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6 19:31:1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可能性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可能性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1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过程,感受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所以本节课我就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

  课始,我设计了一个“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猜漂亮的.玻璃球在老师的哪一个拳头里,这活动既简单又有趣,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学习内容上。然后通过摸球的游戏,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究可能性。就本课教学内容而言,哪种球的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也并不是一件新鲜事,而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简单推理。如果带着一个毫无悬念的问题上课,就是再多的活动,再有趣的游戏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把摸球活动改成一次比赛。把全班分成两个组,一组要摸黄球,一组要摸白球,看是摸到的黄球多还是白球多。摸到少的一组在不知道两种球的个数的情况下,学生对比赛结果产生了质疑,根据他们已有的经验,赢的一队一定是黄球放得多,但这也仅仅是猜测,因为必竟谁也不知道这个袋子里究竟有几个白球和几个黄球。带着这样一个悬念,学生走入了下一个探索环节,让探索活动有了思考的内容,这次活动是有目的的。利用活动得出的结论,去解释比赛输赢的原因,解开袋子里球的秘密。这一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归纳——反思”的过程,不仅增加了探究活动的神秘感,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使学生感受到实验是验证猜想、获得结论的重要策略之一。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上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由此爱好数学。但是在培养了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事物这两个方面,做的还是不够理想,需在平时的课堂中加强对学生这两个方面的培养。

  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2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我在“可能性”一课中,设计了猜想―实践―验证―推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主线,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

  比如:袋子里装的是5个红球5个黄球,猜猜摸到哪种球。学生通过猜测,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接着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摸球游戏,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验可能性。这种结论的获得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积极动脑研究所得的,这样比起教师直接单纯地给出一个结论要重要得多。在新课设计过程中,我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也是学生特别感受兴趣的事情,而这种现象又和可能性问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课题引入后,,我就设计了一个抽奖游戏,让学生亲自参与抽奖活动,在摸球中发现两个抽奖箱,一个摸出的'都是黄球,一个摸出的都不是黄球,学生对抽奖箱产生了“怀疑”,从而积累到关于预测可能性的经验。同时,学生在摸球、猜测中对可能性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可能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这节课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摸球,先让学生预测摸出的球一定是黄色吗?并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摸出的结果,然后让学生亲自摸一摸,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第二个活动是说一说,出示袋子里已装好的球,让学生说一说袋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会是什么样的情况,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第三个活动是抛硬币,让学生猜一猜朝上的一面是正面还是反面,切实感受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第四个活动是根据要求往口袋里放球,老师先让学生试着判断“要想达到预期结果,每次口袋里应该放什么颜色的球”。再让学生实践操作体验各自的想法。通过这样的四次活动,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

  3、注重思维拓展,体验成功。在练习设计中,通过课件中准备的身边的一些现象,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使学生在“做一做”中进一步体验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事件。培养了学生倾听意见,汲取经验和相互交流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更增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还培养了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事物。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在课堂中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让小组合作,让多媒体教学手段真正的用到实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执教的班级是二年级一班,学生比较积极、主动地在游戏中探索,课堂活动兴致较高,部分学生对可能性已有一定的认识。我创设了父亲节给父亲选礼物遇到难题,最后用抛硬币的方法来解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学习趣味,提高学习兴趣。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并激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努力探索,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愉悦。

  但本节课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有小部分孩子参与游戏环节的机会较少,没有关注到全体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面向全体,关注所有的孩子,提高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

  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3

  “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由于概率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目的是渗透一些概率的思想。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活动贯穿始终,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因此在课始部分,通过创设摸奖的情境,复习以前学习的有关可能性的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奠定基础。新知学习部分,先通过例题1“猜左右决定由谁先发球”引导学生认识这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由此想到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以此为桥梁,将可能性由以前的定性描述过度到定量刻画,这也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紧接着,组织学生完成“试一试”,通过摸球,继续感知在摸球过程中每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可以用同一个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而例题2的学习比例1提高一个层次,为了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魔术表演中常见的扑克牌为载体,让学生对新知产生浓厚的好奇心,从而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整堂课始终为学生创设各种游戏活动,让其在经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可能性大小的体验,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意义和方法。

  2、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

  在本节课的练习中,设计了一组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为学生学以致用创造了条件。如通过猜左右的方法决定发球权来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从不同的摸奖活动方案中认识中奖率的大小,让学生感受到概率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3.注重对知识的深层挖掘。

