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29 13:32:5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5篇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

  第二课时

  (一)回顾“朋友”,引入新课

  ①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朋友! 朋友相见,感受情意

  ①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朋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②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朗读来加深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3)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4)带着自己的体会多读几遍。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指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4)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1)细读,思考: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 (2)引导讨论:作者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1)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

  (2)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3)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4)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画面,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二)作别朋友,临行寄语

  ①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交流发现。(作者在山中呆了整整一天;首尾呼应等。)

  ②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

  (三)升华感情,背诵结课

  ①通读全文,交流: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凭借语言体会友情,结合生活,体验友情 延伸作业: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德高望重的)古桥 (青翠的)树林 (洁白的)白云 (雄浑的)瀑布 (明镜般的)的山泉 (小诗般的)溪流 (玄奥的)悬崖 (清纯的)云雀

  (慈祥的)老柏 课堂练习:

  1、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唱和 (h h) 树冠 (ɡuün ɡuàn) 旋转 (zhuàn zhuǎn) 蕴含 (yùn wn) 湛蓝(zhàn shn) 栀子(zh z)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隐蔽、僻静的小路 ( ) (2)道德高,名望重。 ( ) (3)很感兴趣地谈论。 ( ) (4)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2

  一、课题:山中访友

  二、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

  2.抓住重点词语,理清全文思路;

  3.培养从大自然中发现美与领悟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揣摩分析精彩的词语、句子或段落;

  2.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

  五、课时:2课时。

  六、课型:综合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八、教具: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悬测:阅读标题,悬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速读: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本文主旨: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涛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精读:潜心于作品之中,品味体会,理解赏析,分析作品都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写的,文章的艺术特色是什么,等等,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研讨加以解决。

  〔精彩段落〕

  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大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喂,云雀弟弟,叽叽喳喳说些什么?

  1.这段文字运用了 、 、 、 修辞方法。

  2.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3.“抬头望你,我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这句话中的“你”指什么?作者善于联想,由“悬崖”想到“隐士和高僧”,那么“悬崖”“隐士和高僧”有什么相似之处?

  〔精彩段落〕

  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人诗人在云头朗诵,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慈详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满世界都是雨,惟我站立的地方没有雨,却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俯身凝神,才发现许多蚂蚁也在树下避雨,用手捧起几只蚂蚁,好不动情,蚂蚁,我的小弟弟,茫茫天地间,我们有缘分,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也该回家了。于是,我轻轻地招手,告别了山里的众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

  1.请概括上面第一节的内容。

  2.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

  作用:

  3.文中加点的“恩泽”一词是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4.为什么说我和蚂蚁“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5.结尾的省略号改成句号行不行,为什么?

  (四)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老师归纳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拨,要做到要言不烦。

  1.排比、拟人、比喻、设问。2.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山泉:清澈。溪流:潺潺有声。白云:洁白。瀑布:雄浑而且高亢。悬崖:无言静默。云雀:叫声清纯。3.悬崖 无言静立

  1.柏树下避雨的情景。2.拟人、比喻 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山间景物的美丽情态,更能表达作者对它们的喜爱赞美之情。3.这里指老柏树的恩赐惠及作者,如雨泽润物 表达了作者对老柏树及山间万物的感激之情。4.因为我和蚂蚁一起在大树下避雨,所以说是患难的兄弟,更能突出题目中的“友”字。5.不行,本文结尾用省略号,表明景物、情感均未绝,给人回味的余地;用句号则不够深远。

  (五)学生归纳本课的学习要点,按照“研讨与练习”的要求,写出学习心得。

  (六)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十、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李汉荣

  山中的朋友

  古桥

  大树

  出门去山中访问 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 回家

  石头、落叶、小花

  树下避雨 柏树、蚂蚁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学习运用。

  教学准备:

  ①课前布置预习本课字词,熟读课文。②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学生可根据课题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语言流畅、完整即可)

  师:让我们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去拜访作者“山中众朋友”。

  二、自主学习

  学路建议: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了解大概内容。

  2、读完后回答: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

  三、合作探究

  1、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2、学路建议;

  自读课文1、2自然段,感受作者出门的心情。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与微风撞了个满怀”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路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两个“满怀”的意思相同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

  (2)带着轻松愉快、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4、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同学们在自由地、放声地读读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他是如何看待这些朋友的?(交流讨论)

  四、精讲点拨。

  1、“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韵味。

  2、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五、巩固拓展

  继续读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自主学习

  学路建议:

  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先自学,再到小组内交流。

  三、合作探究

  1、第三自然段

  (1)出示课件:古桥。想一想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桥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深情。)

  (2)读读句子,请想像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它驮过了哪些人,在它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4)指名朗读,读出作者对古桥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2、第六自然段

  (1)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

  3、第七自然段

  (1)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2)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3)齐读一遍。

  4、最后一段,首尾呼应。

  5、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全文。

  四、精讲点拨

  老师随机指导。

  五、巩固拓展

  1、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2、自己选择三个自然段背诵下来。

  板书设计

  1 山中访友

  古桥 鸟儿 露珠 树

  山泉 溪流 瀑布 悬崖

  落花 落叶 石头 雷雨

  热爱大自然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3段时,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课

