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12 08:30:0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月光曲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月光曲教学设计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 1

  一、导入新课

  读课题,你觉得《月光曲》应该是一支什么样的曲子?

  从名字猜想

  我们心中最大的期待是什么?听一听。

  咱们今天是语文课,我们语文课首先要从语言文字中听出音乐来,浏览课文,从什么地方你可以听到月光曲的旋律。

  二、细读课文

  自由读9自然段,你从课文中听出了月光曲怎样的旋律。

  她好像面对这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

  指名读。

  齐读,一二两句。读初平和、舒缓的旋律。

  范读:月亮也越升越高,穿过一律一律轻纱似的微云。

  听出音乐正在向高潮发展。

  你还听到了什么样的乐曲。

  激动人心的。情绪高涨的。我是从“忽然……”听到的。读。

  板书:

  旋律舒缓起伏激越

  齐读。读初令人振奋的旋律。(是令人振奋吗?)

  指读第九自然段。

  从文字中听出了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听得对吗?让我们来听一听。

  在这段话前还有一句话,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咱们不是皮鞋匠,但也要静静地听。播放音乐。

  (这时候不要介绍乐章,让学生静静地听,就不要打断学生)

  有同学笑了,为什么笑?为我们鼓鼓掌。

  我们都有一双音乐的眼睛,我们听出了音乐的旋律,音乐的旋律都是表达的作者的情感。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创作中去,自读第二自然段,让我们来体会贝多芬创作的过程,创作的心情。

  小路上。心情很放松。他的心情很平静。

  仔细读第二小节,你就能体会到不同的心情。抓关键词语。

  谈感到欣慰,因为人家谈得是她的曲子。

  从幽静体会到平静。

  高兴,因为他的曲子被广泛的流传了,在这么僻静的地方都能听到他的曲子。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走进了小屋。

  有句话说,弹琴知音,谈话知心。你能通过他们的谈话知道他们的内心吗?

  他们很想弹好这首曲子。

  读一读,在哪儿知道的?

  很想听到贝多芬亲自弹奏。

  有点无奈。

  这个哥哥比较难受,因为他不能满足妹妹的愿望。

  指读哥哥说的话。

  沮丧的心情。因为小姑娘很想听听。

  要从文字中体会,

  我觉得他们的心情很矛盾,妹妹想去,而他们家太穷了。

  贝多芬听了他们的谈话,心情如何?

  同情他们,想给他们谈。

  贝多芬走进门去,心情会有什么变化?

  指读。

  他会十分的感动,进入房子的时候,发现小女孩的眼睛瞎了,还在刻苦的学习他的曲子,所以他很感动。

  为什么说弹一首,怎么又弹了一首?

  因为他发现他是一个懂音乐的姑娘,所以要再弹一首。

  因为他觉得这个小姑娘是她的知音,听得入了神。

  入了神就是知音码?

  能从音乐中听出就是贝多芬;从谈得熟,里面有深厚的情感,从音乐中能知道就是贝多芬,难道还不是知音吗?

  能听到贝多芬亲自为自己的弹奏,

  贝多芬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有个词叫作“知音难觅”,是多么的高兴?课前我们查找过资料,知道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性格狂躁,脾气古怪,一般人不愿意和他交朋友,一生很孤独,在这里激动的何止是盲姑娘呀,还有贝多芬。(出示课文图片)

  遇到了知音,他激动万分,欣喜若狂,这时候“一阵风……”

  激发了他的创作情思,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情思由指端汇聚到琴键上,让我们再来听……《月光曲》

  谁来在月光曲的乐声中,再来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这一遍读,你可能听到的不仅仅是他的旋律,

  “她好像…………”

  在英国有一句谚语,说音乐是耳朵的眼睛。月光曲就给了盲姑娘一双耳朵的眼睛,那是心灵的眼睛,齐读“皮鞋匠看着妹妹……

  一首的乐曲诞生了,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你从飞奔中体会到了贝多芬怎样的情感。

  他十分呢喜欢自己刚创造出来的曲子。

  十分激动,因为他帮刚刚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着急,怕忘了。

  欣喜,因为自己一下子就创作出来了这样地曲子。

  激动,创作成功的激动。

  这就是一《月光曲》创作成功的传说,这时音乐史上最动人的传说。这个传说最打动人的事什么?

  指读:

  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人……

  听到的是曲,体会到的是情。像月光曲这样富有情感的文章,咱么就这样一步一步的品味,细细地去读。

  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幻灯)

月光曲教学设计 2

  一、学习目标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 、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5、欣赏音乐艺术形式的艺术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6、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教学难点:难点是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因为它关系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查找贝多芬的资料,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准备:查阅贝多芬和《月光曲》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贝多芬的照片)同学们,他是谁?(贝多芬)

  2、课前查找资料,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

  (学生简单交流贝多芬资料)

  3、贝多芬一生坎坷,但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个关于贝多芬的传说故事,继续感受艺术的魅力。

  (板书课题:26月光曲)

  文:[设计意图]

  环节重点:明确单元训练重点,感知文章

  学习目标:认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相关知识,理清层次,感知文章大意。

  操作要领: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充分读书。作为高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要充分。上课时主要请同学们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理清层次,感知文章大意。今天所执教的《月光曲》就是让学生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提出预习中的疑问,提取最有价值的问题,深入学习理解课文。这一环节注重了学生的自我建构,满足了学生求知欲,请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

  (二)初读感知

  1、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看来通过预习,大家已经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那你在预习还有那些疑问?

  预设,主要抓两个问题:

  (1)贝多芬为什么会给盲姑娘弹琴?

  (2)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奏了一曲呢?

  4、同学们问题提得好,有价值,就让我们带着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词:[设计意图]

  环节重点:分类理解词组,积累词汇

  学习目标: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进行分类积累。

  操作要领:在《月光曲》教学中,根据词语的描写情景,分三组三个层次进行学习积累。以这些词语为线索,帮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把握。同时进行了词语填空训练,注重了词语的积累运用,扩大词汇量。这一训练环节注重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训练。

  学习方法:词语联想填空运用

  (三)分组学习词语,积累词汇。

  1 、学习课文之前,先检查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2、出示第一组词语:

  蜡烛盲姑娘陶醉苏醒

  (1)指名读。

  (2)读这几个词语与谁有关?你能结合课文内容,用上这几个词说一句话吗?

