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02 08:22:5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第二次上完“角的初步认识”这本节课,又听了各位老师的点评,收获很多。本课是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认角、做角、比角、画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动手做角,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

  我反思这节课上得好的地方有以下两点:

  1、结合生活情景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们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项重要的智力活动,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因此,我在教学时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制作学具等,来帮助学生学习。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两个大小一样、两条边长短不一样的角来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是这个环节的设计不是很好,学生们对这个知识点还理解得不透。应该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如果这样的话,教学效果应该会更好一点。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成功之处:

  反思这节课,我能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的理念。这节课的尝试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关注生活经验,重视实践操作,让学生经历角的含义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先让学生说说在生活当中看到过或听说过哪些角,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然后在找角摸角画角分辨角等活动中建立了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使他们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知识,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亲历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评价学生让他们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利用学具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究性和趣味性,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使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

  不足之处:

  1、时间把握不够准确,预设的活动没有按时完成。

  2、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练。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关角的知识,虽然生活中处处有角,学生并不陌生,但是有些知识学生学起来还是抽象和难以理解的。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个知识点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我在讲的时候组织孩子们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变,所以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这简单而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教学难点,就轻而易举地突破了。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

  一、游戏引入新知,激起兴趣

  开课前老师问:孩子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老师现在带你们一起做一个摆小棒游戏好吗?请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游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动手操作活动开启学生认识新知的旅途,让学生对“角”产生浓厚兴趣有了探究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验证思维假设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研究,都简明扼要地总结了动手操作对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学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在教学创造角这一环节中,老师说我们对角有了这么多了解,请大家利用手中的材料动手创作一个角吧!

  (1)折角:在小组内互相摸摸折出的角,(示范:用角的“顶点”刺刺自己的手心)谈一谈对角的具体感知。

  (2)摆角:(可以用小棒摆、可以用水彩笔摆等)

  (3)用钉子板和毛线拉出一个角

  学生根据角的特征动手创造角,鼓励学生把头脑中角的表象再现出来的过程,加深了对角的认识,也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课堂中学生参与到观察、比较、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本节课不足之处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强大尤其是对课堂的生成处理不好被教案绑架,不能灵活处理生成资源。如:有位同学讲了一个关于角的童话故事,在这里可以直接引入角的顶点和边的知识,老师没处理好生成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让有效的教学时间浪费了。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5

  教学完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我有了一些想法。在二年级下册的8个单元知识的难易排列中,我原本是把角的认识排在后面的。但真正教完后感觉到,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些易错点和重难点。

  角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也是认识其他图形的一个重要基础。在学生学习本课前,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还认识了线段。学生先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并且在学习这些图形中已经对角有了一些感受。所以在教学第一课时《认识角》时,教学目标完成的比较顺利,学生能够正确的说出角的特征,在实物、简单的图形中找到角。课后练习的情况也还可以,说明学生在初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时较为简单,并能正确识别角。

  因为前一课时较为轻松,所以在认识直角、钝角、锐角时我没想到学生会出现许多问题。教材安排的先认识直角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绝大部分学生对直角都有着特别的感知,因为前面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由直角组成的。再通过和直角的比较,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学生在认识钝角、锐角的基础上同时也了解了它们和直角的关系。这里,教材的意图是把锐角、钝角的认识初步定为在“比直角大”“比直角小”这个层次上,既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提供了方法,同时也强化了对直角的认识。在这样的教学基础上,我好教学生如何判断直角: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划。而在真正写作业时,问题就出现了:1。少部分学生不能找准三角板上的直角。2。不能正确使用三角板来判断角的大小。3。部分学生不能自觉使用三角板来判断角。

  经过两次练习后,我发现这几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是:1。对直角的直观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当角的摆放发生变化时,就不能很快的辨别出来。2。上课教学比较角时,不够细致,部分孩子可能不能完全学会方法。3。学习习惯不到位,老师的要求有了,但是检查还不够严谨。针对这几个问题,在接下来的练习课中,我进行了针对性的强化,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有质量的进行练习。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6

  1、以一个相关的游戏或活动导入新课,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进取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虽然学生没有构成角的概念,可是能够初步辩认出现实生活中很多的'角,对角有一些朦胧的认识。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3、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观察、比较和操作的'方法自主学习。本节课,经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等活动,充分感知角的形状、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本事。

  4、教学环节的次序不能颠倒,否则不能到达欲期效果。本节课,按照“摆角、拼角——演角——折角——观察感受角——画角——角名称”的顺序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步步深化,效果较好。