  试一试的第(1)小题是要学习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结合学生的多种思考方法,让其体会到解决问题时方法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因此,在学生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时,提出如果任意摸一个球,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七分之三,可以怎么装球?此时,学生思维处于极度活跃状态,也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中,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学数学,就犹如鱼与网;会解一道题,就犹如捕捉到了一条鱼,掌握了一种解题方法,就犹如拥有了一张网;所以,“学数学”与“学好数学”的区别就在与你是拥有了一条鱼,还是拥有了一张网。而六年级学生已经有较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了,因此,在课堂上,要培养其善于思考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拥有一张网,去捕获所有的鱼。

  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9页—120页的例1、2、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转转盘中的可能性大小与圆盘圆心角所对的面的大小有关。

  2、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观察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试验活动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态度,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在课前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个经典的成语故事——《守株待兔》,请同学们认真的观看,看完后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出示故事视频)

  学生认真观看故事

  师:农夫天天在这里等着捡兔子,他会等来什么样的结果呢?

  (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说“什么都等不到”或者是“可能会再捡到兔子”,教师要继续追问,这两种情况的可能性谁大谁小,并要求学生说明原因。)

  师:生活中许多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可能性的相关知识大小。(揭题:可能性)

  师:那么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究竟有多大,我们怎么样来判断呢?依据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二、教学新课

  1、转转盘猜测

  师:同学们喜欢转转盘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做转转盘的游戏。

  (依次出示不同的转盘,第一次出示平均分成两份有两种颜色的转盘,然后出示平均分成四份有四种颜色的转盘,最后出示没有平均分的转盘,但是也有四种颜色。)

  师:分别出示第一和第二个转盘,分别问学生指针会停留在哪里?

  生根据自己的猜测和理解说出自己的见解。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这第三个转盘,看看它与前面两个有什么不同?指针可能停在哪儿?有几种可能出现的结果?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跟上面两个转盘一样,也是4种可能,因为这个转盘虽然分成了四个小份,依然只有4种颜色。

  师:那转动转盘后指针最有可能停在哪种颜色上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猜测最有可能停在蓝色区域,因为它占的面积要大些;而停在绿色区域的可能性小,因为它占的面积要小些。

  师:也就是说可能性的大小与面积的大小有关,对不对?

  引导学生说出占的面积越大,可能性就越大,占的面积越小,可能性就越小。

  2、教学例1(摸乒乓球游戏)

  师:我们知道在节气之日时各商场都会搞一些抽奖活动,下面我们也一起来感受感受抽奖时期盼重奖的那种急切心情。

  (介绍奖品种类有:自行车、洗发水、香皂、纸巾)

  师:如果是你来抽奖,你觉得你会抽到什么?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中其中一种,也可能会说四种都有可能,教师注意追问原因。

  (教师请7个学生上来抽奖,然后再根据中将情况进行分析每一类中将的可能性的大小。分析完后引导学生说出:纸巾最容易得到,自行车最不容易得到。因为纸巾的份数最多,而自行车在里面的份数最少。)

  师生共同总结:份数越多,中将可能性越大;份数越少,中将可能性越小。

  师:如果要想使转到每一种奖品的可能性差不多,应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使每一种奖品在盒子里面的份数相同。

  3、教学例2(摸牌游戏)

  师:同学们都知道咱们的魔术大师刘谦吧,他玩儿这个扑克牌是玩得相当出色的,这节课我们也一起来玩玩儿扑克牌吧!

  教师出示黑桃A,K,Q,J和方块A,让学生认识这些牌。

  教师边和牌边说:把这几张牌和好后,请你从中任意抽出一张,抽出的牌会有哪几种可能?

  引导学生说出:可能会抽到黑桃A,也可能会抽到黑桃K、黑桃Q、黑桃J或方块A,也就是说每种牌均有可能被抽到。

  教师追问:那抽到黑桃的可能性与抽到方块的可能性哪一个大?

  学生猜测:抽到黑桃的可能性大。

  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亲自来摸一摸。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摸牌游戏。

  提出要求:把5张牌和好后从中任意抽出一张,做好记录后把牌放回去,和好后再抽,轮流摸5次。

  引导学生回答:通过观察,发现抽到黑桃的次数比抽到方块的次数要多,也就是说抽到黑桃的可能性比抽到方块的可能性要大。

  教师追问: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了刚才同学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但为什么抽到黑桃的可能性比抽到方块的可能性要大呢?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黑桃有4张,而方块只有1张。

  教师继续追问:也就是说在这里是什么决定了可能性的大小呢?

