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06 15:07:4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5篇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课文大笔墨写了小稻秧与杂草、杂草与喷雾器的对话。处理这些内容,我采用了分角色朗读,学生对课文朗读的兴趣比较浓,并且读得很有感情。

  在学习小稻秧遇险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孩子进一步理解“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等词语,我让孩子们运用姿体语言,把它生动的演绎出来。在学习小稻秧如何脱险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边读边演,通过动作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如“警觉、一边……一边……、有气无力、纷纷”等,学生们一边表演,一边朗读课文,让他们在自己不断的体验中学习,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他们把文字转化为外在表现的演绎能力。可以说整个课堂都是乐融融的。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2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

  因此,课堂伊始,通过猜谜语的小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由谜语导入课题,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理解本课词语时,重在让学生通过上下文的联系与生活体验来理解。特别是“团团围住、气势汹汹、一拥而上、不由分说、蛮不讲理”等词语,在教学时,我没有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输词语的意思,也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字典上的解释,而是让学生表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他们都通过生动表演,轻松的理解了这些词语,又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表达了出来。

  积极质疑,自由感悟,表达独特感受。好问者必定善学。首先让学生通过对课题的质疑,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文。因此,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遇险”和“脱险”,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同时,也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懂词语,发挥集体的力量,让学生真正感受课堂不是以老师为主体,他们不一定只有从老师那里才能获得想要的知识。

  当然,对这节课的不足我也深有体会:

  1、时间把握不当,前面用时太多,后面用时太少,前松后紧,以致于后面的内容急匆匆的赶了下来。

  2、通过表演让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忽视对“激烈”一词的理解,同时没有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朗读。

  3、评价语言不够丰富,没能让评价更好的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润物细无声——由《小稻秧脱险记》的教学引发开去

  《小稻秧脱险记》这篇充满童趣的科普童话,以它生动的语言,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同样也吸引着我。这是一则科普童话,讲了一群蛮不讲理的杂草跟小稻秧抢营养,小稻秧当场就病倒了,后来喷雾器大夫前来帮忙,使小稻秧脱离了危险。

  几年前也曾教过这篇课文,那时也着实研究过一番,今天再来上这篇课文,难道照搬老路?还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呢?于是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注重课堂评价,引导学生做人。

  文中有句话是这样写的:喷雾器一边喷洒着除草剂,一边大声地说:“平时你们欺负小稻秧,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

  师:如果你是这群杂草,你会怎么想呢?

  生: 喷雾器大夫,饶了我们吧,我们下次再也不欺负小稻秧了。

  师:你很有危险意识,将来无论做什么事,你都会为自己寻找一条出路。

  生:哎呀,都怪我们蛮不讲理,跟小稻秧抢营养,现在我们是罪有应得啊。

  师:你做事情,很会自我反省,将来领导一定会赏识你的。

  师:文中的人物角色,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生:(不假思索)我最喜欢喷雾器大夫,因为它乐于助人。

  师: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像喷雾器大夫一样,帮助一些有困难的人。

  生:我最喜欢小稻秧,因为他们很可爱。

  师:帮助弱小者,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小结:生动有趣而又有启发性的课堂评价语不仅能够让语文课堂鲜活,充满张力,而且能够很好的点拨孩子的思维,启迪他们的心灵。

  二、角色朗读课文,感悟人物品格。

  课文大笔墨写了小稻秧与杂草、杂草与喷雾器的对话。处理这些内容,我采用了分角色朗读,学生对课文朗读的兴趣比较浓,喜欢读这些文字,并且读得很有感情。我抓住时机,对人物品格进行了感悟。

  师:读了杂草和小稻秧的对话,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杂草?

  生:我觉得这群杂草很凶,把小稻秧团团围住,还气势汹汹地嚷道:“快把营养叫出来!”

  生: 我觉得这群杂草蛮不讲理,小稻秧不给他们营养,他们就去抢。

  生:我觉得这群杂草像强盗一样,很恐怖。

  ……

  师:你想对杂草说点什么?

  生:杂草,你们这么欺负小稻秧,肯定会遭到报应的。

  生:小稻秧是农民伯伯辛苦种植出来的,你们怎么可以跟他们抢营养呢?

