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15 08:26:5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1

  在执教了《爷爷的芦笛》之后,发现自身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首先,在教学课文时,如何导入课文是关键,要抽取课文中重要的线索,形成系列。《爷爷的芦笛》则是选取了爷爷的三次芦笛声为明索,以强强的感情变化为暗线,以此来教学。不过,如此教学也有不妥之处,对于课文的最后一句话理解有点难度。

  其次,这篇文章较长,究竟该如何上呢?当然是抓住重难点,把握好轻重缓急。课文后的练习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重点,不过有两个,一是对句子“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是长不结实的”的理解,二是学习课文中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的写作手法。仔细阅读后,前者是本次教学的重中之重,不过,在教学时,我在时间的安排上出了点错,对于重点句子的理解时间较少,阅读课文的时间较多,因此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效果少理想。

  最后,如何抓词句品感受也是需要研究的一个方面。学生首先要感受要词句中的情境意,接着将这种感受转变为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声象同步,读好句子,触摸到文字背后的东西。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2

  《爷爷的芦笛》一文,描写了一个叫强强的孩子,从大都市来到海边,并独自一人在爷爷的小闸屋里过夜的情景。告诉学生,要想健康成长,就得要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我们的学生,和文中的强强是同龄人。学生在感知强强经历孤独、面对狂风巨浪的黑夜,从害怕到坚强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仿佛自己也亲身经历了一回,从而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纯粹被动的学习态度必须彻底打破。学生不应该把教师的讲授看作学习的终极目的;教师的讲解只是发动学习的端绪,学生必须自己再加研求,才可以得到能运用于实际生活的知识和能力。”我在课堂上,尽力做学生的指导者,尽力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采用“你的个人观点是什么?”“把你的成功和大家分享,好吗?”一类的教师语言,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我尽量讲得少,尽量讲得精,在关键出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我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整堂课的设计、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众多的学习内容中,学会选择有效信息;学生也能在浏览全文时,快速找到两个有价值问题的答案。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辅助学习,也是有效学习的方式之一。我在课上让学生圈圈划划,及时将捕捉到的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这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问题式的教学。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3

  在执教《爷爷的芦笛》后,我及时进行了反思,总结了一些成功之处,同时也存在需要改进的方。

  一直以来,我认为“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策略关键是“主线”的设计,这个“主线”可能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这个主问题要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全课,以利于全课的深入阅读和理解;也可能是贯穿全课的一根红线;也可能是整节课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等。

  这篇课文的课题——《爷爷的芦笛》既是文眼,又是全文的主线索。基于文本这个特点,我决定紧扣课题,围绕“每次强强听到的芦笛声是怎样的?这样的芦笛声给强强带来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感受爷爷的笛声给强强带来了想象与回味,带来了惊喜与欢乐,带来了坚强与勇敢,从而感受到爷爷对强强的那种独特的关爱与期盼。

  本课中的环境描写生动、到位,但是学生们却不能准确地用朗读表达出海水的凶猛、海风的疯狂等一些恶劣的环境变化。于是,我马上播放从网上下载的海浪澎湃的声音并配上海浪翻滚的图片。学生入情入景地聆听着,用心感受,想象当时的环境。把学生的所有感官引导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体验课文所描绘的内容和情感,此刻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海水是如何的汹涌,也为这些从未经过大风大浪的学生理解主人公当时为何会非常害怕打下基础。除运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之外,我还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内在美,引导学生体味大海平静和凶猛时的不同景象,激发学生想象强强的心理变化,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语文之美,让学生去享受学习的愉悦。

  我在课堂上,我尽力做学生的指导者,尽力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教学的内容安排不当,容量过大,没有很好地把握轻重缓急。重、难点学生理解的时间少。二是在学生朗读、感受了环境变化和强强心理变化后,没有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去说,谈朗读感受,而是一到两个学生回答后就直接进入了主题探究。三是音响效果不好,狂风巨浪声响过大,直接影响了教学秩序。四是拓展内容不丰富,引导不足,完全没有教学效果。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4

  在执教《爷爷的芦笛》后,我及时进行了反思,总结了一些成功之处,同时也存在需要改进的方。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基于以上所述情况,我选择了如何引导学生“激趣、发现、质疑、明理”教学设计理念;充分采取多媒体形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中来,利用图文并茂,声、光、色的独特效果,启迪学生思维和想象,感悟自然环境变化、心理变化,身临其境地去体会爷爷的爱。目的是想让学生走进课文,养成自主探究,爱动脑想问题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整个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紧紧围绕“爷爷芦笛的内涵”这个文章的“魂”,采用不同的方法,贯穿朗读、观察、讨论等,引导学生去寻找散在课文中的中心,进而去理解中心、拓展中心。这个引导过程又是通过把学生带劲了文本意境,让他们品味强强的感受,随着文本中的“我”一起去经历海边那不寻常的暴风雨之夜,在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文本中的“我”和教室中的“我”心灵相通,合为一体,彼此融合、吸纳、认同;利用图片、声音效果,激起情感的火花,化为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去触摸文字背后的蕴含,最终真正读懂了“爷爷芦笛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确定和发挥。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教学的内容安排不当,容量过大,没有很好地把握轻重缓急。重、难点学生理解的时间少。二是在学生朗读、感受了环境变化和强强心理变化后,没有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去说,谈朗读感受,而是一到两个学生回答后就直接进入了主题探究。三是音响效果不好,狂风巨浪声响过大,直接影响了教学秩序。四是拓展内容不丰富,引导不足,完全没有教学效果。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二)

