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06 18:43:1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认识左、右,感知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用左、右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经历观察、操作和活动的过程,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3.在游戏活动中,体会位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认识左右的必要性。教学重点:建立左右的标准,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教学准备:主题图、课件、卡片、图片、胶棒或胶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学习左右的必要性1.由上下楼引入教学

  教师:为了安全,避免我们上下楼冲撞在一起,学校要求我们都要“靠右行走”。(出示下图)

  你知道他们应该靠哪边走吗? 2.出示课题

  教师:只要我们认识了左和右,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左右”。(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新课的学习。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左右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活动中感知,认识左与右1.借助左右手认识左右(1)认识右手。教师:你们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上课发言要先举手。我们发言时,举的是哪只手?请你举起来。(学生举手。)

  教师:那你们能告诉老师,你举的是哪只手吗?

  教师:在举手发言时,我们通常都是举右手,老师看看你们局的是不是都是右手呢?(教师巡视纠正,纠正后放下右手。) (2)做动作记右手。

  拍一拍:让学生用自己的右手轻轻拍一下桌子。

  握握手:让学生生出右手,相邻的两个同学握握手。并说明我们在握手的时候也要用右手。敬队礼:学生模仿教师行队礼。 (3)认识左手。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右手了,另外一只手就是左手。快把左手举起来,看一看,这就是我们的左手。用左手把铅笔盒摆正。 (4)借助生活习惯动作区分左、右手。

  教师:想一想,平时我们用右手做什么?(举手、写字、拿筷子、握手、敬队礼......)

  教师:请你模仿写字的动作。右手写字时,左手在做什么呢?右手拿筷子时,左手在做什么呢?

  教师:请你再说一说,两只小手可以做什么? (5)借助儿歌强化认识左、右手。

  教师和学生一起听下面的音乐边说边做动作。

  我伸出左手去

  我伸出左手去,我收回左手来,我伸出左手摆一摆,左手收回来。我伸出右手去,我收回右手来,我伸出右手摆一摆,右手收回来。我伸出双手去,我收回双手来,我伸出双手摆一摆,双手收回来。

  (6)借助左、右手认识左、右面。

  教师: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它们配合起来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你身上还有这样的“左与右”的好朋友吗?快来找一找,边指边说。

  (左腿右腿、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脚右脚......)

  教师:与右手同侧的就是我们的右面,有右眼、右耳、右胳膊、右腿、右脚等。与左手同侧的就是我们的左面,有左眼、左耳、左胳膊、左腿、左脚等。

  教师: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请你听口令做动作。

  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拍怕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抬抬你的左腿,抬抬你的右腿。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个层次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将左右与身体对应起来,借助生活习惯动作,帮助学生真正建立左右的标准,从而进行判断。) 2.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1)找邻居。

  教师:我们的身体上有左右的好朋友,我们座位我左右也有我们的好邻居。坐在你左边的邻居是谁?和他握握手。右边的邻居是谁?和他招招手。

  学生可以一组一组地做,教师观察,发现问题,予以纠正。 (2) 整理书桌。

  教师:请把铅笔盒摆在书桌的上面,数学书放在书桌的左面。 (3)建立课堂习惯。

  教师:起立发言时,我们都应该站在书桌的右侧。

  教师:下面请大家起立,站到书桌的右侧。你站对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活动,从身体的左右扩展到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加深学生对左右的理解。)

  (三)操作中辨别,加深对左右的理解1.摆一摆

  学生拿出下面的图片和水果(香蕉、苹果、桃子、南瓜)卡片,听老师要求动手摆一摆。

  要求:(1)香蕉摆在南瓜的右边;

  (2)苹果摆在西瓜的左边; (3)桃子摆在香蕉的右边。

  学生摆完,教师观察,发现问题,予以纠正。然后用课件像同学们展示。(课件左右第5页,如下图。)

  2.完成教科书的第13页第6题

  学生先独立尝试,集体交流后再利用课件演示。(课件左右第7页,如下图。)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道练习题,使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左右的理解。小蚂蚁吃南瓜的题目,是一道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学生通过独立尝试与集体交流,体会路线的多样性,并且利用上下、左右来叙述物体的位置和行走路线。)

  (四)解决中运用,感受实用性

  教师再次出示开始上课时呈现的上楼梯图片。如下图。

  教师:刚开始上课的时,这两位同学要上楼,靠右行走。指一指,他们应该靠哪边行走呢?教师:只要我们靠着自己右手这边走,就是靠右行。我们平时在走路、开始时,都要按照交通规则的要求靠右行驶,这样才会安全、有序。看来左右不但在我们身体上有,教室中有,生活中也有。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五)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不但认识了左右,而且还能利用左右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是太棒了!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