  三、仿写童话故事,增添学习情趣。

  童话故事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写作形式,而且看过的故事也很多,自己提笔创作一篇童话故事,不是也很有趣吗?于是我把这个作业要求布置下去,没想到孩子们挺会写,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你思考、让你大笑、让你回味。

  孩子的潜力是很大的,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因势利导,我相信一颗颗小种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不是吗?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3

  最初我在备课时主要把课文分成了两大部分,即遇险和脱险。抓住这两条主线以及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试图帮助学生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科学的力量。整个教学设计脉络清晰,主次分明,似乎并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当我在反复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这节课的设计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体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本节课的初始设计中,学生只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太过凸显,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则被限制,课堂中学生没有合作探究的环节,自主性不能充分被体现。

  二、 学生的朗读体验不多,教师的朗读指导欠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这就说明,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训练手段,不能简单地认为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还原成口头语言,它不但有助于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悟文章的美学因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整体水平。而在整个初始案例的设计中,学生的朗读体验并不多,教师的朗读指导更是未有体现。

  三、 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过少,课堂气氛过于沉闷。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资料,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是点拨者,是鼓舞者,是激励者,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某一特定过程或特定结果,以正确鼓励的话语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给予恰当地表扬、赞许,可以强化学生自信、自爱、自尊、自持的信念,增强成就动机,激发学习积极主动性。学生学习活动中成功的体验,会产生通过积极学习获得成功并再次体验成功的需要。教师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发挥激励的教学效应。由此可见,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而在初始的案例设计中,这一点也不曾有特别体现。文章来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4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进入三年级阶段,随着学生能力的增强,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参与度也与日俱增。具体体现在朗读训练中,以前总是由学生读,教师加以点评。现在学生在正确把握与理解课文的前提下,对于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表达课文的思想内容已经有了一定自己的体会。我将这篇文章看作是增加学生自信心,提高表达能力,进一步激励学生自我欣赏,并自我改进的一个好机会。

  具体操作方法是: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由组内自行决定分工。基本上由三个角色(小稻秧,杂查,喷雾剂大夫)一个旁白组成。而且每人的"工作量"也基本均衡。不会在小组合作中出现"无所事事"或是"包打天下"的人出现。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每个人都尽力想把自己的角色演好,真正把时间都用到了读书中去,不像以往那样往往在分工或一些琐事上花费很多时间,而真正用来读书的却只有一小部分。

  在大组交流过程中,由于有了充分准备,而且每个小组成员在读时也已经互相提过意见,所以当在全班范围交流时,基本上起来表演的学生水平都比以往个人独立发言时高。在此基础上,我先要求同学说说他们的切身感受,可以是围绕说说自己觉得成功的地方,也可以说说自己要改进的地方。如果是评论他人的,要求说一条缺点之前必须先说一条优点。这样就有效地组织他们仔细倾听,实事求是地分析,并且取长补短的作风。

  总的来说,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活泼,真实"的课堂气氛是提高课堂发言水平,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一个重要保证。由此可以带来一系列的"副产品"。如陈怡雯在日记中说道"听卢云清嗓子变调是一种享受,是那么有趣而又夸张,却又把喷雾剂大夫给演活了。还组织意犹未尽的同学写了一篇童话"续集"――《小稻秧再次历险》来写写小稻秧后来在生长过程中再次遇到的危险和困难,让学生模仿与积累语言,其中不乏佳作。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5

  20xx年11月的一次片区教研活动中,我根据所任学科,设计、制作了《小稻秧脱险记》一课参加了活动。因为是异地教学,我提前一节课走进教室与学生进行接触,想了解下学情,消除师生间的陌生感。在班主任组织好纪律后,我很亲切地做自我介绍。可能因为换了张新面孔,这些孩子很活跃,叽叽喳喳介绍自己与同桌,有几个积极点的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保留课堂教学的新鲜感,我只是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不做过多的教学流程讲解,学生很认真地一遍又一遍地变换不同的方式朗读。