  今天听了李老师的《爷爷的芦笛》一课,感受到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很强,适时运用音频让学生感受大浪冲击的声音,把学生带入到暴风雨之夜的情境之中。而且,教师时不时地提醒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想,这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方法。

  现将这节课的思路整理如下:

  环节一:揭题、回顾:

  师:这节课接着学习——生接读课题。

  师:我们已初读课文,知道强强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1:喜爱芦笛

  生2:勇敢

  生3:喜欢小闸屋

  师追问:强强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爱玩。

  师:爱玩,会玩

  思考:学生回顾强强是个怎样的孩子,价值何在呢?我想一定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储备,回顾课文内容。从学生回答当中可以看出都是从不同方面谈对强强的认识的。喜爱芦笛是从课题或全文来看;勇敢是从暴风雨之夜看的;喜欢小闸屋是从第一自然段来说的;能够看出学生对课文内容较熟悉,教师可适当点评一下,让学生对每一部分的内容有清晰的回忆。

  课堂是学生的,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理解,我们应站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评价他们的发言。如学生答喜欢小闸屋,教师可引导:是呀,小闸屋是多么讨人喜欢呀,你能用文中的话告诉大家小闸屋为什么这么讨人喜欢吗?这样就可以顺利进入到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之中。就不会出现教师追问,学生不知答什么,而是按教师的引导答:强强是个爱玩的孩子。对于爱玩的感受,我觉得有些欠妥,这里的“爱玩、会玩”和“好玩”的意思是有区别的。文中说:在强强的想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这里的好玩并不是为了表现强强的爱玩、会玩,而是从下文表现的:景美、巧手的爷爷和婉转的芦笛声,一切都让人向往,让人心旷神怡。所以,文中的好玩有“美好、美妙、令人向往”的意思。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三)

  《爷爷的芦笛》是鄂教版11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行文优美、饱含哲理的短篇小说。主要写少年强强在海边爷爷的小闸屋里,独自一人经历狂风巨浪之夜的恐惧,最后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故事。

  前段时间上完《爷爷的芦笛》,在如释重负的同时,也对本课进行了反思。

  一、紧扣课题,整体设计

  一直以来,我认为“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策略关键是“主线”的设计,这个“主线”可能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这个主问题要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全课,以利于全课的深入阅读和理解;也可能是贯穿全课的一根红线;也可能是整节课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等。

  这篇课文的课题——《爷爷的芦笛》既是文眼,又是全文的主线索。基于文本这个特点和六年级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我决定紧扣课题,围绕“每次强强听到的芦笛声是

  怎样的?这样的芦笛声给强强带来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感受爷爷的笛声给强强带来了想象与回味,带来了惊喜与欢乐,带来了坚强与勇敢,从而感受到爷爷对强强的那种独特的关爱与期盼。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上完课,我感觉本课的重点落实了,难点也突破了(自我感觉)。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爷爷良苦用心的爱。最后一句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也是爷爷说的一句话,学生理解并不难,关键是要反扣文中前面的内容了解“爷爷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知道爷爷把强强一人留在家中,让他经受恶劣环境的考验,让他承受紧张恐惧的煎熬,从而变得勇敢、坚强,来体会爷爷对强强的关爱。

  教学难点:了解自然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领悟这样交叉描写的关系及其作用,为六年级学生习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为了突破难点,我变以往的依段落顺序学习为归类学习,就是将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分类、集中学习。采用的方法是找句子——感悟——品读。分三步进行:

  1、读7——13自然段,用“——”找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环境的恶劣;

  2、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强强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请大家再读这部分,用波浪线找出描写强强的句子,感受强强内心极度紧张,万分恐惧的心理;

  3、师生合作读8、9、10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一边描述环境的恶劣,一边描述强强的反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这三部曲,学生非常清楚地体会到环境的恶劣,使强强“恐惧”心理变得真实可信;又能反衬强强的坚强,使文章“人”与“景”自然相融,互相映衬。从中也学到了描写的方法。

  总结这节课的得失,感觉还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改进:

  1、这堂课结束前让学生诵一诵与“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类似的>名人名言,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让我反思到教学第三自然段花的时间多了,只让学生感悟风和日丽的白天大海的迷人之处就够了,作者的描写顺序不必讲解,注意一课一得。

  2、板书是依据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的,这个非常贴切,但还可以更完美一些。在回归整体总结全文时,紧扣本单元的话题——爱在人间,提炼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关爱与期盼,并板书。