  引导学生回答出是“数量”的多少决定了可能性的大小,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数量越少,可能性越小。

  教师:请大家继续观察这些表格,你认为抽到方块A的可能性和抽到黑桃A的可能性哪一个大?为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回答:抽到方块A的可能性和抽到黑桃A的可能性差不多,因为它们在这5张牌中都只有1张,数量是相等的,所以可能性的大小就差不多。

  教师小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仅面的大小能决定可能性的大小,而且数量的多少同样可以决定可能性的大小。

  4、教学例3(抽图片游戏)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抽图片的游戏

  教师出示7张图片,其中1张燕子、4张虎、2张大象,

  由于有前面的学习基础,学生不难回答出:取到虎的可能性要大些,取到燕子的可能性要小些。

  教师:那任取一张,一定能取到虎吗?

  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虎的张数要多一些,但是不一定每次取到的都是虎,也有可能取到燕子或大象。

  请学生上来抽一抽后引导学生回答:取到虎的可能性大,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取到虎,所以取到虎的可能性再大也只是一种可能性,不能把它和确定现象等同起来。虽然取到燕子的可能性最小,但是任取一张不等于一定不能取到燕子。因为每一种画片都有可能被取到,哪怕它取到的可能性非常小,可能性小不等于不可能。

  (引导学生小结:不确定现象与确定现象是有区别的,可能性再大也是一种可能,不能保证一定能抽取到;可能性小也是一种可能,不等于不能抽取到。)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第1题

  2、课堂活动第2题

  3、练习二十五第5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情景图。

  教师: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是甲还是乙?为什么?

  四、小结

  教师:在今天这节课上,你又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五、作业布置

  练习二十五第2,3,4题。

  《可能性》教学反思

  《可能性》是学生学习概率的初步认识,要使学生对随机现象有初步的理解,必须在实验的过程中理解概率的意义,因此我非常重视过程性目标的达成。让学生通过猜测、体验、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则是不确定的。能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某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在活动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不断学习和交流,使我对统计的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注重体现统计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统计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实际背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通过选择现实情景中的数据,使学生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注重对学生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探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注重统计内容的真实性

  统计实际上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定量刻画和把握,其结果通常都是真实可靠的数据,这些数据一般都能客观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和发展趋势。在学生统计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统计内容的.真实性,让学生切实感受数据的客观性和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公正性。

  注重在统计活动中学习统计的知识和方法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合理使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知识和方法,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将统计知识和方法的学习融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在进行统计教学时,我们要重视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验,让每位学生经历统计的每一个环节。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数学知识生活化。

  “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先创设了学生喜爱的猜牌魔术情境导入新课,又设计了一个学生很常见又喜欢的摸奖活动,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的活动中,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思。而在练习巩固阶段,我又设计了闯三关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课堂教学活动化。

  “以活动为中心”是大教育家杜威的“三个中心论”思想体系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以活动贯穿始终,实现角色转换。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猜一猜——玩一玩——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断体验与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同时,又让学生将活动中出现的现象及时抽象概括出来,上升为数学知识,体现了学生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学生学习自主化。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这节课的设计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导”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每个环节中,都是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学生学得生动而充满活力,主动而富有个性。

  “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我今后的努力方向是在课堂中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让课堂朴实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浮华。继续努力吧!

  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5

  我的这节课是人教版第五册的内容《可能性》,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事情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了解有的事情是可能发生的,有些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有些是一定发生的。

  这节课我想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玩中学的教学思想。

  由于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比较直观,我就安排非常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感受乐趣,同时也在学习知识。在这节课中,可以看到整节课学生几乎一直都是在玩,玩的非常开心,在玩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思考。虽然老师没有更多的讲解,但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却都达到了。

  二、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始终。

  在教学中,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节课中,我就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平时喜欢玩的扑克牌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紧接着又以平时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非常6+1中砸金蛋的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猜宝盒的活动中体会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之后又让学生带着要求去摸球,进一步巩固对“一定”“不可能”“可能”的`认识。

  三、注意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有用的数学是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孩子自觉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我又选取了生活中的几件事让学生进行判断。

  不足之处:

  教学的梯度体现不明显。第2个游戏如果放在最后就会更好些,因为设计这个游戏的目的就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节课学习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础。本节课还有不足之处的是教师,可能是我的经验有限,应变能力较差,学生表现的那么好,老师表扬鼓励的话不到位,没有一份奖品奖励给他们,这也是我以后要学习和注意的地方。

  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6

  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数学的“真”

  从课堂的导入到活动三的教学素材,一切均来源学生的活动经验,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是如此的贴近自然。

