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26 10:11:5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整除、约数、倍数、质数、合数、质因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能使学生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两个数)和最小公倍数。

  (一)教学整除的概念

  因为整除这部分知识,学生在第八册教材中已接触过,因此在教学整除的概念时要注意抓住三点。

  1.复习“整除”的意义。

  例如:你能说出整除的含义吗?下面哪个算式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3÷7=3……2 6÷5=1.2

  15÷3=5

  24÷2=12

  2.用定义的形式对“整除”加以概括,并用字母表示。

  两个数相除,如果用字母表示,可以这样说: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也就可以说b能整除a)。

  3.突出强调除数不有是0。

  (二)教学约数和倍数的概念

  约数和倍数的概念是本单元最基本的概念,教学时要抓住五点。

  1.通过“整除”引出“约数”和“倍数”的概念后,加以概括。

  例如:15÷3=5,15能被3整除,我们就说15是3的倍数,3是15的约数。

  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

  2.要强调倍数和约数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概念。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3.要掌握求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的方法,并掌握其各自的特征。

  在掌握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求法的基础上,重点说明其特征:

  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可讨论一下为什么?

  4.强调一个数既可以是另一个数的约数,又可以是其它数的倍数。

  如:12既是60的约数,又是6的倍数。

  5.要重点处理好0的问题。

  根据约数和倍数的概念,0是任何自然数的倍数,任何自然数都是0的约数。但研究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时,是把0除外的,所以要着重指出在后面研究的内容里不包括0,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三)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主要把握以下四点

  1.通过观察、引导,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2.能根据特征进行判断。

  3.通过能被2整除的特征,引出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4.深化知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1)在□中填上几符合要求。

  5□,能被2整除又能被3整除。

  1□0,能被2、3、5同时整除。

  (2)能被9整除的数,能否一定被3整除?为什么?

  (四)教学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要抓住四点

  1.通过对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及特点进行分类,引出质数、合数的概念。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

  如:2、3、5、7、11都是质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如:4、6、8、9、10、12都是合数。

  2.重点说明“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3.能利用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如: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

  19、21、43、67、2、89

  4.掌握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概念和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1)每个合数教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如:60=2×2×3×5,2、2、3、5都是60的质因数。

  (2)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3)通常用短除法来分解质因数,这样比较简便。

  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先用一个能整除这个合数的质数(通常从最小的开始)去除,得出的商如果是质数,就把除数和商写成相乘的形式;得出的商如果是合数,就照上面的方法继续除下去直到得出的商是质数为止,然后把各个除数和最后的商写成连乘的形式。

  (五)教学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要抓住以下四个方面

  1.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概念

  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例如:1、2、4是8和12的公约数;4是8和12的最大公约数。

  2.通过公约数的概念引出互质数的概念

  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例如:5和7是互质数,7和9也是互质数。

  3.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为了简便、通常写成下面的形式。

  2 18 30 ……用公有的质因数2除

  3 9 15 ……用公有的质因数3除

  3 5 ……除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

  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得到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是2×3=6。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般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在除的.过程中,有时也可以用两个数的公约数去除。

  4.求最大公约数的两种特殊情况

  (1)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约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

  例如:7和21的最大公约数是7。

  8和15的最大公约数是1。

  对于能直接看出最大公约数的就不再用短除法来求了。

  (六)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要抓住以下四个方面

  1.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12、24、36、……都是4和6的公倍数,12是4和6的最小公倍数。

  2.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通常我们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了简便,通常写成下面的形式:

  (1)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

  2 18 30 ……用公有的质因数2除

  3 9 15 ……用公有的质因数3除

  3 5 ……除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

  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得到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3×5=90。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从最小的开始),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

  (2)求8、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通常这样做:

  2 8 12 30 ……用三个数公有的质因数2除

  2 4 6 15 ……4和6还有质因数2,再用2除以这个数,把15移下来

  3 2 3 15 ……3和15还有公有的质因数,再用3除这两个数,把2移下来

  2 1 5 ……2、1和5每两个数都是互质数,除到这里为止

  在讲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时,重点讲明算理。

  3.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特殊情况。

  (1)如果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那么较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

  数。

  如:12和48的最小公倍数是48。

  (2)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如:7和8的最小公倍数是56。

  以后计算时,如果能直接看出最小公倍数是多少,可以不写出计算过程。

  4.通过讨论,比较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求最大公约数与求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指点迷津】

  1.“整除”和“除尽”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在整数除法里,a÷b=c,除得的商c如果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如:15÷3=5,我们说15能被3整除,或者说3能整除15。

  在除法里,a÷b=c,数a、数b、以及商c不见得是整数,但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除尽,或者说b能够除尽a。例如,10÷4=2.5、1.5÷3=0.5、1.5÷0.3=5,都可以说被除数a能被除数b除尽。

  从上面可以看出,整除是限定在整数除法里的,而“除尽”就不一定限于整数除法。我们还可以用集合图表示其关系:如果a能被b整除,a就一定能被b除尽;反之,a能被b除尽,a却不一定能被b整除。即整除可以说是除尽,但除尽不一定是整除,整除是除尽的一种特殊情况。

  2.“约数”和“倍数”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不同?

  如果数a能被数b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如12÷3=4,我们就说12是3的倍数,

  3是12的约数。不能说12是倍数,3是约数。由此可见,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

  为了说明它们的不同点,请看下表。

  个数

  最小

  最大

  一个数的约数

  有限

  是1

  是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

  无限

  是本身

  没有

  3.什么叫质因数?什么叫分解质因数?

  把一个合数分解成若干质数连乘积的形式,每一个质数就是这个合数的质因数。如:12=2×2×3,2、3叫12的质因数。

  分解质因数就是把一个合数写成若干质数连乘积的形式。如12=2×2×3。

  4.“0”是偶数吗?最小的偶数是几?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因为“

  0”能被2整除,所以“0”是偶数。但在小学讲数的整除时,是在自然数的范围内,不包括“0”,所以我们可以不说“0”是偶数。

  最小的偶数是几?先要搞清范围,在自然数范围内,最小的偶数是2,到中学里学了负数就不存在最小的偶数了。

  二、学海导航

  【思维基础】

  1.举例说明什么叫整除?

