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时间:2024-01-21 14:06:0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结合语境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朗读表演、品析语言、改写段落等方式,体会唐雎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初步体会作者运用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读”贯穿课堂,读顺、读通、读懂。

  2.以“写”深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理解。

  3.抓住重点词语品味人物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唐雎作为弱国小臣不畏、大义凛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读”,读通文章,读懂句意,读懂人物。

  2.通过品味词语、扩写段落,体会唐雎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语言特点,学习说话技巧。

  三、教学策略

  1.本文内容相对简单,在学习文言词语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注释与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达到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的目的。

  2.本文情节生动,富于戏剧性,采用“读—演”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理解人物性格时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通过删减词语、揣摩潜台词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请学生介绍完璧归赵、图穷匕见的故事。

  教师导入:秦王故伎重演,想用五百里之地交换安陵,作为弱国小臣的使者唐雎面对虎狼之国的秦王是像秦武阳一样色变振恐,还是如荆轲镇定自若,是像楚怀王客死他乡还是如蔺相如一般完璧归赵?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二)疏通文意

  1.读通文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二遍,划出读不通、读不顺、读不懂的句子,先利用书下注释理解词句,然后生生互助完成对字词句的初步学习。教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共同问题。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1)教师出示重点字的读音辨析,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2)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准确掌握判断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一些易错的重点词语,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

  3.学生再次自由朗读、互读课文,达到流畅的程度。

  【设计意图】掌握重点字词句,培养学生根据语境理解句意的能力。

  (三)感受人物形象

  1.读一读,演一演。

  教师导入: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任选一种方式,选一段,说一说,你们要读出或者演出一个怎样的秦王、唐雎或者安陵君?

  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并总结。

  唐雎:沉着冷静、不畏、敢于斗争、忠君爱国、凛然正气。

  安陵君:有见识,能看透秦王的伎俩,说话委婉。

  秦王:贪婪、骄横狂暴、色厉内荏、阴险狡诈。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2.抓住重点语句精读。

  教师导入:同学们的朗读体现了“有理在于声高”,秦王和唐雎一个声音比一个声音高。那么我们应抓住哪些词语读出人物的特点呢?

  (1)想一想,下列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盼安陵君许。”

  教师总结:关注秦王的自称“寡人”,注意虚词在文中的语气作用。

  (2)请你写出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教师总结:读出言外之意。

  (3)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三段,想一想唐雎的语言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教师总结:唐雎的语言形式上简短,语意连贯、语气强烈,有气势,能表现出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表现出唐雎不畏,大义凛然的特点。阅读时要读得一气呵成,铿锵有力。

  【设计意图】通过精读、品析重点语句,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通过重点字词体会人物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怎样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4.写一写。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唐雎“不辱使命”的原因,感受人物形象。

  (1)第三段是唐雎与秦王斗争的高潮,扣人心弦。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扩写这一段,再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学生扩写。

  (2)唐雎“挺剑而起”,最后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唐雎究竟亮了一把怎样的剑从而战胜秦王?

  学生:唐雎挺剑而起,秦王就会直接面临死亡,所以唐雎的行动有一定的震慑力量,表现了唐雎视死如归、斗争到底的精神和维护安陵国土完整的决心。光有语言,没有行动,也不能起到震慑秦王的作用。

  教师:这是一把有形的剑,但是文中字里行间还有一把无形的剑震慑着秦王。

  (3)教师展示学生改写片段并提问:你能否从这位同学的描写中或是你自己的描写中找到这把无形之剑?

  教师示范:唐雎的胆识如同一把利剑,我觉得这个胆识是一种见识,能认识到布衣之怒的力量。

  学生阅读思考:

  唐雎的忠君爱国如同一把利剑:不辱使命,不能辜负安陵君的信任,不能辜负安陵百姓的重托,这个信念激励他无往不前,无坚不摧。

  唐雎的智慧如同一把利剑:一下就能识破秦王的恐吓,威胁。

  唐雎的勇敢如同一把利剑……

  唐雎的沉着冷静如同一把利剑……

  教师总结:唐雎展示的是一把人格魅力之剑。虽然有人说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唐雎是根本不可能带剑觐见秦王的,但是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塑造这样两个人物,是对当时“士”这个阶层维护国家的利益的赞颂,是对“暴秦”的一种反抗。

  【设计意图】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5.拓展。

  教师导入:林则徐有一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古至今,为了国家利益,不辱使命的外交家比比皆是。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杰出的外交家。