  (六)布置作业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关于左右的知识吗?请你自己去观察一下!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于熟知的生活事例学习数学,使学生初步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周围的事物,从而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7,6 加几

  教学目标:

  1、探究7、6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根据一幅图中两个已知数写出两道加法式子,初步理解这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3、能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提高分析、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

  4、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预习学案:

  9 + ( ) = 108 + ( ) = 107 + ( ) = 106 + ( ) = 105 + ( ) =104 + ( ) =108 + 18 + 28 + 35 + 58 + 58 + 68 + 87 + 8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入多媒体演示:通过信息图提出问题:

  问题1:1号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

  问题2:2好运动员一共投了多少个?

  师: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

  学生甲:……

  学生乙:……

  教师:小朋友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这道题,值得表扬。这节课我们来研究7,6加几。(板书课题:7,6加几)。

  教学意图:通过复习9,8加几,帮助学生找准原有认知起点,便于学生有效地利用旧知识主动学习新知识。

  二、探索新知

  教学7加几的进位加法。

  (1)创设情景列算式。课件演示(小试身手)

  (2)出示问题探究 6+5

  6+5的演示图

  ①分组讨论交流。

  ②小组代表汇报各自的想法。

  学生甲:我是这样想的,在6+5中,将5分成4和1,6和4加起来得10,10+1=11。

  学生乙:6+5,将6分成1和5,5+5=10,10+1=11。

  学生丙:6+5可以先数6个再数5个,合起来为11。

  教师:同学们说的想的这些方法都不错,大家可以选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的算式题。

  7+4=□ 7+7=□学生计算后抽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集体订正。

  教师:该怎样计算呢?请同桌进行讨论交流,谈谈各自的想法。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后,派代表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6加几和刚才学习的7加几有相似的地方吗?哪些地方相似?

  学生:7加几是把另一个数分成3和几,6加几是把另一个数分成4和几,都是把前面两个数加起来得10后,再加余下的数。

  教师:同学们能从中发现规律,真不错。请同学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的算式题。6+6= 6+8= 学生计算后抽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集体订正。

  教学意图:通过找6加几、7加几的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提高学生对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三、检测案

  教师:我们学习了7,6加几的进位加法,同学们能不能说出所有7,6加几的式子呢?学生先自己写算式,再把写好的算式在小组内交流。教师视频展示学生排列好的'式子:

  7加几的式子有:

  7+07+17+27+37+47+57+67+77+87+9

  6加几的式子有:

  6+06+16+26+36+46+56+66+76+86+9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排序呢?

  学生:这样从0排到9,很好记。

  教师:请同学计算出每道式子的得数。学生回答。(略)教师动态演示各式得数。

  教师:请同学们自制7,6加几的口算卡片,并且有规律地排列起来。

  教学意图:用学生自制口算卡片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算式的掌握水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第一册第53—55页及练习八第2、3、4题。

  教材分析:

  1、关于直尺图两端的缺口。

  直尺图左端不画口是可以的,一年级的小朋友对小于0的数是没有感受性认识的,也没有过早涉及的必要。直尺图右端的口必不可少,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自然数逐1增长的规律,以及自然数个数的无限性。2、关于比较8、9的大小,通过点子图来比较,其目的在于认识7、8、9之间的关系,7在8的前面,7比8小,8在9的前面,8比9小。这种认识显然过于狭隘,应该让小朋友在更广的区间内认识9以内数的关系,这样,更进一步增强数感。学情分析:

  1、关于数数。

  前面已学习了7以内数的认识,对认识数的哪几个方面内容有初步的感知,有了数数、了解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等能力。重点让学生理解数自然数是一个一个地数。

  2、关于数的组成。

  对于数组成,学生在学前教育中已有基础,但大多流于死记硬背,而现在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分什么,如何有序地分,由其中的一组还能还能想到什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会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认数、读数、写数;知道9以内的数的顺序,能正确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理解8、9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摆一摆、填一填、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认识8、9的过程,感受8、9的组成,初步体会有序思考的方法,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8、9的数数与认数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探索和发现8、9的组成,激发学生探究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在引导学生从8、9的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的过程中,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

  教学难点:

  学生会正确书写数字8、9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王大伯养了一群小猪,把小猪编了号,看,它们来了!