  (在一个点着蜡烛的小屋里,盲姑娘听着贝多芬的琴声陶醉了,很久才苏醒过来、)

  3、出示第二组词语

  纯熟琴键飞奔记录谱写

  (1)指名读

  (2)这一组词语与谁有关?是描写什么的?(贝多芬创作《月光曲》)

  4、出示第三组词语

  幽静清幽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

  (1)指名读

  (2)这一组词语是描写什么的?(景色)

  (3)词语填空训练: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

  一天夜晚,他在()的小路上散步。

  ()的`海面上,()洒满了银光。

  句:[设计意图]

  环节重点:抓住中心语句

  学习目标:理清本课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中心。

  操作要领:由于高年级课文篇幅长,在教学设计时,教学内容必须有适当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第三个环节就是抓住关键语句。《月光曲》这篇课文,就是巧妙设疑,抓住最关键的两个问题只奔课文主题,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人物对话的深入理解上,着力培养学生透过文字把握人物情感的能力。老师因文而异,采用不同方法展开对这个“点”的教学。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让学生细读文本,自读自悟。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疑点进行研讨,体现了新课改倡导的以探究性学习为主。

  学习方法:交流感悟揣摩内心角色体验想象体味情景对话前后联系品味词句

  (四)抓住中心语句,领悟品读情感。

  1、刚才同学们提出贝多芬为什么会给盲姑娘弹琴?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奏了一曲呢?就请大家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边读边画边思考,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感受。

  2、学生交流:

  (1)贝多芬被盲姑娘对音乐的爱感动了。(板书:爱音乐)

  抓两个重点:一是姑娘双目失明还学习弹钢琴;二是从她说的话中体会。

  感受内心:贝多芬此时是怎么想的?

  (2)贝多芬被穷兄妹俩的手足情深所感动。

  出示第3自然段,交流体会;分角色朗读。

  3、同学们很会学习,能联系上下文、抓住人物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就这样学习,我们继续交流,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奏了一曲呢?

  (1)出示盲姑娘的语言

  (2)体会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听出了纯熟和情感,贝多芬就像遇到知音,非常激动;再想到盲姑娘这么爱音乐,却因为买不起入场券被挡在了音乐殿堂之外,心情更加不平静,有感而发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3)你能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感情朗读)

  (4)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学生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5)贝多芬曾说过:“我的音乐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啊,多么幸福的时刻啊!当我能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么幸福啊!”你体会出什么?

  (感受贝多芬关爱穷人,博大的情怀。)

  (6)教师描述: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此时贝多芬想。

  (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情:[设计意图]

  环节重点:领悟品读情感

  学习目标:体会重点词句段的含义,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表达方法,有感情朗读课文。

  操作要领: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切入口”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环节正是找到了一个具有阅读价值的切入口,引发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比较深入的对话。让学生通过反复品读,实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这节《月光曲》正是通过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分层次递增、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品读,大大增加了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帮助学生领悟了文中的情感体验——那就是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兄妹俩的手足之情、以及通过皮鞋匠兄妹俩的联想,体会月光和月光下的海面的变化感受音乐旋律的起伏,来了解贝多芬的内心情感,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的博大情怀。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使学生体会到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更为学生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发展。

  学习方法:读中感悟品读升华以感促悟借助此料品评表达层次递增朗读情景再现。

  (五)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这首《月光曲》是怎样的一首乐曲呢?我们看看课文是如何描写的?

  2、出示第9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是如何描写的?你看到了几幅画面?感受到这是一曲怎样的乐曲?

  3、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1)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2)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的情境。

  (3)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

  (4)再引导感受: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

  平静、舒缓——音调升高、节奏加快——节奏更快、音乐激昂

  (5)同学们想不想听一听这首《月光曲》,那请同学们也边听边展开联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6)感情朗读:把你看到的情景读出来。(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演奏《月光曲》。(师生配合朗读,分层次递增朗读,为什么这样读?)

  写:[设计意图]

  环节重点:提炼写作方法并灵活运用

  学习目标:巩固基础知识,拓展阅读空间,提升应用能力,实现读写相结合。

  操作要领:这一环节是前四个阶段潜在的载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作文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尤其是高段教学,解读文本一定要走进运用写作方法的层面。这节《月光曲》,在理解完课文之后,指导学生提炼本课事物和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设计了小练笔的环节,老师抓住艺术的魅力这一单元专题,借助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巧妙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想象,并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练习。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的想象能力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学生能够让自己内心真实自然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

  学习方法:音乐想象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六)提练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1、在读这一段时,你有什么发现?(现实联想)

  2、提炼写作方法:写文章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也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3、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乐曲,(《牧童短笛》片段)请同学们听音乐,写联想,把你对音乐的感受,你所看到的画面,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来。

  4、放音乐,学生小练笔。

  5、交流。

  6、总结:音乐的确是一种非常奇妙的语言,一首首乐曲像是一把把钥匙,开启我们的心扉,触动我们的情思,给我们以美的陶冶,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激活我们的丰富的想象。希望同学们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写作,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心随音乐一起飞翔!

月光曲教学设计 3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所以,本节课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文本进行自主理解、体验和感悟,从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给学生以人美、景美、曲美、情更美的印象,同时以朗读为载体、感悟为主线,引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适宜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自己的理解读出人物内心的情感。

  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在想象,表达的训练中,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

  2.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

  3.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体会由实在事物展开的适当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体会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不仅是我要与各位同学共同渡过这40分钟,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人,这个人相信你一定听说过,而且还会有所了解。(放课件,贝多芬图片)认识他吗?对他你有什么了解?

  2.师简介贝多芬并出示他的话“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3.学生谈感受,引出课题《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将句子读通顺。

  2.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为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汇报,理解“传说|。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月光曲》是怎样诞生的呢?课文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笔墨为我们记叙了月光曲的诞生过程。现在就请大家再次细细地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直至结尾段,找一找《月光曲》是怎样诞生的。

  2.学生自由读文并勾画。

  3.生汇报。此时贝多芬正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体会一下,他当时的心情会是什么样?本来正在悠闲地散步的贝多芬,又是什么吸引了他,让他创作出这著名的月光曲呢?

  4.学生汇报,预设:

  对话一: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呀!……说说罢了。”

  (1)生汇报,师:他找的是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正巧被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出示句子)

  (2)透过盲姑娘的这句话,你能感受到她在想什么吗?(生:想听贝多芬弹琴,喜爱音乐等)

  (3)请大家再来读一读盲姑娘的这句话,看看谁能打动贝多芬的心?(自由读)

  (4)同学们,贝多芬不但是一个音乐家,他更是一个心思细密的人。他又会从姑娘的这番话中,他能听出什么呢?(渴望)

  (5)是呀,贝多芬除了听出盲姑姑内心的渴望,还听出了什么?(喜欢音乐)

  (6)何止是喜欢,也许她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除此之外,在这句话中,你还听出了什么?(家穷)

  (7)从哪些细节中让你能感受到姑娘家很穷呢?(生汇报:找本段中的话,或文中的相关描写)

  (8)生汇报,再次指导朗读本次对话。

  对话二:出示“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1)生汇报,出示句子。

  (2)大家看,此时盲姑娘已经十分激动,因为她猜出了这个人就是贝多芬,但贝多芬听了盲姑姑的话,有什么反应?(没有回答)

  (3)盲姑娘她看不见,可为什么一听就知道是贝多芬?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4)看来,这位盲姑娘真是对音乐真是太痴迷了,难怪她听了一曲之后,就猜到了这人就是贝多芬。的确有这样出名的'音乐大师亲自为她弹奏,你想,她怎能不激动呢?来,自由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你此刻的心情。(生自读)

  (5)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这位痴迷于贝多芬音乐的盲姑娘,老师相信,能见到贝多芬的你们也一定会激动万分,所以你们也会激动地说:(生齐读)弹得多纯熟啊,……

  (6)而此时的贝多芬虽然没有回答姑娘的话,但他此时的心情已经难以平静,已由原来的感动变成了万分的激动。于是,他决定再弹奏一曲,将这份真挚的感情送给兄妹二人,将这份爱心倾泻在了他的指间中……

  四、感受《月光曲》意境

  1.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从窗子照进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都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这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2.指名配乐朗读第九自然段,生欣赏。

  3.听着这美妙的音乐,兄妹二人看到了什么?(大海)是真看到了吗?这是什么?(联想)

  4.透过兄妹二人的想象,你能看到哪些不同的画面?

