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16 13:25:4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观潮》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潮》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教学反思1

  《观潮》教学反思

  四年级 张元凤

  《观潮》是一篇写景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在教学设计中应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八月十五是最佳观潮时间。其实,钱塘江涌潮变化是有规律的,潮汐的大小受天文、地理、河床高程、径流的大小、主槽(航道)的走向和气候等许多因素制约。其实阴历每月的月半、月初均是看潮佳期,不必一定选在八月半。但是秋潮要比春潮大,因为钱塘江流域降雨主要集中在3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的梅雨和台风季节;10月至次年2月降雨量相对较少。 这些知识如果在课堂上全部灌输给学生是不可能的,那么,只能是学生在课前自己收集、整理,教学在课堂上给他们一个交流的平台,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更活、知识面更广。所以,课前适当的给学生布置一些收集资料的作业对于课堂教学是很有帮助的。学生收集的资料毕竟不会很全面,所以这样在课堂上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带着问题和兴趣去学习,这样才能够学出效果。

  课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求知欲望来举办一些小报展览等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他们的知识面。

《观潮》教学反思2

  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比较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1、《观潮》一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为了让学生更能入情入境,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并用录像引入课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2、“潮来之时”的景象是全文的精华。教学时我采用变序教学方法,直奔重点,突破难点。为了加深对一部分精彩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我帮忙学生在理解和辩析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潮来时的声间和气势,注重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3、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索“潮水从远处涌来的形态和声音是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并要求学生画一画,读一读,在不明白的地方打问号等,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4、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思考问题,朗读课文的时间,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结果,同时,延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当一回讲解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5、值得

  探讨的问题:⑴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⑵课堂上有一些学生的思维敏捷,抢着发言,而一些学生却反应迟钝,但是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的参与面、而对这两个极端,我们又该如何协调?

《观潮》教学反思3

  《观潮》一课是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重视了“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即时议、评。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

  全文的教学采取了自评、师评、互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评”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观潮》教学反思4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在生活经验上的不足,能够借助情景模拟,情景再现,让学生的各个感官得到满足,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也能运用自己所获得的这种经验感受,去理解作者当时的感受,情感。

  在教学《观潮》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借助多媒体展现大潮,体味它的壮观。

  常言说,“百闻不如一见”,真实画面会带给学生真切的感受,学生的想象毕竟狭窄。语言文字能不能在头脑中生成画面,生活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来说,个性是农村的孩子,见识少,缺少那种生活的体验,想象对他们来说就困难了。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钱塘江大潮是陌生的。光从文字中去感悟显得有些空洞,因此,在教学开始,我先播放多媒体让学生随我一齐观看大潮,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构成对大潮的第一印象。之后在教学重点段落“潮来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录像片段,然后再来用心朗读课文,把自己观察到的情景读出来,这样很快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章美的'蕴意,使其观察潜力、思维潜力、口头表达潜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也真正感悟到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当然,上课的问题也不少。比如,课文读得不够,有些地方学生读得不好,没有气势,教师范读效果不佳。我想当时如果利用多媒体进行范读,让学生体会大潮的气势效果会好得多。

  因此,语文教学要运用多媒体,用直观的感受去体会作者文字的描述,与作者当时的情感产生共鸣,升华自己的情感,这样语文的学习就不难了。我们此刻的学校正给我们创造了这样有利的条件,各科教师们都应抓住机会,恰当运用多媒体,让我们的课生动起来,活泼起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各门科目都想学,乐学。

《观潮》教学反思5

  《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的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一、是感知“天下奇观”。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风号浪吼地离去”,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然是一个“奇”。

  二、是以读贯穿全文,想象感悟。

  读始终是语文课堂的主角!语文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础后,我就让孩子们去阅读文本,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伟壮观。划出有关句子,朗读交流。

  孩子们对潮来时的描写特别感兴趣,因为它那么直观,那么生动。让他们读后,就让他们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虽然没去过,虽然不能现场感受,但是能结合词句那么想象一回,也是生动的。我想在孩子们的脑中,至少已经有好多个版本的“钱塘江大潮”了。

  三、是图文结合,情感收场。

  在大量的读、说,体味、想象后,钱塘江潮水在孩子们的闹中留下深深的印象。这时,我出示了录象,观看钱塘潮水,加深对课文句子的理解。看完,我说:“站在观潮台,面对如此的潮水,你想说什么?”将它写下来。孩子们写后(几句话),进行了交流。说的就是感受、感叹、神往……