  3、这篇文章虽然饱含哲理,但也蕴涵着浓浓的亲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蕴涵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经历了入情、动情、抒情的历程,语言、思维、情感同构共生,这样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二:爷爷的芦笛教学设计与反思

  《爷爷的芦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

  3、 会认“闸、翱、颠、簸、哆、嗦”等6个生字。

  重、难点:

  1、学会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明白课文经风雨,风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课文写了一个叫强强的孩子来到海边,在爷爷的小闸屋度过一个暴风之夜的有趣故事。这是怎样的一次不平常的经历,它给这个孩子带来什么收获,请同学们在朗读过程中留心。

  二、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弄懂意思:翱翔、婉转、蒙胧、湿润、温馨、摇撼、驱赶。

  三、检查初读情况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2、 指名说分段情况及段意。

  五、细读课文,体会大海的特点和强强心情的变化

  1、 找出描写海浪、海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大海的特点。

  2、 读读描写强强动作,语言的句子,体会强强的心情的变化。

  3、 讨论:强强听到爷爷的芦笛声后,为什么变得勇敢起来?

  六、指导学生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意思。 1、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

  2、 说说读了课文后自己的受到的启示。

  七、巩固生字

  八、小结

  爷爷的笛声想要告诉大家:平静的大海,练不出熟练的水手!不经历风雨,怎能风彩虹!让我们一起永远记住爷爷平时爱说的一句话——“海边的孩子??”

  九、作业布置

  悠扬的芦笛声又飘起来了,他告诉我们很多很多,他让强强变得勇敢来!如果几天后,强强又独自一个人在小闸屋面临暴风雨的洗礼,他会有什么反应呢?请你展开想像,以《又是一个风雨之夜》为题写一篇短文。

  八、板书设计

  婉转 悠扬 清脆 奇特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长不结实

  (只有经受风雨,接受锻炼,才能健康成长)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

  《爷爷的芦笛》是鄂教版11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行文优美、饱含哲理的短篇小说。主要写少年强强在海边爷爷的小闸屋里,独自一人经历狂风巨浪之夜的恐惧,最后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故事。

  前段时间上完《爷爷的芦笛》,在如释重负的同时,也对本课进行了反思。

  一、紧扣课题,整体设计

  一直以来,我认为“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策略关键是“主线”的设计,这个“主线”可能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这个主问题要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全课,以利于全课的深入阅读和理解;也可能是贯穿全课的一根红线;也可能是整节课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等。

  这篇课文的课题——《爷爷的芦笛》既是文眼,又是全文的主线索。基于文本这个特点和六年级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我决定紧扣课题,围绕“每次强强听到的芦笛声是怎样的?这样的芦笛声给强强带来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感受爷爷的笛声给强强带来了想象与回味,带来了惊喜与欢乐,带来了坚强与勇敢,从而感受到爷爷对强强的那种独特的关爱与期盼。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上完课,我感觉本课的重点落实了,难点也突破了(自我感觉)。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爷爷良苦用心的爱。最后一句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也是爷爷说的一句话,学生理解并不难,关键是要反扣文中前面的内容了解“爷爷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知道爷爷把强强一人留在家中,让他经受恶劣环境的考验,让他承受紧张恐惧的煎熬,从而变得勇敢、坚强,来体会爷爷对强强的关爱。

  教学难点:了解自然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领悟这样交叉描写的关系及其作用,为六年级学生习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为了突破难点,我变以往的依段落顺序学习为归类学习,就是将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分类、集中学习。采用的方法是找句子——感悟——品读。分三步进行:

  1、读7——13自然段,用“————”找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环境的恶劣;

  2、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强强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请大家再读这部分,用波浪线找出描写强强的句子,感受强强内心极度紧张,万分恐惧的心理;

  3、师生合作读8、9、10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一边描述环境的恶劣,一边描述强强的反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这三部曲,学生非常清楚地体会到环境的恶劣,使强强“恐惧”心理变得真实可信;又能反衬强强的坚强,使文章“人”与“景”自然相融,互相映衬。从中也学到了描写的方法。 总结这节课的得失,感觉还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改进:

  1、这堂课结束前让学生诵一诵与“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类似的名人名言,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让我反思到教学第三自然段花的时间多了,只让学生感悟风和日丽的白天大海的迷人之处就够了,作者的描写顺序不必讲解,注意一课一得。

  2、板书是依据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的,这个非常贴切,但还可以更完美一些。在回归整体总结全文时,紧扣本单元的话题——爱在人间,提炼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关爱与期盼,并板书。

  3、这篇文章虽然饱含哲理,但也蕴涵着浓浓的亲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蕴涵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经历了入情、动情、抒情的历程,语言、思维、情感同构共生,这样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三:四年级语文下册 爷爷的芦笛 1教学反思 北京版

  爷爷的芦笛

  课文主要写少年强强在海边爷爷的小闸屋里,独自一人经历狂风巨浪之夜的恐惧,最后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故事。