  师生交流,学习外交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忠诚、大义凛然等精神。

  6.再次进入情境充满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设计意图】学习唐雎作为弱国小臣沉着冷静、有胆有识、忠贞爱国、不畏、敢于斗争的维护国家利益的精神。

  (四)体会语言技巧

  1.教师导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和别人打交道,人们常常说“听话听音”“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都是在说语言的重要性,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会运用语言,你从唐雎和秦王的言语斗争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体会,不要求学生回答完整,鼓励学生结合具体内容或者是自己的生活体会,感受说话的技巧。

  语言:

  言辞委婉,言之有理:表明安陵君宁“守”不“易”的态度。

  针锋相对,言之有据:列举三个史实,警告秦王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自蹈死地。

  以行证言,言之有力:挺剑而起,付诸行动,彻底打败秦王。

  2.语言实际运用练习。

  【设计意图】体会语言的重要性,增强在生活中正确运用语言的意识,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唐雎,一个弱国小臣,在朝堂上,三寸之舌斗君王,胆为剑心退秦师,他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语言,一个锐利的武器,在生活中,巧妙运用它,能让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设计意图】明确文章主旨

  (六)布置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完整排演课本剧《唐雎不辱使命》。

  2.阅读:《战国策》《使臣不辱使命》,谈谈你对“士”的认识。

  【设计意图】1.以排演课本剧为依托,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2.拓展阅读,加深对“士”的精神等方面的认识,对这一阶层形成较为成熟的看法。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读一读写一写本文的字词;

  能力目标:

  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

  重点难点:

  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电影《我的一九—九》中著名外交家顾维均的故事?引出他“不辱使命”,然后,列举众多“不辱使命”的外交者,如硕相如、鲁仲连、周恩来等,以引出唐雎和课题。

  二、简介作者,释题

  1.《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2.辱:辱没。

  三、教师范读课文

  解决以下字音:

  唐雎 怫然 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 休寝 缟素 色挠

  四、整体感知:

  1.你是如何评价唐雎的?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五、研读赏析:

  1.听录音带,学生跟读第一段。

  2.采用老师讲述为主的方法,疏通以下字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

  大王加惠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秦王不说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

  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③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④请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4.学生齐读第一段。

  六、学习课文第二段

  1.男生齐读第二段。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段,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句: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请广于君

  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

  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

  3.讨论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

  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④注意比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异同。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卜课时内容,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女生齐读课文。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三段。

  3.师生互相提问,弄懂重点词句的意义。

  秦王佛然怒

  大王能尝闻布衣之怒乎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怀怒未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4.指名口译全段,教师予以订正和评价。

  5.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②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③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④“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⑤讨论:唐雎说,怀怒未发,休棱降于天,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呢?

  6.学生齐读第三段。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散读第四段,然后迅速笔译第四段。教师巡堂,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问。

  3。思考讨论: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

  明确:面对唐雎的反击,秦王软弱了,“色挠”“长跪而谢之”以及他说的“徒以有先生也”,都说明了他的外强中奸、色厉内荏的内心世界。

  4.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明确:从侧面刻画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学生齐读课文,思考

  1.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主要用了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夸张: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排比;夫专诸刺王潦也……苍鹰击于殿上。

  对偶: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2.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

  布置作业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篇3

  A、自读设计

  学习目标

  积累文中词句,分析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课前学习

  一、知识链接

  1、刘向,西汉末年史学家。

  2、课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我国著名的国别体史书,记载了战国时代各国谋臣策士言行,该书善于剖析事理,叙事生动,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积累运用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唐雎()2、韩傀()3、免冠徒跣()

  4、以头抢地()5、天下缟素()6、寡人谕矣()

  (二)难词难句有:

  【参考答案】

  (一)1、jū2、guī3、xiǎn4、qiāng5、gǎo6、yù

  (二)略。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1、概括每段的内容。

  2、概括课文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

  1、第一段故事的起因,交代“唐雎使于秦”的`原因。

  第二段故事的发展,写唐雎重申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弗敢易的观点,抵制秦王骗局。

  第三段故事的高潮,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挺剑而起”。暗示他将效仿古人,行刺秦王。

  第四段故事的结局,写秦王“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

  2、文章通过记述唐雎以超人的胆识和雄辩之辞折服骄横、狂妄、狡诈的秦王,打消了秦王企图吞并安陵的妄想,终于不辱使命之事,赞颂了唐雎的机智沉着、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二)文本探究

  1、唐雎是怎样与秦王展开斗争的?

  2、简析唐雎形象。

  3、本文有哪些写作特色?