  2、重设抽签活动,体验数学的“魅”

  通过让学生重新设计抽签活动的公平,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即四年级的游戏公开),进而结合折纸、画线图等形式来充分理解1/2表示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使学生在不由自主地设计中建构新知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教育的无穷魅力,也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3、比较抽奖方式,实践数学的“动”

  数学的课堂是活动的课堂,《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再次强调了学生“活动经验”的重要性,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通过让学生选择抽奖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猜想、验证、推理、观察、比较的活动能力,并让学生在建构知识的同时掌握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学习方式,更进一步感受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意义。(尽管可能性较大,但仍有不确定性)

  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7

  《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反思我的每周一课于今天中午12:30开始。今天,孩子们比平时还要乖,12点10分出来排队时,我把食指放在嘴边,轻轻地对他们说:“其他班这会儿在上课哦!”于是,他们很快安静下来,嘴唇抿得紧紧的,排着整齐的队伍,按顺序进入了会议室。来到会议室,把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依次坐下,座位安排好后,他们很兴奋,忍不住要说说话。我说:“聪明的孩子总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儿。”(这句话,他们几乎每个人都会说了。)“这会儿我们该干什么呢?丁老师建议你们呀,静息,安安静静地等待听课老师的到来,让我们三(2)班同学给其他班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好吗?”“好!”声音响亮而有自信,真棒!一会儿,教导主任陈老师来了,再过一会儿许多数学老师来了,又过一会儿,蒋校也来了,之前知道蒋校是教数学的,因此我还挺希望他能来帮我听听课,给我指导指导的。因为我知道自己的课有很多问题,但纯粹自己进行反思,有些问题反思就不深刻,而如果有高人指点,看问题就会更全面也更深入。

  先进行自我反思。对“统计与概率”这部分内容,我自己理解也并不透彻。上课之前,我就有一个问题,实验的时候,如果出现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数据该和学生如何解释,如何处理这种不理想的数据呢?由于在试上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因此在第二次备课时,我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个问题,心想这种可能性很小,应该不会那么巧出现吧。但往往最怕出现的情况,它偏偏就会出现。这不,第二小组在装有三红三黄小球的`口袋中摸球20次,摸到14次红球,6次黄球,看到这组数据,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了,只好请学生先暂时忽略这组数据,而为什么忽略,后来也没有和学生说明。这怪我考虑不周,已经想到这个问题,但由于存在侥幸心理,选择性忽略了这个问题。这次的经验也告诉我,想到一个问题,不能拖着不解决或者回避,而应该马上着手解决,查阅资料或者请教他人。

  猜球这个环节,是我最纠结的一个环节,原本以为学生能很容易理解的道理,却出现了我没有预料到的问题。1号袋放两红四绿的小球,2号袋放四红两绿的小球,3号袋放四红两黄的小球。从中任选一个袋,猜一猜是几号袋,用摸球的方法进行推理猜测。第一次摸出绿球,有学生居然说能判断肯定是1号袋了,还有学生说是2号袋,但就是没人说要排除3号袋,我多么希望孩子们能自己说排除3号袋。我追问:你能确定是1号袋吗?(不能)你能确定是2号袋吗?(不能)那你能确定的是什么?(1号袋或者2号袋)也就是你能排除几号袋,最后还是我进行了提示。第二次我摸到了红球,现在你能确定是几号袋吗?(不能)第三次摸完后你能确定吗?居然大多数人认为可以了。这下我急了,我们之前摸20次,题目中也有一题是摸50次,只有摸得次数很多时,发现摸到红球的次数比较多,才能说明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比较大,而现在只摸了三次,能确定吗?这下,学生好像听到我的语气是怀疑性的,所以迎合我说不能,但到底为什么不能,也许他们没有真正理解。

  现在想来,学生出现这个问题原因全在于我没有在之前的环节中强调摸许多次才能判断可能性。而原本我是想多摸几次的,但由于发现学生对这个知识点不清楚,我急于把结论告诉他们,于是那个原本设计好的计划没有实施,因此这个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试上时,猜球这个环节还没有结束,下课铃就响了,因此我想今天上课时能把两题连线题做好就不错了,还有一题思考题就留着给学生课后思考。但没想到,今天猜球环节结束时还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因为今天学生小组活动时特别迅速高效,所以相比较试上时节省了很多时间。这样就逼着我课上就要解决那道有难度的思考题。所谓有难度就是学生不理解把圆划分成几个“扇形”。在这道题上我思考的不多,没有给学生“铺路”,因此导致许多学生无从下笔。最后找了一位理解能力较强的孩子在黑板上进行了作品展示,才得以把这道题简单结束。这里的处理非常粗糙,课后问了蒋校,他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

