾处创设了狐狸与乌鸦再次相遇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描述出他们再次相遇时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教者企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但学生的回答却让笔者的心为之一颤,直至有一种隐隐的痛。学生给狐狸设计了这几种下场:要么被肉中隐藏的钢针戳死,要么被碎玻璃渣划破血管而死,要么吃了被乌鸦下了毒的肉毒死……多么恶毒的主意,多么残忍的手段,比这更可怕的,授课的老师竟然还对学生的回答大加赞赏,“真聪明,你想的方法真巧妙!”等等如此的评价不绝于耳。课后,笔者有心翻看了全班的作业本,发现竟没有一个学生为狐狸设计一个不死的结局。

  现如今,想上好语文课确实很难,因为那些看得见的语文好教,而我们普通教师却被逼着去寻找那看不见的语文而教。《狐狸与乌鸦》中,看得见的是那狡猾的狐狸,的确是它用奉承话骗取了乌鸦嘴里的肉,可文章揭示的可是“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当明白了这些,你还会去谴责那狐狸吗?你还会引导学生如此蛮干吗?

  对于弱者不加分辨的同情,是对人文关怀的真正践踏,我们不要怪那《狼和小羊》中的狼,也不要怪本文中的狐狸,为什么狐狸就难免一死,为什么小羊就永远死不了呢?当我们背离了文本所倡导的价值理念,那我们给予弱者的同情岂不苍白,那我们所理解的如此“人文关怀”岂不恐怖?

  语文教学好比是播种,播什么种,就长什么苗,开什么花,结什么果。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教,这更意味着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不再是仅仅带领学生领略那些浮在文本表面的华美辞藻,而要穿过文字去寻觅作者在文本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让文本所散发的“温度”去温暖人心。撇开表面的好坏美丑,那需要我们的勇气;看清作者的真实本意,那更需要我们的智慧,可这些又是常人看不见的。这则随笔真是发人深省,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是否沿着正轨前进,教师的引导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啊,语文真的不能随意的`教啊!

  本课的寓意是揭示: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课文对狐狸的话写的很多,对乌鸦的笔墨用之很少,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把更多的时间用来体会朗读感悟狐狸的话,抓住狐狸的狡猾不丢,让学生不自觉的去痛恨狐狸的虚伪狡诈,去鄙视狐狸,却忘了去思考,乌鸦丢了肉怪谁呢?,是它喜欢听好话,喜欢听奉承话才会放松了警惕而上当啊!这也就是我开始在前面就提到的,我们要认清编者的意图,否则会误导学生啊!

  语文离不开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立足本位,本位是什么?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尊重编者的编写意图,然后再思考自己的教学意图,千万不能因张扬自己的教学特色而错误地解读文本,更不能以发挥学生的自主为由而错误地引导学生。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5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说:“我认为狐狸挺聪明的”,在这里,我并没有要为狐狸“申冤平反”的意思,而是欲擒故纵,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得出这则寓言

  故事中蕴含的另一道理: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取食物,而不是欺骗。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让别人受到伤害,也是不可取的。这个道理隐含在课文这中,我挖掘了教材中的空白点,把它寓于教学之中,于无形之中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另外,当我把这个看法说出来的时候,也有几个同学举手表示赞同,说明我的看法代表了一部分孩子的看法,这又涉及到另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新课标提倡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但“个性化阅读”也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不能背离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很多的是非观念并不是很明晰,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狐狸为了这块肉,的确是想尽了办法,动足了脑筋,抓住了乌鸦爱听奉承话的特点,想出了这么一个好办法吃到了这快肉。但老师要让孩子明白:这样一来,乌鸦受到了伤害,她的孩子受到了伤害,狐狸为了自己却伤害了别人,这也是不对的,这种“聪明”不可取,不能学习。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6