  前段时间上完《爷爷的芦笛》,在如释重负的同时,也对本课进行了反思。

  一、紧扣课题,整体设计

  一直以来,我认为“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策略关键是“主线”的设计,这个“主线”可能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这个主问题要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全课,以利于全课的深入阅读和理解;也可能是贯穿全课的一根红线;也可能是整节课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等。

  这篇课文的课题——《爷爷的芦笛》既是文眼,又是全文的主线索。基于文本这个特点和六年级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我决定紧扣课题,围绕“每次强强听到的芦笛声是怎样的?这样的芦笛声给强强带来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感受爷爷的笛声给强强带来了想象与回味,带来了惊喜与欢乐,带来了坚强与勇敢,从而感受到爷爷对强强的那种独特的关爱与期盼。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上完课,我感觉本课的重点落实了,难点也突破了(自我感觉)。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爷爷良苦用心的爱。最后一句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也是爷爷说的一句话,学生理解并不难,关键是要反扣文中前面的内容了解“爷爷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知道爷爷把强强一人留在家中,让他经受恶劣环境的考验,让他承受紧张恐惧的煎熬,从而变得勇敢、坚强,来体会爷爷对强强的关爱。

  教学难点:了解自然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领悟这样交叉描写的关系及其作用,为六年级学生习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为了突破难点,我变以往的依段落顺序学习为归类学习,就是将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分类、集中学习。采用的方法是找句子——感悟——品读。分三步进行:

  1.读7——13自然段,用“————”找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环境的恶劣;

  2.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强强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请大家再读这部分,用波浪线找出描写强强的句子,感受强强内心极度紧张,万分恐惧的心理;

  3.师生合作读8、9、10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一边描述环境的恶劣,一边描述强

  强的反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这三部曲,学生非常清楚地体会到环境的恶劣,使强强“恐惧”心理变得真实可信;又能反衬强强的坚强,使文章“人”与“景”自然相融,互相映衬。从中也学到了描写的方法。 总结这节课的得失,感觉还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改进:

  1.这堂课结束前让学生诵一诵与“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类似的名人名言,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让我反思到教学第三自然段花的时间多了,只让学生感悟风和日丽的白天大海的迷人之处就够了,作者的描写顺序不必讲解,注意一课一得。

  2.板书是依据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的,这个非常贴切,但还可以更完美一些。在回归整体总结全文时,紧扣本单元的话题——爱在人间,提炼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关爱与期盼,并板书。

  3.这篇文章虽然饱含哲理,但也蕴涵着浓浓的亲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蕴涵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经历了入情、动情、抒情的历程,语言、思维、情感同构共生,这样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四:教学反思

  《种子》教学反思

  “合作学习”目前被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但是我在教学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我们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我们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避免少出现这种无效的合作学习。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

  抓住关键词,深入挖掘,感悟内涵。通过找出关键的词语或者句子让学生感悟,学生在交流的过程就能有根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特别是“课文中的儿童是一群怎样的儿童?”这个问题能引导学生在文字的背后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如“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让学生体会游春儿童的多和快乐之外,结合“小天使”来深入挖掘,这些儿童还是怎样的儿童呢?(天使般的儿童、春天般的儿童、鲜花般的儿童……)学生对儿童就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一群儿可爱、纯真、快乐、活泼,充满朝气的儿童。下面的句子我同样抓了“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两个“匆匆”等一些最能体现儿童特点的词句,通过朗读、想象等感悟儿童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钓鱼》教学反思

  品读课文,体会心情。这节课我抓住人物心情的变化,先从钓到鱼后的“得意”,引出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重点处理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将表现鱼大的句子分析的比较透彻,为后面“我”不想放鱼,以及和父亲的争辩铺垫好了感情基调。抓住“得意”一词,能够提纲挈领,辐射全段,将默读勾画、扣词品读、朗读融为一体。学生读出了感情,读出了味道。在执教本课时,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理活动时,我鼓励学生在有关的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进而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完善体验。可以看出,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例如对“?可是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体会到了难受、伤心、委屈等,这些都是很有见解的体验。再引导学生就“我”和“父亲”还会怎样争辩,进行想象续说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然后水到渠成地引出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喜欢这条大鲈鱼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这里理解透彻了,课文有关启示部分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较长,究竟该如何上呢?当然是抓住重难点,把握好轻重缓急。课文后的练习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重点,就是对句子“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是长不结实的”的理解,不过,在教学时,我在时间的安排上出了点错,对于重点句子的理解时间较少,阅读课文的时间较多,因此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效果不太理想。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体会古诗感情的最好方法。通过朗读,学生和诗人的感受会贴得更近。新课伊始,我结合导学案先让学生朗读古诗,并指出多音字的准确读音。之后,在学生讨论诗意汇报时,让学生读出诗句再解释诗意。分析完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乡情后,又多次朗读,每读都有新的要求。我觉得学生的感情应该是越来越强烈的,他们的这种感情恰恰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了。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我教学这篇课文时,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如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读得还不够到位。在练习排比句写话时,由于环节操作失误,在下一节课才补上。另外,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如果安排一个有感情朗读全文环节效果会更好一些。课件制作还不是很精美。