  例如:20÷5=4,20能被5整除,或5能整除20。

  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也可以说b能整除a)。

  2.什么是约数和倍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

  举例:20÷5=4,20能被5整除,我们就说20是5的倍数,5是20的约数。

  约数和倍数是互相依存的。

  3.找出60的约数,4的倍数。

  60的约数有:1、2、3、4、5、6、10、12、15、20、30、60。

  4的倍数有:4、8、12、16、20……

  从上面可以看出:一个数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最大的约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4.说说下面的数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3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21、54、65、204、280、58、83、114、75、320、87、155

  能被2整除的数有:54、204、280、58、114、320。

  能被3整除的数有:21、54、204、114、75、87。

  能被5整除的数有:65、280、75、320、155。

  由此可知: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能被5整除。

  5.说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并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3、27、41、6、11、19、69、57、97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二)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中使学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自主探究建立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它们间的进率。

  三、教学准备

  米尺、彩带、磁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还会用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估一估,课桌面的长度是多少?

  2.你们估计得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用直尺来验证一下。

  3.谁愿意把你测量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预设:

  学生1: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20厘米。

  学生2:我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是1米2分米。

  教师:课桌的长度如果以米为单位就是1.2米。

  (1)在生活中,人们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表示。

  (2)认识小数吗?在哪儿见过小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测量和记录的过程中发现有时得不到整数结果,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感受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尝试探究,理解意义

  1.认识一位小数。

  教师:出示1米长的彩条,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长?把1分米改写成

  用“米”做单位的分数怎么表示?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交流想法。

  教师总结: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1米。

  教师:3分米,7分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分数应该怎样表示呢?小数呢?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交流分享学生的思考过程。

  教师: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每组分数和小数,你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像这样,小数点的右面有1个数字,这样的小数,就称为一位小数。也就是说,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练习:用小数怎么表示?呢?0.5怎样用分数表示?

  参考答案:0.9,0.6,。

  2.认识两位小数。

  教师:我们都已经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猜一猜:两位小数可能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

  1厘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分数应该怎么表示?小数呢?4厘米呢?8厘米呢?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合作交流。

  教师:观察每组中的分数和小数,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分数的分母都是100。

  学生2:小数点的右面都有2个数字。

  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都非常正确。类似刚刚学习的一位小数,像这样,小数点的右面有2个数字的小数就称为两位小数。也就是说,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猜想出两位小数和什么样的小数有关,有意识地促进迁移,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3.小数的意义。

  教师:结合我们刚才对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认识,自选两位以上的小数进行研究,完成表格。

  学生先独立研究,再汇报交流结果,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

  教师:通过你的.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我发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比如: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这样的一份就是1毫米,也就是米,写成小数就是0.001米。

  学生2:三位小数就表示千分之几。

  教师:其他同学还有谁也研究了三位小数的意义?谁愿意也来说一说?

  学生预设:我选择的小数是0.023,也是一个三位小数,可用分数表示为千分之二十三。

  教师:说得非常好!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就表示千分之几。那么四位小数表示什么?五位小数呢?

  学生:四位小数表示万分之几,五位小数表示十万分之几。

  结合板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回忆一下我们刚才的探讨过程,和同伴交流一下,你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1:我认为分母是10、100、1000、10000等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学生2:我知道了十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千分之几可以写成三位小数……

  学生3:也就是说,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小结:分母是10、100、1000……这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4.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师:大家都知道分数中,十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千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呢?

  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纳整理: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对“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直观认识,独立探究三位小数、四位小数、五位小数……表示的意义,最后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突破了重难点,同时也渗透了小数中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1.第33页做一做。

  2.第36页练习九第1题。

  3.填空:

  0.6 里面有6个( );再增加( )个 0.1就等于1。

  0.25里面有( )个0.01。

  32个0.001是( );32个0.01是( );32个0.1是( )。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小数。

  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再让学生汇报答案,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让学生在对比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有意识地结合生活实际体现知识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根据小数意义理解生活中常见的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四)总结梳理,拓展延伸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介绍对小数发展具有杰出贡献的两位数学家。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本课所学的知识,最后通过课外延伸向学生介绍与小数发展相关的数学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P50-51

  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

  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其依据是十进制位值原则。教材着重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教学设想:

  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再次基础上,课前让学生进行复习。在课堂上通过练习题进行新知的教学,先由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一位小数,在学习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的时候,放手让学生小组探究,体现学习的自主性。通过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通过一系列练习巩固认识小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利用米尺和面积图研究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感悟小数的意义: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理解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2、认识小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

  3、知道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三年级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课前也带领大家根据学案复习了小数的知识,并要求大家把你写的小数进行了分类。

  下面请同学们给同桌读一读你写的分数和小数,并互相说一说分类结果

  课件出示学案内容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一位学生的分类结果)

  师:请这位同学来回答,你把这些小数分成了几类?

  生:三类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位的是一类,小数点后面是两位的是一类,小数点后面三位的是一类

  师:你们分的和他一样吗?

  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板书补充数位顺序表)

  小数部分只有一位的小数叫做一位小数,那小数部分只有两位的小数呢?

  生:两位小数

  师:三位的呢?

  生:三位小数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小数的意义(板书: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会写以米、元作单位的小数,并理解其意义。在此基础上,也能用小数表示面积图和线段图中给定部分,因此利用课前复习关于小数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二、新授

  (一)认识一位小数

  1、出示尺子图

  师:看这幅图,你是怎样填的?

  生:分数:1/10米,小数:0.1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是1/10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

  师:谁再来说一说?

  2、出示面积图

  师:再看这个图,你还能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吗?

  生:分数是1/10,小数是0.1

  师:为什么它也能用0.1表示?

  生:涂色部分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是1/10,用小数表示是0.1.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也就是说它们都表示1/10。即1/10=0.1

  (出示课件:1/10=0.1)

  3、出示第二幅面积图

  师:那现在涂色部分是多少?

  生:分数是3/10,小数是0.3

  师:0.3表示什么意思?

  生: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3份,就是3/10,分数是0.3

  师:0.3里面有几个0.1?