  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是一篇能打动学生们的文章,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本文讲课中的最大问题可能是对景物的描写过于繁多和零散,如果逐一分析,难免会显得零乱,而且逐一讲解的后果是课文给学生的感觉会支离破碎。如何使学生既能细致地体味课文,又保持着课文的整体感、一气呵成的美,这是教材处理中的一个难点。

  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去与文本进行充分的接触,在与文本的直接接触中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进行交流。注重对文本的体会和感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b、品味优美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及文章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自主阅读与合作交流来整体感知课文。

  b、通过自主阅读来积累词语和品味优美语言,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非常地幸运,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优美、恬淡安宁的小山村。相信我们同学都有过走入山林,到山林中去游玩的经历,可以说说你走进山林时有些什么感受,有些什么收获吗?(学生自由发言)

  师:和我们的同学一样,作家李汉荣也非常地喜欢爬山,而且对他来说,爬山还有另一种乐趣,那就是可以拜访山中的朋友。这些好朋友将会让他忘却疲乏,带回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在山里他究竟拜访了哪些朋友呢?这些朋友又各有什么魅力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开始我们难忘的山中之旅。(同时板书课题)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首先请大家通过欣赏课文朗读来进行这次特殊的山中旅行,在作者李汉荣的带领下、描述中我们会依次发现作者许许多多的藏在山中的好朋友,那么这些好朋友都有谁呢?请大家在山中之旅的过程中把这些好朋友找出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山中好友。

  (1)学生欣赏课文朗读,明确文章写作内容、表现对象。解决字词问题。(3-5分钟)

  (2)全班交流:作者在山里依次见到了哪些朋友?(1-2分钟)生:古桥、大树、山泉、瀑布、溪流、白云、悬崖、老柏树。云雀、小花、石头、雷阵雨、归鸟。

  三、精读课文,品悟感情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作者要拜访的朋友找了出来,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大山。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并和大家分享你读过之后的感受。

  生:好心情(从哪些词语可以描述作者的好心情呢?喜悦、高兴。。。)

  师:谁能把这种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师指名生朗读)师:作者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首先拜访的是哪一位好朋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古桥---老朋友)

  问:在作者心中,古桥是什么样的朋友?请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达。(德高望重)那么,为什么说古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古桥具有怎样的品质?(无私奉献)(作者对老桥的感情:怀念、无比崇敬、感激)

  师:是啊,在作者的心中古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默默无闻地为人民服务,作者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访古桥,谁来读一读,感受一下作者的感情。

  师:拜别了老桥,作者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这片树林??树林中的鸟儿不是在鸣叫,而是在___________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___________师:再读一读这两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将露珠和鸟儿赋予了人的情感和行为,表达出了自己和他们之间的默契和情谊)

  师:那么树林在他的心目中又是什么呢?(知己)

  提问: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相互称为知己?(师生互动,交流知己的含义)

  树林是作者的知己,他们之间情谊深厚,他们彼此倾诉着心声。被友情包围着,静静地,作者甚至也变成了一棵树??就这样树为人友,人为树友,物我相融,多么美好的境界啊。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感受到了作者与山中友人之间的情谊了吗?

  五、布置作业:作者明明是去山中观景,为什么要说成是“山中访友”?你有什么想法,把自己的独特见解写出来。

  六、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

  老桥

  德高望重

  树林

  亲密无间

  ......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我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述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完美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2、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学习运用。

  教学准备:

  ①课前布置预习本课字词,熟读课文。

  ②制作教学课件。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日,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齐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师:让我们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去拜访作者“山中众朋友”。

  二、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要读正确流利。

  2、自学生字词。

  3、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

  4、这篇课文的主要资料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四、精讲点拨

  1、检查自学生字词情景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2)、字音:栀子旋转汩汩唱和湛蓝

  (3)、重点词语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声望卓著)

  津津乐道(形容饶有兴味地谈论)

  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貌。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吟咏:“咏”的基本意思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往往跟“咏”连在一齐,含

  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之处。古人有一说,动声叫吟,长言叫咏。

  2、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明确图示)依次是: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

  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

  3、这篇课文的主要资料是什么?

  五、巩固拓展

  小结: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

  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六、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

  老桥树林山泉溪流

  瀑布悬崖白云落花

  落叶雷雨岩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山中访友》。

  2、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呢?一句话,就是──山中的一切。

  3、下头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心去读课文,想想从哪些语句中能够感受出“我”和“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用笔划一划,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触。

  设计意图:抓住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制造一种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引发学生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同时也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划一划,写一写,和同桌交流交流。

  2、思考:从哪些地方感受出了“我”和“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三、合作探究

  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四、精讲点拨

  1、从哪些地方感受出了“我”和“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学情预设:结合学生的回答,逐一品读精彩句段,深入理解文章资料。)

  A“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⑴谈谈你读了这段话后的感受。

  ⑵当你读到“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的感受是什么?(古老)指导个人读,读出桥的古老。

  ⑶当你读到“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各种各样的人从桥上走过。)指导个人读,读出桥的默默无闻。

  ⑷是啊,这是一座古老的桥,这是一座度过许多人的桥,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在你的凝望里,人影──,在你的凝望里,鱼影──,在你的凝望里,月影──。(师导读)

  ⑸让我们一齐边读边想象桥的画面。

  ⑹此时此刻,你想对桥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创设具体的语境之后,学生才有话可说,体验深刻,有了体验,学生的朗读才有感情。

  B“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我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⑴你读了这段话有什么感受?