  5、课堂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活而不乱”,教师要掌握好“度”,适时“放”、适时“收”,不能一味地“放”。

  6、一节课,至少要有一处创新,否则会听之无味。不足:总有一部分学生误将角画成三角形。如果在拼摆的活动中加一项:用四根小棒能够摆出什么图形?三根呢?(三角形)两根呢?(什么也不能摆)教师可指出:这样摆成的图形叫——角。这样,学生的印象可能更深一些,不至于出现这样的错误吧。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7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资料,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忙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透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二是透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三是透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透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的优点: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那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透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这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用一组决定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能够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透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齐,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巧妙的一比,不单帮忙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样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本节课有待改善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能够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能够帮忙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决定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务必是直直的。但实际反馈时,上来展示的第一组用毛线拉成了一个三角形,第二组用毛线和吸管拉成了一个“T”型,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之后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其实这是很好的生成资源,能够和练习中的数角联系起来。我没有好好利用,实在是可惜。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8

  这节课孙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一、创设情境,准确找出物体表面的角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上课开始,孙老师利用课件展示主题图——学生熟悉的校园一角,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什么?找出呈现在各中图形中的角;同时让学生找一找教室中那些物体上有角。通过找角的活动,使学生对角图形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充分放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新知运用新知,培养能力

  孙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师组织学生找一找、摸一摸、辩一辩,画一画的活动。

  先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

  让学生拿出三角板,任意摸一摸板面上的一个角,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总结出角的特征: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样为学生学习画角找到了依据。

  画角这一环节,孙教师通过用美丽图画打扮高密庆祝“十一”国庆节,引导学生想到需要画角,激起学生很想学习画角的强烈愿望。这里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教师引一引的方法,解决了画角这一重点。这里过渡比较自然。

  在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难点,孙老师先利用同学们比较喜爱的孙悟空与金箍棒的故事引入,以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欲望,从而让学生各显身手献计献策,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充分利用电脑教学的优势,通过两角的重合以及边的变化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教师把巩固知识融于游戏创造性地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运用掌握,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在课的最后,孙老设计由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用学生自由选择材料做的角,在互相交流中进一步巩固角有大有小而与边的长短无关,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正节课的教学设计融趣味性、知识性、创造性、思维性为一体,增强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各个环节的设计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从而使学生一举多得。

  本节课如果再在学生出现端点与顶点分得不十分清楚时,抓住一学生说的顶点时进行强调教学顶点就更好了。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9

  本次课例对于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识的把握,突破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课堂实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学设想,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体现了教学与知识的联系

  上课时能从生活实际中让学生找角,到身边找角,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教学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学的生活化。

  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动手动脑去解决和探究

  本节课我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使他们通过折一折,摸一摸,体验到角的.项点与边的特点,通过小组内比一比活动角,探究大小三角板各角的大小来为学生搭建了问题研究的舞台,使他们在实践操作中自己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三、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本课教学中,我能使学生在会心的笑容中轻松的掌握了课堂要求掌握的知识与方法,为学生创设了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体现了我扎实的课堂教学技能与课堂教学艺术。

  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相互合作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互质疑等合作探究活动,学生从学习能动性,得到激发,在自己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总之,本节课我较为满意,同时也引起了我的反思,“同课异构”的确是为后上课的人带到了许多价值的思索,可以使后上课的老师思索一下如何去突破学生的难点,怎样才会使学生们更快乐地体验成功、收获知识,怎样教才会使学生不用再教,使他们乐学、爱学,一节课带给我们的反思的确很多,做为教师的确应该做到了解学生,了解教材,以人为本,将来我会一直认真探究新课程及有关理念,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0

  北师大版四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随着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日益凸现,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动态生成信息。总想学习其他授课老师如何巧妙地把那些非预设性资源转变为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资源的经验。而那些叫人惊喜的插曲,总在我脑海回荡,我不断反思自省,在教学中怎样捕捉瞬间,化“险”为“夷”,使课堂教学真正

  做到“以学生为本”,不求完美,但求突破。

  我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画角这一教学环节中,请了两个同学上台演示画角的过程,并让同学们评价。由于课本插图里的“角”多为锐角,因此当上台板演的孩子画出钝角时,有一个学生立即说:“老师,他画错了,这不是角。”当时我并没有马上给予否定,问了一句:“为什么?”他说:“因为角应该是这样子的。”由于语言的缺乏,他着急得边说边用手比划出了一个锐角,当时还有几个同学也赞同地点了点头。这一秒钟我愣了,毕竟那时对于课堂动态生成信息的处理欠缺经验,而且对于角的判断本来是安排在巩固练习环节的,现在却提前出现了急需解决的状况。我知道他对于角的片面理解是受了图案的'影响,没有深刻理解角的基本概念,被局限于形象表象当中。这时另外一些同学迫不及待地叫起来:“不对不对,他说得不对。”课堂顿时闹起来了。如果当时我为了“整顿纪律”,为了课堂教学能按备课的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直接否定那个孩子,那么我肯定会错失一个突破重点的机会。于是,我做出了下面的回应:“哦,看来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持两种不同的见解,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就开个小小辩论会,你们各抒已见,看谁能说服对方。”