  1、这些小猪的编号各是几?一共有几头小猪?(课件:7头小猪跑着出来,身上有编号4、1、6、2、5、7、3)

  2、请你按编号顺序把小猪们排一排队好吗?你有几种排法?(1、2、3、4、5、6、7或7、6、5、4、3、2、1)你是按什么顺序来排的?

  3、王大伯又买了2头小猪,该编上什么号呢?(引出8、9)板书课题:8、9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8、9的含义及顺序。

  (1)摆一摆。

  师:你会用小棒来表示已经编上号的7只小猪吗?(学生操作)

  师:王大伯又买来一只小猪,这时是几只小猪?(板书:8)你还会用小棒来表示吗?你是怎么摆的?(学生操作)摆成自己喜欢的图形。

  师:8号的小猪该排在队伍的什么位置呢?(学生说电脑演示)你是怎么想的?(板书:7<8

  师:王大伯再买来一只小猪,这时是几只小猪?(板书:9)你还会用小棒来表示吗?你是怎么摆的?(学生操作)

  师:9号猪要加入它们的队伍中,应该排在哪里呢?你是怎么想的?

  (2)说一说。

  看着整齐的队伍,你知道些什么?用8和一个数比大小,谁能说一说。用9和一个数比呢?

  (4)活动。

  教师活动:教师奖励小奖片给表现好的学生,先发7张,再发1张,问学生是几张?发了8张小奖片,再发1张,问学生是几张?

  学生活动:9名表现好的学生到前面。

  师:第8个同学指的是谁?为什么会出现2位同学呢?从左边数第9个同学是谁?从右边数起呢?(指名回答)从左数起的前面8个同学转个圈,从右数起的前5位同学先回到座位上。2、8、9的写法。

  (1)说一说8、9像什么?

  (2)师范写

  (3)学生在书上描写

  (4)学生互相欣赏3、8、9的组成。

  (1)9的组成。

  师:9只小猪都关在一个猪圈里太挤了,王大伯新建了一个猪圈,把9只小猪分别关到两个猪圈里,王大伯可能会怎样关这9只小猪呢?

  请你拿出9根小棒代替9只小猪,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你有多少种方法?谁能想办法,分得又快又好。

  小组交流你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讨论9的组成的记忆方法:你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分法,把你的方法说给同桌听。(由一组想到另一组。同时老师整理改变板书:

  (2)8的组成(用小棒分一分)

  (3)完成“做一做“

  三、练习

  1、活动:同学们在学习中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们拿出直尺找一找数学8在哪里?9呢?用尺子连一连,书上练习的第2题。

  2、小猪聊天猜年龄。(课件出三只小猪在猪里的情境)

  小猪一:我的年龄比7大,我可能是几岁?

  小猪二:我的年龄比9小,我可能是几岁?

  小猪三:我的年龄比6大,比9小,我可能是几岁?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9、1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左右、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左右、上下、前后的方位。

  2、能按左右、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初步学会用左右、上下、前后等词描述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位置观念。

  3、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准确认识物体之间左右、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课前准备:课件、粉笔盒、书本、尺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观察:小朋友们,请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设疑:它们的位置在哪里呢?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板书:认位置)

  二、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1、出示主题图――教室。

  提问: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教室里有些什么?

  2、讨论交流。

  (1)、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刚的什么位置?

  (2)、小组汇报。(板书:国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刚的前面。)

  (3)、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刚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3、分组讨论。

  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讨论后汇报:

  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

  小红在小芳的前面,小芳在小红的后面。

  4、联系教室内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简要归纳小结:两物体之间有一定的位置关系,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下面。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前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后面。

  三、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的游戏。

  2、做“想想做做”第2题。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面是谁?

  3、投影演示冰箱。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4---87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的12个数字、时针、分针;学生结合经验学会看整时,知道整时的两种记录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的思维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3、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事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整时的认读、记录方法

  教学难点:整时的认读、记录方法

  教学具准备:每人一个钟表模型、课堂训练纸、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课件《这是什么》:嘀嗒嘀嗒,嘀嗒嘀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钟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齐读课题。

  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 认识钟面

  ①利用情境图,初步感知钟面

  出示PPT:课本84页情境图

  师:同学们,钟表是我们生活的好帮手,仔细观察:图中都有什么?小朋友在做什么?(明确:早上7时妈妈叫她起床)

  ②小组合作,认识钟面

  师:拿出自己的钟表模型,看一看、摸一摸、拨一拨,你发现了什么?