  5.学生汇报,师相机指导朗读。

  6.既然大家已经从文字中感受到了这不同的意境,那现在谁能将整段文字再给大家读一读,(指名配乐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这音乐和语言相融合的无穷魅力。

  7.读文就要熟读成诵,语文学习也重在积累。这段文字作者描写得那样生动细腻,你们能将它记在心里吗?来,自己先练一练。(生练习后,出示填空,师生齐背)

  8.同学们,其实画面的变化也代表着贝多芬内心情感在不断地变化着。猜猜此时的他会想些什么呢?

  五、升华情感,总结全文。

  1.正当兄妹二人还陶醉在这美妙的琴声中时,贝多芬呢?

  2.此刻,贝多芬的内心已不再平静,他的心中完全是创作的激情,在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中,即兴创作出了这首曲、意、境都非常美妙的乐曲——(课题)月光曲。

  3.整篇课文以事情发展的顺序,也就是《月光曲》的诞生过程为主线,以人物情感的变化为副线,构思巧妙,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呀?相信大家以后也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

  4.(出示贝多芬的图及音乐直到结尾)也许,大家还不曾了解,贝多芬的内心除了饱含着对穷苦人民的同情与关爱外,更多的还是对音乐的那份痴迷。现在我们就一起再次走进贝多芬那不平凡的一生吧。(放课件,师介绍)

  5.听了这段介绍,你想对贝多芬说些什么?(生汇报)

  6.有人说,美妙的音乐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愉悦我们的心灵,因为它不仅会给人以美的享受,更会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老师真心地希望大家能够在闲暇之余,再去欣赏一下贝多芬其它的作品,用你的心去热爱音乐,去感受蕴含于每首乐曲中的那份情和意。

月光曲教学设计 4

  《月光曲》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的讲读课文,写的是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事。贝多芬是在特定环境的感染下,随着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激起创作灵感,以眼前的事物为依托,展开联想,即兴写成的。教学本篇课文,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是教学重点,而理解贝多芬即兴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发展的变化则是教学难点。

  教学本文,进一步落实分辨事物和联想,并引导学生自觉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诸如“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理清课文条理”、“分清课文的主次”、“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等,使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及内容的过程中,领悟感情,使重点训练项目化为技能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

  1、学习第9、10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重点)。

  2、感受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意境、内容,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3、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以贝多芬的一句名言引入。

  二、创设情境,整件感知

  1、初步感知:

  看画面,感受情境,谈体会。

  2、合作学习:

  用两分钟时间读第9自然段,组内交流讨论: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说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指名反馈。

  板书: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3、品读体会:

  根据月亮、海水的变化,把三种层次的感觉读出来。

  4、深入研读:

  个体朗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层来读一读。

  ⑴ 第一层:

  自由读→谈体会→重点指导“微波粼粼”“霎时间”→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⑵ 第二层:

  自由读→谈体会→重点指导“忽然”“刮”“卷”“涌”→自由读→指名读→站起来读。

  ⑶ 第三层:

  引读→谈体会→重点指导“波涛汹涌”→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回顾小结

  过度:

  好一幅美妙绝伦的海天月夜景!兄妹俩真的看到了吗?

  1、看板书、理思路。

  2、朗读:

  ⑴ 指名读。

  ⑵ 接读:

  女→男→全班。

  ⑶ 齐读:

  配乐朗诵。

  四、学习第10自然段,拓展想象

  1、想象说话:

  贝多芬美妙的乐曲深深感染了兄妹来,贝多芬离去后,盲姑娘兄妹可能会说些什么?

  这时贝多芬,心潮澎湃,飞奔回客店,他一边写,一边想,他想了些什么呢?

  2、情感升华:

  穿插再读贝多芬的话,体会情感。

  【板书】

  乐曲联想

  柔和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有力 月亮升高

  月光曲

  风卷巨浪

  高昂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月光曲教学设计 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课件:《月光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运行课件《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音乐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问题提出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了解《月光曲》是什么。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

  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

  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

  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设计意图:准确掌握本课8个生字词,提醒学生读准“茵”“霎”“粼”的读音,注意“盲”字的书写,读准“啊”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读法。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

  说说: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什么是“传说”?

  民间流传的说法。

  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一自然段总的介绍了《月光曲》的来历。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朗读。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

  学生回答后确认: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2、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

  学生回答后确认: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作简短说明: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3、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

  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4、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

  学生回答后确认: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

  设计意图:老师的描述,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面,学生听着老师的描述开始进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课文。在教学此环节时,教学设计上重点在于朗读的指导,许多问题的思考都是从朗读中产生,在朗读中寻求到答案的,所以教学时可采用边读边悟的教学方法。

  板书:

  月光曲

  太贵谱写幽静纯熟

  听太穷谱谱成

月光曲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2、学会7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3、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重点:

  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难点:

  想象第9自然段中描绘《月光曲》的内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贝多芬说的两次说话,体会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教学准备:

  《月光曲》和课文的录音,小黑板。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学习第一段。

  1、今天我们学习《月光曲》。“曲”是什么意思?(没有歌词的乐曲叫做曲。)

  2、这个“曲”字还有一个读音,读曲(qū)。谁能按“曲”(qū)来组词。

  3、《月光曲》这篇课文是讲谁的?他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的?

  4、齐读课文的第一段。

  二、学习最后一段。

  1、整篇文章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课文还有哪一段和他描写《月光曲》的过程没有什么关系?(最后一段)

  2、自由读段,读后交流

  (1)这个曲子叫什么?

  (2)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干嘛飞奔回客栈,还要连夜写下来?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三、通读全文,交流阅读所得。

  四、学习第九自然段。

  1、导入:这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月光曲》,可是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2、自由读第九节后交流

  (1)“月亮正从水天……轻纱似的微云。”句。

  (这里写它的意境很美,说明它的旋律很优美。海面上很静,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月光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光。)

  结合理解“霎时间”、“微波粼粼”、“一缕轻纱似的”等词语。

  指导朗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满了银光”部分。

  (2)“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

  (3)“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

  3、指导学生把海面上的三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4、《月光曲》的曲调在哪?旋律是什么?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静的,声音很轻的;然后“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重;最后“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应该是感情已到了极点了。所以就是声音从轻到高,这样的过程,就是《月光曲》的旋律。)

  5、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

  6、什么样的曲子,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大海微波粼粼?你们想想当时的钢琴曲是什么样呢?能形容一下吗?