  【参考答案】

  1、(1)唐雎用受地于先王的理由,拒绝秦王易地。

  (2)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决定以死相拼,捍卫国家尊严。

  2、唐雎:机智沉着、不畏强暴、胆识过人、善于雄辩。秦王:骄横、狂妄、狡诈、色厉内荏、外强中干、前倨后恭。

  3、写作特色:

  (1)刻画人物形象时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与动作描写来进行。

  (2)在塑造人物形象是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对比、反问、排比、引用典故等方法突出中心。

  (三)当堂检测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习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故不错意也错:

  (2)弗敢易易:

  (3)长跪而谢之曰谢:

  (4)寡人谕矣谕:

  2、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②太守谓谁

  B、①秦王不悦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①安陵君其许寡人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D、①愿终守之②愿借子杀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参考答案】

  1、(1)通“措”,置。(2)交换。(3)道歉。(4)明白。

  2、B。

  3、(1)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

  (2)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4、蔺相如完璧归赵(或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令楚王白取其辱)等言之有据即可。

  小结整理

  问题与疑惑

  B、诵读设计

  学习目标

  诵读课文,通过诵读理解文意,把握唐雎形象。

  教学步骤

  一、自由朗读

  1、疏通生词,做到能读通。

  2、组内交流,解决难词句。

  教师作巡视辅导。

  二、练习诵读

  1、教师示范诵读。

  激励与激趣并重。

  2、学生自主诵读。

  (1)学习能力强者,要求做到全文诵读,并可提出诵读的问题。

  (2)学习能力较弱者,可选择诵读部分。教师鼓励其全文诵读。

  三、展示诵读

  1、纯背式诵读。

  可个人,可小组。可在座位上,可在讲台上。将课文诵读展示给全班。

  2、问题式诵读。

  如文意概括、人物分析等问题,诵读原文句,并适当分析来作回答。

  四、总结诵读。

  师生互动总结,教师进一步激励。

  课后反思

  C、趣读设计

  学习目标

  趣读课文,理解文意,把握唐雎形象。

  教学步骤

  一、自由朗读

  1、疏通生词,做到能读通。

  2、组内交流,解决难词句。

  教师作巡视辅导。

  二、趣读课文

  1、明确要求

  (1)教师点拨趣读,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

  (2)激励与激趣并重。

  2、学生趣读。

  (1)速读比拼

  比一比谁读得快。

  (2)方式比拼

  比一比读法新颖。

  (3)创读比拼

  比一比谁通过改写或创编朗读更优秀。

  三、总结趣读。

  师生互动总结,教师进一步激励。

  课后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篇4

  一、课时目标:

  1、掌握第二、第三段的重点字词,翻译重点语句归纳段意。

  2、初步感悟秦王和唐雎的语言个性。

  二、重难点

  掌握第二、第三段的重点字词、翻译重点语句。

  三、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情况。(2min)

  2、深入理解第二段课文:(14min)

  (1)这两个自然段记叙了秦王与唐雎的斗争过程,两人的可以分为两个回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回合(第二段)。首先分角色进行朗读,第一第二组读扮演秦王,第三第四组扮演唐雎。注意使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尽量表现人物性格。秦王的质问、蛮横无理,唐雎的不卑不亢,沉着冷静。

  (2)第二自然段的重点字词小组合作自学:学生根据教师的PPT提示以及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相互讨论质疑。讨论后提出疑问,同学解答或教师解答。(且 以 以 措 广 逆 轻 与 而 守 虽 岂 直)(

  (3)自译互译:学生解决重点字词后,小组内互相翻译,随机抽取学生进行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讲进行纠正,教师点拨。

  3、深入理解第三段课文:(18min)

  (1)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回合。分角色进行朗读,第一第二组读扮演唐雎,第三第四组扮演秦王。注意使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尽量表现人物性格。读懂秦王语气中的威胁,读出唐雎语气的气势。

  (2)第二自然段的重点字词小组合作自学:学生根据教师的PPT提示以及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相互讨论质疑。讨论后提出疑问,同学解答或教师解答。 怫然 尝 伏 流 布衣 抢 耳 庸夫 士 之 仓 休祲 若 与 镐素 挺)

  (3)自译互译:学生解决重点字词后,小组内互相翻译,随机抽取学生进行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讲进行纠正,教师点拨。

  4、小结(1min)

  唐雎在秦王的步步逼问下没有被吓倒,在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中反守为攻,一举将秦王折服。文章中没有一句直言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但是其语言十分富于个性化。请同学们回去后找出能表现唐雎和秦王个性的句子,并根据这些句子归纳秦王和唐雎的'形象特点。我们下节课一起来谈论。