  我主要谈谈本课教学中我是如何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注意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请学生谈谈对狐狸的看法?有人觉得狐狸很“聪明”,他用自己的话语打动乌鸦,让乌鸦开口。有人觉得狐狸很狡猾,它为了骗到乌鸦嘴里的肉,尽拣好听的说,说的话不是出于真心诚意的赞扬,而是在欺骗乌鸦。有人觉得狐狸很有“耐心”,在乌鸦不理睬自己的情况下,察言观色,一次次改变说话的内容,直到乌鸦开口。对于学生自己独特的看法,老师首先给予肯定,但同时也让孩子明白: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取食物,而不是靠欺骗。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让别人受到伤害,是不可取的,我们坚决不能学习。

  二、让学生续写,培养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勇于探索。如在完成《狐狸和乌鸦》教学之后,我布置了一个课外小练习:“同学们,乌鸦这次上了狐狸的当,下次它还会上当受骗吗?”“不会”“那么如果乌鸦再碰到狐狸,它会怎么做呢?”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有一次,老狐狸出去捕食,走前它嘱咐小狐狸:“如果妈妈很久都没回来,你可以骂树上的笨乌鸦,它一张嘴你就会有肉吃。”

  老狐狸一走,小狐狸就忘了老狐狸说的话,妈妈很久都没有回来,饿得小狐狸躺在床上哼哼直叫。正巧,老乌鸦听到了小狐狸的叫声,看小狐狸可怜,就叼着一块肉下来,给小狐狸吃了。老狐狸回来了,问清事情的经过,马上跑出洞,对乌鸦说:“我以前那样对你,你还救我的儿子,真谢谢你呀。”老乌鸦说:“大家都有是邻居,这是应该的。”

  从此,老乌鸦和老狐狸和睦相处,成了好邻居。

  通过这样具有开放性问题的思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7

  《狐狸和乌鸦》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狡猾的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其中课文第四至第八段讲狐狸骗取肉的经过是重点,理解狡猾的狐狸为得到乌鸦叼着的肉,接连施计是课文的难点。抓住描写狐狸和乌鸦的神态、语言、动作的词,加深对语言文字内涵的理解,从而领悟道理是突破本文重点、难点的关键。

  我在处理狐狸与乌鸦的对话之前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狐狸想了想,它在想什么?”学生们纷纷说狐狸在想怎样得到这片肉。我接着又问“狐狸有没有想出来用什么方法来得到这片肉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用骗的方法”。我紧接着又问为什么要骗,而不是“抢”?学生们立即说出:“乌鸦在树上会飞,狐狸在树下不会爬树。”接下来我把学生引入课文的精彩段落:“快看看狐狸是怎样一步步把乌鸦嘴里的肉骗到手的?”第一步“热情”问好,狐狸第一次对乌鸦说的话,“狐狸想了想,就笑着对乌鸦说:‘您好,亲爱的乌鸦。’”是狐狸装出一副笑脸,向乌鸦表示问候,在这句话中,“笑着”、“您”、“亲爱的”这几个词是重点词语。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词句的含义,我又设计了一句话:“狐狸想了想,就对乌鸦说:‘你好,乌鸦’。”将这句话写出来,让学生读读,思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哪一句更好?为什么?”通过读和比较,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到狐狸是假装笑脸,对乌鸦表示亲热,实际上是想骗到那片肉。这样讲解,就抓住了课文的重点,教学就有深度,学生学会了如何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对课文的认识也必然深刻。第二步关心孩子,第二次说:“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狐狸知道乌鸦很爱自己的孩子,想以孩子为题引逗乌鸦与自己说话;第三步投其所好,大肆奉承,第三次说:“您的羽毛真漂亮……您的嗓子真好……”事实上乌鸦的羽毛并不漂亮,嗓子并不好,这是奉承话。学生带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这些话,不由自主地进入了角色,把课堂气氛推上了高潮。 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认识到狐狸所说的话都是为了骗取乌鸦嘴里的肉。只有让乌鸦张嘴肉才会掉下来。