  《走进丽江》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和感知丽江的神奇美丽,我在网上下载了许多关于课文内容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图文对照,让学生更加易于理解重点句子和段落。学生也踊跃说出自己的感受,谈谈丽江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并让学生把主要描写的两个景点用书上的句子连起来,这样让学生体会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体现了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学时,我注意将朗读、思考、交流贯穿始终,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丽江的神奇而美丽,体验作者喜爱丽江的思想感情。

  《五彩池》教学反思

  理清重点句段,欣赏如画美景。加强说的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课文二、四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五彩池的形态以及池水呈现五彩的成因,语言生动形象。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对学生进行三项说话训练:①理解性说话;②模仿性说话;③想象性说话。但美中不足的是,导学案设计得不是很好,忽略了学困的学生。

  《卫星比武》教学反思

  这一课是在“尝试教育”的理念指导下,充分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进行教学的。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多,教学容量大。课前,我精心设计导学案。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了学生,一切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变化来出发学习这篇科普读物,将枯燥的说明文转化为激发学生强烈探究欲望的课型来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十课巴斯德征服狂犬病教学反思

  由于课文较长,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多,教学容量大。怕课堂上朗读占用时间太多,在教学前,我先安排学生预习了本篇课文。预习的效果很好,学生对课文比较熟悉,教学时,朗读流利,使课堂节奏更紧凑,也使课堂更高效。

  《11小树死因调查报告》教学反思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因为本课是一篇实用性文体,比较枯燥,为了把这类课文上活,我做了各种设想和尝试,所以在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颇费周折,最终在上课前一天才将课件定下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动,兴趣不是很浓,配合也不太好,尤其是在教学“造句”环节时,因为当时引导不当,学生对“并且”理解不深,无法说出合适的句子,应该在田钰同学说完“而且”的句子后,加以引导“并且”可换为“而且”,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加深了理解,说句子也会更合理。其它各个环节基本按照预

  期的目标实现了,但是整个教学过程感觉不够精彩,自己不太满意。

  《12绿色记事本》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较长,但内容较浅显,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通过自学能读懂课文,所以,在设计导学案时,我主要安排学生自学为主,较难的内容安排学生合作学习解决,再全班交流。在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环保的重要性。

  13我站在祖国地图前教学反思

  课文有些句子学生理解有些困难。如“南海诸海岛,撒开珍珠串”,学生难以体会到,我借助课件让学生观察、想象,体会祖国南海上的岛屿既多又美丽。又如“给妈妈做件衣衫”一句,我先问学生“妈妈”实际指什么,再指导学生联系作者给祖国设计宏伟蓝图,明白这句是让祖国呈现出新的面貌,从而让学生体会句子写得多么形象、多么感人。整堂课我注重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找答案,在答案中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最后带着体会再去读,整体表现不错。

  《14 陈嘉庚办学》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读题后发散思维,自己提问题。(陈嘉庚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办学?在哪儿办学?怎样办学的?)然后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读课文,说说课文讲述的主要内容。然后引

  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陈嘉庚崇高的爱国精神。

  15舞动的北京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要注意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不要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或美术课等。在课堂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读,教师的范读很重要。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会对知识的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的随堂板书很重要,板书中也更能体现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16

  小组合作学习不要流于形式,要落实好小组内学习的结果。要追求实实在在的课,教学为目标而定,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在不经意中

  扼杀了学生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17《莲叶青青》教学反思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开头由玄武湖那一望无际的莲叶勾起对祖母的回忆,引起下文。结尾照应开头:“如今看到这一池的莲叶,就像看到了一池的清凉。假如祖母拥有这一池的清凉,她又会高高兴兴地把它分送给许多人吧!”教学时,可让学生把开头和结尾连起来读一读,进一步体会作者对祖母深切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18萧山杨梅

  在教学中,老师不要低估了我们的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有自己的创造,为人师者应当积极给学生创造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否则一旦每一课的机会错过,就会遗憾每节课了。

  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应当多多借鉴数学科的问题设计理念,一定要遵循“低坡度、高密度”的原则。问题设计得巧妙,问题提出得恰到好处,学生自然会积极投入进来,学生的答案才会有更多惊喜。

  《19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教学这一课时用了两课时虽然把课文学完了,但课堂作业还没能在课堂上完成,这样就势必还需要一节课的时间。看来,课堂上还要再压缩,减少一些无病呻吟似的朗读交流,把时间用到练习上,也许可以使教学更高效。

  20

  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积极性评价必不可少,为人师者千万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赏识评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最喜欢听到的莫过于师者的赞赏,一句句恰当的赞语可以凝成学生不可预测的力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针对这一指导思想,我在出示课题后就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激发了学生读书学习的热情。整堂课力求营造开放、和谐的气氛,在良好的读书情境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通过对文中

  重点词句的理解,细细的品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指导,体会、感悟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深情。