  5、课堂检测(5min)

  语文共学案与第二、第三段相关的练习。

  四、板书设计

  秦王:不悦 质问 怫然怒 色挠

  唐雎:出使 沉着应对 反击 挺剑而起

  五、作业

  1、预习第三自然段的重点字词和翻译重点语句。

  2、思考秦王和唐雎的形象,用形容词进行描述。

  3、完成相关的练习。

  第三课时(40分钟)

  一、课时目标

  1、学习第四段的重点词句和翻译重点语句。

  2、通过分析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把握唐雎、秦王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见目标一

  2、难点:见目标二

  三、教学过程

  1、学习第三段课文:(10min)

  (1)检查预习: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第四段重点字词的预习情况,注重纠正。(挠 谢 谕 徒 以)

  (2)请两位同学根据重点词句来翻译最后一段。(重点句:秦王……谢之。 徒以有先生也)

  2、完成课课清中的第二第三题(通假字以及一词多义),借助《共学案》小结文章词语。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文章中富于个性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归纳秦王阴险狡诈、蛮横无理、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形象以及唐雎沉着冷静、有勇有谋、应变力强、英勇无畏的形象。小组展示后教师总结。(PPT板书)(25min)

  人物 语言 神态 动作 特质

  秦王 安陵君其许寡人也 不悦 谓

  安陵君不停寡人,何也? 谓 蛮横无理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阴险狡诈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怒 谓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色挠 长跪,谢 色厉内荏、外强中干

  唐雎 否,非若是也。

  此庸夫之怒,非…殿上。 沉着冷静

  与臣而将四矣。 有勇有谋

  今日是也。 挺剑 英勇无畏

  安陵君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谦虚婉转

  弗敢易。 坚决

  4、小结《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精彩的记叙文,全文对于秦王、唐雎的人物形象没有直接的描写,通篇通过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来推进情节及塑造人物形象。其语言富于人物个性,同学们在写作中也应多多学习这篇文章的语言描写。(5min 剩下时间答疑)

  四、板书设计(同上)

  五、作业:完成语文共学案剩下的全部练习。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结合课后练习二,围绕“不辱”二字展开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去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曾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多方演绎。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历史上一个类似刺秦的故事。下面请大家自读一下这篇出自《战国策·魏策》的历史短篇。

  二、学生活动

  1、自读后,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学生判断其读音、句读是否有误。

  2、齐读。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四人一组,教师轮流指导)

  4、请学生复述故事大意。(其他学生从语气、语态、是否流畅、描述是否准确生动等方面进行评价)

  5、分组讨论出场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揣摩其语气)

  三、教师小结

  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使秦王折服,终不辱使命,这种勇气和胆识是难能可贵的。而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慑下败下阵来。

  四、人物分析(板书)

  (傲慢无礼)秦使 → 安陵君(委婉坚决)

  (不卑不亢)唐雎 → 秦王 (骄纵、虚伪、阴险──“不说”、“怫然怒”

  色厉内荏、前倨后恭──“色挠”)

  五、作业

  1、搜集有关《战国策》、文中典故的资料。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3、自由结组,编成课本剧,课上展演。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二项作业完成情况,抽查字词解释

  二、资料搜索

  1、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战国策》(结合注释了解)

  2、战国时期的“士”及以养士三千著称的“战国四公子”

  3、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历史上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

  注:

  1、《战国策》又名《十二国策》,记录了上至春秋、下至秦灭六国约二百三四十年的历史,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学生只要能了解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鲜明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即可。)

  2、以上三方面资料大部分由学生讲述,教师适当补充。

  三、学生课本剧展言

  通过演出旨在考察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亦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四、作业

  1、课后练习、本课同步。

  【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情节性、故事性很强的自读课文。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着重从文章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入手分析,并组织学生通过排演课本剧的方式,达到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和把握。

  从学生活动来看,他们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很高。且对唐雎这样的历史人物,尤其又是在矛盾冲突如此激烈的故事中出现的人物,他们非常感兴趣。因此,投入排演课本剧的积极性也是很高的。他们基本把握住了人物鲜明的性格。通过揣摩秦王与唐雎的性格反差,达到对课文主题的把握。

  一部分学生还通过课下资料的搜集,找到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文学常识。如有的学生搜集到了课文中三刺客的详细资料,甚至还有的找到了一些其他在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刺客资料。有的学生则搜集了有关课文出处的资料。这对教学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资料检索能力的锻炼,更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题。

  3、学习文章的写法。

  4、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复述、解释、翻译、朗读、积累。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末年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通读──解决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