  7、说经过:贝多芬面对着月光,弹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接着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荡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8、播放《月光曲》录音带,感受旋律的变化。

  9、引:那么究竟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的灵感从哪儿来的?——下节课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2——8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二层,思考回答

  (1)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2)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3)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①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②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③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2、月光曲的内容究竟是说什么的?是月光和大海的变化吗?

  (《月光曲》的内容是写兄妹俩的,特别是写盲姑娘的。写她这么穷困,却依然要学习贝多芬的乐曲……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写兄妹俩的贫穷;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写兄妹俩学习贝多芬的曲子很投入;月光照耀、波涛汹涌是写他们看到贝多芬心情非常激动。 《月光曲》也是写贝多芬自己的心情的,开始是写贝多芬的心情很平静,然后第二层写的是贝多芬的心情渐渐不平静了,最后一层就是写贝多芬看到兄妹俩这么热爱音乐,所以他心情不平静。还可以这么说:乐曲的第一乐段,是描述他在小树林里散步,听见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心里产生了一分触动,所以弹出曲子来就是柔和的,徐缓的,这样的曲子听在兄妹俩的耳朵里,使他们产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想像,然后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如此贫穷,自己心情也十分感动,手下的琴声有力,加快了,兄妹俩想象成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是贝多芬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万分的激动,然后手下的琴声是高昂激情的,使兄妹俩联想成的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一句话,贝多芬的《月光曲》所写的内容就是那天晚上他的遭遇和他的心情。)

  3、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仔细琢磨盲姑娘说的话,了解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听了她的话,贝多芬心里会想些什么?读读课文,想想划划,并同学交流探讨一下。

  (1)盲姑娘酷爱音乐:断断续续的琴声表明她眼睛虽然看不见,但仍然不停苦练;十分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演奏;听到有人为自己弹琴,虽然不知道对方是贝多芬,但十分恭敬有礼地“连忙让座”。

  盲姑娘懂音乐:虽然双目失明,尽管从未听贝多芬弹奏过,却能听出是贝多芬在弹奏。

  盲姑娘体贴兄长:尽管十分渴望听音乐会,但体谅家境贫穷,哥无能为力。

  (2)贝多芬同情盲姑娘和她哥哥的贫穷家境,为姑娘双目失明仍热爱音乐且非常懂事而感动,为遇到知音而激动。

  (3)有感情地朗读第2——8自然段,特别是在对话中读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对哥哥的体谅,读出贝多芬对盲姑娘和皮鞋匠这样的穷人的同情之情。

  三、完成部分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能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默写。

  运用第一节课学习生字词语的方法记住生字和词语,试着默写出来。(不要求人人全部默出)

  二、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回忆课文内容,结合课题,说说课文中的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把它用语言组织起来。

  2、要求人人说,说清楚。

  三、继续学习课文,巩固《月光曲》的内容。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图,体会美妙意境。

  2、再听《月光曲》。感情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如同贝多芬散步时心情平静,听到盲姑娘说的话之后,心情变得不平静,体会《月光曲》的感情变化,表现出乐曲旋律由平静到不平静的变化。

  3、《月光曲》太美了,以致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她那恬静的脸上”、“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茅屋。”

  4、背诵第9自然段。

  四、学到这里,你觉得这个传说有道理吗?(进一步了解贝多芬)

  1、故事的地点环境与《月光曲》一致。

  小镇环境幽静,茅屋里月光清幽。

  2、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的确如此。

  贝多芬十分憎恨专权暴政,极其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庸俗,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50岁时两耳失聪,仍坚持创作。课文的这个“传说”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好恶,表现了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

  3、故事中贝多芬的心情变化与《月光曲》的旋律变化一致。

  五、完成作业本习题。

月光曲教学设计 7

  设计思路:

  第一步教师先播放贝多芬的两首曲子,让学生在感受贝多芬创作丰富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他的曲子的不同风格,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

  第二步是直奔课文重点段-----反映《月光曲》内容的第9自然段,先播放《月光曲》,让学生初步感知音乐内容,再研读课文,乐文对照,具体感悟音乐意境;同时,凭借音乐想象乐曲的全部内容。

  第三步,回到课文的2---8自然段,体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和动力:贝多芬对穷兄妹俩的同情;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在此基础上,理解贝多芬的心情变化,贝多芬的心境变化与《月光曲》的意境是统一的。第四步,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回归课文整体,再次感受《月光曲》的美妙,领悟贝多芬的音乐才华及对穷苦人们的同情。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查找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教师制作课件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乐,激发学习热情。

  师:美丽的夜晚,银光洒满大地,你走在小路上,一定会遐想联翩,一定会激情无限。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就在这样的夜晚,创作了一首曲子《月光曲》。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月光曲》。(板书课题)

  2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查阅了贝多芬的有关资料,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交流贝多芬的资料。

  师:贝多芬一生写了许多风格不同的曲子,老师请同学们欣赏贝多芬的两首曲子。大家边听边想,你喜欢哪首曲子?教师播放《命运》和《献给艾丽丝》

  师:你们真会听,这两首曲子一首热情奔放,一首优美抒情,风格各异。今天,我们来学习体现他抒情风格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曲》。

  (乐曲的播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很快进入学习境界。)

  二、借用音乐,感悟乐曲意境。

  1、初听音乐,整体感悟。

  师:大家一定等得着急了,想听听《月光曲》到底是什么样的?下面就请大家欣赏这首曲子。边听边想:你听到了什么?

  播放《月光曲》。

  学生可能会说:就像《献给艾丽丝》一样,很柔美;我仿佛看到了月亮,蒙蒙胧胧的,特别美;我觉得乐曲开始时很安静,后来有了变化,音量变大了。

  (让学生整体感悟《月光曲》,体现了从整体入手的设计观念。同时,把音乐和课文结合起来,也体现了学科之间的整合。)

  2、乐文对照,把握内容。 ①小组合作学习。

  师:《月光曲》是不是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呢?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的哪个自然段描述了月光曲的内容?

  学生浏览课文,很快发现课文的第9自然段讲的是《月光曲》的内容。

  师:请大家小组合作学习,思考:你觉得《月光曲》的旋律可能是什么样的?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学生小组学习,然后全班交流。

  (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对学困生来说,则体现了人文关怀。)②全班交流。交流一: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

  学生可能会说:音乐刚开始时是很缓慢的,因为书上说“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海面多平啊;曲子不仅慢,还很美,你看书上说“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3银光”。

  师:你说得真好,你能把这句话很美地读出来吗?生读后,教师引导评价:他读得怎么样?

  学生进行评价:他读出了音乐的安静,因为月亮是慢慢升起来的。师:请大家像他这样读一读。 ??

  (对《月光曲》旋律的理解,让学生从文中找具体的语句来回答,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朗读的训练,则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师:继续交流,你觉得音乐是怎样的?

  学生可能回答:我觉得音乐后来起了变化,因为书上说“月亮越升越高”;音乐是变化了,因为我听到声音比原来大了些,节奏也变快了。

  师:你把刚才播放的音乐记在了脑海里,然后把音乐和语言文字结合起来理解,你的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学生朗读,师生评价。

  师:你还对《月光曲》有什么领悟?