  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多元化,要注重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写话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还要体现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

  篇五: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3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第一课《种子》教学反思

  本文通过讲交树种这件事,刻画了一个做事认真、诚实、纯朴可爱的女孩儿形象。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情描写细致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儿是怎么样交树种的、她交的的树种是什么样的、她又是怎么捡树种的,学习小女孩儿做事认真的好品质。

  孩子们通过学习,责任心有了提高,作业也比以往认真了。有的学生还会仿照文中描写小女孩交树种的动作自己写一段话。

  第二课《只捡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

  课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的花儿。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生机,令人感到十分快乐。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花儿和儿童一样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作者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本节课中,我注重了学生自主选择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句子的朗读,还是句子的感悟、理解,还是对问题的理解,十分注意对的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找到、感悟冰心奶奶行踪的句子时,我就要求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感悟。再如,在读文,理解“孩子多,有活力”时,让学生自己找文中还有那些句子也写出了作者看到的儿童多?让学生挑选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学生在理解的、感悟的过程中,自己的自主选择能力得到了培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我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活力”一词,特别抓住“喷发着太阳的气息”,联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同学身上没有没感受到太阳的气息,以图(学生打篮球时大汗淋漓)引学生说说感受,再读这句时,学生就完全理解了,读得也到位,然后由他们自己解答 ,感觉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呵 !

  第三课《钓鱼》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体会“我”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找出有关语句细细朗读、体会,父子对话部分则是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我”钓到大鲈鱼,十分惊喜;父亲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我”极不情愿;后来,“我”领悟到父亲的做法是对的,在三十四年的人生旅途中,面临各种诱惑,“我”变得非常坚定。

  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得鲈鱼放回湖里去?父亲做得对不对?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讨论乃至辩论。重视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在此基础上,我再作引导。

  最后我抓住课文中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让学生进行阅读思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个人的体验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有什么诱惑力?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很高。

  第四课《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

  课文7至1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也是全文的“魂”。要让学生体会爷爷说的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大”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本文的难点。教学时,我直接让学生找出描写海风、海浪凶猛的句子和重点词语,还有描写强强害怕时的动作、心理的句子,进行分析。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引导学生体会风浪越来越大,强强越来越害怕。学生通过认真的感悟,体会到海浪从“喷洒”到“摔打”,力度更强了,所以强强也更害怕了。学生回

  答问题时恰当的运用了从“紧张”到“害怕恐惧”的过程。然后我适时的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认识到晚上会有大风大浪爷爷都是知道的,当问到强强时强强说不怕是因为强强没有经历过。后来强强真正遇到狂风恶浪时又害怕了,这些都是强强遇到的困难,体会强强当时害怕的心理和经受实际锻炼的情形,然后进行感情升华,寻找散在课文中的中心,进而去理解中心、拓展中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单元

  第五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读诗、背诗已不是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感受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这也是我请教老教师后的共同意见。于是,我得在怎样感悟古诗的情感上仔细揣摩,探寻方法。

  我在时间分配上,初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只用了半节课,后半节课意在品味诗情,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学的重点。

  当然尽管本节课考虑多多,还是有很多不足的:

  课上,学生能按着我的思路学习,不过在感受诗情的环节学生体会得还不够。首先,学生对于诗人的资料,诗歌的写作背景不是很了解。所以就不能很好去体会诗人写诗的感情,我应该把诗人当时的心态,的'处的政治环境等都讲解给学生,用他们的生活感受去体会作者的感情。

  看似简单的东西末必简单。越是简单的文章,它包含的内容越耐人寻味,道理越深刻,需要教师付出的越多。

  第六课《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我设计的这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同时将作者的写作方法渗透到学生的作文中。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首先是教师范读,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通过教师的语言把他们领入文本;其次是个人读,让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从而获得自身的体验;此外还有小组读,男女同学读等等,让他们与文本对话,从而能有所思,有所悟。

  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再深入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我随机指导,从而使学生在读中具体感受到桂林山水带给人们的美。学生通过读已经充分体会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

  第七课《走进丽江》教学反思

  《走进丽江》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先是总的概括了丽江是“美丽”与“神奇”;接下来,分别写到丽江的历史地位、古城街道、精巧布局、玉龙雪山等景色的“美丽”和“神奇”之处;最后简介还有何奇特美景和作者被陶醉之情。

  全文的重点就在“美丽”与“神奇”二词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将这两环节作为重点和突破点。首先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总结出丽江留给他们的印象--美丽、神奇;让学生带着这两个词,找出文中能够表现出美丽、神奇的地方(句子、段落)。 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和感知丽江的神奇美丽,我在网上下载打印出许多关于课文内容的图片,

  让学生用图片对照着文字进行理解,也便于理解。

  学生是在不断地学习中取得进步,老师也是如此,也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善才会将课越上越好的,经后不仅自身要努力专研,还应当多向身边的优秀老师学习,争取进步。