  怫()

  跣()

  抢()

  祲()

  缟()

  傀()

  挠()

  请写下你认为还需注意的字词读音。

  3、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

  怫然

  免冠徒跣

  抢地

  休祲

  色挠

  谢谕

  请写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及意义。

  4、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⑴故不错意也()

  ⑵仓鹰击于殿上()

  5、理解词类活用,然后翻译句子。

  ⑴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

  ⑵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

  6、难句翻译。

  ⑴“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⑵“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⑶“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的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人物个性特征,品味古人凛然气节

  教学内容

  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周恩来与派克钢笔的故事导入,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的句子入题——凛然气节,板书标题。

  二、课文内容理解

  1、归纳故事情节

  2、勾画出随着情节发展的推进人物情态发生变化的语句并设计图表展示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别找出秦王和唐雎说的话(原文复述)

  2、小组结合课文内容商讨并归纳人物各自特点,老师适时点拨

  3、总结人物刻画的主要描写手法

  语言描写,并且使用了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力量,体现了本文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从而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色。

  四、感受人物个性

  1、分角色朗读,并要很好揣摩人物个性特征

  2、朗读评价(师生兼评)

  五、拓展训练

  假如本文中两个人物都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学生训练,老师点评)

  六、小结

  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唐雎确实不辱使命。我们要学习他为真理正义而斗争的凛然正气。

  八、作业

  当堂背诵精彩对话(第三段)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点

  1、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分析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四、教学时数:

  根据学生情况,力争一课时,如果学生对文章不熟悉或阅读层次不高,得分两课时。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设计教学预案,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熟读课文,翻译课文。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

  简介《战国策》。

  (二)质疑

  1、今天我们将学习里面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板书),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要知道的,或者不明白的地方想要提出来的吗?

  2、学生质疑,教师提出关键问题,PPT展示:

  ①唐雎的使命是什么?

  ②为什么唐雎要出使?

  ③“不辱”是什么意思?唐雎是怎么完成使命的?

  ④唐雎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初读

  1、指明四个同学分段朗读文章,出示听读要求:

  (1)你觉得哪些字容易读错,提醒一下大家。

  (2)看你能通过听和想,明白刚才提出的哪个问题。用笔作上记号。

  2、学生汇报,正字正音,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

  3、分组练读,分译全文。

  (四)悟读

  1、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看看前边还有哪些问题我们没有解决。(分析唐雎和秦王的性格)

  (五)演读

  1.假如你是导演,你觉得这个剧应该拍几个场景?你会招几个演员?

  2.排演,准备。

  3.表演,评议。

  (六)延伸

  战国时期的“士”是指哪一类人?能不能举出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士”?

  教后记:

  上这课之前,有个学生给我打电话,说感觉自己最近语文学习的兴趣下降了,我仔细一想,自己为了赶进度,已经有开始满堂灌了,难怪学生有点厌倦。我原想初三的孩子会不好意思,应该不爱表演了吧?因为前两次孩子们的表演质量就不是很好,我原本不打算“浪费时间”了,但上课时我想到那个孩子的话,临时决定让他们换新角色-------导演,没想到孩子们情绪高涨,竟然认真地改写剧本,认真排练,参与度非常高,课后我给他们发了最佳导演奖,最佳演员,最有创意奖,我发现孩子们学习效果特别好。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复述、翻译、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战国策》的语言风格。

  3.感受唐雎布衣之怒的英雄豪气,体味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重点文言词句的准确理解。

  3.外交辞令中委婉含蓄,隐藏着的“潜台词”的准确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机智勇敢、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让我们一起走进和晏子一样出使的唐雎看他如何面对强敌,来学习《唐雎不辱使命》。

  二、作品、背景  

  (一)、《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战国策》当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二)、背景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

  三、课文朗读:

  1、听录音朗读,给生字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自由朗读,注意字音。

  四、感知课文内容  

  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

  明确: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明确: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课文是怎样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呢?