  生:0.3里面有3个0.1

  4、出示

  师:你还能用分数和小数表示涂色部分吗?给同桌说一说,并且说一说每个小数表示的意义

  (同桌互说)

  汇报:

  师:第一个谁来说?

  生:分数是6/10,小数是0.6

  师:0.6里面有几个0.1?

  生:0.6里面有6个0.1

  师:第二个是多少?

  生:分数是9/10,小数是0.9

  师:0.9表示什么?

  生: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9份,就是9/10,小数是0.9

  师:0.9里面有几个0.1?

  生:0.9里面有9个0.1

  5、课件出示

  师:这是我们刚才得到的几组小数和分数,观察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

  生:分母都是10,都是平均分成了10份得到的

  师:也就是十分之几的数,十分之几的数我们可以用几位小数表示?

  生:一位小数

  师:十分之几的数用一位小数表示(课件出示)

  给同桌读一读这句话

  6、课件出示

  师:我们再回到这个图,现在涂色部分是0.9,也就是9个0.1,如果再添一份是多少?

  出示

  生:10/10、1

  师:十分之十就是1

  1里面有几个0.1?

  生:1里面有10个0.1(课件出示)

  7、出示

  师:这个图怎么表示?

  生:1.2

  师:1.2里面有几个0.1?

  生:1.2里面有12个0.1(课件出示)

  8、出示

  师:同学们仔细看,你发现了吗?一位小数都可以看做几个0.1(引导学生说)

  0.1就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读作十分之一(补充数位顺序表)

  十分之一所占的数位就是十分位(补充数位顺序表)

  师问: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生:十分之一

  师:十分位所占的数位是?

  生:十分位

  师:老师在说一个小数:0.8

  8在哪一位?(生:十分位)

  它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生:十分之一)

  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生:8个)

  【从直观的尺子图入手到较抽象的面积图,在对比中理解0.1的意义,逐渐递进,在不断理解几个0.1的基础上,认识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在老师的引导下,问题的深入中帮助学生理解】

  (二)认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1、自主探究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一位小数的意义、数位和计数单位。那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呢?

  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学案内容,结合老师给你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学生活动

  2、练习反馈

  师:同学刚才讨论的很积极,这几个问题都解决了吗?

  那老师出几个问题考考大家

  3、出示

  师:涂色部分是多少?

  生:分数是1/100,小数是0.01

  师:你怎么想的?

  生: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是1/100,小数是0.01

  师:谁再来说一说?

  出示

  师:这一个呢?

  生:分数是4/100,小数是0.04

  师:0.04里面有几个0.01?

  生:有4个0.01

  出示

  师:这是多少?

  生:分数是21/100,小数是0.21

  师:0.21里面有几个0.01?

  生:有21个0.01

  4、认识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

  师: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生:0.01)

  也可以说是百分之一(补充数位顺序表)

  百分之一所占的数位是?(生?百分位)(补充顺序表)

  两位小数表示的是?(生:百分之几的数)

  5、三位小数的意义

  出示

  师:再看这个图,涂色部分是多少?

  生:分数是1/1000,小数是0.001

  师:0.001表示什么?

  生: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1000分,取其中的一份,就是1/1000,也就是0.001

  师:谁再来说?

  出示:0.125

  师:再看这个数,是多少?(生:零点一二五)

  没有图了,你还能说出他的意义吗?

  生: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1000份,取其中的'125份就是125/1000,用小数表示是0.125

  师:0.125里面有几个0.001?

  生:有125个

  6、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

  师: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生:0.001)

  也可以读作千分之一

  千分之一所占的数位是?(生:千分位)

  (补充数位顺序表)

  三位小数表示的是什么数?(生:千分之几的数)

  【设计意图:在认识一位小数时,由教师带领学习,而在认识两位小数和三位小数时,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利用认识一位小数时的学习经验进行学习】

  7、延伸

  师:那四位小数呢?(生:万分之几)

  计数单位是?(生:万分之一)

  往下说的完吗?(生:说不完)

  我们可以用省略号表示(补充数位顺序表)

  8、拓展

  师:小数部分有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

  生:有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因为我们把物体平均分成10份,又平均分成100份,1000份,越分越小

  师:你们听懂了吗?

  想一想,0.1是怎么得到的?

  生:平均分成10份,1份是0.1

  师:那0.01就是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一份。0.001就是平均分成1000份,取其中的一份,随着分的分数越来越多,一份就越来越小,如果我继续分下去能分完吗?越往下分越小,那有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

  生: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

  师:小数部分有没有最大的计数单位?

  生:十分之一

  9、修改数位顺序表

  师:拿出你刚才写的数位顺序表,看一看你写的对吗?

  有问题的修改一下

  (三)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

  师:第一个图的涂色部分用小数表示是?(生:0.1)

  第二个图的涂色部分用小数表示是?(生:0.10)

  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图的涂色部分一样大

  师:也就是他们大小相同。(出示:0.1=0.10)

  有什么不同吗?

  生:平均分的份数不同,一个平均分成了10分,一个平均分成了100份

  师:对不对?第一个平均分成了10份,取其中的一份,第二个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10份

  第一个表示1个0.1,第二个表示10个0.01

  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10个0.01是0.1(板书)

  师:一起读一遍

  2、出示(由1个0.1增加到10个0.1)

  生一起数到1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0个0.1是1

  师:(板书)再读一读

  3、小结

  师(指数位顺序表):你有什么发现?

  生:进率是10

  师:对,小数和整数一样,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掌握分数单位。

  2、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在经历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通过对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探求,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自己发现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入课题

  师:把两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能用整数表示吗?)

  小结: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数,叫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产生及意义。

  2、明确目标:

  (1)明确分数的产生及意义。

  (2)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

  3、预期效果

  出示1/2,关于分数,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分数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名称。)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

  1、任务呈现

  利用手中的学具表示分数1/4

  (1)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表示出1/4.

  (2)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1/4表示什么意思。

  2、自主学习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展示交流

  (1)把一张圆形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圆的1/4.

  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正方形的1/4.

  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条线段的1/4.

  把4个三角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4个三角的1/4.

  把8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8个圆的1/4.