  孩子们的兴趣顿时被激将起来了,正方说得理直气壮:“因为角的基本概念告诉我们,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这个角符合这些特征,所以它是一个角。”

  反方同学动摇了,他看看我,希望从我的表情里寻找到一些肯定或否定的蛛丝马迹。我笑笑说:“角的基本概念是不是像他说的那样?”他点了点头,“那你能在这个图形中找到这些基本特征吗?”他果然找到了,最后还是他自己肯定地说了句:“这是一个角。”接着,我适时把“判断角”这一环节提前进行,达到了更让人满意的效果。这一片断的出现,不但没有“扰乱”我的课堂教学秩序,反而为本来略显老套的教学环节增添了精彩的一笔,让人回味。

  课后我感觉:一节让人回味无穷的课往往是老师善于发掘捕捉亮点,充分放分学生思想,让课堂的小插曲谱写成精彩环节的结果。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努力,使课堂教学达到这种效果呢?我想,首先应该从备课入手,精心预设,对每一个“意外”都有所准备,尽量避免出现冷场的尴尬。当然,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的师生互动过程,孩子们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往往让我们料想不及。那么在互动过程中,我们教师还应该注意聆听,听清楚听明白学生所表达的意思,才能及时捕捉到学生思维的火花。不管是学生的错误见解还是解惑需要,都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并且教师处理这些意外生成的态度,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学习的兴趣和思维方式。像上面那样如果我一开始就断然否定了他的疑惑,那么他以后将怯于表达,还会扼杀其学习兴趣。而课堂中辩论的过程,其实也是给他一个思考辩解的过程,让他学会结合别人的意见,自己反省,继而说服自己。可见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对新时期的教师来说是尤为重要的,正如皮亚杰所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

  最后,我认为最基本的应该还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应变的技巧、调控的能力、丰富的语言,就算再有利的预设与非预设性资源摆在面前,也无法展现精彩。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1

  《角的初步认识》选自人教版教科书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平面图形已有初步的表象,但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观念中的角大多是生活中的“角落”,而不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图形”,因而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很不容易,学生接受起来也有一定困难,所以本节课我把重点定位于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演示、操作、小组讨论等方法有机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活动为主体,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同时,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喜欢做小动作,因而我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把静态课本材料变成动态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思维、在观察中分析,建立起角的表象。这节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联系生活实际,实践操作并抽象出角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体验,我首先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指一指的方式,从实物中感受角的样子,在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边指边说,不断强化角的特征,然后出示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小组合作找一找、描一描,直观感知角的样子,接着让学生自由地在教室内找角,拍照上传,从生活出发,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来自于实际生活,有的找到了数学书上的角,有的找到了台阶上的角,有的找到了背景墙上的角,教师及时把握学生课堂上生成的素材,并请学生来指一指,角在哪里,把学生头脑中对角的认识从“角落”的误区中牵引过来。

  认识角的特征以后,我引导学生动手创造角,学生利用不同材料,创造了不同的角:有的组将吸管对折做出了角,有的组用小棒摆出了角,有的组用两个铅笔盒摆出了角,还有的组做了正方形、三角形,角就藏在图形里。在创造角以后,我让学生尝试着画角,引导学生把角的重要部分画出来,并通过示范画角,指导他们正确的画角方法。

  通过这些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学习经验,乐在其中。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高效课堂

  导入新课时,我运用hiteach抢权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引导到课堂教学环境中。

  探究新知时,我先播放一小段微课,通过演示的方式教学如何指角,接着让学生试着在三角尺上指一指,再通过特殊笔的功能用直的线在白板上把角描出来,利用选中拖动功能,把所描的角拉出来,加深学生对角的印象。找完三角尺上的角后,我把生活中物品推送到小组平板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找出角,并在平板中描出来,把作品飞递给老师,通过作品观摩,能清楚呈现学生的多元想法,对比不同的作品,推动生生互动。接着,我让学生找一找教室内的角,找到后拍照飞递给老师,将生成的素材及时、充分的呈现和反馈,体现了生本理念,大大节省了时间。在学生找完角后,利用聚光灯聚焦这些角,让学生观察总结角的特点,突出重点,效果较好。认识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后,我出示了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不是角,利用抢权功能,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答题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利用即问即答功能,及时反馈,通过统计图、饼状图,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进行精准教学;还利用计分板进行加分,促进小组的团体意识,也调动了学生的答题积极性。