  很快,40分钟过去了,我带着学生去教研活动室做课。安排好学生的座位,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开始上课了。课堂上,我用极具亲和力的课堂语言组织教学活动,从鼓励学生质疑,到课堂角色的扮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天真淳朴的原生态表演,不时引得听课教师的阵阵笑声。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设计让学生自己感悟出学科学、爱科学的重要性,但是我在之前的课堂教学中一再强调“喷雾器大夫”的重要性,却忘记了真正的大夫应该是“喷雾器大夫”“肚子里”的除草剂,几个学生说了半天都没有说到这个点上,我有点着急了,就拿着喷雾器贴画,给学生讲解除草剂的作用,至此学生才明白是科学家发明了除草剂,进一步明白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道理。本该是一节比较完整的课,却因为自己在设计时的一点疏忽影响了整体的效果。

  课后,参与教研活动的几位老师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评价。区教研室的宋君青老师针对我课堂教学中的那个疏忽给出了中肯的建议,真是受益匪浅。教师一定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才能设计、组织好教学活动。一次教研活动,对于我的专业成长是一次促进。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进步。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6

  拿出《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随手翻看,不经意间翻到于永正老师《小稻秧脱险记》词语教学实录片段,于永正老师通过和学生们一起表演课本片段来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让我深受启发。

  我在词语教学时的通常做法是让学生先初读识记字词,再反复诵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当学生仍然不能准确理解词义时,就引导学生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理解,或者让他们用这个词造句。但这样的词语教学,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要么用“气势汹汹”来解释“气势汹汹”,要么搬出《字词句》《词典》来硬生生念出词语的意思,常常一知半解。而于永正老师的这种词语教学,注重了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不仅生动形象,学生积极性高、兴趣浓厚,容易理解词语,而且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效果自然比生硬地“解释词语”好得多。

  我依葫芦画瓢:

  师:读到这里,“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的意思,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学生从四面把老师围住。生笑)

  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声音低)

  师: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

  生:(卡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们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学生不知所措)

  师:(问全体同学)他们应该干什么?

  生:他们应该上前抢营养。

  语文《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7

  今天,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小稻秧脱险记》。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一、积极质疑,自由感悟,表达独特感受。

  在教学时,我将本课的阅读分为三个层次:1、整体感知;2、读通;3、读好。

  首先,我让孩子们自己带着问题读书,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通过读书、表演等方式来解决问题、理解词语,这些都是读通课文的基础。“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等这些词语都是学生画出的不明白的地方,使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难点,也的确是本课需要理解的重点,这些词语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在教学时,我没有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输词语的意思,也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字典上的解释,而是让学生表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他们都通过生动表演,轻松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这些词语,又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表达了出来。

  二、以读为主,读演结合,让评价发挥指导作用。

  在教学第二部分时,我采用了“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这样读演结合的方法,仍以读为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演,为角色的动作、神态、语气进行设计。学生表演的生动有趣,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互评价,尽情说出表演的感受,从中体会、感悟,在这样“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的过程中交流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采用多种形式,将练习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本课中,“激烈”和“纷纷”是要求造句的两个词语。我将造句练习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学生都从生活中找到了合适用这些词语的场景,轻松的完成了造句练习。

  设想都是美好的,在这节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让评价语言更加丰富,使评价能够更好的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7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寓农业常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杂草对于稻秧生长的危害,以及喷洒除草剂对保护稻秧所起的重要作用。故事的主角是小稻秧、杂草、喷雾器大夫。 全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遇险”、“脱险”两大部分。这两部分内容应该也是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小稻秧到底遇到什么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通过学文,了解除草剂、喷雾器能够保护稻秧不受杂草侵害,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同时,也会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年级的孩子,还是比较单纯幼稚的,他们更喜欢生动有趣的课堂。当我第一次读这篇课文的时候,觉得这篇课文的一大特点是生动而且富有童趣,相信学生会非常喜欢这篇文章。如果单纯让孩子们去读课文再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那样做就显得很肤浅。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我们能够跟孩子一起去品读文字,深入文本中,跟小稻秧一起去经历,去感受,入情入境,孩子们会不会学得更有兴致,感受更深刻,而课堂也会更加富有情趣。指导学生精读要引领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抓住关键词语来把握课文内容,在感悟的基础上读好人物对话,将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表演表现出来。细读文本,文中有很多的关键词语:“一群”、“团团围住”、“气势汹汹”、“嚷”、“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拼命”、“抢”、“有气无力”、“纷纷倒下”、“挺了挺身子”……写的栩栩如生。这些词语,如果单凭学生读,教师讲来理解就降低了理解文本和感受文本的程度。所以,我想一定要孩子们在表演中体会语言文字的表达。所以,我按照文章的两部分内容来设计课的流程。第一部分:“遇险”。第二部分“脱险”。我想,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表演肯定效果不好。于是我决定应该设计一个环节能够巧妙地将学生引入情景,并能根据文本规范学生的表演,让他们很快就知道如何才能把握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表演的更好。于是就从:“招聘演员”开始。