  ⑵读了这段话,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⑶(当学生说到“呼唤”时)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这呼唤声。(多媒体播放鸟鸣声)从这呼唤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当学生说到“眼神”时)让我们也与露珠交换一下眼神吧。(多媒体播放露珠的图片)从这眼神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温馨、深情)并指导深情地朗读。

  ⑷让我们一齐来深情地读一读。

  【设计意图】多媒体的运用要为理解文本服务,播放鸟鸣声、出示露珠、图象,为的是唤醒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让他们有更深刻的体验。C“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⑴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⑵经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

  ⑶应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设计意图】经过朗读感受作者将要溢出来的满怀的真诚和喜悦,并体会作者用语的亲切,恰当。说话训练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细腻的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D、(导读)在作者的眼中,山中的万物都是有情的。“拣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

  ⑴让我们也跟着作者与大自然进行心于心的交汇吧,(放轻缓的音乐)只要你用心,你会听到很多很多,看到很多很多,感受到很多很多,你的心会跟大自然贴的更近。感受到了,就用笔写一写。

  如:(出示)捧一捧山泉,让她从指间淌过,我感受到了;掬一方泥土,轻轻扬起,我感受到了。

  【设计意图】用音乐来渲染铺垫课堂气氛,感受自然气息。在此基础上经过读写结合,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使学生的写作本事得以提高。

  3、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深深感受到“我”与“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相机出示: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呢?

  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这”指什么?恩泽在那里是什么意思?

  ⑵带着你的理解读这句话。

  让我们经过朗读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吧。

  五、巩固拓展

  同学们,今日我们也好像和作者一齐经历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这次愉快的旅行

  真是令人难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们,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能够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放松我们的身体,同时也应当爱护大自然。

  1、背诵自我喜欢的段落。

  2、选择自我熟悉的一处景物,运用想象,摹仿文中的写法写一个片断。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前分组自习字词,教学课件制作

  《山 中 访 友》

  字

  词

  jìnghèzhànzhīxuánchè

  幽径唱和湛蓝栀子玄奥清澈

  Chán fèi qiáocuì guān

  níng

  禅心犬吠

  憔 悴

  树冠

  凝静

  “我”在山中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

  答:

  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答: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小组交流,导入新课。

  1.你从《山中访友》这个标题中读到了哪些信息?地点、事件、作者对朋友的感情情感:“访”( 喜爱、赞美、敬佩)

  2.通过我们对文章标题的理解,你们认为应怎样来朗读?

  带着好心情,心里想着美好的画面,读得轻一些,美一些。读文章时,就好像我们在跟好朋友面对面地叙旧般自然、亲切、有感情。

  今天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山中访友》,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

  (1) “我”在山中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研读与赏析,走入文本。

  配乐朗读,激发学生的感情。

  ⑴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是人类的朋友,愿我们每一个人都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

  ⑵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⑶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语句。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①细读课文,自主探究

  事物

  称呼

  感悟/启示

  古桥

  老朋友

  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总是默默地为人们服务着。

  树林

  知己

  树为人友,人为树友。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白云

  大嫂

  热情的大嫂,无私奉献。

  瀑布

  大哥

  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

  悬崖

  爷爷

  无杂念的心境,给人清净。永远保持平和良好的心态。

  云雀

  弟弟

  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蚂蚁

  小弟弟

  患难与共

  ……

  ……

  ……

  教师小节: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再读课文,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③作者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我们就把这种美好的情感表达出来吧。请任选一位你喜欢的自然朋友,模仿本文的风格,也可按自己的风格,为她写几句赠言。

  ④老师寄语: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是缺乏一种感悟美的心情。”以一种平常心,保持一种好的心情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⑤请你以大树、落叶、晨雾、小草、小路等自然景物为话题写出更好的文段,把你的习作朗读给同学们听,好吗?

  ☆抨击感悟

  ①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强调了什么?(“好心情”)

  ②同学们,两种“好心情”是一样的吗?

  第一种“好心情”是抛开一切欲念,以一颗纯净的心亲近大自然;第二种是与大自然神交后的彻底放松,对自然亲近与赏识后的惬意和满足。

  ☆反思,延伸

  反思

  1.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这个赖以生存的朋友?

  2.就你所知道的事实,能举出人类不珍惜与这位“朋友”的友谊,甚至欺凌、背叛朋友的实例吗?(结合五年级上册《鲸》)

  延伸

  在双休日约上伙伴,来一次真正的精神之旅,游览杨梅山、竹林,回归自然,拥抱自然,享受一下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并完成一篇450字左右的短文。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一、积累知识

  1.作者:李汉荣

  2.词语:湛蓝玄奥德高望重津津乐道

  二、审美知识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2、抓住重点语句,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3、品味体会,感受作者的心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操。

  三、拓展知识

  想象训练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唐代大诗人贾岛在<<寻隐者不遇>>中道“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说的是诗人在山中没有遇到朋友,有位作家李汉荣也到山中访友,咱们今天来看一下他的结果如何?