  (2)像一张圆形纸、一张正方形纸等都是一个物体(板书:一个物体);4个三角、8个圆等是一些物体(板书:一些物体)。一个物体和一些物体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

  (3)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

  任务二:

  1、任务呈现

  出示2/3,它表示什么呢?要求每两人一组选择学具,表示2/3.

  2、自主学习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展示交流

  (1)把3条金鱼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是这个整体的1/3,2份是这个整体的2/3.

  (2)把6把牙刷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2份是这个整体的2/3.

  (3)把9朵花看成单位“1” ,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2份是单位“1”的2/3.

  师:谁来说说什么叫分数?

  把单位“ 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任务三:

  1、任务呈现:

  (1)出示1/(),这是分数吗?请你把它填一个分母变成几分之一。

  (2)每个同学都有12朵花,请你们涂上颜色来表示它的几分之一。

  2、自主学习

  3、展示交流

  (1)把12朵花平均分成2份,涂色的部分是这个整体的1/2.

  (2)把12朵花平均分成3份,涂色的部分是这个整体的1/3.

  (3)把12朵花平均分成4份,涂色的部分是单位“1”的1/4.

  (4)把12朵花平均分成6份,涂色的部分是单位“1”的1/6.

  观察这组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2/3的分数单位是1/3.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2、结果反馈

  3、反思总结

  板书设计:分数的产生及意义

  一个物体

  单位“1”

  一些物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4——6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反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反比例量的特征。努力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1、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2、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

  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3、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两种量成正比例?

  4、导入新课:

  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3的表格(略)

  学生填表

  2、小组讨论:

  (1)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3)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反比例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填表

  思考题中所提出的问题

  组织交流,再次感知成反比例的量

  5、抽象表达反比例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例3和“试一试”,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y=k(一定)

  揭示板书课题。

  学生填表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

  相互补充与完善

  独立填表

  交流汇报

  学生概括

  三、巩固应用1、练一练

  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练习十三第6题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7题

  先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4、练习十三第8题

  先填表,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判断,明确: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不成反比例。

  5、思考:

  100÷x=y,那么x和y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6、同桌学生相互出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一说

  填一填,议一议

  讨论

  相互出题解答

  四、总结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课后你能与同学相互出题进行练习吗?

  评价总结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 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体会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问:以一幅画为线索,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做的目地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加入到学习的环境。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两个小朋友在量课画面的长和宽。长5分米,宽4分米。)

  板书: 5分米 4分米

  二、新知探索:

  (一) 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谈话:你能利用分数的知识解决这两个问题吗?5分米是几分之几米? 4分米是几分之几米?

  师:5分米是几分之几米? 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那4分米呢?

  师:5/10、4/10这样的数,我们称为分数,那5和4是什么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数1、2、3、4……我们称为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它们都是整数。

  板书:分数、整数

  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种数。板书:小数。

  1、 告诉:5/10米可以用小数0.5米来表示。

  请仔细看0.5米怎么写,板书:0.5米

  你觉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它读作:零点五。板书:零点五

  (估计好读哦同学已经会读了,指名读一读,再一起读。)

  想一想,4/10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

  讲述:今天我们要学习“小数的.意义和读写”。

  板书:小数的意义和读写

  请同学仔细观察,它们是怎样的分数?(都是十分之几)它们又是怎样的小数?(都是零点几)那它们又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分数十分之几可以写成小数零点几;小数零点几就表示十分之几。

  2、 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引导: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条线段被平均分成了几份。告诉你这样的一份是1分米,知道这条线段的长度吗?

  “1分米”用分数怎么表示?小数呢?你能像这样把余下的括号填完吗? 全班交流。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你能利用分数和小数的关系来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讲述:小数是在人们实际测量和计算的需要中产生的,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4、 说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小数?(汽车的排量、视力、铅笔芯的规格……)

  (二) 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1、 创设情境:我们小朋友经常去文具店。有一种圆珠笔,A店里标价8角,B店里标价0.8元。你觉得去哪家店买合算一点?为什么?

  2、课件出示:圆珠笔1元2角 笔记本3元5角

  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用小数表示出圆珠笔和笔记本各是多少元吗?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合作交流。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1元2角 2角是2/10元 0.2元 1.2元 读作:一点二

  3元5角 5角是5/10元 0.5元 3.5元 读作:3点五

  小结:几元几角分成两部分:几元和几角,先把几角表示成“零点几元”,再和几元合起来是几点几元。

  三、练习巩固:

  1、“想想做做”第二题:商店里有很多食品,你能用“元”作单位来表示它们的价格吗?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2、“想想做做”第四题:先读一读各小数,再说说每种文具的价格各是几元几角.

  (1) 一起读题,指名说说本题的要求与第二题有什么不同。

  (2) 读一读文具的价格。 (3)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4) 全班交流:

  3讨论:小数有什么特点?

  看看这些小数,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

  告诉:小数中间的点称为“小数点”,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

  4、“想想做做”第五题。

  (1) 提问:为什么0右边第1个点上填0.1?1右边第二个点上填1.2? (2) 学生独立填写. (3) 全班校对.

  师: 小数在我们生活、生产中处处可以用到,同学们要学会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在以有的基础进行拓展训练

  1、排列 0.8 1.2 0.9 3.1 2.5 你能给这些小数从大到小排列吗?

  2、解决问题

  一条红丝带长3.2米,一条黄丝带长1.7米,红丝带和黄丝带一共多少米?

  四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与读写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

  2.学生认识单名数和复名数,在明确各种计量单位和单位间进率的基础上,会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写。

  3.通过收集生活中的小数,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的方法,熟练的进行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

  教学难点:

  熟练的进行时间单位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引入:

  1千米=()米

  1千克=()克

  1米=()厘米

  1吨=()千克

  1时=()分

  1分= ()秒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在课前大家都收集了一些资料,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小组同学听。

  找一组同学汇报他们收集的数据。

  二、新课学习

  1.名数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

  糖果的.质量是0.5千克,小明的身高是1.35米,小红体操得分是9.25分,小丽的体温是38.5度。

  这些小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你能说说自己收集的小数的含义吗?

  在计量长度、面积、重量、时间时,得到的数都带有单位名称,如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30.4千克……等.通常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观察同学们说出的这些名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测量的结果,有数有单位;

  不同点:有的名数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有的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名称。

  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做单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叫做复名数。

  大家能举出一些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例子吗?