  结合蒋校的点评再次反思。

  1、巡视发挥作用,不慌不忙处理偶然性第二小组摸球时,我巡视过他们一组的情况,虽然觉得数据“奇怪”,但没有给予指导,继续让他们进行实验。蒋校提出教师巡视就是为了发现特殊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努力寻找有利于这堂课教学的数据资料。在发现第二组数据异样时,可以引导他们多进行一次实验,挑选比较合理的数据汇报。集体交流摸球情况时,发现这组比较特殊的情况时,我居然想也没想脱口而出(当然是比较温柔的)“第二小组有没有偷看?”其实这种偶然性绝对是存在的,但当时由于没有充分预设,我明显感到自己有点慌了,于是请学生暂时忽略这组数据。蒋校说遇到这种情况也不要慌,为什么要忽略,应该要解释,不然学生不清楚,忽略的原因就是因为这是偶然现象。设计这个活动时,我要求摸20次球,现在想来如果摸40次,数据之间的差异也许会小一些。

  2、巧用错误资源猜球环节,看到我第一个摸出绿球时,有学生说是1号袋,而且非常肯定,我很着急,我希望他们说的是“一定不是3号袋。”因此我着急地把他们引到我的思路上来。蒋校说,其实这个环节设计很好,但如果是学生说,那效果比教师说要好。这里学生出现了错误,有学生举手在反对,那就让学生说,让他们去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火花,把这个问题越辩越明。反思这个环节,会出现这个问题,其实主要是因为我对学生还不是非常信任,我担心他们会离目标越来越远。发现错误后,我急于纠正,却忽视了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他们会犯错,但也会纠错,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反思、修正自己的想法,而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只有学生自己经历了犯错——反思——纠错的过程,他们的课堂学习,数学能力的发展才是完整的。

  3、由表象到抽象,给学生制造“阶梯”蒋校建议练习题的第二题连线题可以不用,换一个超市里的转盘图片,根据图片请学生说明转到哪个区域的可能性大或者小,这样给学生一个表象,学生在设计最后一题思考题时,就不会无从下笔了。由表象到抽象,给学生制造阶梯,思维才能层层深入。否则直接让学生设计转盘,对他们来说显得很难,因为他们还不理解“扇形”是什么意思。只有几位理解能力较强的孩子才能画出扇形。如果给学生提供圆形纸片,把圆形纸片当做转盘,在纸片上用水彩笔画出代表奖品的各个区域,再进行展示,那效果就更好了。听了蒋校的建议,我有一种再上一次这堂课的冲动,如果我能把握适时地进、大胆地退,给学生辩论展现的机会,再加入这些设计,我想这堂课一定很精彩!

  最后要夸一夸我们三(2)班的孩子,举手非常踊跃,思维也很活跃,只是我还需要修炼,认真思考如何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11月2日)

  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8

  这节课我是通过猜想—验证—判断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不确定的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也是学生特别感受兴趣的事情,而这种现象又和可能性的大小问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我在课的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抽奖游戏,让学生亲自参与抽奖活动,在摸球中发现摸出的红球比摸出的绿球次数多,对抽奖箱产生了“问题”,从而积累到关于预测可能性的经验。同时,学生在摸球、猜测中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可能性的大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我为学生设计了多次的摸球环节。第一个摸球实验是让学生摸可能性不同的情况,学生操作后发现两种球个数不同时,哪种球多哪种球摸到的可能性就大。在做第二个实验时,我就更加大胆,整个实验过程都是通过学生自定标准,自行操作一步步完成的。学生在操作后进一步发现,两种球个数相同时,摸到的.可能性也基本相同,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实验中运用数据分析,比较鉴别、汇总统计,设想判断等一系列方法,理解并体会到可能性大小是可以预测的。

  生活中的推理》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之一。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生活中的事件和现象的确定及其可能性的大小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确定的事情,用“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不确定的事情。下到英牙乡所执教的三年级班,学生比较积极、主动地在游戏中探索,对推理活动兴致较高,部分学生对简单的推理已具有一些自己的经验。我利用教材创设的淘气、笑笑、小明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境,组织学生经历对生活中某些事件或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简明的表格记录法以及生动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初步掌握一定的推理方法,能比较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将推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并激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努力探索,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愉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经历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应用意识。在借助列表整理信息时,对生活中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了推理,培养了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基本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9