  (投影课题、作者及制作人)

  二、出示目标(投影显示)

  三、检查预习(投影显示)

  1.注音:湛蓝唱和禅心犬吠

  2.解释词语:玄奥德高望重津津乐道逝川

  四、整体感悟

  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投影显示问题及画面)。

  ①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有什么特点?

  ②他带着什么礼物去的?

  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让学生从朗读及画面中感受美。(投影显示)

  1.作者拜访的朋友及特点: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大哥——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爷爷——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鸟——伴我披月回家。

  2.作者的礼物:面对面送给朋友亲切、真诚的问候。

  3.作者的感情: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品读探究(投影显示)

  1.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是“山中访友”?

  2.在作者拜访的众多“朋友”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在文中画出并朗读,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合作.讨论并画出朗读,师生明确:

  1.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山中访友用的是拟人化的法。将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等景物看成自己的山中朋友,将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是为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样说即使行文生动,又为下文与景物对话作铺垫。

  2.学生找出并朗读,各抒己见,只要说出喜欢的理由即可.

  六.体会感悟

  通过学习,你觉得作者对人生有怎样的思考呢?

  学生思考.回答,只要能抓住其中一个景物的特点,展开来谈,并言之有理即可.(投影显示)

  a.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

  b.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

  c.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

  d.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

  e.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七.拓展训练

  与山川草木对话,与花鸟虫鱼对话,到自然中放飞心灵,你的生活中就多了一个朋友,请发挥你的想象,介绍你所看到的这个朋友。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好词好句。

  ⑵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传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⑴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⑵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像美。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

  2、体会文章新奇的构思及所表达感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引导法:

  本文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童趣的散文。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联想想像法:

  本文运用想像的手法与自然界的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等朋友们互诉心声。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像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新奇丰富的特色。

  3、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唐代苦吟诗人贾岛,以“推敲”的诗坛佳话而为人们熟悉,有谁能够背出他的《寻隐者不遇》?(学生背诵:“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诗作诗人去探访的是一位隐居山林名士,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李汉荣的《山中访友》也是这样的吗?就让我们带着疑问,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山林去看个究竟。

  二、初步感知、赏析语言

  1、学生轻声诵读,勾画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并利用词典疏解:

  师:想细致了解课文,首先我们必须把拦路虎──字词解决掉。

  ⑴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栀子() 唱和() 禅心()

  湛蓝() 憔悴() 逝川()

  ⑵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流水,比喻消逝的时光。( )

  ②精神高度集中,不分散。( )

  ③玄秘深奥。( )

  ④指歌唱时此唱彼和,互相呼( )

  ⑤道德高尚,有很高的声望( )

  ⑥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

  (学生思考完后请生在投影片上写,师生共同修改。)

  2、播放朗读带,学生轻声跟读,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思考:按顺序找一找文中作者拜访了那些朋友,一共有多少位?

  (用铅笔在书上划出来并数一数。)

  学生自读并自主学习。

  教师明确: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雷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15位朋友)

  3、学生自由诵读:

  师:课文亲切感人、生动活泼,优美、精彩的语句俯拾皆是。请勾画标注出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与同座位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学生读完后与同座位互相交流,并请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先读后谈)。

  语句示例(学生有可能说的句子):

  ⑴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

  ⑵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⑶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

  ⑷于是,我轻轻地招手,告别了山里的众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

  (课后把你喜欢的句子积累下来,写到你的摘抄本上。)

  4、指名语感较好的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精彩片断:

  学生丰富地想像作者叙述的充满诗意的画面,尽享童心童趣的童世界,体会作者的心境。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讨

  1、作者拜访了很多朋友,他是怎么称呼他的朋友的呢?又从中得到什么感悟和启发?

  2、“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本段文字中,对古桥,作者在叙述时人称有无变化?如果有,请揣摩一下变化的原因,并思考变化时应注意的问题。

  3、“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成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本段文字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将自己写成一棵树,这充分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5、你认为本文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四、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古桥──老朋友──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了我的浑浊

  溪流──妹妹──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

  瀑布──大哥──无回报的吟唱

  悬崖──爷爷──清净、无杂念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摘──做一会儿女性

  阵雨──侠客吼叫、诗人朗诵──感动吓人

  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鸟──伴我披月回家

  2、本段文字中对古桥的叙述人称有变化,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似面对面的倾诉,更亲切自然,更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请注意使用呼告语,如本段文字中的“德高望重的老桥”。

  3、本段文字作者运用想像的手法,与树木、自然融为一体,热爱自然之情。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4、学习作者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在以前,我们学过《寻隐者不遇》 这一首诗,还记得吗?请大家背一背。

  2、请说一说这首诗讲了什么?

  (诗人去山中寻找一位隐者朋友,向童子打听隐者到哪里去,童子告诉诗人,隐者去采药了。童子只知道隐者在山中云雾深处,不知到底在什么地方,最后没找到。)

  3、假如你进山拜访朋友而朋友不在,你会空手而归吗?

  4、你喜欢在山里做些什么呢?