  3分钟、7千米、6时15分、78平方米、4吨50千克、5米6分米、20平方厘米、9年、5千米60米。

  2.例1

  (1)80厘米=()米

  引导学生观察:从这道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低级单位的名数能否转化为高级单位的名数呢?

  应该怎样改写?学生汇报: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说明:因为100厘米=1米,80厘米=()米=0.80米,还可以这么算,80厘米=80÷100米=0.80米,其中的80÷100可以利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进行计算,缩小100倍也就是小数点向左移动2位,所以80÷100=0.80。

  说一说你更喜欢哪种方法?

  讨论:比较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单位名称变了,数的大小变了,实际的多少没变。

  让学生举出几个由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的例子。

  归纳方法:用低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商就是高级单位的数,余数就是低级单位的数。

  练一练

  (2)教师出示1米45厘米=()米

  这道题与上面的题相比有什么不同?(是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怎样将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你是怎样想的?

  首先把1米45厘米写成1.

  米,因为1米等于1米,所以1米再加45厘米就等于1.45米。还可以这么想,1米45厘米是145厘米,145÷100=1.45米。

  练一练:

  4千米180米=()千米

  7米6厘米=()米

  3.例2

  0.95米=()厘米

  可以怎样想?由高级单位名称改定成低级单位名称时,要用高级单位的数乘以进率,再加上低级单位的数.

  想一想:1.32米=()厘米

  可以这么想:1.32米=1米+0.32米=100厘米+32厘米=132厘米,还可以这么算:1.32米=1.32×100厘米=132厘米。

  三、巩固练习

  1.直接写出得数。

  0.45×10=

  1.6×100=

  0.056×1000=

  40.5÷100=

  7.8÷1000=

  0.7÷10=

  3.06÷10=

  3.06÷10=

  2.小刚检查调查表时发现了许多错误,你能帮忙把错误改正过来吗?

  张佳佳:

  体重 3.85千克

  身高 14.3米

  早晨喝 0.005千克牛奶。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3.还有什么疑问?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在理解分数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比较、综合、抽象与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

  抽象出单位“1”的概念,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分数的产生;

  (2)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常用的分数;

  (3)学生活动材料。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苹果等各种实物模型若干个,星星图,尺子,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感知1/4

  1、回忆旧知(课件出示1/4)

  2、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的哪些知识?(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

  3、利用桌上的材料表示1/4。

  [让学生自选素材表示分数,有利于激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使学生感受到被平均分的对象是广泛的,从而为建立单位“1”的概念积累丰富的感知。]

  2、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

  3、展示汇报

  小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这里把“自然数1”作为建立出单位“1”的'台阶,一方面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只有以自然数1为标准,分数的大小比较、四则运算才能实施;另一方面,这样做也是由数概念扩展的规则所决定的,使学生充分感受分数的产生是整数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理解2/3

  组织学生操作体会2/3的意义。

  我们一起来解决。要求每两人一组,选择桌上的材料表示2/3,然后组内交流。

  2、学生自由组合,利用桌上的材料操作交流,教师巡视。

  3、集体反馈。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说说分别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由此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三)深化1/□

  1、组织学生利用星星图探究它的1/□

  师:你们还想研究别的分数吗?(课件出示1/□)这个分数好特别!特别在哪儿?(分母没有数)它读作什么?每个小组都有一些这样的图(课件演示12颗星星),请你们涂上颜色来表示这些的几分之一。大家先思考,再小组分工合作,看看可以有多少中不同的方法来表示。

  2、学生分小组思考、操作交流,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

  3、反馈

  (学生一边展示,一边叙述是怎样表示几分之一的)

  教师把学生汇报的情况汇总在一起。(课件演示)

  观察这组图形和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都是把12颗星星平均分成几份;

  生2:我发现了分子都是“1”,也就是都只取其中的一份;

  生3:我发现了分母越大,每份的星星数量就越少;

  生4:我发现了分母都是12的约数。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的知识!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分数单位。

  [课件演示多种方式给星星图涂色,知道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就得到不同的分数单位。了解分数单位实际上是单位“1”的若干分之一。]

  (四)理解□/□

  1、组织学生探讨□/□的意义

  师:(课件出示□/□)学生默读操作要求。

  2、学生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4、学生讨论、概括分数的意义

  师: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5、联系生活举例

  (五)小结与质疑

  1、师;(课件演示,图略)从图中你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2、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9

  小数的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69~72页例1、例2和课堂活动第1,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进一步认识小数及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

  2通过直观、操作、推理等活动,让学生清楚、明确地归纳小数的意义。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结合现实情境,认识小数及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十进关系。

  教学准备:

  米尺、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1量一量黑板的长,课桌长、高

  这些数是不是都是整米数?

  教师:在测量和计算中,有时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通常可以用小数表示。

  2回忆、练习

  1角=()10元=()元5角=()10元=()元1dm=()10m=()m3dm=()10m=()m

  教师:关于小数,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

  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填一填,说一说。

  (出示例1第1个图)

  ①此图用分数、小数该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说一说:07表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份,取其中()份。

  07里面有()个0.1。

  ②像0.1,0.3,0.5,0.7这些一位小数,都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分别取其中的1份、3份、5份、7份,也就是: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同理说一说。(后面两幅图)

  ①第1个涂一个小格,第2个涂45个小格,用分数、小数来表示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②讨论并归纳:百分之几写成几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

  2教学例2

  (认识三位小数)

  (1)看一看,填一填。

  ①把1m平均分成10份,其中1份是1dm;平均分成100份,其中1份是1cm;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1份是1mm。

  (出示图)学生填分数和用小数表示。

  1mm=()1000m=()m;146mm=()1000m=()m②把一个正方体平均分成1000份。

  (第70页例2图)其中1份、25份,107份用分数和小数怎样表示?