  课文的结尾直截了当地写狐狸叼起肉回到了洞里,这实际就是留给教者和学者的一个自由驰骋的天地,根据文章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上就要进行巧妙引导,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课文讲完后,我让学生想一想:如果你是乌鸦你怎样做,肉就不会被狐狸骗走了。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有的说:我会把肉先给孩子,然后再唱歌。有的说:把肉用脚踩着。有的说……学生们在自由畅想的同时更加感悟到爱听奉承话是多么的容易上当受骗。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8

  《狐狸和乌鸦》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狡猾的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其中课文第四至第八段讲狐狸骗取肉的经过是重点,理解狡猾的狐狸为得到乌鸦叼着的肉,接连施计是课文的难点。抓住描写狐狸和乌鸦的神态、语言、动作的词,加深对语言文字内涵的理解,从而领悟道理是突破本文重点、难点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

  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下面就我在教学

  《狐狸和乌鸦》这一课中谈谈自己的想法。我在处理狐狸与乌鸦的对话之前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狐狸想了想,它在想什么?”学生们纷纷说狐狸在想怎样得到这片肉。狐狸第一次对乌鸦说的话,“狐狸想了想,就笑着对乌鸦说:‘您好,亲爱的乌鸦。’”是狐狸装出一副笑脸,向乌鸦表示问候,在这句话中,“笑着”、“您”、“亲爱的”这几个词是重点词语。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词句的含义,我又设计了一句话:“狐狸想了想,就对乌鸦说:‘你好,乌鸦’。”将这句话写出来,让学生读读,思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哪一句更好?为什么?”通过读和比较,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到狐狸是假装笑脸,对乌鸦表示亲热,实际上是想骗到那片肉。这样讲解,就抓住了课文的重点,教学就有深度,学生学会了如何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对课文的认识也必然深刻。第二步关心孩子,第二次说:“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狐狸知道乌鸦很爱自己的孩子,想以孩子为题引逗乌鸦与自己说话;第三步投其所好,大肆奉承,第三次说:“您的羽毛真漂亮……您的嗓子真好……”事实上乌鸦的羽毛并不漂亮,嗓子并不好,这是奉承话。学生带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这些话,不由自主地进入了角色,把课堂气氛推上了高潮。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认识到狐狸所说的话都是为了骗取乌鸦嘴里的肉。只有让乌鸦张嘴肉才会掉下来。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曾经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那么,就让我们用想象的火种点燃学生的创造之火吧,这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在教学中,让学生深思,见疑,求同,求异。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在求同中去创新,敢于挑战教材,推陈出新,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独特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9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下面就我在教学《狐狸和乌鸦》这一课中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善于捕捉使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契机。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学生都是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重点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教师点拨、引导自主学习,去思考,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课前要对教材、学生作深入研究,更要善于在课堂上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让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语言实践。这里,教师紧抓乌鸦的想法,点拨,引导,让学生思,让学生答。从而,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导他们打开想象的闸门,他们便妙语连珠,令人拍案叫绝!

  二 、注意以读为主的训练主线,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以读为主是本课教学所体现的又一要点。对于狐狸向乌鸦的三次亲切问候,我采取自由读、男女生分角色读、小组读、整体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体会,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注意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语文课堂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应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因为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知识底子、自己的生活积累,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灵活性。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请学生谈谈对狐狸的看法?有人觉得狐狸很“聪明”,他用自己的话语打动乌鸦,让乌鸦开口。有人觉得狐狸很狡猾,它为了骗到乌鸦嘴里的肉,尽拣好听的说,说的话不是出于真心诚意的赞扬,而是在欺骗乌鸦。有人觉得狐狸很有“耐心”,在乌鸦不理睬自己的情况下,察言观色,一次次改变说话的内容,直到乌鸦开口。对于学生自己独特的看法,老师首先给予肯定,但同时也让孩子明白: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取食物,而不是靠欺骗。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让别人受到伤害,是不可取的,我们坚决不能学习。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10

  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我整合了语文课本、拓展阅读和课外书三种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狐狸、认识狐狸。