  5、如果同学们进了山,收获一定很大。有位作家李汉荣也到山中拜访朋友,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他拜访了怎样的朋友?就请我们来共同欣赏李汉荣的《山中访友》。(出示课题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在这些 “朋友”的名称下做上记号,看看作者到底去拜访了哪些朋友。

  ⑴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⑵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反馈,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大自然的朋友:山水、植物、动物、风云雷雨等。)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1、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

  (心情好;高兴。)

  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⑴ 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⑵ 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⑶ 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朗读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了解想象的写法,体会想象的妙用。

  4、把握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怀。

  【教学法重点】

  朗读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想象的写法,体会想象的妙用。

  【教学难点】

  了解想象的写法,体会想象的妙用。

  【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学习本文。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1、引导学生回忆第三单元学过的两篇写景的散文:《春》、《济南的冬天》。

  2、全班齐读文中导语。

  二、展示本课学习目标(投影出示)

  三、出示课件检察学生预习情况

  四、朗读课文

  1、朗读指导。(投影出示)

  2、学生自由朗读。

  3、全班齐读。

  五、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学生先自学,后小组进行讨论)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2、作者描写这些“朋友”时运用了哪些方法?并举例子说明。

  3、摘抄你认为优美的句子,加以品味体会。

  六、分组进行片断朗读

  七、课堂小结(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1、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的语句和好的词语写在你的笔记本上。

  2、做一份文段阅读巩固课堂所获知识。

  让学生产生悬念:《山中访友》是否也是写景的散文呢?

  让学生明确学生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

  学生根据思考题研读课文,并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参与课堂,活跃课堂气氛。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让学生主动总结所学知识。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的表达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读课文中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计划:二课时

  课时一

  教学内容:

  学生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学习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直接板题,学生读题辨别文体,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初读课文。

  1、教师板书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引导问题:

  T:读了“山中访友”这个题目,如果让你来写这个题目,你会写些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辩体。

  读书要求:

  1读通课文,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读得生疏地的地方,可以停下来多读几遍。

  二、练读课文中的生难字词,学生再读课文。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语,学生练读:

  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2、学生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三、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学习文章的主要内容,相机学习并巩固反问句,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下列提纲给文章分段。

  提纲:去访回

  2、学生再读题。由题引发学生读文本的欲望,初步学习文章的第二部分。

  引导问题:

  T1:“我”去山中访了那些朋友?这些朋友有什么特点?你从文章哪些句子中读出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老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落花、落叶、岩石……)

  T2:老师为什么在这些朋友的后面要加上省略号呢?你从文章哪儿读出来的

  3、出示重点句子: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引导分析:

  T1: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他是个什么句式?

  T2:联系上下文,这个句子还是一个什么句?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四、引导学生对本课时进行学习小结。

  五、学生读全文巩固本课时所学。

  六、作业。

  1、课外再读课文三遍。

  2、完成这篇文章的生字词书写训练。

  3、读课文,在下列括号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老人 ( )的青翠 ( )的溪流 ( )的瀑布 ( )的悬崖

  ( )的身躯 ( )的白云 ( )的峡谷 ( )的纹理 ( )的仪式

  附板书:

  1、山中访友

  老桥 树林 山泉 溪流

  瀑布 悬崖 白云 落花

  落叶 雷雨 岩石 ……

  课时二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直接板题,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围绕“朋友”这个主题讨论。

  1、学生读题。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所学,知道课题中的“友”在文章中的所指。

  2、引导学生围绕“朋友”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引导问题:

  T1:在本节课深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先讨论一下:在我们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怎样才能称为“朋友”?(主要特征:彼此间有美好的感情。)

  注:1朋友:是指彼此有交情的人。2交情: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而发生感情。3交往:互相来往。

  T2:你愿意与什么人交朋友呢?

  二、组围绕“友好”的主题织学生通过“读读

  议议

  说说”的形式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文。

  1、品读文章第二部分。逐段学习,通过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学习作者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引导问题:

  T1:作者山中的朋友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

  T2:文章第5自然段,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读读这些句子,想象一下句中所描绘的景象。(注:总结落在文中“好风景”一词)

  2、学习文章第一部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撞”这词来理解“好心情”,通过理解“好心情”来理解作者文章开始所表现出的因山中美景而流露的轻快与向往之情。

  3、学习文章第三部分,抓住此时的“好心情”与文章开头之处“好心情”的不一样,而升华主题——感恩(热爱)自然。

  4、学生在读题。理解“访”所包含的情感。(访:拜访;访问。拜访:敬辞,访问。)

  三、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对全文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

  四、学生读文巩固所学。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完成练习册相应训练题。

  3、把下列句子换一个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

  1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2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难道不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4、预习《2、山雨》

  1读课文三遍。

  2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自己后试着结合课文理解。

  3画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并摘抄在你的词句积累本上。

  附板书:

  1、山中访友

  老桥 树林 山泉 溪流

  瀑布 悬崖 白云 落花 好风景

  落叶 雷雨 岩石 ……

  好心情

  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文质兼美,备课中,我一直对文章6、7自然段的教学安排苦恼,总觉得不好处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上课在即,我决定弱化处理——既然没有合适的,就先放着,让学生自主感悟吧。尽管这么安排了,但内心总无法安然。

  今天上完课,我坐下来反思教学。突然发现了6、7自然段的奥秘。原来原因来自于我的思想禁锢在了参考书之中,课文没有钻研通透。我对课文的理解仅停留在“友”的内外美,忽视了自我部分。原来课文第二部分有三个层次:

  一、“友”的内秀,如老桥的德高望重,树林送来的的无边清脆。

  二、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它们为我展现了一道道“好风景”,这是朋友们的外在美。

  三、我生命的觉醒。我嗅到了自然的芬芳,看到了生命的奥秘,感受到自然的恩泽。而6、7自然段就是第三层意思的集中表现,它的意义远远高于前两层。

  可惜,已经上过的课不能再为这些学生重演。对于他们,这篇文章为我留下了遗憾。我想,下届学生会感谢他们的。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2

  【教学设想】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正是在与“朋友们”互诉心声之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真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所以本文教学应定位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以陶治学生心灵,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和生活观的教育。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

  品析优美的语言,体味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研讨法、情境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们长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投影:题目、作者)

  二、整体感知,交流探讨

  播放配乐朗读《山中访友》,学生听读,提示学生注意生字读音,并思考下列问题:

  1、谁能说说作者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明确:

  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3、从这些称呼中可看出,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讨论后明确: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5、作者是那么地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他走进山中,去会晤他山中的众朋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用“我喜欢,是因为”的句式说一句话。

  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学生回答时可展示相应画面)

  ⑴喜欢白云大嫂。作者把白云的纯洁比喻成白衣天使,使人感到生动亲切,并且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白云用自己的身躯为天空增添活力,使人仿佛感到白云有了思想,有了生命,而且是一位热情的大嫂,有无私奉献的秉性。

  ⑵喜欢瀑布大哥。他是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不知疲倦,不求回报,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与现代社会上一些走穴的歌星,形成鲜明的对比。

  ⑶喜欢老桥。老桥的特点在于一个“老”字,它像慈祥的老爷爷,无言地唱着历史的歌。世间万物在转瞬间都是千变万化的,惟有它仍矗立在滚滚流水上,散发着古老而坚韧的气息,世间的一切都改变不了它那庄严的姿态,岁月使它渐渐衰老,不再富有往日的活力,可它总是永远保持同一种姿态去默默地为人们服务,在它身上洋溢着一种让人钦佩的坚韧与豁达。

  ⑷喜欢悬崖爷爷。因为悬崖爷爷虽然没有花仙子们美丽,没有溪流妹妹清澈,但他那种无杂念的心境深深印在人的脑海里,他是那么的高大,充满着智慧,他使我们明白了做人要如悬崖一样,永远保持平和良好的心态。

  6、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三、品味语言,想象情境

  1、这篇散文景美,情美,语言更美,可谓美妙绝伦,行云流水。请自由朗读,勾画你最喜欢的句子,细心品味,说说它好在哪里?(提示学生可从词语的选择、修辞手法、人称变换、写作手法等角度去品味。)

  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⑴我喜欢“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了?”因为这段对古桥的描写中,人称由第三人称变成了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好象面对面地与古桥交谈、倾诉,使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更亲切、更自然、更强烈。

  ⑵我喜欢“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手势……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因为这一段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作者将自己想象成一棵树,与整个树林融为一体,与自然界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⑶我喜欢“忽然下起了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慈祥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我们有缘分,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因为这一段运用了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方法,具体、生动、形象,感情强烈。

  ⑷我喜欢“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因为这一段中的“撞”字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清晨一出家门就有香风扑面的感受。同时,又运用了拟人、反复的修辞方法,生动的写出了“我”出家门时愉快的心情。

  2、这样一篇美文,你们认为应怎样读?

  学生讨论后明确:

  带着好心情,心里想着美好的画面,读得轻一些,美一些。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要求学生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情感。)

  3、随优美的音乐,欣赏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以深情的语调朗读这篇美文,进入作者所描述的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播放配乐画面文字)

  四、总结拓展,探索实践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了山林,探访了“山中的众朋友”,与他们互诉心声,互致问候,最后“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

  节假日,同学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不骑车,不带礼物,哼着小曲儿,不过为了安全,可以邀几个同伴,来一次真正的精神之旅,回归自然,假日──我们出发吧──走进大自然,与山川草木对话,与花鸟虫鱼对话,到自然中放飞心灵,你生活中就多了一个朋友。拿起笔,介绍你所看到的一个朋友吧。

  【板书设计】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山中访友白云──大嫂热爱大自然

  (带着满怀的好心情)瀑布──大哥爱护大自然

  悬崖──爷爷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

  ……

  首尾呼应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掌握选取不同角度进行对比阅读的方法

  掌握第二人称的表达效果,感受文章生动形象、自然灵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掌握选取不同角度进行对比阅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第二人称的表达效果,感受文章生动形象、自然灵动的语言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的中西方文学

  农耕——畜牧文明海洋——游牧文明

  崇敬亲近自然恐惧征服自然

  《诗经》《离骚》《希腊诗话》《圣经》

  2、今天我们学习的两篇文章《山中访友》《溪水》虽为现代散文,但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向往自然、亲近自然的文化基因,表现中国人特有的在自然中灵动和谐美妙的诗化的生命体验。

  因为两篇文章具有相似的主题和语言风格,因此,对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就有了一定的基础。今天的学习主要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进行对《山中访友》和《溪水》两篇文章进行对比、评价。在对比与评价之中,扬长避短,吸收对我们有益的养分。