  学生可能回答:我觉得后来海面上刮起了风,音乐声更大了,你看:海面上“刮大风”“卷巨浪”,有“浪花”;也许这时音乐到了高潮。

  师:说得真好,看来你们把音乐和课文结合起来学习,有收获啊。这句话该怎么读?学生朗读,别的同学评价。

  师小结:《月光曲》旋律可能是:舒缓——渐强——高昂。“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表明音乐是舒缓的,“微波粼粼的海面霎时间洒遍了银光??”表明音乐在慢慢变强,“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表明音乐到了高潮。

  (小结使学生对《月光曲》的旋律有清晰完整的印象。)

  再听音乐,出示连续的几组画面(月亮从海面升起、月亮穿过乌云、海浪汹涌),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看画面,完整体会。

  (实现了乐、文的整合。)

  3、整体连读,把握旋律。

  教师请大家把第9自然段第2---4句连起来读一读,并指导方法:速度:慢→较快,音量:弱→强。让学生自由读、配乐读、全班齐读,以体会乐曲的意境美。

  4(通过连读,使学生对旋律的整体性认识提高了。)

  4、借乐联想,感受音乐才华。

  ①从大家的朗读声里,老师也和皮鞋匠一样,好像也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皮鞋匠真的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不是,“好像”)月光下的大海是皮鞋匠怎么到的?(联想)是他听到什么后联想到的呢?(琴声),你能说说皮鞋匠听到琴声后是怎样联想的吗?(从舒缓之声想到月光慢慢升起,从渐强之声想到月亮穿过微云,从高昂之声联想到海面波涛汹涌)

  这里,我们把联想的内容用“~~”标出,琴声是引起联想的实实在在的事物,用“——”标出。

  ②在这一段里,还有一处联想,请找出来。

  重点讲“事物”:这一联想是皮鞋匠看到什么后产生的?(恬静的脸、睁得大大的眼睛,这也可以说是妹妹的表情)

  ③教师再播放《月光曲》,大家闭上眼睛,想象那美妙的音乐意境。 ④小结。

  同学们,皮鞋匠听到琴声,就联想到了月光下的'大海;甚至透过妹妹的表情也觉得妹妹好像也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这说明了什么呢?(贝多芬弹得很成功、熟练、有创作才能、才华横溢)。

  三、研读前文,体会创作动力,理解“两境”统一。

  1、理清创作原因。

  师:学到这儿,我不禁产生了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是什么情感促使他弹出这么美妙的乐曲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的2---8自然段,从课文的重点词语中找寻原因。

  学生自由阅读,然后交流:交流一:

  ①原因一:贝多芬对穷兄妹俩的同情。

  A、“随便说说。”(不是随便说,妹妹是多么的渴望啊!“随便说说”表明妹妹十分体谅哥哥,多么懂事的妹妹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B、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会怎样想?(可能会产生同情。)(体会人物的心境,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

  5交流二:

  ②原因二: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阅读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

  6、7自然段)。

  A、“多纯熟”“感情多深”(说明盲姑娘懂音乐,对音乐有深刻的理解。)指导朗读。 B、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心里会怎样想呢?交流三:

  ③原因三: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A、第2自然段:小镇的美妙夜景。

  B、第8自然段。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等。从“清幽”看出,屋里清秀、幽静。从“银纱”看出,屋内景色很美、朦朦胧胧的,这种颜色极易让人产生幻想。“银纱”指的是月光。

  C、读。读出静、美。(自由读,示范读、指名读、全班读。)(美妙的意境是朗读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

  2、理顺人物心情变化。

  ①从2---7自然段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心情是变化着的:平静----同情----激动。 ②小结:是啊,宁静的夜晚,银纱似的月光。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定会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更何况是大音乐家贝多芬呢!此时,他想象的闸门已被打开,创作的灵感已被激发,于是情不自禁地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3、理解“两境”统一。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人物的心境在变化,那么人物心境的变化和乐曲的意境有没有关系呢?

  教师播放《月光曲》,让学生浏览全文。在变化的音乐声中,学生体会到了这种联系:贝多芬散步时心里平静,正像第一乐段轻松舒缓,也如皮鞋匠听到音乐联想的第一层文字描写;当贝多芬听到琴声和兄妹的谈话后十分感动,正像第二乐段节奏渐强发展,也如皮鞋匠联想的第二层文字描写;当第一曲完了,盲姑娘认出贝多芬,贝多芬更加激动,正像第三乐段高昂激越,也如皮鞋匠联想的第三层文字描写。

  (这里,学生通过总结,基本理解了课文的前后联系,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

  四、再播音乐,培养想象能力

  1、回归整体。

  6配乐朗读全文,想象这个神奇的传说,同时体会贝多芬的音乐才华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这一环节使学生对贝多芬的《月光曲》有了完整而深刻的了解。)

  2、发散练习。

  皮鞋匠和盲姑娘听到音乐后联想到了《月光曲》美妙的旋律。下面老师播放一段音乐(不出示画面,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也请你尽情发挥联想,并把联想到的内容写出来。

  (学以至用。让学生听、写,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板书:

  听——看——弹

  听——看——又弹

月光曲教学设计 8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生字8个。

  ⑵新词:

  幽静、纯熟、陶醉、断断续续、水天相接、记录、微波粼粼。

  ⑶重点段:

  第8、9自然段。

  2、能力训练点:

  ⑴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⑵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⑷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3、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贝多芬的卓越才华,更要学习他的善良和爱心。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主要通过抓重点段落,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解决。

  2、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的意思来解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1、回答课后设计的思考题,勾画重点词句。

  2、自学重点段,讨论、交流分辨事物和联想。

  3、观察幻灯片,发挥想象,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乐朗读)。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2、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本文写的是一个传说,生动地记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月光曲

  放录音《月光曲》。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对,《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什么叫传说呢?“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⑴指名朗读课文(分节朗读),正音。

  ⑵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⑶新词:

  幽静:偏僻、清静。

  纯熟: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本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课文指贝多芬把刚才弹奏的《月光曲》写成曲谱。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⑷质疑问难,教师点拨。

  (简介贝多芬。)

  3、配乐朗读或范读课文,学生自悟。

  ⑴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⑵《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读一读。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⑴再读课文,想想本文按总起、传说可以分为几部分:

  本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⑴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段(2~10)传说。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⑵找学生读传说部分,按传说的起因、经过、结果把第二部分分层,并归纳层意:

  第二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2):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3~9):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月光曲》。

  第三层(10):讲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曲子记录了下来。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体会创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⑴学习第一段:

  齐读课文,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学懂了什么?