  在学本课之前,首先让孩子们谈谈对狐狸的看法,孩子都能说出狐狸很狡猾、很讨厌,学完本课后孩子们更加坚信狐狸是狡猾多诈、令人讨厌的。我感觉到在他们心里狐狸除了狡猾就是懒惰、不劳而获、令人讨厌,好像狐狸一无是处。但是作为成人的我深知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再说狐狸也并不只有狡猾一个特点,狐狸也有它美好的一面。凑巧拓展阅读上有一篇课文是《你了解狐狸吗》,通过读本篇课文,学生了解到狐狸并不是专干坏事,它干的大多是好事,狐狸的主要食物是昆仲、野兔和老鼠等,而这些小动物都是害虫,狐狸吃了他们就是帮了农民伯伯的大忙。童话故事中总是把狐狸描写成狡猾多诈、偷鸡偷鸭的坏蛋,这种说法是不公平的。

  课后我去图书馆找了关于狐狸的相关图书,找到了《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和《小狐狸离家出走》及《吃书的狐狸》。《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是一本书,由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而成,我给孩子们讲了其中的一个,他们听得很入神,都向我借这本书,我趁机向孩子们推荐图书馆有这本书,课后很多孩子借了这本书并且读完了,其中韦张奥阳的妈妈陪着孩子一起读完了这本书,妈妈说这本书非常有意思,孩子看得津津有味。

  通过整合课本、拓展阅读及课外书,孩子们对狐狸有了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11

  《狐狸和乌鸦》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内容简单,意思浅显易懂。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了乌鸦嘴里叼着的一片肉。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狐狸骗肉的过程,形象地告诉我们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在教授课文时,就确定了以理解词句和复述课文为重点的教学目标,符合教学大纲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教学第一自然段时,以出示挂图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知道,狐狸对乌鸦的礼貌问候是假,想吃肉是真;再通过狐狸对乌鸦所说三次话的对比,分析狐狸为什么要这样说,说得对不对,从而弄清乌鸦是怎么上当受骗的。接下来,请同学根据板书重组文本故事,并让学生从中明白一个道理: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并结合练习4里的名人名言,对学生进行教育,加强学生的情感培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最后环节,设计以“再次遇见狐狸”为内容续编一个小故事的作业,让学生练习,使学生进一步领悟本故事的思想意义,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达到巩固学习内容的目的。

  由于整篇课文较为简单,孩子通读几遍后就能明白课文的大致意思,因此在教学时,不应该过多的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而是可以让孩子反复朗读后,通过他自己的表情、动作来理解课文。逐一的分析便会觉得有些琐碎,甚至会产生疲倦感。这一点做得不够恰当,分寸把握不到位。既然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应该更多的培养学生自我分析能力,如果能在初读课文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来使孩子有目的读课文,比如:“狐狸为什么对一片肉都馋得直流口水?”“狐狸骗到乌鸦的肉了吗?”“怎么骗到的?”通过问题的引入让学生自学,然后回答问题。并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找到狐狸和乌鸦的三次对话,从中分析狐狸和乌鸦的不同态度,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其实,只要孩子们能反复朗读课文,并读出自己的感情,很多教学上的难点也就能迎刃而解了。所以,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悟,从读中去找到课文的答案,培养孩子会思考、会分析的学习能力。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12

  教材分析:《狐狸和乌鸦》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为了骗取乌鸦嘴里叼着的那片肉,极力奉承乌鸦,最后诡计得逞的故事。课文共6小节,第一小节介绍了故事的起因,正在找吃的的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片站在大树上,馋得直流口水。第二至五自然段具体讲狐狸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奉承、讨好乌鸦,使它一步步失去警惕,最后受骗上当。这是全文的重点,通过狐狸和乌鸦三次对话中各自的神态、语言、动作,形象地表现了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轻信。

  设计初忠:

  一、字词教学联系课文。生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语感、理解能力上它向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通过生字词的学习,学生还可积累词汇,为阅读、写作练就基本功。