  (2)说一说0.025,0.107分别表示什么以及它们的组成。

  (3)归纳:表示千分之几写成几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

  3讨论、归纳小数的意义

  学生讨论:什么是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归纳:像0.7,0.45,0.025,0.25,0.107……这样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小数。0.1,0.01,0.001……就是小数的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学生自学数位顺序表。

  三、课堂活动

  完成课堂活动第1,3,4题。

  先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困难?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0.1,0.01,0.001……就是小数的计数单位。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经历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了解小数的产生。学生能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学情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元角分与小数”的知识下,以已有的经验为背景,让学生经历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并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实现认识的提升。

  教学重点:

  认识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了解小数的产生。

  1、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什么长度单位?

  2、请同学们看一下这条绳子,谁来估一估绳子的长度呢?请同学们都来量一量,验证一下结果。再来看看这根绳子,谁来估计一下它的长度,也请同学们上来量一量。刚才同学量的绳子的长度是30厘米,就是3分米,如果老师让大家用米来作单位。怎么表示呢?

  3、刚才我们在测量这条绳子的时候,如果用米作单位,就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其实像这样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于是聪明的人们除了发明用分数来表示之外,还发明了用小数来表示,于是小数就产生了。

  4、揭题。(板书:小数的意义)

  二、自主探讨,理解小数的意义。

  (一)研究一位小数

  1、出示米尺:这是什么?这是一把一米长的尺子,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老师把这把米尺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呢?每一份是多长?如果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又是多少?

  这样的'3份是多长?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是多少?这样的7份呢?

  2、请同学们看,这几个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一位,这样的小数我们把它叫做一位小数。

  3、小结:我们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1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4、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二)研究两位小数(自助探究)

  1、如果我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了100份,1份是多长?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是多少?4份呢?这样的8份呢?

  2、像这样的小数,小数点后面有几位数,这样的小数我们叫做几位小数。

  3、小结:我们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100份,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4、说发现。

  (三)研究三位小数。(自主探究)

  1、如果我把这每一段再平均分成10份,那么整条米尺我把它分成了几份?1份是多长?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是多少?6份呢?13份呢?请同学们再说2个用毫米作单位的长度。刚才这两位同学说出了5毫米,23毫米,请同学们拿出草稿本,把这两个长度用分数表示,再用小数表示。

  2、像这样的小数,小数点后面有几位数?这样的小数我们叫做三位小数。

  3、小结:我们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1000份,可以用三位小数来表示。

  4、说发现。

  (四)推导

  1、如果我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了10000份,写成分数应该是几位小数呢?看来同学们的学习能力很强是,能够通过前面的知识,推出后面所学的知识。

  1、讨论:分数和小数有怎样的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概括出分数和小数的联系。

  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分母是十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分母是一百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分母是一千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来表示。这个就是小数的意义。

  三、合作交流,探讨小数的计数单位。

  1、填一填。

  (1)0.3里有()个1/10,0.7里有()个1/10。0.04里有()个1/100,0.08里有()个1/100。

  填一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像这样,0.3、0.7这样的一位小数,我们都可以看成是由若干个0.1来组成的,那么我们就说十分之一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读作十分之一,写作0.1。(板书: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时十分之一,写作:0.1)

  同样的道理,像这样,0.04、0.08这样的两位小数,我们都可以看成是由若干个0.01来组成的,那么我们就说百分之一是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读作百分之一,写作0.01。(板书: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时百分之一,写作:0.01)

  请同学们猜一猜,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写作什么?(板书: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写作:0.001)

  2、0.1里有()个0.01,0.01里有()0.001。小组讨论,汇报。

  0.1里有10个0.01,我们就说0.1与0.01的进率是10,同样道理,0.01里有10个0.001,说明他们的进率也是多少?

  四、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70~71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过程与方法

  自己先复习,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感受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复习本、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1、同桌交流情境“庆祝六一”的预习情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板书)。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两位同学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

  装饰教室还需要折多少只纸鹤?

  一共需要多少钱?

  扎礼品盒、蝴蝶结分别需要用多少米彩带?

  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使用了哪些运算?

  2、这些知识在我们脑中比较零散,不便于记忆和运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这些知识加以整理。

  3、全班交流,展示。每个同学整理完后,先在小组讨论、交流,再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四则运算、关系、意义、各部分之间关系

  加法:加、减法互为逆运算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乘法:乘、除法互为逆运算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对所学的所有的运算有个完整的认识,同时搞清楚各种运算的意义。

  4、师生总结。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课本第71页第1题。

  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四则运算的意义。

  2、课本第71页第2题。

  先让学生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独立解答后再说说解答过程。

  3、课本第71页第3题。

  独立解答后再说说解答过程。

  4、课本第71页第4题。

  让学生自己给算式找出生活中的具体情境。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评。

  1、想一想,填一填。

  (1)58+58+58+58=()×()

  (2)根据2516÷68=37,直接写出下列各题得数:

  2516÷37=()68×37=()25、16÷0、37=()

  (3)在()内填入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据:

  0、43()1000=4302、46×()=24、6

  12、5()100=0、1250、03×()=30

  ()×0、3×8、54=064×125=()×8×125

  2、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为支援地震灾区,实验小学开展了献爱心活动。

  (1)五、六年级学生各捐款多少元?

  (2)五年级学生捐款数是四年级的几倍?

  (3)六年级学生捐款数正好是三年级的'8倍,三年级学生捐款多少元?

  (4)全校教师捐款比六年级的3倍多80元,全校教师共捐款多少元?

  (5)如果全校共有2000人比六年级的6倍少200个人,六年级有多少人?

  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不要让学生养成简单模仿的习惯,要让学生在对比练习中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

  (二)交流、评价。

  五、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感受?

  2、课外延伸。两个数相除,商9余4,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和等于867,求原来的被除数和除数各是多少?