  (学懂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了解到作家生活的年代,引出《月光曲》的传说。)

  ⑵学习第二段:

  ①指名读第一、二层,思考回答:

  A、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a、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②出示幻灯片:

  阅读重点段第8、9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A、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联系?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讨论、交流、点拨提高:

  a、贝多芬看到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还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这些都是他看到的实在事物。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月光曲》。他弹的是由他看到的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因为茅屋里的一切和穷兄妹俩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按起琴键来。他用乐曲把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了。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些都是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产生的联想。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是皮鞋匠从妹妹的表情中产生的联想。因为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③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注意体现出穷兄妹俩不同的.语气,盲姑娘与贝多芬的不同语气。例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不同语气,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盲姑娘懂事地安慰哥哥以及贝多芬说明来意时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认出自己的深深激动等,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三、课堂练习

  1、找出八、九自然段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在事物,哪是由实际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波浪线和横线标在书上。

  2、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感情的变化过程。

  (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贝多芬被盲姑娘所感动,即兴弹奏《月光曲》,抒发自己遇到知音而激动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

  2、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

  ⑴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齐读指名读。)

  ⑵说说文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际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2、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

  ⑴齐读第10自然段。

  ⑵默读、思考:

  ①穷兄妹俩完全被音乐陶醉了,想想他们会是什么样子?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启发学生想象,用一段流利的话把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表达出来。)

  (一阵风把茅屋里的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大海,在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向岸边涌过来、涌过来……兄妹俩如痴如醉,深深地被美妙的琴声所吸引、感染,贝多芬曲终人去,他们居然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

  ②此时的贝多芬又怎样?情感有了什么变化?

  (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月光曲》记录了下来。从“飞奔”一词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心情异常激动,他要把《月光曲》记录下来的心情也非常急切。)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

  (要把兄妹俩被琴声陶醉、贝多芬异常激动的语气读出来。)

  ⑶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让学生依据板书快速浏览全文,然后讨论、交流。)

  本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表达了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大自然的热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放演奏带,让学生边听边进入情境,展开丰富的联想。)

  ⑴整篇课文应该用徐缓、抒情的基调读。

  ⑵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的内容:

  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用舒缓的语气读;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用逐渐增强、有曲折的语气读;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了,这时用高昂激越的语气读。

  可以齐读、指名读,反复练习,把握好语气、感情。必要时教师示范读,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

  4、指导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师引读:

  一阵风……。月光……,茅屋里的一切……,显得……。贝多芬望了望……,借着……,按起……。教师打出幻灯片,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点,边观察边练习背诵。

  教师引读:

  皮鞋匠……。他好像……,月亮……。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忽然,海面上……,……。被月光照得雪亮的……,……皮鞋匠看昏……,月光正照在……。照着她……。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学生闭目想象画面,想象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展开的联想,看到月光下的妹妹产生的联想,达到背诵。

  教师引读: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他……,花了……,把刚才弹的曲子──……。这段主要写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怎样了,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去干什么了?这样,学生很轻松地达到背诵。

  三、总结、扩展

  1、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⑴本文在写作上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谈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读出文中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涌过来。她仿佛也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样写就把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对大自然的爱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2、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用一段话写一个实实在在的事物并展开联想。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默写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阅读短文,说说哪些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波浪线和横线标出来:

  浓重的大雾弥漫在天地之间。我坐在汽车上,雾钻进车厢。路边的树木只能看出个黑影子,分辨不出是什么树。我的脑海里忽然展现一个奇特的想法:瞧,这云雾弥漫的情景不正像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吗?我们在这山雾中穿行,不正是在腾云驾雾吗?要是去寻访九天仙女,不知能否找到?再瞧瞧我们乘坐的汽车,多像一艘舫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轮船,正劈风斩浪,奋勇向前。

月光曲教学设计 9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让读者感动。课文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听钢琴曲时的感受,为学生学习现实与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第九个自然段。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3.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三、教学重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初步尝试在音乐中联想并进行练笔。

  四、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简介,情境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音乐,请大家静下心来,闭上眼睛,默默欣赏(放音乐)。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是空间的艺术。听了这段音乐,你觉得音乐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请生回答)是啊,音乐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有一位作曲家关心民众生活,感受人间疾苦,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他就是德国著名音乐家、作曲家贝多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世界名曲《月光曲》的创作历程,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知传说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看到同学们轻轻地放下课本,相信这些词语难不倒大家了,我们来读一读吧。

  莱茵河 、入场券 、微波粼粼 、恬静、波涛汹涌、琴键、陶醉、幽静 、纯熟、断断续续

  3.谁能试着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请生答)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动

  1.贝多芬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作月光曲的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句子。

  抓住幽静一词,让学生体会当时的情景,想象画面。

  2.在这样幽静的夜晚,正是这断断续续的琴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促使他走进茅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7自然段,找出茅屋里的三次对话,用横线画出来。

  (1)第一次对话是发生在谁和谁之间的?(盲兄妹俩)从第一次对话里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一:从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我读懂了盲姑娘对音乐的渴望。

  (2)你的理解很深刻,走进了盲姑娘的内心。

  预设二:从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读懂了哥哥因为不能让妹妹去听音乐会而感到内疚。

  (3)你真是个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孩子。

  预设三:从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读懂了盲姑娘的善良。

  (4)你的理解能力可真强,老师也同意你的观点。

  小结:兄妹俩的对话触动了贝多芬的内心,贝多芬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贝多芬把为穷苦人造福当作一件幸福的事,所以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他毫不犹豫地走进茅屋。

  3.分组读第二次对话,体会人物内心。

  4.贝多坐在钢琴面前,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激动地说(生读盲姑娘的话)

  小结:当盲姑娘感觉到是在听贝多芬本人弹奏的时候,贝多芬也如获知音,知音难遇,所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只问盲姑娘(读句子)

  (四)想象曲境,读读写写

  1.贝多芬不忍离去,他愿意为知音再谈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了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一层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这时候,贝多芬按起了琴键,你听!(播放音乐)

  2.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每个人的头脑中都徐徐打开了一幅画面,兄妹俩身处这美妙的音乐声中,更是心驰神往。他们仿佛看到了什么?(齐读第九自然段)

  3.如果你是皮鞋匠,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一:他仿佛看到了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4.你找得真准确,这是皮鞋匠看到的月亮刚刚升起时候的.画面。

  预设二:他仿佛看到了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5.这是皮鞋匠看到的月亮穿过微云的画面。

  预设三:他看到了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6.这是皮鞋匠看到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7.如果你是盲姑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8.此时,你们的脑海中一定也浮现出皮鞋匠看到的三幅画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9.看到这三幅画面,皮鞋匠的心情也在发生着变化。

  10.月光曲一共分为三个乐章,老师分别节选了三个部分,请你们听一听,那一段音乐配那一段文字更合适?在朗读的时候该怎样读。

  预设一:第一段音乐节奏缓慢,仿佛月亮刚刚升起来,我觉得第一段音乐配第一段文字更合适,在读的时候语速要慢一点(请生试着读一读)

  预设二:第二段音乐比较轻快,仿佛看到月亮越升越高的画面,我觉得配第二段文字更合适,在读的时候节奏加快(请生读一读)

  预设三:第三段音乐比较激昂,节奏较快,配第三段文字比较合适,在读的时候节奏更快,读出激动的感觉(请生试着读一读)

  10.黑板上呈现的三个画面有一次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这些画面是皮鞋匠亲眼所见吗?(不是)他是在音乐声中想象出来的。根据音乐旋律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皮鞋匠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到了大海。