  这一环节是在第一课时小组比赛读课文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我选的是每一小组读的最好的学生。一是第一课时已经通过小组比赛给孩子们充分的练习朗读的机会;二是这一边读课文相当于范读,主要是把课文完整的成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尽量避免读的不流利。

  第一幕“遇险”,从招聘演员开始,首先出示招聘的条件:读懂课文;有声有色的读好对话;能熟练的记住台词并表达出来。目的在于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想:怎样读好对话?那就是抓住关键词语。如何来表达?那就是他能够过理解再来表达。在招聘演员的过程中,让不来应聘的孩子当评委,这样所有的孩子都积极参与进来,避免一部分学生失去兴趣。在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也是难理解的词“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来理解评价。但是在评价的过程中有几个词语是漏掉的,因为孩子们没发现,这是应该体现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这方面作为教室,我还要认真的反思。

  第二部分“脱险”我的实际目的是让孩子们在第一幕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希望孩子们能通过朗读,讲故事,或者其他的更丰富多彩的形式来表现课文内容。但是,孩子们选择的方式只有朗读和表演。这也与平时的语文课的引导有关系。既然课堂学生做主,那就尊重孩子们的选择。于是读读、议议、演演、评评、再读读”这样读演结合的方法,学生自己去感悟。然后在评的过程中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达到对词语理解的目的。可以看出孩子很高的积极性,当演完第二幕的时候,一再要求把全文完整的表演一次,遗憾的是我因为考虑到时间的因素,没有让孩子们进尽兴。后来想,应该让孩子们把全文呈现。这样才能更好的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课堂的完整性就更能体现。

  最后,把学生带出文本,体会科普童话的含义。

  总结:首先必须准确的把握教材。其次,对学生的学情有所了解,抓住孩子的特点设计课的形式一定要引发孩子的兴趣。第三遵循自主有效的课堂。真正的理解什么是课堂的自主有效。应该是尊重孩子们课堂的兴趣,而不是被自己的课堂设计所限制。遵循设计,超脱设计。真正的创造,自主、民主、科学的课堂。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8

  今天是家长开放日,十几位家长前来听课,有些紧张。还好,今天上的课文是我《小稻秧脱险记》,很有童趣,感觉还可以。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语言生动、对话很有个性、情节有趣。

  在教学时,我将本课的阅读分为三个层次:

  1、整体感知;

  2、读通;

  3、读好。

  一、首先,我让孩子们自己带着问题读书,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通过读书、表演等方式来解决问题、理解词语,这些都是读通课文的基础。“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等这些词语都是学生画出的不明白的地方,使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难点,也的确是本课需要理解的重点,这些词语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在教学时,我没有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输词语的意思,也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字典上的解释,而是让学生表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他们都通过生动表演,轻松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这些词语,又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表达了出来。

  二、以读为主,读演结合,让评价发挥指导作用。

  在教学本科第二部分时,我仍以读为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编自演,为角色的动作、神态、语气进行设计。学生表演的生动有趣,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互评价,尽情说出表演的感受,从中体会、感悟,在这样“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的过程中交流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设想都是美好的,在这节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些紧张,导致几处口误。“激烈”和“纷纷”是要求造句的两个词语。我没有很好地引导,将造句练习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没能轻松完成造句练习。还有生字教学显得不够紧凑,以后一定要多加注意。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9