  第八课《五彩池》教学反思

  实施自主学习,是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是在领悟教材的过程中完成的。我在课前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钻研,因此,教学模式并非是固定的,学生怎么学习,我都能进行随机的、动态的指导和点拨。

  如,当学生从第一段末的几个“有的”中感受到了五彩池还有许许多多奇特的形状,我便让学生加以想像,模仿课文的比喻句进行说话训练,“五彩池玲珑多姿,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 )。”学生说出了各种不同的形状,弯月、手掌、云朵扇子??想得既奇又妙;当学生从“柠檬黄”“天蓝”“咖啡色”“橄榄绿”等词中体会到了五彩池的颜色美,我便让学生用上这种“物+色”式的词(如:孔雀蓝、葡萄紫、橘黄??)描绘五彩池那瑰丽多姿的色彩,“有的上边的池水是( ),流入下边的池就成了( );有的左边的池水是( )。”进行积累词语的训练。

  本课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在学生读透课文的基础上,把语境转换成实境,让学生用各种形式为五彩池做广告。学生们兴致较高,积极地做准备,有表演小品的,有写广告语的,有写诗的等等,在交流中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不仅学得快,培养了适应生活的能力,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了再创造。

  第九课《卫星比武》教学反思

  《卫星比武》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主要讲述了五种卫星的外形和功用的特点,分别是侦察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和资源卫星。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充分的、不同形式的朗读,来逐渐体会不同卫星的特点,特别是安排学生模拟解说员阿姨角色的语调进行课文的解说和朗读,收到了较好的理解效果。

  为让课堂继续迸发出思维和想像的火花,我设计了一个想像拓宽的话题:“同学们,面对新世纪和新生活的需要,我们人类可能会需要更多功能丰富的卫星来服务,请问你想发明什么功能的卫星呢?请同学们大胆的设想一下!”同学们像纷纷离巢的鸟儿,自信欢快的回答让我感到阵阵的欣慰。

  第十课《巴斯德征服狂犬病》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描写狂犬病可怕的词语,如“一但、就”等词语,突出如果染上了狂犬病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身亡,狂犬病确实令人感到“可怕”;然后让学生读,通过朗读再次感受狂犬病的“可怕”;体会“令人谈’’犬’’ 色变”这句话的含义。第一部分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进行第二部分教学时,围绕一个问题:巴斯德是如何征服狂犬病的,心理上有哪些变化。看到这么多人染上了狂犬病,巴斯德的心里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这一部分我抓住“孜孜不倦”一词,通过理解、找同义词体会巴斯德研制疫苗的艰难,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巴斯德经过长达五年的时间,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在征服狂犬病的道路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但是强烈的责任感却是他对如何驱除狂犬病对人体的危害而忧虑不安。我就让学生找到答案,巴斯德最后征服狂犬病了吗?通过朗读再次感受征服狂犬病意义重大。那么巴斯德的成功来得容易吗?然后教学4——12自然段,重点找出实验的过程巴斯德的心情的句子和词语,通

  过找句子,找重点词,小组交流,谈感受,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科学家当时“犹豫、极度疑虑、焦虑万分、忧心忡忡”等心情,体会巴斯德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的精神和崇高的责任心。然后质疑作为巴斯德这个“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科学家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进行辩论。再给课本插图加标题。充分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辩论后深化学生认识,加深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科学家造福人类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我想如果抓住了这两部分的教学,前者略讲,后者精讲,心理变化线所贯穿全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抓住了。最后总结全文,联系学生实际,问学生想对巴斯德说什么。再拓展介绍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激发学生爱科,学科学的情。

  第十一课《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因为本课是一篇实用性文体,比较枯燥,为了把这类课文上活,我做了各种设想和尝试,所以在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颇费周折,最终在上课前一天才将课件定下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动,兴趣不是很浓,配合也不太好。

  今后在教学此类文章时,还要继续做研究,争取让这类实用性文章能拓出一条新的教学路子,让学生在教学中学会知识,加深印象,感受精彩。

  第十二课《绿色笔记本》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写的又是一些生活小事,贴近儿童的认知世界。我在教学中,讲的过细、过精,以致整整讲了两节课才结束。学生听的烦,我也讲的累。我想对于略读课文,我应该放手以学生自学为主,看看学生读完课文后自己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再提出来讨论,还应该留下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这方面的人和事,以及自己的感想。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5

  这是一篇行文优美、饱含哲理的短篇小说。主要讲了强强到海边爷爷的小闸屋里,在狂风巨浪之夜,独自一人历经恐惧,最后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事。因为课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一是线索分明,以“芦笛”贯穿全文;二是注意通过环境描写反衬人物的心理变化;三是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教学本课我是围绕第二个写作特点进行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以思考题“默读课文8-10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分别画出描写当晚环境的句子和描写强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贯穿整个部分,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这一连串的问题。由于此环节学习到位,为下文做了铺垫,在理解爷爷说的“海边的孩子不沾的海水是长不大的”这个句子的含义时,让学生学会抓关键词“海水”“结实”来理解句子的含义,学生们在谈含义时感受颇多,场面热闹,发言踊跃,句句精彩,成了本课教学中亮丽的一面,很是感动。