  二、限制性对比阅读

  1、默读《山中访友》《溪水》,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之处,完成下表。

  《山中访友》

  《溪水》

  表现对象

  使用人称

  表达情感

  主要修辞

  行文线索

  2、自主完成后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小组最终版本并交流

  第二人称表达效果:

  ①、更直接

  ②、更自然

  ③、更亲切

  1.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

  2.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三、拓展性对比阅读

  1、请你再次阅读《山中访友》和《溪水》这两篇文章,着重感受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尝试结合具体的语句或现象,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

  2、自主阅读,整理成书面文字

  3、小组交流

  4、发表意见(每个小组中从未发表过的的同学)

  参考意见:拟人、比喻、奇思妙想是两篇文章兼备的特点,但《山中访友》略显造作夸饰,不如《溪水》的灵动自然。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4

  【创意说明】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文在叙述方式上也独具匠心。阅读本文,学生既可感悟到自然的美丽、童心的可贵,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又可认识一种全新的写景方式,指导自己的写作。

  设计本课时,我将情境创设、知识领悟和方法指导并重,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会”并“会学”。首先设置情境,引出课题,然后入境赏文。我将赏文的三大境界作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引领学生进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第二板块为“研读质疑”,引领学生进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境界。这一板块又由三部分组成:读与品、读与思、读与悟,朗读贯穿整个散文教学的始终。“读与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品析,感知文章的景美、语美、情美;“读与思”则让学生通过朗读,自主发现,探究质疑;“读与悟”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后感悟,是由“形”到“神”的升华。这“三部曲”是由“学会”走向“会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第三板块为“迁移拓展”,引领学生进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教师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交流,知、情、意、行在此得到完美的结合,实现了美的领悟、美的延伸、美的再塑。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和朗读整体感知,发现“美”。

  2、通过读与品、读与思、读与悟进行研读质疑,鉴赏“美”。

  3、通过联想与交流和课余练笔进行拓展和迁移,升华“美”、创造“美”。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步骤】

  导语:同学们,你看到过晨曦穿越层林,在枝条上跳跃吗?你欣赏过落叶飘零到水上又在漩涡中起舞吗?你感受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吗?你静听过午夜梦回花开的声音吗?如果你没有,就让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吧,让我们一起去山中访友吧!(板书课题、作者)

  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欣赏画面,静听范读,思考:作者到山中都访问了哪些朋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并标出精彩的词句与段落。

  设计意图:学生们是一群在城市水泥钢筋丛林里长大的孩子,森林里的一切对他们而言是陌生的,但他们骨子里有着对自然的向往,音乐、画面与语言的完美结合唤醒了他们的潜意识,营造了一个美好情境,把他们带入了“山中”,初步感悟作者“所访之友”,整体感知课文。

  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1、读与品:

  ⑴ 学生讨论: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鉴赏美文?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怎样学”的问题,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⑵ 讨论明确:鉴赏美文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词语、句式、语段描写的角度,修辞、意境构思等等。

  ⑶ 小组交流:

  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是哪一位?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并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品析:

  我认为最妙的词语:

  我认为最妙的修辞:

  我认为最美的句子:

  我认为最细腻的描写:

  我认为最精彩的段落:

  我认为描写角度最丰富的段落(触、嗅、视等)

  设计意图:对学生提出的鉴赏文章的角度进行总结归类,找出最接近他们的中国,引导他们深入探究,并且明确各小组分工,确保讨论扎实、有效,不是浮于表面。

  ⑷ 小组汇报,班级交流。

  ⑸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再对比文章的第四自然段,评评哪一段文字更优美,并说明理由。

  走进树林,青翠的树枝,随风摇摆,上面有鸟儿在歌唱,随风摇摆,露珠在树叶上闪闪发亮。大树的根须深深地扎进了泥土和岩层,吸取地下的水分和养料。

  设计意图:“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更深地品味本文景物描写的栩栩如生、灵气飞扬,文笔的生动活泼,字里行间的诗情画意。

  2、读与思:

  ⑴ 请生再次朗读质疑。

  ⑵ 学生提问──讨论──交流──解决。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本身比回答问题更重要”,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时间,再在班上交流,师生互动,完成知识的深化与学习能力的提升。

  3、读与悟:

  作者从山中众朋友身上领悟到了什么?阅读本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迪?

  设计意图:架设课本与生活的桥梁,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生活的启迪。

  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积累与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风景的诗词或散文?

  设计意图:课内与课外知识的整合,知识的归类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2、联想与交流:

  美好的时光总是匆匆而过,清晨踏着露水进山,而此刻夕阳已涂抹了小路,该回家了,请闭上眼睛想一想:此时此刻,山中的朋友会对我们说些什么?你又想对山中的朋友们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生活本身就是童话”,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与表达能力,在美的情境中再塑美!