  坚持教学反思,在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中不断提高自己,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反思”不是一般意义的“回顾”,而是对自己教学实践和周围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福柯说:“反思就是对熟悉的东西再次陌生化。”教育反思,有助于教学研究与提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细微之处见精神,每一次细小的反思汇集起来就是巨大的力量。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反思型、专家型教师。

  走入历史长河,让我们一起回顾教育的昨天。20世纪60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与培养;70~80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我的语文教学《小稻秧脱险记》过于强调工具性的一面,导致知识的灌输与能力的训练做过了头,致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和机械状态;90年代后期,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于是我们的课堂又出现了如此场面:一堂语文课热热闹闹、旁征博引、花样翻新,但若问结果如何、收获何在,却说不大清楚,究其原因主要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极端对立所致,这无疑会使学生学得肤浅,使语文学习失去意义。许多老师在困惑、在迷茫,不知道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应如何进行,我也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

  深入地学习与不断地反思使我豁然醒悟:其实我们的困惑与迷茫来自我们对教育教学理论认识的浅薄与偏离;来自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的肤浅理解;来自我们对旧课程的依恋;更来自我们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行动上的举足不前。只要我们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体验,关注人文思想的渗透,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的语文素养定会得到提高。

  语文课是学习言语的过程。学习言语必须在精神生命活动支持下,通过言语实践习得言语规约,也必须在言语规约的帮助下,通过言语实践,提高精神生命的品位,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在语文课程之中。《小稻秧脱险记》一文中的一句是“快把营养交出来!”,以往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读出凶狠的语气或以范读的方式让学生模仿,将自己的语言体验代替了学生的语言实践和情感体察,这样的语文教学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其结果为学生拿腔作调、单纯模仿,从而使语文学习失去了意义。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尝试将学生带入童话般的世界中,让他们自由地朗读。我听到了孩子们怀着不同的心情读出了不同的语气,拿腔作势的、外强中干的,更令人激动的是有的学生因想到杂草无理取闹其实内心怯搦,因而读出了凶狠而又胆怯的语气。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着内心的情感、尽情地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学生在教师设置的不同情境中充分地朗读,充分地感悟祖国语言蕴含的丰实与多彩。学生感知于外,受之于心,这一教学设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知识可以给予,能力可以在实践中通过训练提高,而情感既无法给予也无法训练,情感只能去培养,只能靠语言这个载体去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番话时刻警醒我在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的情感作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于是在教学三年级《小稻秧脱险记》一课中,便出现了这样的环节设计:“用形体语言与情感语言相交溶理解文中较难的词语”。教学的效果出人意料、令人振奋。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积极展开想像,争先恐后地表达:此刻,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在科学的天地里自由地飞翔。他们热爱科学、喜欢小稻秧的情感在形象的口头表述中流露出来,思维与情感为之聚合,在言语实践中,提高了精神生命的品位。“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这一过程,不但提高了教学水平,更让我饱尝了教学成功的喜悦,领悟了情感与思维的真谛——没有了情感,语文只是一堆无生命的符号,思维也会毫无意义;没有了思维,语文只是一堆抽象的文字,情感将不复存在。情感与思维的同步生成与发展才能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实现两者的统一不仅要靠教师,更要靠学生这一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作为服务于学生实践的主体,启发、引导、组织、规范学生的认知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从依赖教师到独立自主地学习,最终成为语文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对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认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记得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当孩子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在语文教学中贯彻人文精神,使情与思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定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好人文的底色。

  课堂教学呼唤教师教学的实践智慧。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它具有显现的个性特征;是装在头脑里的,往往是不能以文本方式陈述和传递的缄默的知识;是将经验、顿悟、智慧、体验、经历与情感融为一体的,镶嵌在实践活动中的情景性的知识;是教师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过程。

  教师的专业发展=自身经验+自我反思。我愿在反思中加快成长的步伐,把学生发展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尽我绵薄之力为改革前进中的语文教学迸发一点星火微光,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领略语文教学的魅力,使教学也能成为一门艺术,孩子们会在语文教学的海洋中愉悦畅游,激发出更强烈的学习欲望,而我们这些引航手怎能不警醒反思导出更佳方向呢?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0