  “可能性”问题是生活中常见问题,但将抽象出来用于教学中学生初次接触较为陌生,因而,教学中要提供大量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充分体验,教师尽可能在提供猜测、实验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合作探索、验证中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教学时,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积累关于预测可能性的经验,了解事件出现的可能性,认识事件出现的随机性。因而我设计的思路是猜想——实践——推测——验证——应用的学习活动为主线;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活动中,首先让学生做游戏,猜一猜活动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环节我采用了“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比一比等初步了解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情况。第二步我采用的是摸球的.游戏。这个过程从教材上看是先让学生看摸的球的颜色,然后在让学生进行猜测、实践最后验证的过程进行的。我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让学生先知道摸的球的颜色,在让学生进行摸球,特别是摸同一种颜色的球,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我在这个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摸球,通过多次的摸出来的球的颜色,在让学生进行推测桶里装的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这样学生的思维可能要活跃些。

  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10

  今天上午,在学校录播室观摩了三节数学课,可以说这是一次视觉与听觉的盛宴,让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也深受感动。下面就《可能性》一课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可能性》在小学数学里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属于“统计与概率”的概率范畴,概率的基础是随机现象,这就要涉及到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词语描述这些事件。

  本节课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总的来说有几大亮点:

  第一、用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

  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的感知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秦老师紧扣教学目标创设了一连串的活动:猜硬币、石头剪刀布、抽签、摸球等活动,让学生在经历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知识蕴藏其中,深刻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比如:抽签表演节目环节,秦老师说“让我们走进现场直播,观看小明、小丽、小雪会抽到什么节目”,秦老师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营造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第二、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这节课开始,秦老师让学生“猜硬币”,“猜猜硬币在老师的左手还是右手”,体会硬币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首次认识可能,接下来抽签表演节目,三个节目抽之前、抽之后的结果进行对比,你会发现什么?逐渐让学生认识到不确定的事情应该用“可能”来描述,能确定的事情用“不可能”或“一定”来描述。知识结构安排合理,教学环节紧凑,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尤其是老师设计的练习题(涂色),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练习巩固中,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悟,极大地培养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各种游戏活动中感知数学知识,领悟数学魅力,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学生交流能俯下身子,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一定的亲和力,语言平缓清晰,速度适中,非常从容的教态,让我们感知秦老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在“做数学”。

  纵观这节课,秦老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个人认为,秦老师如果能把关注学生的情感以及与评价激励语,做得更到位的话,本节课会更有序,更精彩。

  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11

  在千变万化的世间事中,一定发生、可能发生和不可能发生是必然现象,只是确定性现象不多,而不确定现象(即随机现象)普遍,这些现象发生的规律如何呢?这是数学一个分支——概率论要研究的问题。本课就是让学生先感受最基础的知识“可能性”。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注重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很好地整合数学资源。

  “课标”教科书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情境材料,我在教学时基本采用了这些情境材料:如主题图、例1、例2的情境图以及练习题等,但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的规律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教学资源。例1之前,我先设计一个体验“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的活动再来解决例1的问题;主题图的教学充分挖掘多种“可能性”。例如节目形式的可能性、选择节目方式的'可能性、每个学生选中节目的可能性等,除此以外,还增加了不少“可能性”的内容,尤其“可能”、“不可能”与“一定”之间会因情况变化可转变,使学生感受到事件发生的随机现象是如此普遍、正常和可变性,感悟到自己身边处处都有数学问题,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节课就把两节课的内容教完,既提高了效率,学生通过对比还掌握得更好。

  2、灵活地组织数学活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节课,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灵活地组织几次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较充足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空间,使学生在操作、比较、实践中认识“可能性”。如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猜漂亮的玻璃球在老师的哪一个拳头里,这活动既简单又有趣,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学习内容上。课中通过猜想、实验、分析、运用,充分让学生体会可能性的大小,并会判断可能性的大小,还会运用可能性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由此爱好数学。还培养了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事物。

  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12

  《统计与可能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在教学中也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和感悟。