  板书设计

  运算的意义

  加法:加、减法互为逆运算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乘法:乘、除法互为逆运算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教学反思:今天复习的是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对这一直感到很烦恼:如果单纯地让孩子回忆意义和法则,全部到位,一节课的时间也就所剩无几了,根本没有练习的时间;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会背诵法则是否表示他能正确合理地进行计算了呢?这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基于这样一种考虑,今天我并没有强求学生背诵意义法则,特别是法则,主要是结合具体的习题练习来复习。显然,学生也更喜欢更愿意通过习题来复习,而不是枯燥地背诵。

  练习分成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整数、小数的四则计算和验算,主要考虑这两者的计算方法几乎一样,有共通性;第二层次是分数四则计算,第三层次则是估算,这是我本学期增添的内容

  在练习中,特别强调了计算中的余数处理问题,如5400÷2600,我让学生明确计算时可以写成54÷26,但确定余数时必需回到原式;又如70、5÷2、5,也通过同样的道理让学生明确余数应该结合原数确定。在课后练习中,同样的情况,由于课中进行了练习,错误明显降低,这也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前一定要认真研究习题,做到预先计划,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分数的意义。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和其它数学知识一样是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产生的。

  2.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及分子、分母的含义。

  3.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讲清单位“1”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

  电脑软件一套。

  学具准备:

  每人一张正方形纸片、每组一个信封里面装有一张圆形、长方形纸片,4个苹果图片,6个玩具熊猫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教学

  今天我们和许多小动物一起去参加小猴的生日聚会高兴吗?你们看小猴准备了许多好吃的、好玩的.东西(电脑显示画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都有什么?它还想测测同学们的智力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帮它分一分、算一算能做到吗?(上课)

  一、 分数的产生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的时候,有时不能得到整数得结果,例如,用一个计量单位“米”测量黑板的长度(屏幕显示)量了3米后,剩下的一段不够1米了,还能用整数表示吗?又如,老师只有一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个/还能用整数表示吗?这就需要用新的数,谁知道用什么数来表示?

  板书:分数

  对于分数同学们并不陌生,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谁能说几个分数(指名说老师板书),谁还记得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到底什么样的数叫分数呢?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意思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意义,板书:的意义

  二、 分数的意义

  1。把小猴准备的一部分礼物装在信封里,倒出来看一看都有什么?下面小猴要利用这些东西测测同学们的智力,看哪一个小组表现的好?听要求小组同学研究想办法表示出每种东西的 。小组研究汇报。

  2.根据刚才分的过程,把这些物体归两类,为什么这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个物体、一个整体(解释整体的含义)。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上面我们分的这些物体就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出来谁能说出来?(把单位“1”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

  3.请同学们看屏幕,仔细观察回答问题

  (1)把一块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

  (2)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其余的3份是它的( )。

  (3)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 )其余的是它的( )。

  (4)同时显示以上3幅图,让同学们认真观察它们的分法和表示每一部分的分数有什么异同?小组讨论汇报。

  4.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苹果和熊猫图片,平均分看有几种分法,其中的一份用什么数表示,小组讨论汇报,电脑显示平均分的苹果和熊猫图画,让学生按照第一幅图的说法说一说其余的几幅图的意思。

  5.电脑同时显示一块饼、一张正方形纸、一条线段、四个苹果、六只熊猫图,提问:刚才我们分了这些物体都是把谁看作单位“1”?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单位“1”?电脑显示单位“1”的含义。

  6.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小组讨论到底什么样的数叫做分数呢?引导学生总结分数的意义,电脑显示分数的意义。

  7.根据分数的意义指名说出刚才写的这些分数表示的意义。

  8.教学分子、分母的含义:电脑显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指名回答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写几个分数让学生说出分子、分母所表示的含义。

  9.做一做 电脑显示。

  三、 课堂练习:

  1.让同学们闯三关,电脑显示三关题。

  2.三关闯过了,别忘了还要帮小猴分东西呢,苹果、熊猫已分过,还有西瓜和蛋糕,看小狗分西瓜(电脑显示)学生回答。提问:如果小狗把西瓜平均分成8块,小猴吃了3块,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小兔吃了2块,吃了几分之几?还剩下西瓜的几分之几?

  分蛋糕,蛋糕上有四朵小花、12 支蜡烛,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能用 来表示,但是这个 所表示的数量一样多吗?为什么?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

  一个计量单位 单位“1” 2/3 4/15 5/11

  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比的意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求比值的方法,能正确地求出一个比的比值;理解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发现两个数量之间有关系。

  1、比如说,周老师今年25岁,这位同学你今年几岁啊?(指着第一位同学)(12岁)

  师:大家能列个算式表示出我们年龄之间的关系吗?

  (25-12=13)这个是相差关系。

  师:还可以用别的方法进行比较吗?

  生;12除以25求的是倍数关系。

  师:好的,请坐!

  2、请这组同学起立,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啊?(老师指着一起数,男生5人,女生3人)

  师:除了表示出他们人数之间的相差关系,你还能列什么算式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生:倍数关系。

  3、我们以前还学过这样的题,看大家还记得吗?看屏幕: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9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学校用150元买来3个小足球,每个小足球多少元?

  自己读题,看看每道题求的是什么?怎样列式。

  交流:谁来说第1个小题,指名回答,根据回答板书:

  (电脑出示:速度90÷2)

  这里的90表示的是(路程),2表示的`是(时间)

  那你能说一说数量关系吗?(速度=路程÷时间)

  这里的速度表示的就是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下一道呢?指名回答,(电脑出示:单价150÷3)

  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呢?(单价=总价÷数量)

  单价表示的就是总价和数量的关系。

  好极了,请坐

  师小结:我们看这些题都是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比的意义。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常常要把两种数量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比较两种数量关系的方法。叫做“比”,一起来研究“比的意义”。(板书:比的意义)

  1、这里的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25÷12,可以说成“老师和同学年龄的比是25比12”

  (电脑演示:老师和同学年龄的比是25比12)

  一起读一下。

  可以记作25:12(电脑演示25:12)

  这里中间的两个圆点叫做比号,读作比。

  那同学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几分之几就可以说成同学和老师的年龄比是多少啊?(电脑演示:同学和老师年龄的比是12:25)

  2、那你能把这句话变一个说法吗?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可以说成“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2”(电脑演示)

  那如果是2:5呢?应该是谁和谁的比呢?

  (电脑出示2:5)(电脑演示:女生和男生人数的比)

  所以我们在说比的时候要有顺序地说。

  3、那么路程÷时间=速度可以怎么说呢?(指着算式90÷2问)

  你来试试:(路程和时间的比是90比2)

  也就是速度可以说成是――(电脑演示:路程和时间的比)

  4、单价可以说成什么呢?

  生:单价可以说成是总价与数量的比(电脑演示:总价与数量的比)

  5、那么从刚刚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数相除,又可以说成这种比的形式。你能不能说说什么是比呢?