  今天,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小稻秧脱险记》。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我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有目的、有意识的设计了一些内容让学生动起来。比如在理解杂草对小稻秧的态度时,我让一些学生上来表演,其余学生做导演,这不仅让学生轻松而深刻的懂得了杂草和小稻秧的不同态度、不同处境,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表演能力。在让学生理解词语“警觉”和读懂第三、第四自然段的时候,我通过了示范表演、会的站起来表演、同桌互演、上台表演等多种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从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去了。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和好朋友一起讨论、表演、朗读,思维更活跃了,感受更真切,学习效果当然更好了。

  陶行知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教者巧妙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强求一致,更不拘泥于教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只要“意会”一下就行,不一定要“言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在教学词语时,常常将“教参”或词典上的解释一字不漏地抄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以便在考试时不丢分。这样做既加重了学生负担,实际效果也不好。强调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恰恰相反,只有教师导得得法,学生才能悟得真切。

  上完这堂课,我的最深感受是学生会读书,喜欢读书,关键在于引导。首先让孩子们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去读文,探究性的阅读。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情绪,在读、说、演、评等方法,加深内心感受和体验,培养语感。在表演中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感情投入,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1

  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小稻秧脱险记》。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这篇文章通过表演形式让学生理解内容,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能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我就谈谈我教这节课的优点:这节课我注重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开放空间,让学生合作交流,我还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来解决问题、理解词语,这些都是读通课文的基础完成的。如“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是本课需要理解的重点词语,这些词语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在教学时,我没有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输词语的意思,也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字典上的解释,而是让学生表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他们都通过生动的表演,轻松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这些词语。

  在教学中我还设计一些有目的、有意识的内容让学生动起来。比如在理解杂草对小稻秧的态度时,让一些学生朗读、表演,这样不仅让学生轻松而深刻地懂得了杂草和小稻秧的不同态度、不同处境,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表演能力。在让学生理解词语“警觉”和读懂第三、第四自然段的时候,通过让学生站起来表演、同桌互演、上台表演等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去,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一起讨论、表演、朗读,思维更活跃了,感受更真切,这样的学习效果非常好。同时我还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如:在本课中“激烈”和“纷纷”是要求造句的两个词语,我将造句练习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学生都从生活中找到了合适用这些词语的场景,轻松的完成了造句练习。

  设想都是美好的,但这节课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时间把握不当,前面用时间太多,后面用时间太少,前松后紧,以致于后面的内容急匆匆的赶了下来。

  2、在课堂上我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加深对成语的理解,不能及时有效地对阅读表演做出准确的评价。

  3、让学生表演时太零散了,没有化零为整,应该联系上下文让学生表演,不注意文本前后的联贯性。

  总之,我将再接再励,争取上好每一节课。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时标准的相关要求,预设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体会“团团围住”“气势汹汹”等词语。

  3、理解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内容,知道小稻秧遇险的原因。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本课教学我打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难点】

  读、演、说中感悟、体会理解第

  一、二自然段中四字成语及小稻秧遇险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感受文本

  ——以“悯农”入手,在朗读古诗中感受小稻秧。

  1、出示古诗《悯农》,引出课题。

  2、师生板书课题,强调“稻秧”和生字“险”(左窄右宽,耳朵长又扁,遮住半边脸。)

  3、学生齐读课题,并质疑。

  二、学习字词,初读文本

  ——紧扣“生字词”,在具体字词中走近小稻秧。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语认读。指导写字,规范美观。

  3、由“团团围住”“气势汹汹”等词语引出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知

  1、指名分段读课文。(读中随文正音)

  2、教师扮演小稻秧与学生一起演演课文的第

  一、二自然段,感受小稻秧的遇险过程。

  3、再读第

  一、二自然段,并出示课堂练习说话题:“这真是一群____的杂草!”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准确使用词语。

  四、拓展文本

  以“你想对气得病倒的小稻秧说什么?”为话题,分别采访学生。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重点读好第三至五自然段的脱险部分,下节课演演这个故事。

  六、板书设计

  小稻秧脱险记

  杂草气势汹汹、蛮不讲理

  脸色蜡黄、病倒了喷雾器?