  本课教学中我把字词理解放在课文学习中同步进行,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了“叼”“赔着笑脸”“一溜烟”等字词。导入新课,引出故事主人公“(叼着肉的)乌鸦”(图片),观察这只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像乌鸦这样把东西的一部分咬在嘴里,这个动作就是(叼),文中插图画得很清楚,学生一看就明白。有些字词在文中有它特定的含意,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赔着笑脸”的本意是以笑脸对人,使人息怒或愉快,可见是有目的性的,在本文中是狐狸为了取悦乌鸦而装出来的假意的笑容,要引导学生看到狐狸笑脸后面那张丑恶的面孔,我是这样做的:小朋友们,你们平时怎样跟老师打招呼?你觉得的话怎么样?(狐狸用了“亲爱的”“您”,很有礼貌。)乌鸦对些是什么反应?(没有回答。)假如你跟老师打招呼,老师却不理你,你心里会怎样?乌鸦不理睬狐狸,狐狸却仍笑着对乌鸦说话,难道它真的那么喜欢、尊敬乌鸦吗?(它是为了得到乌鸦嘴里的那片肉,是有目的的,并非是出自真心的笑,是虚伪的笑。)“一溜烟”形容跑得很快。我是这样处理的:饿着肚子的狐狸连施三计,好不容易才从乌鸦嘴里骗到那片可以填饱肚子的肉,假如你是狐狸,接下来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叼起肉,飞快地跑掉。)狐狸跟大家做得是一样的,找找文中哪个词告诉我们狐狸跑得很快?

  二、句子教学循序渐进。狐狸为了从乌鸦嘴里骗到肉,三次奉承乌鸦,而且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好听,所以才会导致乌鸦一步步地失去防范,受骗上当。教学时我采用先分后总的方法,对狐狸的三次说话先逐个进行了指导与朗读,此后又进行了整体的对比:狐狸三次讨好乌鸦想让它受骗上当。读读狐狸的话一次比一次说得动听,我们朗读的时候语气也该一次比一次强烈。

  三、课堂教学与趣味同行。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教师应该负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责任。”课堂伊始,我准备了两个关于狐狸和乌鸦的谜语导入本次教学,学生兴趣盎然。对话时狐狸和乌鸦的神态、动作生动地表现了它们的心理活动。指导学生演一演它们的对话对一方面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一个巩固、强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全身都动了起来,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动的成长特点。

  设计可能要比实践要完美得多,上完课,总觉得对自己的课有诸多不如意:

  1、阅读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中,教师花了过多的时间在分析狐狸的动作和语言上,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展现阅读的能力。

  2、本次教学最明显的一个缺点就是教学延时,且教学内容没能顺利完成。回顾本次教学,在某些环节费时太多,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教学时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当学生的回答离你的预计相差甚远时,教师应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13

  《狐狸和乌鸦》课末,指导学生续编故事:乌鸦嘴里的一片肉被狐狸骗走以后,乌鸦又会怎样想、怎么做呢?(学生编了好几种不同情节的精彩故事。)

  师: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以“肉被骗以后”为题编一个小故事,看谁编得最精彩。(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动笔写话。)

  学生在理解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拓展,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想象力、表演才能和创新思维的舞台,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师生不能只是教材忠实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教材的创新者、开发者。教师善于运用文中的留白,以此作为鼓励学生充分想象,引导学生个性表达,激发学生独特体验的契机,使课文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感受体悟更深刻,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14

  1、悟中读。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文中的狐狸有个初步的印象。怎样把狐狸的狡猾通过朗读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呢?关键还在于对“狡猾”的真切体验。教学文本中,我首先是通过抓关键词来体会。第一次对话中“亲爱的”和“您”可以看出狐狸的狡猾。第二次对话中,狐狸的表情是“赔着笑脸”,通过对比,学生了解到狐狸的“笑”并不是真诚的,不是发自内心的,他的笑是另有所图的,是装出来的,是虚伪的笑。这一下,孩子对狐狸的“狡猾”的感受又深了一层。加深了理解,学生朗读就入情入境了。孩子们会露着“假装”的笑容,用很温柔的语气故意去讨好“乌鸦”,有的孩子还会晃着脑袋或是摇着尾巴,把狐狸的虚伪面目表演得惟妙惟肖完全沉浸在角色中了。