  一堂课下来,感觉自己对课堂的几个地方把握的不太好。

  一是字词的理解、学习太过粗略。虽然是四年级,是向高年级过渡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不够重视。对个别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再是对学生的理解,由于刚接过这个班,对学生的学习等各个方面情况还不熟悉,有些包容,只对出现的问题点到为止。在读书时对于生生互动、点评做的还不够好。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正。

《观潮》教学反思6

  这周学习了《观潮》一文,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因课文描述的'景象学生很难见到,教学时,我有意安排了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如:在教学三、四自然段时,在学生自读、感知全文之后,我又引导学生重点读读这一部分。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谈感受,鼓励学生并引导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的群的惊奇。教师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同时还通过比赛读、轮流读、表演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观潮》教学反思7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文中写了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本节课重点学习潮来时,通过观看视频、听课文录音、看课件听声音、观潮形的方式调动起学生的听觉、视觉,让学生一睹大潮的风采。然后让小组讨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然而小组讨论却没有发挥它应有的效果,小组讨论不积极。

  学完文章后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了潮的成因及钱塘江潮的成因,拓展了学生的知识。

  纵观整节课,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本该让学生多种形式朗读的环节没有完全展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重时间管理,合理分配各个环节的时间。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给学生搭设了的学习舞台,然而课堂上却只有部分学生按照老师的引导尽情地发挥、表演。在以后的课堂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一些学生不习惯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课堂,在以后的教学中应鼓励那部分不爱发言的`学生,让他们有信心参与课堂。

  一节课结束了,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高度重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逐渐完善自己的课堂。当然了,仅靠自己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在以后的工作中还需多向前辈学习。

《观潮》教学反思8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感到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直观画面的出现,大潮的录象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在看画面,听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这天下奇观的`壮美,奇特的景象。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将课文中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起来。并且将这些词语分类,有表示形状的,有表示声音的,同时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词语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当堂熟读词语,积累语言。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读得不够。

  2、课外资料使用的问题。

  3、导语较生硬。

  4、练习过多,目的不够明确。

  今后,我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观潮》教学反思9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观潮》是一篇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因此,在教学三、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谈一谈读了之后的`感受。谈完感受后再鼓励并引导学生把这种感受带入自己的朗读中,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大潮的壮观。为了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我还组织学生比赛读、轮流读、表演读等,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二、充分感悟。

  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因此,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出示课文中描写江潮的四字词语,然后让学生用这些词语复述潮来时的情景,以此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

  三、加强指导。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以学生跟读的方式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

  通过本节课的朗读训练,不但帮助学生理解了文本,感悟了情感,而且朗诵情况也比以往稍好一些。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学生的朗诵水平、语文能力都可以得到较大提升。

《观潮》教学反思10

  在教学设计中应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八月半是最佳观潮时间。其实,钱塘江涌潮变化是有规律的,潮汐的大小受天文、地理、河床高程、径流的大小、主槽(航道)的走向和气候等许多因素制约。其实阴历每月的月半、月初均是看潮佳期,不必一定选在八月半。但是秋潮要比春潮大,因为钱塘江流域降雨主要集中3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的梅雨和台风季节;10月至次年2月降雨量相对较少。因此,我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赞颂钱塘江潮的千古名句,以及查阅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更活、知识面更广。

  上完课后提醒学生在新闻中或者在网络中收看钱塘江大潮以便于更直观的了解,更多的.感受。更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以后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教学,不同的切入点,教学的方法不一样。比如说这一课可以抓词语、可以按潮来的顺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学生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观潮》教学反思11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本学期的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我特意选择了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实施并落实语文五好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学生在通过听力训练时明白了按顺序、抓特点的写作方法,这一难点也得到突破。

《观潮》教学反思12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语文开篇之作《观潮》,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顺序特点时,学生在总结“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不是特别的精确。

  当学生只说到时间顺序时,我马上继续发问:从哪儿看出来是时间顺序的.?学生说到:有表示时间的词语“早上”“午后一点”“过了好久”。

  “早上的时候潮来了吗?”

  “没有来。”

  “那我们可以把这个时间点发生的事情总结为什么?三个字概括一下。”

  “潮没来?”