  总结:这是一种写作方法,当我们看到美好事物的时候,也可以关联生活实际,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把他们记录下来。

  11.欣赏音乐,想象画面,并把画面记录下来。

  五、作业布置

  选一首喜欢的歌曲,想象歌曲描绘的画面,把这个画面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教学重点

  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情。

  教学难点

  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样分?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是哪几首?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儿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

  1.指名学生朗读二至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体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她看不见乐谱只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七自然段。

  第2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深入学习

  1.指名朗读八至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皮鞋匠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分辨联想

  1.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2,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指导。请学生试背第9自然段。

  板书设计

  月光曲

  贝多芬盲姑娘知音

  弹奏想听感动

  再弹入神动情

  记录本陶醉激情

  教学反思

  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

月光曲教学设计 1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课件:《月光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运行课件《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音乐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问题提出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了解《月光曲》是什么。]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设计意图:准确掌握本课8个生字词,提醒学生读准”茵“”霎“”粼“的读音,注意”盲“字的书写,读准”啊“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读法。]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一自然段总的介绍了《月光曲》的来历。]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月光曲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能理解“恬静”、“陶醉”等词语的意思,并能用“陶醉”一词造句。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3、能按事情发展,体会贝多芬情感的变化。

  4、出示目标(幻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回顾总结:

  1、播放《月光曲》,说说你听懂了什么?

  2、从上节课的学习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些什么疑问想知道?

  3、教师质疑:第二首曲子是事先谱好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直奔结尾,引出重点。第10段(他飞奔回客店??),学生品读。

  1、“飞奔”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心情急切、迫切)

  2、贝多芬如此急切地想要把这首即兴创作的曲子记下来,你想了解它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吗?

  文章哪些段落是写月光曲的谱写经过的?(8、9自然段。)

  三、追根溯源,了解心境

  (一)学习第8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问:你读懂了什么?生读完书,互相交流探讨,然后汇报。

  1、课文这一段描写了“清幽”的环境

  2、多媒体课件显示“清幽”与“幽静”的区别。

  3、情境描述:蜡烛被吹灭以后,屋里不但没有变得黑暗,反而清亮起来,这是月光的功劳。月光不但把茅屋变(亮)了,还把茅屋变(白)了,也把茅屋变(美)了。

  此时此景,深深的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特别是贝多芬。你认为这时贝多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4、体会心境。(贝多芬会想:月亮是多么无私,多么善解人意呀!它不嫌贫爱富,洒给万物的光芒,都是均等的!月光如此皎洁,多像盲姑娘那装满音乐的圣洁的心灵啊!我如果要创作一首曲子,也应当如眼前的月光一样,圣洁透明,照亮穷人的心,使她们忘记眼前的贫穷,内心更充实更快乐!)

  5、体会月光曲名字的由来。(因为贝多芬的所感所想的都和月光有关,所以后来就个自己弹的曲子取名叫月光曲。

  (二)学习第九自然段。

  过渡:文中哪个自然段具体描述了《月光曲》的美好意境?(第九自然段)

  出生课件,明确学习目标:

  1、这一段中既有穷兄妹俩听琴的事实,又有听琴产生的联想。请你有不同的线划出来。

  2、从事实引发的联想,课文用了哪两个词?(单击一次课件中写实的`部分,屏幕显示打了着重号的两个词语。)(板书:好像??好像??)

  3、皮鞋匠既然听得懂贝多芬的曲子,他在琴声中好像看到了几个画面?你认为每幅画面中琴声的曲调又是怎样的?(“抓细节(关键词)——谈体会——悟情感——引导读”

  4、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好像来到皮鞋匠的茅屋,站在穷兄妹俩的身边,一起聆听贝多芬的琴声,一起放飞思绪,来到那充满月光的大海边。)

  a.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皮鞋匠兄妹听着琴声,联想到了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那洒遍银光的微波粼粼的海面的清幽景象,仿佛是穷兄妹俩淳朴、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

  贝多芬此时琴声的曲调是怎样的呢(音乐轻幽舒缓)b.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贝多芬此时琴声的曲调是明快有力、逐渐增强

  c、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贝多芬音乐的曲调是怎么样的呢?贝多芬此时琴声的曲调是高昂激越的。板书:(舒缓—明快---高昂)

  5、皮鞋匠所听到的和联想到的,盲姑娘可否看到或听到?(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景物,在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

  品读该句,板书:月光照耀波涛汹涌(乐声高亢)

  6、听着这琴声,妹妹的反应是怎样的?划一划是哪个句子。

  7、盲姑娘心里所体会和联想到的东西,皮鞋匠怎么知道?

  出示课件,品读句子: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她的脸那么的恬静,眼睛睁得那么大,即使看不见,也好像看见了一样。)

  恬静有美好向往的意思,重点表现在表情恬静而向往\安静,是静止不动.重点在安\。恬静表现了姑娘脸上的专注、平静的神态,心里舒适安逸。

  “妹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神态描写,此时的妹妹惊呆了,被琴声迷住了!妹妹似乎也被琴声带进了大海。

  教师总结: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生动的联想啊!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高昂,可见贝多芬的技艺是多么高超!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段文字!(指导朗读)

  8、再读文本,这段文字中,哪些描写的是实实在在的景物,哪些是联想?用不同符号画出来。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9.此刻,你对这段内容的描写,还有其它的理解吗?(是贝多芬当心情变化的写照。)

  师:俗话说,乐表心声,贝多芬借这么优美的曲子,他想表达什么感情呢?板书:相遇—相识—相知

  10、乐曲弹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了没有?为什么没能及时发觉贝多芬的离去?(他们被优美的琴声陶醉了)“陶醉”是何意?指名造句。

  (1)、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

  (2)、记的是什么曲子?(《月光曲》)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3)、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创作《月光曲》)

  (4)、是什么原因激起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是茅屋的人和物、情和景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

  11、小结:

  这首曲子兄妹俩听了,内心激动不已。贝多芬自己也深深地被音乐所感动。所以,他来不及向兄妹俩告别,就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一工夫,记录了这首曲子。(板书:记谱)

  四、总结

  1、学习了课文,你对贝多芬又有怎样的了解呢?(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同情和爱护)

  2、贝多芬名言。

  3、情感升华

  其实,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之前,他的耳朵就开始听不见声音了。但是,他还是继续深入到劳动人民当中;继续体验生活,进行艺术的创作。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艺术来源于生活!”

  同学们,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我们每个人没有理由不热爱它!也许生活给予你的不是快乐、欢笑和甜蜜;而是痛苦、泪水与磨难。但是,这些都是我们生命中的财富。所以,我们更应该像盲姑娘和贝多芬一样,热爱生活。用微笑来面对生活,用双手来拥抱生活!

  4、启发思想小火花:学了《月光曲》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六、回顾全文,学习写法。

  月光曲是美妙的,它谱写的故事更感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把这个传说写生动的呢?