  明确: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4、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

  明确: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五、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字  

  秦王不说   “说”通“悦”,高兴。

  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放置,安放。

  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青色。

  2.古今异义字 

  安陵君其许寡人。 古义:答应,今义:允许。

  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连词,表转折。

  否,非若是也 古义:这样,今义:表判断,动词。

  长跪而谢之曰   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徒以有先生也。 古义:只,只是,今义:徒弟。

  休祲将于天。 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3.词类活用  

  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请广于君  广,形容词得使动用法,使……扩充。

  六、小结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从这篇课文中你学到了什么?同学们可以认真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再学习本文。

  七、作业

  熟读课文,争取成诵。

  第二课时

  一、重点语句翻译,两两同学之间互相翻译改正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3、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4、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5、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6、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7、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8、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9、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0、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1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1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二、课文脉络分析。

  本文记叙唐雎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使秦国,与凶暴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的经过。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因为安陵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任务的艰巨程度可以想见。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他一面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唐雎对此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骗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说罢,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跪而谢之”,表示屈服。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实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这件事情上的作用。这是斗争的结局。

  三、人物性格分析。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人物性格分析。

  秦王: 骄蛮欺诈 盛气凌人 外强中干 色厉内荏  

  唐雎:不畏强暴 从容镇定 敢于斗争 忠于使命  

  (三)、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明确: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体会外交辞令中的语言技巧。

  (一)、体会下列句子中的弦外之音。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二)、结论: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篇10

  【目标导航】

  1、学习唐雎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2、初步了解文言文翻译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特点。

  3、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第一课时

  【目标导航】

  运用古文直译法阅读理解文章。

  【学习导航】

  导入:由每日一个故事导入:

  在导入开始就布置任务(要求:这个故事是我从一篇古文上找到的,边看故事边思考,那些重点的字词,在原著上可能是怎样表述的)

  晏子出使楚国。楚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邀请晏子进去。 晏子不进去说:“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进去。今天,我出使楚国,不应当从这个门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肖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肖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子是最不肖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文中的重点字,如果是古文,将如何表述)

  目标导航 运用古文直译法阅读理解文章。

  新课互动:

  (小组内课堂预习)

  一、初读(自主学习 )

  1、利用工具书收集和介绍关于《战国策》的知识或本 文的背景知识。

  2、给重点字词注音。

  唐雎( ) 怫然( )韩傀( )

  免冠徒跣( ) 缟素( )色挠( )

  以头抢地 ( ) 休祲( )寡人谕( )矣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清字音、读准节奏。

  4、谈谈初读感悟(可以是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等)

  (要求:注意小组分工合作 时间5分钟)

  二、译读(1、2自然段)(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1、落实重点字词并串译加横线的句子。

  (请组长根据幻灯片提供的重点字词,组织组员迅速小组内合作讨论,争取小组内逐一落实重点字词并归纳总结该字词曾经学过的句子或用法)

  2、归纳总结文中所涉及的文言现象

  (要求:注意小组分工合作 时间6分钟)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三、析读(1、2自然段)(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1.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2.自由质疑。

  (时间2分钟)

  四、诵读

  课堂竞背一二自然段。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唐雎勇敢无畏、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维护国家尊严的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教学重点: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识记作家作品;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课型:新授

  课时:3课时

  教学手段:PPT、黑板、粉笔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一、激趣导入

  (一)导入

  易水歌

  [战国]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二)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

  2.了解《战国策》,了解时代背景。(难点)

  3.古代史书的几种体例。(重点)

  二、自主学习

  1. 听课文朗读,疏通生字词,注意停顿,并理清文章结构。

  唐雎(jū )怫然(jū )徒跣(xiǎn )

  抢地(qiānɡ )彗星(huì )要离(yāo )

  休祲(yāo )缟素(ɡǎo )色挠(náo )

  三、合作探究

  1.了解《战国策》

  《战国策》,我国古代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次序,编订为三十三篇。这部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各国之间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的斗争。它不仅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出自本书的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四、精讲解疑

  1.了解时代背景。

  想用“易地”的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想用“易地”的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

  2. 古代史书的几种体。

  (1)国别体:以国家(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例如:《国语》《战国策》。

  (2)编年体: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

  3.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汉代司马迁所独创。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司马迁的《史记》和古代官方编辑的正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五、达标测评

  (一)测评

  唐雎(jū )怫然(jū )徒跣(xiǎn )

  抢地(qiānɡ )彗星(huì )要离(yāo )

  休祲(yāo )缟素(ɡǎo )色挠(náo )

  (二)小结

  古代史书的几种体例

  1.国别体:《》《》。

  2.编年体:《》《》《》。

  3.纪传体:《》。

  作业布置:朗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0.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唐雎(jū )怫然(jū )徒跣(xiǎn )

  抢地(qiānɡ )彗星(huì )要离(yāo )

  休祲(yāo )缟素(ɡǎo )色挠(náo )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前三分钟: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

  ——冰心

  一、激趣导入

  (一)导入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词意,疏通文义,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2.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3. 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

  1.学习文章第一、二自然段,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国,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实在不敢交换啊!”秦王不高兴。于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