  “潮还没来,那我们可以称为叫潮来什么?”

  同学们有点晕乎乎的了,我马上反问到:早上你准备来上学,但是还没有到学校,那段时间可以称为叫上学前,对吧?”

  “潮来前?”

  这样递进式的发问,使学生的思维紧跟课堂的节奏,看着他们一个个求真的眼神儿,感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成的课堂。

  突然想起徐文祥老师执教《少年闰土》一课时的不断发问,学生紧跟步伐,丝毫没有时间松懈。

《观潮》教学反思13

  《观潮》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开学以来非常正式的第一课。

  由于学校的图书没有及时发放,我先安排孩子去其他班级借书,争取每两个孩子能够使用一本书,这样在讲授的时候孩子们才能够有所收获。

  在单元导读中,我已经带领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了解了文字的写作顺序,但是在文本的解读上还不够充分。

  上课伊始,学生首先质疑了课题,观潮是观的哪一个潮?观是什么意思?我为学生播放了《观潮》的视频,让学生无论在视觉还是听觉上有了初步的认知。接下来,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的是什么,你了解到了什么。可能与充分的单元整体预习有关,孩子的汇报令我惊讶,他们总结了作者的'写作顺序,甚至清晰的说出了段落,这为接下来的讲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接下来我就顺藤摸瓜,找学生读潮前的段落,其他同学边听边画打动你的词语或句子。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教师及时点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潮前的情景的呢?学生快速的找到并且能够用词语来概括,真是让人感到惊讶。

  潮前的分析为潮时和潮后的学习提供了范例,学生自己分析了潮时的景象,但是在说明听潮声,看潮形上出现了困难,我也及时进行了点播并且孩子们能够知道作者在描写潮形上运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和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希望他们在今后的习作上能够有所运用。

  在本课讲授的最后,我利用板书总结了全文,从而引出,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难怪被称为,学生大喊“天下奇观”。从而顺其自然的引出,所以,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第一段来写,这一段就被称为“总起段”。

  那现在孩子们就知道了,观潮不仅是用眼睛看,更要用耳朵听,尤其是用心想。这也是本文的“题眼”。

  当然在本课的讲授中还是有遗憾的,孩子们没有书,之前朗读也不到位,有拖长音的现象。开学初,孩子的表现并不积极,参与度不高,所以我的情绪有些急躁,课堂的效率较低,希望自己能够更努力,备课更详细,加油!

《观潮》教学反思14

  《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

  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

  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

  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但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学生很少,多

  数学生朗读不够到位,唱读现象严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学

  生应该“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

  基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

  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一、激发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朗

  读兴趣。因此,在教学三、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谈感受,

  鼓励并引导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为

  了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我还组织学生比赛读、轮流读、表演读等形式,激发学生

  读书的热情。

  二、充分感悟。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

  生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因此,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

  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

  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脑中浮现画面。然后让学生复述

  情景,尽量用上课文中的生动词语。从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

  三、加强指导。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教给学生一些普通话朗

  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

  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

  通过本节课的朗读训练,不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情感 ,而且朗诵水平得到了一定的

  提高。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学生的朗诵水平、语文能力都可以得到较大提升。

《观潮》教学反思15

  《观潮》这篇课文里,描述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资料是课文的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点。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思考运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播放课件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的教法比较恰当。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让学生听范读、自由读,边读边体会,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重视“读”。学生自由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见。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直观教学优势,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播放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动的速度。透过朗读课文,再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更进一步使学生验证了自己的感受,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学完

  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上《观潮》这课,是我第一次开始在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这学期教室里刚装上多媒体)在上完这课后,我体会到多媒体课件是能够以它直观形象的画面较快地突破重难点,但运用过早时可能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时也应思考“因课施教”。(点评:向老师在这篇反思中提到自己教学中朗读运用的成功之处,也提出了多媒体使用时机的思考,好一个“因课施教”,值得我们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多媒体运用的时机对于教学效果有着必须的影响。)

【《观潮》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观潮》教学反思04-04

观潮教学反思05-06

观潮教学反思(15篇)11-05

《观潮》教学反思15篇07-02

观潮教学反思15篇08-12

《观潮》教学反思(15篇)08-14

观潮教学反思(合集15篇)02-07

观潮教学反思汇编15篇02-06

观潮教学反思集合15篇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