  3、结语:

  喧嚣尘世,碌碌人生,在工业文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在水泥与钢筋日渐密集的层林里,我们已距离大自然越来越远。可是,飞鸟、游鱼、老树上的一抹新绿、石缝里的一颗嫩芽和我们人类都是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别忘了用纯真的双眼去发现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美丽;别忘了我们和大自然有一个约会;别忘了,我们相约爬山去;别忘了,我们相约看海去……(荐读汪国真的《看海去》画面、字幕、配乐。)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让学生将目光由课本转向浩瀚的书海,将思维由“山中”投向广袤的大自然,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延伸与升华,让语文课堂有情境而无穷境。

  4、布置课外作业:

  假设自己是家乡的岳阳楼,写一段与游人互诉心声的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用“心”去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让学生自己动笔用文字描绘“美”,再塑“美”,读写结合,实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

  【设计反思】

  《山中访友》通篇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发自心底的爱,感情饱满。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即意境,也就是诗情画意。散文和诗词的情形不同,但富于诗情画意、境界鲜明的散文,一定是好散文,而本文就成功地营造了一个物我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童话般的意境。教学本文时,可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陶冶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操。

  《山中访友》里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融情于山中,山中的万物都成了我的兄弟姐妹,“宇宙的人情化”(朱光潜先生语)在本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教学中要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特点,并探究取得这种效果的艺术手法,例如拟人手法的运用、人称的变换等。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美”,又能轻松地自主、合作、探究“美”的根源,成了教师在教学中重点考虑的问题。我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审美层次相结合,将学习过程划分为三种境界,三境界既是知识深度与广度的渐进又是给学生搭建几个认知的平台,还让学生在得“鱼”的过程中学会“渔”,整个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力图构建一种新型的充满民主、张扬个性、激励创新的“对话式”和“板块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5

  六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山中访友》是一篇词美、句美、景美、情美的佳作。因此教学时以“审美”为切入口,按照美的规律从审美角度进行阅读设计,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创设审美的阅读情境,唤起学生的美感情趣,使学生获得美感体验。在具体的教学中以课文为本,以紧扣品读字句为前提,领着学生在诵读中发现美的朋友,品味美的情感,抒发美的心声,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想像、审美情感、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

  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五、教学步骤

  一、走近山中:

  1、导入新课:

  有人说,没有朋友的人生是一片荒漠。在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百花争艳的时节出去踏青访友,更有一番好心情,有时还会留下一个好记忆。因此,我特地为大家请来一位导游,他是李汉荣作家。(课件显示作者姓名)今天,李导满怀好心情带我们到“山中访友”。(课件显示课题)

  2、播放课件《山中访友》,学生观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走进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为下环节与文本交流打下基础。)

  二、走进山中: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件显示问题)

  (1)作者满怀好心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谁?(学生答,师板书: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悬崖、瀑布、云雀、落叶、老柏树、归鸟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点,理清思路。)

  (2)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景物)

  文章写的是作者“山中观景”的过程,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呢?

  这两个标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用心体会,认真思考。

  (3)学生畅谈看法。

  (4)教师小结: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

  2、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1)作者喜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还可以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出来?

  (2)作者是“访友”而非“观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进一步感受出来?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让学生于诵读中,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学生可能找到的好词好句有:

  (1)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

  (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好象面对面地与老桥交谈、倾诉,使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更亲切、更自然、更强烈。)

  (2)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躬、俯”二字用得好,拟人手法,既抓住古桥形状的特点,又写出古桥鞠躬尽瘁为人类服务的奉献精神。)

  (3)走进树林,鸟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唤”和“交换眼神”,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感觉特别的亲切。)

  (设计意图:在学生列举句子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一些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感悟、阅读理解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3、欣赏品味,领悟感受

  在作者的笔下,各种各样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静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动人的画面,并且给画面配上色彩和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也可以联想生活中或者书中,影视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诗情画意的画面,好,请进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欢、最令自己感动的景物,欣赏领略语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

  (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

  我希望自己成为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表述,反映他们对于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句话,着重朗读,深入体会,再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所肯定的景物都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清澈纯洁、充满智慧……)——正是由于大自然中的景物能给人以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启迪,所以才让我们这样流连忘返吧。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指导学生朗读美句佳段。

  5、联想创作: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试着猜想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吧。

  要求:①同桌两位同学互相配合,一位同学读原文,一位同学进行相应的想象,然后互换角色,再试一次。

  ②要尽量地唤起自己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自然景物的特点。

  ③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恰当地选用词语,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1)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

  (2)全班交流,教师和同学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设计意图:小组中的交流与合作,这个过程体现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关注,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例句:你好,德高望重的古桥爷爷!,你无怨无悔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抬头望你,我就想起长征途中的老班长和舍己为人的老支书。

  古桥爷爷:你好,我矗立在这里,看风云变幻,看人世沧桑,深感时光易逝,几百年,几千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孩子,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啊。

  (设计意图: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三、走出山中

  李作家把去访友时的“好心情”带回了家。为答谢山中好友,他准备举办一个朋友联欢会。为此,他特邀记者参加并准备会前接受采访。如果你是记者,你有什么问题想采访李作家?(教师扮演李作家,学生扮演记者开展采访活动)

  (设计意图:一是教师因势利导,适当渗透思想教育---要热爱大自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二是活动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四、总结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好像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这次愉快的旅行真是令人难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们,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可以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放松我们的身体,同时也应该爱护大自然。

  五、布置作业

  仿写片断《秋日的山中访友》

  板书设计

  山中观景(事)

  山中访友 拟人手法

  热爱自然(情)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15篇】相关文章: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09-30

《山中访友》说课稿05-05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5篇)09-19

教学教学设计06-15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4

《雨后》教学设计11-28

教师的教学设计11-26

写字教学设计11-26

武术教学设计11-25

加法教学设计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