  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基于这点,本人创设了让学生摸各种不同颜色的小球的活动,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体验。如在理解“不可能”这个概念时,先让学生摸球,在几个学生试摸之后,都不能中奖,学生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那么多的同学摸过后,居然没一个能中奖?由于疑问而引发思考,并作出猜测和推理,原来箱子里根本就没有白色的球。在此基础上,再打开箱子让学生观察,从而验证自己的推想。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为“游戏──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在教学实践中,理解“不可能”这个概念时,教师只让三个学生进行试摸,马上就得出“不可能中奖”这个结论过于仓促,以致班上还有个别孩子心存疑惑,这个环节应该给多数学生提供试摸的机会,然后再产生疑问。在体验“可能中奖”这个环节,教师对于课前需要准备的奖品未作研究,导致摸奖时出现奖品不够,然后很生硬地把学生的兴致和注意力拉到下一个环节,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学生在具体的试验与操作活动中往往对游戏本身更感兴趣。这个单元的学习有很多是通过游戏来完成的,比如书上安排了“转盘”,“掷色子”,“抽卡片”,等游戏活动,设计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测―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对事物发生可能性大小的直观体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学生首先猜测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最初猜测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同时也让他们参与领悟事物发生的概率,并修正自己错误的猜测。我也在课堂上运用了这些游戏,但总感觉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高涨是来源与游戏本身的乐趣和刺激,党他们的忘乎所以的呼喊着所想要的结果时,却忽略了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这种新奇的过程中体会可能性,为了不影响大家的情绪,我只好间歇性的透露知识,我告诉他们,每一个游戏的开展是有目的,透着神秘感,学生似乎才能放正自己的心态。

  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13

  一、教材分析:

  《可能性的大小》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我通过玩一玩、猜一猜、说一说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确定与不确定的现象。

  二、教学反思: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反思如下:

  1、数学知识生活化。

  “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学设计中,不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游戏情境导入新课,游戏活动结果浅而易见,便于学生回答问题,还捕捉了大量的“生活现象”,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2、课堂教学活动化。

  本节课以活动贯穿始终,教师真正实现了角色的转换。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玩一玩—猜一猜—说一说”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断体验与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同时,又让学生将活动中出现的现象及时抽象概括出来,上升为数学知识,体现了学生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学生学习自主化。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这节课的设计着眼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导”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每个环节中,都是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学生学得生动而充满活力,主动而富有个性。

  尽管本节课比较成功,但由于缺乏教学经验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说,在提出每个问题后应该多指名学生问一些为什么,又比如在一次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后教师没有及时总结出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再比如说没有总结出“一定”、“不可能”用来描述确定事件或现象,而“可能”用来描述不确定事件或现象等等。

  “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我今后的努力方向是在课堂中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让小组合作,让多媒体教学手段真正的用到实处,让课堂朴实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浮华。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思考,希望各位老师能够多多地提出宝贵意见。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少走弯路,不断的提升自己。谢谢!

  可能性教学反思 篇14

  第一次区公开课

  11月中旬一天,纪校长放学后对我说:“12月初在我们学校将举办一次新秀班区公开课,你和孙倩各上一节课。”当时我的心情是又欣喜又害怕,欣喜的是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锻炼的机会的。第二天我就找师父熊老师帮忙选定课题,最后决定上《可能性》,这是一节活动课,以前没有上过,心想对自己也是一个挑战,每一次我上学校公开课或者片公开课,我都会选择不一样类型的课,因为这样会让我学到很多东西。

  我的前期准备:

  数学课程标准降低了第一、二学段关于可能性的教学要求,第一学段不再提出可能性的教学要求,第二学段删去了“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要求,只要求“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为了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套教材对原实验教材有关可能性的教学内容作了比较大的调整,第一学段不再安排可能性的教学内容,第二学段不再安排用分数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教学内容,并把相关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一个单元,只要求学生能对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作出定性的描述,以突出让学生了解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感受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重点。所以这节课之前学生没有学过关于可能性的知识,仅仅只是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

  第一次试上: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可能性,所以要准备很多学具,于是我在网上买了很多球,圆片,大的扑克牌等,还借了口袋,自己做了小板子,目的是让学生将摸到球用对应颜色的圆片贴到板子上,然后再贴到黑板上,再根据摸球的情况去感受可能性。第一次我是先自己试上,结果课都没有上完,原因是第一次上活动课,课堂的氛围很活跃,所以学生对于摸球等活动都很活跃,课堂纪律也不好,所以自己上下来感觉很糟糕。

  第二次试上:

  经过几天琢磨,总结在四(1)班上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决定在二班再上一次,但这次请来师父帮我听听,这一节课是上完了,但是课还需要磨,课的设计不怎么好,特别是开头和最后,下课后师父一句一句帮我磨课,这也是让我最感动的地方,每次我上公开课,师父都会帮我很用心的`磨课,所以我很幸运,遇到这么好的师父,虽然我上的差,但是师父还会给我鼓励,再磨个两三次就可以了。这节课上完我就重新想了想课的开头和结尾。