  2、读中悟。

  孩子在入情入境的的朗读中,其实已经进行了一种角色互换,自己显然已成了故事中的狐狸、乌鸦。他们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又一次加深了对文中角色的认识。

  其实在日常教育中,我都比较重视语言的发展,朗读的训练。比如;课前我要求孩子们进行预习,对文中的内容已有了一些认识和粗浅的理解。但还不理解词语的含义。因此,在课堂上,我重视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正确认读和理解,我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体现学生自主性。

  在教学中,我围绕狐狸骗乌鸦的三次说话及乌鸦的三次态度上的变化这一重点来设计问题的,先指导学生学习第一次对话,然后指导学生根据我给的提示自主学习3---5自然段,教学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

  在课堂上,我以学生为主体,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去做、去演,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去表现自我。这节课上,孩子们都很投入,发言也很积极。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15

  《狐狸和乌鸦》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嘴里的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故事简短有趣,通过三次对话,形象地表现了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轻信。

  一、注意以读为主的训练主线,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感。

  学生的朗读与感悟是相辅相成的,感悟可以提高朗读,朗读可以加深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孩子们在悟中读,在读中悟。1、悟中读。学生预习过课文,对文中的狐狸有个初步的印象——狡猾。怎样把狐狸的狡猾通过朗读读出来呢?关键还在于对“狡猾”的真切的体验。我首先是通过抓关键词来体会。第一次对话中“亲爱的”和“您”可以看出狐狸的狡猾。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谁对谁说‘亲爱的’”,学生联系生活,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这只狐狸的虚伪、狡猾。第二次对话中,狐狸的表情是“赔着笑脸”,通过学生体会,学生了解到狐狸的“笑”并不是真诚的,不是发自内心的,他的笑是另有所图的,是装出来的,是虚伪的笑。这一下,孩子对狐狸的“狡猾”的感受又深了一层。其次,我通过让学生想象当时狐狸在讨好乌鸦时的心里话来感知狐狸的“狡猾”,嘴上是甜言蜜语,却别有居心。随着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学生入境又入情,,朗读就不再是难题。孩子们会露着(表现狐狸的狡猾)的笑容,用很温柔的语气去讨好“乌鸦”,一脸的“ 亲切”样。边悟边读。2、读中悟。朗读是感悟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加深感悟的一种方法。孩子在投入的朗读中,其实已经进行了一种角色互换,自己显然已成了故事中的狐狸,故事中的乌鸦。他们在绘声绘色的演读中,又一次加深了对文中角色的认识。

  二、课中利用课文空白处,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我设计了“当狐狸看到乌鸦嘴里的肉时,在想些什么?”“第一次狐狸跟乌鸦说讨好的话时,乌鸦在想些什么?”“当肉被狐狸骗走以后,乌鸦又在想些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发挥想像,把自己也变成其中之一。

  三、提倡个性化阅读。

  在学习第2自然段到第5自然段时,我出示了学习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好的方式进行阅读(如:边读边做记号、边读边演等),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同一阅读内容,不同的学生会运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在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尊重。但是学生好像只顾着自己朗读,还不能学着和其他小朋友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需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让学生参与表演读、比赛朗读等,大面积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参与欲望,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理解寓意时,有些学生还不能深刻了解,只是听我说了几句,还应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狐狸和乌鸦》教学反思07-14

正数和负数教学反思07-29

《狼和小羊》教学反思07-14

《茎和叶》教学反思06-26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06-23

《电能和能量》 教学反思06-22

《电能和能量》教学反思06-14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06-22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06-12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