  这节课不足点是:在理解爷爷这个人物品质的刻画时较欠缺。对强强来说爷爷这个人物形象在脑海里留下的印象不深,对芦笛声还蛮深刻的。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6

  《爷爷的芦笛》讲述了一个名叫强强的小男孩到爷爷的小闸屋渡过了一个狂风大浪之夜,逐渐地成长起来的故事,让我们体会到了“不经风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真正内含。文章语言文字优美,故事情节起伏跌宕,耐人寻味。

  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的特点,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 紧扣课题,整体设计

  这篇文章比较长,但全文紧凑,行文优美。课题《爷爷的芦笛》既是文眼,又是全文的主线索。基于课文这个特点和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我决定紧扣课题,围绕“爷爷的芦笛声给强强什么感受”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脉落的基础上,然后进一步体会想象中的大海令强强向往,白天大海风平浪静,悠扬的芦笛声给强强带来了快乐;晚上,大海狂怒起来,爷爷的芦笛声让强强战胜恐惧,变得勇敢起来。

  二、 以读为主,读后感悟

  教学前,我想通过诵读对想象中的大海,五月风和日丽的大海,夜晚狂风怒潮的大海进行感悟,并抓住每种环境下强强的心里感受对全文进行品读。只有点拨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用心地读重点句段、精彩句段、疑难句段,去感受情景,想象意境,才能真正读懂“爷爷的芦笛”的内涵。但全文内容多,第二课时时间有限,既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要渗透读的训练,还要领会文章的精神内涵,设计教学过程难度较大,不知道该从那一条主线牵引,哪一点进行切入。实际教学时我让学生在浏览全文后得出了爷爷的三次芦笛给强强的整体感受:向往、高兴、勇敢。围绕这三点再让学生深入课文具体体会,学生在读中重点抓住了环境描写的句段,围绕环境描写把握了强强的心理,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说自己的感受,渗透语言表达的训练。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用分析代替学生的读书,代替学生的自悟自得。应避免繁琐的分析,要让学生注重语言的感悟。学生通过自悟而受到情感熏陶,其效果要远远甚于老师通过分析而强加给学生的说教。

  课文7至13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也是全文的“魂”。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想通过学生的整体感悟去体会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情感的关系,理解爷爷的言传身教对强强成长的作用。所以我让学生自读时想象看到的画面,想想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哪个镜头。由于我没解决好预设和生成的问题,这个环节处理的比较乱。学生没有先把握环境的描写,而是从强强的表现入手谈了自己的感受,虽然事前我也想到过这一点,但课堂上没有及时牵引,学生的体会不够深刻,文章的“魂”最终没有丰满起来。

  现在觉得,如果直接启发学生找出描写海风、海浪凶猛的句子和强强动作、心理的句子,体会强强经受实际锻炼的情形,课堂环节会更加紧凑,语言文字的训练能更扎实,课堂也能更有实效。

  总结这一课的得失,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几个方面还需努力:

  1、文本解读要深透。我们常说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自悟。如果教师自身没有认真解读文本,又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进入文本,去寻找散在课文中的中心,进而去理解中心、拓展中心.

  2、 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问题。学生的生成其实是学生与文本的倾心对话,学生的问题可能是琐碎的、无序的、模糊的,这就要求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继续抓住文章之魂。而教师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大环节整体牵引,可以使学生随之展开的学习有立足点,也不至于散乱。预设合理,生成也就有迹可寻。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7

  《爷爷的芦笛》这篇课文行文优美,饱含哲理。主要讲强强到海边爷爷的小闸屋里,在狂风巨浪之夜,独自一人经历恐惧,最后在爷爷的芦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事,让我们体会到“不经风雨怎能成长的”道理。

  在学生理清课文思路之后。我直接进入进入课文重点部分7——13自然段。围绕两个问题展开教学:强强在这个夜晚心理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我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拨。如。学生找到第九自然段时,能抓住“裹紧、蜷缩、钻进被窝、连大气都不敢出”体会强强当时特别害怕。我接着问:他为什么害怕?学生自然找到第八自然段,通过两个句子体会到当时海面的风狂浪高的情景,当学生说出来后,我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在这一部分的教学我觉得学生进入到了情境之中,读得很有感情。

  但在后面的教学中,还是有学生对“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是长不结实”,理解不到位。有的学生只能说表面上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课后思考,还是我自己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理解能力。直接吧把这个句子让学生读,他们不容易理解。应该让学生联系前文,理解“沾海水、结实”在课文中的含义,此时,让学生交流、讨论,效果会更好,相信这样,理解这句话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了。

【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08-07

爷爷的毡靴教学设计04-01

教学的反思06-29

《大海》教学反思08-13

教学反思模板08-11

《风》教学反思08-10

《杞人忧天》教学反思08-09

《春天》教学反思08-09

蜜蜂教学反思08-09

《风筝》教学反思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