  A. 学生自主学习

  B. 小组交流:钟面上有什么?

  C. 小组汇报

  师明确: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格,两个指针。又细又长的叫分针,又粗又短的叫时针。

  依据学生的汇报,师张贴钟表模型,板书:12个数字 时针 分针

  2、 认识整时

  ①观察7时钟面模型

  师:老师把情境图中的钟表给大家带来了。仔细观察,钟面上显示的时刻,你有什么发现?(提示:又细又长的分针指着几?又粗又短的时针指着几?师肯定: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板书:7时)

  引导多名学生重复认知过程。

  ②利用三个整时钟面,再次观察、认知

  A、(PPT出示课本情境图中的三个时刻)按照整时的认知方法,跟大家分享这几个时刻。

  B、再次观察三个钟面,你发现了什么?

  a、小组讨论

  b、汇报交流

  c、明确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板书)

  ③动手操作,巩固所学

  A、 师拨表生认读,并说出认识的方法

  B、师说整时生拨表(例:拨出上午9时上操时刻、中午11时放学、中午12时吃饭、下午4时放学……)

  C、同桌一说一拨

  3、整时的记录方法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钟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像挂钟和手表这样的,我们怎样记录?(是几时,就在几的后面写上一个“时”。)另一种是像闹钟这样的电子表(出示PPT情境图中的电子记录7:00),是几时就在左边写上数字几,中间写上两个小圆点,右边写上两个“0”。(板书:7:00)我们一起书空一下。

  A、(PPT出示3时、6时两个钟面)指名2生台前板演,其他学生作业本上记录

  B、订正并强调记录方法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连一连(PPT出示课本86页第一题)

  2、写一写(PPT出示课本86页第三题)

  3、做一做(PPT出示课本85页:小明的一天)

  A、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每幅图的内容,写出相应的时刻。

  B、质疑:为什么有两个9时?(生谈想法)

  C、明确:时针每天转两圈,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晚上等,所以有上午9时,还有晚上9时。

  四、畅谈收获,课堂总结

  同学们,转眼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谁能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收获?

  结束语:同学们,在短短的时间里,我们一起“认表——拨表——记录时间”收获了钟表的很多知识。时间是宝贵的,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好孩子。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画钟表

  同学们,课下利用自己灵巧的小手在钟面上画出自己喜欢的时刻,并用两种方法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12个数字

  时针

  分针

  7时 7:00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

  2.使学生能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初步的自学能力,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做练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学习品质,及合作互助、创新意识和评价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0页的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仪、数字卡片、5根小棒、5个小方块。

  2.数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学设计

  复习旧知

  1.复习数数。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数?谁能数组大家听?

  2.复习比较大小出示数字卡片1-5,谁能给大家提问题?

  进行新课

  1.创设游戏情境,小组学习5的组成。

  a.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做一个分小棒的游戏,想不想做?准备5根小棒,看谁动作又轻又快。把5根小棒分成两份,看谁方法多。分完和你的同位交流一下。(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能较好地把握知识起点,采用开放教学方式,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充分感知,然后再交流,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b.交流展示。

  指名分法不同的学生到前面来展示。

  ①刚才大家想了那么多办法,可是看起来又有点乱,请大家开动脑筋想个好办法:怎样才能清楚地看出又一个也不落下?同位商量,指名展示。

  ②(教师巡视发现有按顺序分的)老师发现这位同学有一种好办法,下面请他来教教大家。

  [在发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发现。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比较扎实。]

  c.全班学生再自己边说边按顺序分一分(板书分合式)。

  d.小结。

  通过分小棒我们得到了5的组成。

  e.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你发现了什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那么我们看到5能想到什么呢?(推小棒)

  2.做一做

  a.老师还准备了5个小方块,想请大家一个猜一猜的游戏?

  ①(右手拿3个小方块藏在背后,左手出示2个)右手有几个?

  ②右手藏1个

  ③右手藏2个

  刚才大家猜的都很准。那老师要问一问你们:为什么猜得这样准?有什么办法?

  b.抢答。

  下面我们来比赛,看谁反应快!对口令。

  3.小组自学4、3、和2的组成

  a.刚才我们通过分小棒编出了5的组成。下面请你在小组中试着编出4、3和2的组成。

  板书)

  b.填方框(第19页下面)。

  看图边读边填。指名板演。做完的同位检查。订正。

  [把练习设计成猜一猜的游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了5的组成,突破了难点。4、3、和2的组成就可以完全放给学生,采取小组使用的方式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层次清晰。]