  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三、合作探究

  2.学习文章第三、四自然段,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四、精讲解疑

  1.总结文中的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同“措”,放置,安置。

  仓鹰击于殿上同“苍”,青色。

  2.总结文中的古今异义。

  非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判断动词。

  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跟“曲”相对。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义:交换今义:容易,简单。

  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转折关联词,与“但是”连用。

  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今义:感谢;(花或叶子)脱落。

  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今义:休息。

  秦王色挠古义:屈服今义:(用手指)轻轻地抓。

  安陵君其许寡人古义:答应今义:允许。

  徒以有先生也古义:只,只是今义:徒弟、学生。

  五、达标测评

  (一)测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词的意思。

  休祲降于天古义()今义()。

  秦王色挠古义()今义:()

  安陵君其许寡人古义:()今义:()。

  徒以有先生也古义:()今义:()。

  (二)小结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暴秦勇敢无畏、义正词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

  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10.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1.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同“措”,放置,安置。

  仓鹰击于殿上同“苍”,青色。

  2.古今异义。

  谢古:道歉今:感谢;(花或叶子)脱落。

  休古:吉祥今:休息。

  挠古:屈服今:(用手指)轻轻地抓。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前三分钟: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闻一多

  一、激趣导入

  (一)导入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二)教学目标

  1.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难点)

  2.感受唐雎勇敢无畏、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维护国家尊严的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重点)

  二、自主学习

  1.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秦王: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

  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

  2. 从唐雎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说话技巧在与人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勇敢与善辩是非常好的品质与能力。所以,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三、合作探究

  1.把握文章结构,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起因:

  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2、3)——经过:

  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三部分(4)——结局:

  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2. 出使秦国的背景。

  秦王以五百里易安陵(利诱之)

  安陵君愿终守之弗敢易(明辨之)

  3. 出使秦国的经过及结果。

  秦王逆寡人轻寡人(盛气凌人)天子之怒(武力恐吓)长跪而谢(折服)

  唐雎虽千里不易岂五百里(从容答辩)布衣之怒(针锋相对)(不辱使命)

  四、精讲解疑

  1.你认为唐雎之所以不辱使命的原因是什么?

  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敢于斗争,甚至不惜以死相逼;

  讲究说话的技巧,回避秦王的问题,始终以凛然的正气压倒对方,迫使秦王放弃换地的想法。

  2. 本文为什么详写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略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和最后斗争的结果,甚至对如何到达秦国、怎样见秦王、怎样回国的内容也一概不写?

  本文写的是安陵国与秦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重点和中心是写唐雎同秦王展开的一场面对面的较量,从而突出人物性格特征,表现中心意思,因此对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进行了详写。而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和最后斗争的结果,虽然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表现人物的性格,但作用不大,故略写。至于他如何到达秦国、怎样见秦王、怎样回国等内容与本文中心无关,故略去不写。

  五、达标测评

  (一)测评

  1.找出秦王和唐雎对话的句子,说说他们的对话在语气上有什么特点?

  如:(秦王)“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蛮横、强硬的质问语气;

  (唐雎)“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立场鲜明的反问语气;……

  (二)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篇12

  1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情节。

  2、品味人物性格,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品读劝说艺术,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

  2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两年多的学习,初三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等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以前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枯燥的翻译、呆板的分析又最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所以,我准备采取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重点难点

  品味人物性格,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复习导入

  活动2【讲授】二、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唐雎出使秦国,不辱使命。

  2、梳理情节

  (1)出示本文的情节:

  开端:秦王野心吞安陵

  发展:秦王咄咄逼人

  高潮:秦王欲发“天子怒”

  结局:秦王长跪致歉

  (2)请学生从唐雎的角度概括

  开端:唐雎临危使秦国

  发展:唐雎步步斗争

  高潮:唐雎挺剑效古人

  结局:唐雎不辱使命

  活动3【讲授】三、分析人物形象

  1、引导学生从情节的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秦王:外强中干、骄横狂妄

  唐雎:不畏强权、忠君爱国

  2、引导学生从语言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1)可采用小组合作讨论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阴险狡诈,不懂用一兵一卒就想霸占安陵君的土地;

  安陵君其许寡人——以强凌弱、不可一世;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狂暴、残忍;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虚伪狡诈、盛气凌人

  “使人谓”三字,劈头即自称寡人(只有对下,诸侯才可自称寡人),见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慢;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着,徒以有先生也”,一方面,君王的架子并不能完全放下,又一方面,对唐雎的恭维显然言过其实,这种自相矛盾中,真是奴颜婢膝之态可掬。