  操作中巩固新知:在认识了角的特征以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学具创造角,用计时器进行倒计时,并通过手机拍照功能及时上传小组作品,实现素材的共享,让课堂变得更丰富。

  借助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直观、高效和精准。

  三、捕捉生本,把握生成

  本节课,我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位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积极探索新知,自己发现和创新。同时,我将学生课堂上生成的素材及时呈现,推动了多向互动和立体式交流。我通过作品观摩,反馈每组同学找到的实物中的角,清楚呈现学生的多元想法,推动他们的交流和小组互评。不过这里也有我需要反思的地方,在有小组指出钟面中心的和两根指针形成的角后,我请代表来具体指一指,该学生还是没有指清楚,让其他同学产生异议,我也没有进行很好的把握和引导,再请另外学生来指时,学生指出了另外的角,我便予以肯定,但是错过了之前那个很具代表性的角。如果当时我能及时抓住契机,适时引导,将那个角呈现出来,教学效果会更好。

  我让学生找一找身边、教室内的角,一下子激发了他们的热情,他们找到后拍照上传,教师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了学生的课堂生成,使课堂显得活泼生动,也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把握了学生的生成。

  在创造角的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集合小组同学的智慧,创造出来不同的角,很有创意。但这个环节我给学生的时间还是不够多,用教师提供的学具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手段,以致于呈现出来的作品不够丰富,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本节课的教学令我感觉到:课堂中多创设机会,放手让学生体验和操作,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会更流畅,学生的学习会更愉悦,课堂的基调也会更和谐。教师放低姿态,放松心情,和学生一块融入到新知的探索和实践中,互相倾听各自的想法,互相交流和分享,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会获得有效培养,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学无止境,作为新教师,除了对教学方式和教学的实践思考外,我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更好地融合,推动创新性课堂、智慧课堂的发展,让现代教育手段更好地促进课堂高效、生动地开展。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2

  3月22日在德培有幸听了三位老师的课,不敢说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对我有着很大的启发。三节课都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先进理念。

  虞棋健老师教授的《角的初步认识》一堂课,导入有心意,整堂课思路清晰,过渡自然,以开放题收尾使课有了延续。

  教师以表演节目《剪五角星》导入,从上课的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提问“怎样的小朋友才能得到五角星呢?”通过学生们的积极回答又提出了希望,“老师希望我们班的小朋友人人都能得到五角星”从而又一次“骗取”了学生的心。看似简单的导入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虚荣心”或者说“好胜心。”接着很自然的过渡到,“为什么叫五角星呢?”切入正题。

  因为角的概念对两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或者说学生是很模糊的。虞老师首先让学生指五角星上的角,通过学生的思考、合作,教师的启发、讲解明确了角是由一个点,两条直直的线组成的。在这个形成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正面指出学生的错误认识,也没有直截了当告之,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同桌讨论,进而得到教师的肯定来得出的。可以说整个过程,问题的发现,以及解决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只是充当了一名组织者。这里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教师的`角色转换。

  在初步建立了概念以后,教师在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时又反复强调了指角的正确方法:从一点引出两条线。这为今后学习角的形成打好了基础。之后回到了“数学“领域中研究的角,从实物中分离出了角。明确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组成。判断角这部分加深了学生对角的组成特点的认识。在制作角这个环节当中,虞老师先提出了活动的要求,之后再让学生动手,在整个过程当中适当参与其中加以指点。使学生的合作交流更有目的性、实效性,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了实处。

  虞老师设计的练习,从“足智多谋——火眼金睛——七十二变”三个练习题层层紧扣,很有梯度性。最后的开放题更是升华了本堂课,使课得到了延伸。

  对于本堂课让我产生疑问的是,课上的太顺利了,反而觉得上这堂课的真正价值不是太大。学生上了这堂课以后好象学的东西不是太多。所以我觉得是不是对学生的知识起点了解的不够深入。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3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独立段的教学资料。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必须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透过各种学习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潜力。”同时把“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与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作为本课的难点来进行突破。作为低段数学教研组的第一堂教研课,多少感觉有些压力。上完课之后,自我感觉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构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由“角”字带给你的想法到情景图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课题,其次是放手让学生在猜、折、做、画等各种数学活动中认识角,再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交流。各环节过渡比较自然,而且自我感觉流畅。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思考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潜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用心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2、注重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透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之后学生的画角和相应的练习,这部分资料,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练习之后透过巧妙剪角游戏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很可惜,没有达成。