  第三次试上:

  这一次,我决定找来吕主任和纪校来听我的课,上完了发现问题还蛮多的,四(6)班的孩子回答的问题是我没有预设到的,他们听过后就给我提了一些建议,我也对着这些建议去改我的教案。

  第四次试上:

  教研员戴主任要听我的课,当时就觉得很害怕,感觉自己上的不好,还是硬着头皮坚持去上,我在3班我自己的班上的,学生还比较配合,主要是我的设计方面的问题,比如没有将可能性与生活相结合,从四张扑克牌中任意摸出一张,可以先让学生用刚才学过的“可能”、“一定”、“不可能”各说一句话,复习学过知识点,本来最后我设计的是根据生活情境让学生制作转盘,但是我怕时间不够就将最后改了,所以导致我这节课剩下5分钟的时间,于是我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总结了很长时间。

  我又听了一节孙倩上的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听完她的课我就能明显感觉到我们俩之间的差距,她的课会让你一步一步去思考,而且层次越来越高,讲解特别细致,注重审题能力的培养,他们班学生的回答也很完整有逻辑思维能力,最让我佩服的是这节课是她自己设计的,因为这节课很多人上过,我也听过很多节,但是我都觉得别人上的课太注重形式,根本没有达成目的,而这节课非常能够打动我,虽然形式不是很花哨,但是真正能引导学生理解。

  接下来,戴主任的评价让我特别有压力,他先评价的是孙倩的课,而我的课评的很少,我能够意识到我的课上的不是很好,所以这无形之中给我制造了不少的压力,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什么都做不好一样,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

  第五次试上:

  纪校星期一和我们讲,请来了詹明道特级老师知道我们的课,当时就蒙了,我唯一能上的班只有四(5)班,他们班纪律不好,之前上过课学生配合很不好,但是我当时很有信心,觉得自己会上好,因为周末的时候没有出去玩,一直在练课,为了更好地练习上课,我还自己周末去学校班级里去练,这样会更有感觉。但是在五班上完以后,我彻底崩溃了,整节课都是我在拖着学生走,学生不讲的话我替他们讲了,学生该答到的点完全答不上来,而且时间还不够,当时真的有种不想上的感觉,完全没有想到会这么差,一般我上完一节课如果自己觉得还不错那就上的比较好,但是如果自己觉得很不好,那实际上上的很差。

  詹明道老师在点评我的课与孙倩的课时,着重讲了孙倩老师的课,因为她的课很打动人,符合生态结构性课堂的特点,我当时也感谢他能给我评个良,但是这样的评价让我觉得很难受,因为我这个人太好强,或者说太好面子,不喜欢比别人差的感觉,所以晚上在家我会想很多,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很大,找朋友聊聊天排解心中的郁闷。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一直是在高压状态下,因为上完那节课,我开始怀疑自己,怎么会上那么差,我最后一次能上好吗等等,每天晚上回去晚饭不吃,坐在电脑前看教案和ppt,以前从来没有过不想吃东西的时候,而这段时间真的什么也不想吃。

  最后一次上课:

  终于,等来了这一天,前天晚上我9点多就睡觉了,但是半夜一点多又醒了,满脑子全是上课的教案,假想自己在上课,后来逼着自己睡觉。我是第一节课,本来计划是在8:10开始上课的,但是第一节课听课的老师没有来全,所以等了20分钟,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一点也不紧张,可能是自己班的学生,或者在自己的学校,经常在这里上课,所以很熟悉。时间到了,我开始上课,这次教案和之前相比改了一部分,导入部分改了,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摸之前不确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和初步感受可能摸到红球也可能摸到黄球以及摸球的一些注意的地方,课前也预设了很多,根据不同的回答,作出相对应的引导。

  这节课上下来,我对自己比较满意,语言也很简洁,学生的配合也非常好,小组合作也很有序,时间也差不多,与我之前上的课相比进步比较大,最关键是我上完课比较开心,就觉得不会太差,下课后我问了我们班学生,他们觉得这节课很有意思,还怪我没有提他们回答问题,这也是我的遗憾,孩子们都很想表现自己,以后要多给孩子们去表现自己,把课堂的时间还给他们。

【可能性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可能性》教学反思06-08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10-27

五年级可能性教学反思04-08

三年级可能性教学反思08-15

《可能性》教学设计02-07

可能性教学设计01-25

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05-23

三年级可能性教学反思15篇03-07

《可能性》教学设计15篇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