  小结:秦王:虚伪狡诈、骄横狂暴、外强中干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不畏强权、视死如归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智慧、勇敢

  小结:唐雎:有勇有谋、忠君爱国

  (2)朗读人物对话,体会语气

  秦王:骄横、虚伪

  唐雎:不卑不亢、慷慨激昂

  3、引导学生从写法的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1)对比手法的运用

  秦王现倨而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这是秦王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

  唐雎先恭而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这是唐雎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

  处境不同、态度不同、结果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一个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一个是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

  秦王一倨一恭,也形成对比,但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对比,艺术上叫做相反相成,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这一复杂性格——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

  (2)衬托手法的运用

  比较安陵君与唐雎的答秦王语: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同:都反对“易地”,拒绝的理由是相同的;

  异:“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这种话只能出自安陵君之口,他比唐雎软弱,说话委婉;唐雎面对秦王,一开口便胜安陵君一筹,“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则一句比一句更有锋芒。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

  2.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文章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靠勇敢和智慧取得成功的人士。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他的名字叫唐雎。(板书课题《唐雎不辱使命》)

  2、简介《战国策》。

  二、疏通文意。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标出生字词读音。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弄明白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不懂的词标出来问老师或同学解决。

  3、老师出示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对词语和句子的掌握情况。

  (1)解释红色的词语。

  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虽然,受地于先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请广于君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仓鹰击于殿上休祲降于天

  天下缟素长跪而谢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4、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三、熟读背诵。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进行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品读人物。

  1、找出文中秦王和唐雎的对话,看两人是怎样较量的?较量的结果如何?从中看出人物有何性格特点?

  秦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盛气凌人,先发制人)

  唐雎“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秦王“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恼羞成怒,进行恫吓)

  唐雎“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毫不示弱,针锋相对)

  结果: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总结人物性格:

  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秦王前倨后恭,色厉内荏。

  二、讨论写法。

  1、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秦王以大欺小,明着易地,实则强夺。安陵君看透秦王的阴谋,不想易地,这就惹怒了秦王。在这紧张的矛盾中唐雎出使秦国。秦王一上来便盛气凌人的'指责唐雎,接下来又以天子之怒进行恫吓,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秦王的前倨后恭,色厉内荏和唐雎的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形象跃然纸上。

  2、丰富的潜台词。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乖乖地把地送来,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与臣而将四矣。(我将效法他们与你拼命。)

  三、拓展提升。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你知道哪些?课下读一读相关的文章,交流一下他们的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篇14

  学习任务: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学习重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学习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纷争,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全豹。

  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特别是下面划线字的音)

  唐雎(jū)以君为长(zhǎng)者

  以头抢(qiāng)地夫(fú)专诸之刺王僚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1)由4位学生进行:秦王,安陵君,唐雎的语言各一人,其他部分一个人。

  (2)大家评论四人的朗读情况:音准,是否体现出人物当时说话的.语气,语调和感情。

  (3)老师在听学生意见后进行朗读指导,并让学生领会积累一些词语。

  ──秦王。分前后两种情况,前面是傲慢无礼,口气强硬,轻视对方,后面是讨好和软的口气。其中:

  前1: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加强语气的词,可用现在的什么词来表示?(生答后)确定“可要”。

  抽出读这句。师指导。大家齐读。(以下各项同此作法)

  前2:何也?也: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例3: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冠:帽子。跣:脚。抢:撞。

  后:寡人谕矣。谕:明白。

  读时要强调:

  ──安陵君。奉承恭敬,口气委婉。

  “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虽然如此。要与下文形成转折。

  ──唐雎。沉着冷静,干脆利落。

  虽千里……岂直五百年哉?虽:即使。

  岂……哉:难道……吗?反问句式

  与臣而将四矣矣:了(陈述语气)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句

  四、课外作业

  1.书后练习二、三。

  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故事。

  五、板书设计

  1.学生读错的字及正音。

  2.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加强语气的词)可要

  何也也:(疑问语气)呢

  故不错意也错:通错,放置。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冠:帽子跣:脚抢:撞

  寡人谕矣谕:明白

  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虽然如此

  虽千里……岂直五百里哉?虽:即使。岂……哉:难道……吗?

  与臣而将四矣矣:(陈述语气)了。

  第二课时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

  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倨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

  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

  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唐雎不辱使命”是针对什么而言?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读文章后,有什么疑问?

  如唐雎行为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让学生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识别事物的能力)

  四、《战国策》里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语、寓言故事

  五、课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