  1、学生自由说说联想在本文中所起的作用。

  2、积累写作小知识(课件出示):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学生齐读一遍。

  五、情感共生,缅怀伟人,课件出示贝多芬像,播放音乐,结束这一节课。(今天我们了解了《月光曲》,了解了贝多芬,其实贝多芬展示后人的,不光是那动人的音乐,还有他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爱心。让我们铭记住这位音乐大师,铭记住他创作的《月光曲》吧!)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景物乐声抒发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轻柔舒缓)相遇

  月亮升高/风卷巨浪(轻快明朗)相识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高亢激昂)相知

月光曲教学设计 13

  【文章特点】

  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文章词句优美,感情丰富,意境很深,教学时,要抓住环境特点,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准确地把握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交代目标

  二、学习第一段

  1、细读思考:

  这段写了些什么?

  2、理解“传说”的意思,及第二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分层。

  2、逐层理解课文:

  ⑴ 学习第一层:

  ① 读课文,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

  ② 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着重理解“断断续续”一词。

  ⑵ 学习第二层:

  ① 弄清楚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A、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

  投影出示兄妹谈话的内容,请学生读这段话,抓住重点词,会这段的含义。

  侧重理解“随便说说”的含义。

  B、听到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会想些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让学生结合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的情景去体会:正因为这家人贫穷,但又爱好音乐,才激起了贝多芬强烈的同情心。

  C、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重点理解盲姑娘的话。(只通过一首曲子,盲姑娘就推测出弹琴的人是贝多芬,可见她懂音乐。)

  D、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想到了什么?他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

  ② 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

  A、贝多芬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月光曲》的?理解“清幽”一词,并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景象。“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一层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B、理解《月光曲》的内容,并体会其意境。

  a、仔细阅读课文,指出课文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

  b、根据书中描写的内容,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景象,并想一想《月光曲》的旋律及节奏会有什么变化?“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c、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的一部分,让学生再次展开想象,去欣赏体味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d、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⑶ 学习第三层:

  ① 齐读这一层,想一想写了些什么?

  ② 理解“飞奔”一词,它说明贝多芬也被自己所弹奏的乐曲激动着。《月光曲》倾注了贝多芬对盲姑娘的深厚情意和对大自然的爱。

  ③ 再次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层。

  三、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听──弹──记。)

  2、按照事物的发展,了解贝多芬的感情变化。

  (同情──激动──激情。)

  《月光曲》相关知识

  推荐贝多芬 (1770~1827)德国著名钢琴家,其父为德国宫廷歌手,他从小就随父亲接受了严格的音乐训练,学会了弹琴与作曲。他早年受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不少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及其理想中的'英雄性格。

  贝多芬二十八岁时听力开始减弱,五十岁时,两耳失聪,但仍坚持创作。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钢琴奏鸣曲三十二首。他的音乐创作,集古典派大成,开浪漫派先河,对欧洲音乐艺术的革新与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奥地利维也纳逝世,终年57岁。

  《月光曲》 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一个传说。“传说”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但是,民间传说能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好恶。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贝多芬是一位深受人民敬仰和爱戴的伟大的音乐家。

  莱茵河 全长1300余公里,发源于瑞士圣哥达山,流经法国、德国和荷兰,入北海。它是仅次于伏尔加河、多瑙河的欧洲第三大河,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

月光曲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的: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贝多芬为兄妹俩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二、直视课题,找到文章的中心部分来学习。

  1、默读课文,画出盲姑娘两次弹奏曲子的有关句、段,读一读,说说贝多芬开始在小路上“散步”,而后来“飞奔”回客店的原因,体会贝多芬的感情有哪些变化?(默读回答: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快速浏览,找出哪自然段是写《月光曲》的?(第9自然段)

  3、默读第9自然段,边读边想像,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

  (1)展示学生的图画,找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进行评价。

  (2)下面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月光曲》,看着图画或闭上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回答问题。

  (1)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逐渐增强,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2)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哥哥看到妹妹脸上恬静的表情和睁得大大的眼睛,想到她可能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她当然不可能产生像她哥哥那样的联想,所以只是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三、《月光曲》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板书:听→看→弹→听→看→又弹

  文章哪几自然段写的这个内容?(2——5)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想象回答。

  同桌分配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话,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读6——8段)

  四、填空

  1、贝多芬没有回答姑娘的话,只是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当时他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出示投影,学生口头填空)

  2、小结:这些都与什么有关?(环境)

  板书:月光穷兄妹。

  3、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

  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学生的回答有可能性和合理性就对,老师不要限制。

  可以回答各种可能:

  ①贝多芬默认了。

  ②贝多芬谦虚。

  ③贝多芬怕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

  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进入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

  ⑤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

  ⑥贝多芬认为遇到了知音,非常激动,说不出话来。

  ⑦是课文省略,下文“让我再给您弹一曲吧”就是回答。

  五、总结全文

  说说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音乐家?(热爱人民,同情穷人,热爱大自然。)

  六、朗读欣赏——评读

  ①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②指名读,讲评。(让学生适时互相点评)

  注意:整篇课文的朗读应该是徐缓的、抒情的,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朗读时才用高昂的语读。要注意表达人物的迫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抱歉心情,盲姑娘安慰哥哥时的体贴、懂事,贝多芬来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猜出自己后的愉快、激动,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七、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月光曲教学设计 15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主要讲述了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有人在断断续续地弹奏他的曲子,感到十分好奇,当他走近茅屋,听到屋内兄妹俩的谈话后,被他们虽贫穷但互相体谅的真挚情感所感动,便走进茅屋为他们弹奏一曲,又因盲姑娘不仅懂音乐,而且非常了解他的音乐激动万分。此时,他看到月光下茅屋里清幽的景色,产生了创作激情,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穷兄妹俩陶醉其中,感受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幸福。

  教学目标:

  ⒈、会写“传说、谱写、幽静、纯熟、清幽、恬静、陶醉、琴键、霎时”等词语。

  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关键语段,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⒊、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播放《致爱丽丝》,引导学生说出他的作者,交流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和名言,从而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认读词语

  2、听写词语、评价。

  3、教师范写“霎”,生再写两个。

  4、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深入理解课文

  (一)学习:贝多芬为什么给兄妹弹第一首曲子。

  1、学生默读2-4自然段,勾画相关句子,

  2、交流谈感受,引导学生把握兄妹间的手足情深、家境贫寒、对音乐的.热爱打动了贝多芬的心。

  3、指导朗读。

  (二)、学习:贝多芬为何又给兄妹俩弹了第二首曲子

  1、自读5-7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

  2、交流谈感受,指导朗读。

  (三)体会《月光曲》的优美

  1、默读第9自然段,画出认为《月光曲》优美的句子。

  2、找出句子中表现联想的句子,引导学生从这些句子中体会《月光曲》节奏的变化,指导朗读。

  3、找出描写实在事物的句子,渗透写作方法。师生分角色朗读。

  四、布置作业:

  1、课下背诵第九自然段。

  2、听《月光奏鸣曲》

【月光曲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月光曲教学设计11-09

《月光曲》教学设计05-26

月光曲教学反思12-09

《月光曲》教学反思05-13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1-18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06-09

《月光曲》教学反思15篇07-22

六年级上册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5篇)06-09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