  4.指导看书。

  边说边填。指名板演。订正。

  5.做一做。

  a.动手操作。教师出示数字卡片5,学生摆学具,同桌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用5的组成连线。

  b.对口令。

  巩固练习

  1.男女分读组成。

  2.第8题。

  边说边做,做完同位检查。全对的、书写好的可以各得一个小印章。订正。

  [本节课教师能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及培养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通过摆一摆、说一说、找规律、做游戏,使学生积极参与了富有趣味的学习过程。教师教法灵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注意指导小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在游戏中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师注重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等评价方法的使用,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总体来看,既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注重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出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设计说明

  5以内数的组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19~20页的内容,并完成练习二的第8题。其教学目的是借助分小棒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学生在同位交充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这部分知识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时都接触过,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熟练的说出组成。

  本节课我没有使用课本资源,而是对教材资源进行了创造性的改动。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营造出轻松、娱悦的学习情境。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努力体现教学的开放性,这节课教师就为学生创设了分小棒的游戏,让学生在不断的动手操作与合作讨论中自己掌握知识,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分层练习,逐步提高要求。

  在练习的设计上,教师也努力体现层次性。先让学生看实物猜组成,再让学生看图填组成,还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摆组成,最后才要求学生根据组成将数字卡片连起来。通过这一系列层次分明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是一次由操作实物过渡到抽象出数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发展了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结的能力。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比较分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及相应的投影片

  2、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若干张,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在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几的分数,同学们能够通过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一些你喜欢的分数吗?

  (1)学生用纸折分数

  (2)小组交流自己是怎么做的,表示出了那些分数。

  (3)全班交流汇报展示的过程,有针对性的张贴并板书四组分数:(3/4,1/4)、

  (1/4,1/2)、(3/8,1/8)、(1/8,1/6)。

  2、观察分数,组织分类。

  刚才老师把同学们展示的分数张贴了四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四组分数,你能给它分一下类吗?

  (1)学生独立观察每组分数的特点

  (2)小组讨论交流如何分类

  (3)全班交流:小组选代表陈述分类的思维过程。

  (4)教师小结:我们把分数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像3/4和1/4、3/8和1/8,一类是分子都是1,而分母不同,像1/4和1/2、1/8和1/6

  3、引导质疑,引入课题

  对于刚才我们分出的这两类分数,大家想研究它们哪方面的问题?

  (1)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1:我想知道两个分数哪一个大,哪一个小?

  生2:我想知道两个分数的和是多少

  生3:…

  (2)有选择的解决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比较一下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这一问题,好吗?(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探究新知:

  1、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3/4和1/4谁大?你是怎么想的,四人一组拿出手中另一张正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发挥集体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小组选代表说出比的思维过程

  (3)教师小结:

  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就是三个1/4,而另一张纸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一个1/4,3个1/4比一个1/4大,所以3/4>1/4。

  (4)用同样的方法比较3/8和1/8的大小。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中间左边图)。

  ②学生争当“小老师”自行讲解比的过程。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1/4和1/2谁大呢?大家是怎么想的,用刚才比较的方法,四人一组想一想”。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小组选代表说出自己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师适当引导并小评)

  (4)教师小结:

  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一张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分少,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所以1/4<1/2。

  (5)用同样的方法比较1/8和1/6的大小。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中间右图)。

  ②学生自告奋勇讲解比较的过程。(师适当引导并鼓励)

  ③根据分类总结比较大小的策略。

  (1 )学生独立思考比较大小的方法。

  (2 )小组交流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比较大小的方法。

  (3 )全班交流,归纳总结: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4 )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明:分母相同,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那么每一份的大小就相同,分子大的表示取得份数,分数就大;分子小的表示取得份数少,分数就小。

  分子是1的分数表示都取其中的一份,分母小的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少,其中的1份反而大;而分母大的表示平均分得的份数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

  (三)巩固、实践、应用。

  1、给分数先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见课本61页下图)。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按份数涂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投影出示)

  (1)、学生独立看一看、涂一涂、比一比。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3、电脑出示题意:怎样才能平均分呢?

  (1)学生独立审题。

  (2)小组交流,把自己分的思维过程讲给同伴听。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评:

  同学们表现的很出色,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独立解决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更新的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会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比较分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也就是分母相同还有分子是1的时候。分母相同时,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当分子是1时,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设计03-31

认位置数学教学设计04-02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03-30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模板锦集九篇04-04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03-29

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03-27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03-30

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总结03-27

《提袋的设计》教学设计04-03

小学四年级教学设计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