  (2)对学生备的不够。比如:一开始我在板书完“角”字问学生,你对“角”的理解是什么?结果学生回答:“角,是人民币的单位,象1角钱、2角钱。”这一状况就出乎我的预料,我只预设到孩子们会说:角在我的眼里是尖尖的,比如黑板的角、桌子的角等等。所以,提醒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我想,如果这样问:在你的眼里,角是什么样貌的?这样问就应会更好些。

  另外,在做活动角过程中,我抛给学生的问题是:“你发现了什么?”我的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叉开越大角越大,但是有的学生就是不能明确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说不到点上。之后我引导说:从大小上看,它们和什么有关?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这也难怪,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很多时候我太着急。而且,对教学语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4

  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一一探究-一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在认识角时,我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三角尺、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利用身体的一部分,手臂和肘关节的张开变化,直观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又用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延长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让学生观察有没有变化,引导学生得出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又把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张开,学生一眼看出角变大了。这巧炒的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我先示范画角,然后让学生说角的特点画角时应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角,学生都画得很好,并且总结儿歌让孩子们更进一步掌握画角的方法。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比如老师说的多,应让学生多去发现,总结;课堂评价语言单一,激励性不强,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改进,争取做得更好。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

  在国庆这个气氛浓郁的前夕,我们相聚在江滨小学开展关于数学模型的片段教学与课后点评活动。

  活动前,我们以黑白配的游戏形式来安排片段教学的顺序,并在游戏的欢乐中打开今天活动的序幕。

  数学模型是数学抽象的产物,是对现实世界中某种事物系统的简化与抽象的结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渗透模型思想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主要应关注基本模型的学习和基本模型的运用两个方面,从而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接下来我以

  1、选材的原因;

  2、如何建模;

  3、发现自己的不足;

  4、获得的收获这四个方面展开来说。

  选择《角的初步认识》的理由:

  首先,由于自己只接触过一年级的课程,所以在选课上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当看到二年级上册教材的《角的初步认识》时脑海里就呈现出了一年级下册认识平面图形有涉及到这个角,相对而言我就更有把握。

  其次,本次选课的要求要与模型思想有关的课题,而《角的初步认识》又恰好属于概念建模课题。

  最后,由于本人的优势是语言能力以及表现力,适合选择低年级的课程。

  关于对《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建模:

  (1)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并以猜图的游戏引出角。

  (2)通过找图片中的角,对比这些角有哪些相同点,让孩子猜想角的特点,再小组讨论出角的特点。

  (3)引导学生归纳出角的特点,并运用于题目中,判断图形是不是角,并且说明理由,多次阐述后孩子对角就有了进一步的.建构。

  (4)画角,先让孩子自己在本子里画,请一个小朋友到黑板上画,让其他小朋友观察他是怎么画的,并对比老师是怎么画的。找出不同点,总结出应该如何画角。孩子经历了画角的过程,动手画角让孩子对角的建构也从直观到抽象的变化。

  (5)找教室里的角,将所建构的角运用于生活,让孩子能更深刻的认识角。

  听完各个老师的点评后发现不足之处:

  (1)板书无颜色对比强调重点。

  (2)缺少让孩子动手实践。

  (3)应多次强调画角的要点。

  (4)应在找生活中的角时让孩子正确的比划角。

  获得建议后,我觉得应该从这几方面进行调整:

  首先,在备课时我只关注了人教版教材,虽然有做到以旧知导入,但是没有进一步拓展。所以今后我应该连横合纵理解教材,才能找到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并且对比多版本教材,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其次,在对模型思想的理解上,我只是简单的了解到《角的初步认识》是概念模型课,而没有深入了解应如何去建构角的模型,又该如何引导孩子们一环扣一环慢慢的在脑海里建构出角的模型。所以我应该在课前深入思考如何在本课中有效渗透数学模型思想,在课堂上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建构角。

  再次,在课堂的引导上,我只是单纯的让孩子们通过想像角、看角、判断角和画角,缺乏了让学生多角度做角的过程。所以我应在课堂上多腾出点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动手操作。

  最后,在本次交流会上听了各个老师的点评后,让我更加了解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这样让我能更好的扬长避短。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01-23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05-11

数学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2-01

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1-09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15篇01-29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01-24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12-22

角的认识教师教学反思12-06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5篇01-13

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