  先在组里互相说说,开始。(学生说,教师巡视)

  谁愿意来说说?(多说几个)

  把他们的意见综合一下就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一起读一下。这就是比的意义。比表示的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7、那你们能不能自己举个用比表示两个数量关系的例子呢?同桌先相互说说。(学生说)

  8、交流: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这些都可以说成比。

  9、刚才我们通过观察,研究,发现“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并知道了比的写法,那你会写比了吗?一起来试试看,完成练习第1题。

  (二)教学比的读写法,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

  1、我们已经理解了比的意义而且学会了怎样来写比。那比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名称又是什么呢?我想通过大家的自学,一定能很快解决。请大家对照要

  (学生自学3分钟)

  (电脑出示电脑自学提纲)

  (1)什么叫比的前项?什么叫比的后项?什么叫比值?

  (2)怎样求比值?

  (3)“试一试”(完成练习第2题)

  2、学生交流。

  好,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的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回答问题1,教师板书

  我们以5:3(板书5:3)为例,你能具体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比号前面的5叫做比的前项)

  (比号后面的3叫做比的后项)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那怎样来求比值呢?

  (只要把前项除以后项)

  以5:3为例呢?怎样求比值?(板书:=5÷3=5/3比值)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可以发现,比值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以是整数。当比值用分数表示时一定要是最简分数。

  3、刚刚我们已经知道了比的写法,其实比还有另一种写法,同学们一起看。

  例如5:2(教师指着5:2讲解)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我们一起来书空一下,注意:写的时候要从上往下写,它还是一个比,而不是分数,所以仍读作5比2。(板书:仍读作5比2)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操作、观察、类比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

  2.经历探索小数意义的过程,体会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归纳能力。

  3.在学习小数意义过程中,培养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见过哪些种类的蛋呢?……看来大家见过的蛋还真不少。接下来,咱们一起走进《蛋的世界》,看看里面有多奇妙,好不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小数的意义。(板书:小数的意义)

  请同学们先回想一下,对于小数,你已有那些认识?……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并说说它表示的意义吗?

  生1:0.2表示把一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2份,是十分之二也就是0.2。

  师:说得很好,谁再来说一个?

  生2:0.5表示十分之五,生3:0.4表示十分之四。

  师:像这样的小数同学们都能说出来吧!(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一组一位小数:0.2、0.5、0.4……,并说明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现在老师如果让你把这些小数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你能行吗?

  生:能!

  师:下面请同学们从这三个小数中,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好吗?

  生:好!

  师:哪位同学展示一下你画的小数?把你的想法和画法和同学们说一说?

  生1:先画一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5份,是十分之五,也就是0.5。

  师:老师想问问你,为什么取其中5份就是0.5?

  生1:因为其中一份是0.1,5份就是0.5。

  师:谁想再来展示一下?

  生2:我先画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2份,是十分之二,也就是0.2。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出了自己喜欢的小数,看这些小数,它们都是几位小数?

  生:一位小数。

  师:一位小数他们画法虽然不同,但是有共同点。谁来说说这两种画法的共同之处?

  生: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10份,然后再取其中几份,来表示小数。

  2.谈话:看来同学们前面的知识掌握的不错,课前,老师从几种动物的蛋的质量中也搜集了一些小数,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情境图)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学习小数的读写。

  (1)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根据情境图说出信息)

  师:这个小数读作?第二个小数读作?

  这位同学读得非常正确,谁想再来读一读?谁来说说读小数时应注意什么?

  (读小数时,小数点前面部分和整数读法一样,小数点后面部分依次读出每一个数。)

  (2)师:谁来读一读下面这两条信息?这两条信息中有两个小数,谁能到黑板上把这两个小数写出来,其他同学写在练习本上。谁来说说写小数时应注意什么?

  (写小数时,小数点前面部分和整数的写法一样,小数点后面部分依次写出每一个数。)

  2.学习两位小数的意义。

  (1)在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出0.25。

  这组信息给我们提供了4个小数,像0.25、0.06这样的小数在图上怎样表示呢?老师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张画有正方形的纸,现在请同学们从这两个小数中选择一个小数在这个正方形中表示出来。

  谁能到前面来说说你的想法和画法?

  学生到前面交流。

  师:你是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 )份,表示其中的( )份,用分数表示是( ),0.25里面有( )个0.01。

  老师想问问你,为什么取6份(或25份)就表示0.06(或0.25),一格(份)就是0.01,6份(或25份)就是0.06(或0.25)。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5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是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三种函数中的一种,是一类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函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反比例函数的例子。因此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与意义的教学是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之前学习过函数,学生对函数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另外在前一章我们学习过分式的知识,因此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的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解决问题: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 情感态度: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难点: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确立。

  五、教学过程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单位:km/h)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单

  位:m)随宽x(单位:m)的变化而变化。

  请同学们写出上述函数的表达式

  14631000(2)y= tx

  k可知:形如y= (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x(1)v=

  是自变量,y是函数。

  此过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由于是分式,当x=0时,分式无意义,所以x≠0。

  当y= 中k=0时,y=0,函数y是一个常数,通常我们把这样的函数称为常函数。此时y就不是反比例函数了。

  举例:下列属于反比例函数的是

  (1)y= (2)xy=10 (3)y=k-1x (4)y= -

  此过程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与练习让学生更加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问已知y与x成反比例,y与x-1成反比例,y+1与x成反比例,y+1与x-1成反比例,将如何设其解析式(函数关系式)

  已知y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k x?1

  k已知y+1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 xkxkxkxkx2x已知y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已知y+1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 k x?1此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为以后在求函数解析式做好铺垫。

  例:已知y与x2反比例,并且当x=3时y=4

  (1)求出y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求当x=1.5时y的值

  解析:因为y与x2反比例,所以设y?k,只要将k求出即可得到yx2

  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之后引导学生书写过程。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最后学生练习并布置作业

  通过此环节,加深对本节课所内容的认识,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六、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现有的认识基础上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应该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多练习巩固。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 分数的意义 》教学设计06-22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02-15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04-12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03-23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04-02

《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04-04

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12-17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11-08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设计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