  七、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寓农业常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课文十分有趣,学生很是喜欢。由于是第一课时,我打算让学生通过读——演——说等环节,让学生身临其境的理解课文生字词和第

  一、二自然段的内容。在课堂上,我将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期望得到一定的效果。

  1、充分利用图片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他们阅读文本的兴趣。

  2、对于中低年级来说,想一想、演一演、读一读等环节正是他们表达情感,促进语言内化,感悟文本内涵的良好手段。在学习“遇险”部分时,我尽量与学生一起表演,通过“团团围住”“气势汹汹”等词语的理解,让学生对课文第一部分——“遇险”的体验更加渗透。设想都是美好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诸多问题,我将更加用心渗透教材理念,争取做到更好。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用“纷纷”、“激烈”造句。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知道除草剂、喷雾器具有保护稻秧不受杂草侵害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长大用科学的志趣。

  教学过程:(略)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3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片童话故事,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

  首先,第一、二小节让孩子通过团团围住、气势汹汹、嚷道、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拼命、抢等词语体会杂草的蛮不讲理。同时让孩子了解这是一篇童话故事,那么就要知道童话故事中一定会有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时间就是一天、人物为小稻秧、杂草和喷雾器大夫,事情为抢营养。3、4、5小节我主要让孩子通过演一演的方式来学习,要先了解警觉,让孩子可以做做动作。然后分角色朗读对话,特别是“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可以不用拘束于这边的停顿。

  第二课时主要以演为主,让孩子在演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以及对于课文的熟悉程度,而且表演时同学们都可以很好的集中注意力,这是非常好的,所以可以想到一些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可能就是课文不存在一定的吸引力,那么当课文生动有趣时,那么想必教学效率也能提升一定的水平,当然,作为教师也要反思如何让一篇课文更加的生动有趣呢。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4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所以这节课的导入我设计为“我说你猜”的环节,让孩子在回顾平常所看童话故事的基础上初步了解科普性童话故事这种文体。在字词教学环节,我选择了让小组代表上台来分享他们小组的课前预习成果,但是在课上这样做虽然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但是这只是一部分人的自主学习。因为在分角色朗读课文时我发现还是有同学把课文读得磕磕巴巴,有些生字读起来还是很费力。这也令我反思了一下,课前预习作业虽然布置了,但是我没有做好反馈工作,没有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解决了本课的生字问题。这也是我对预习作业不重视的一个体现,没有完全做到“有布置、有反馈”。

  这篇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小稻秧“遇险”、“脱险”两大部分。为了让孩子们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自由朗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角色?之前在宋老师班级试上的时候,我这个问题一抛出来,就有孩子举手准备回答了,我走到这个孩子的旁边问他:“你有朗读课文吗?你现在还没读课文怎么就举手了呢?”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孩子平时一定是个顽皮爱出风头的孩子。但在昨天研讨时,朱校长说“这篇课文中有几个角色”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完全不用读完课文再来回答。听了朱校长给的这个建议让我突然明白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试上的时候就已经显现出来了,而我却没有及时的去思考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课堂上的任何一个小细节都能反映出这节课的问题,抓住这些小细节反思并及时调整课堂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好方法,而我在这项工作上真的是有太多的地方要弥补。

  在概括课文大意时,我是板书了“小稻秧、杂草、喷雾器大夫”和“欺负、遇险、消灭、脱险”这几个关键词,然后让孩子根据板书的这几个关键词来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虽然大部分孩子都能概括出来了,但是在孩子们概括完以后,我没有进行一个学习方法的总结。谢老师与王老师在她们的课上就总结了如果要概括一个故事的大意,要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这件事情的原因、经过和结尾。虽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掌握,但至少让他们知道了老师列出这些关键词的意义,下次他们在遇到这种问题是能有这样的意识。

  由于《小稻秧脱险记》这篇课文比较简单,所以知识点并不是很多,最主要的还是要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读课文,在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是想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读层层推进,从而让孩子对词语的理解从不懂到略懂到完全懂。第一层次的读我是让不懂这些词语意思的孩子起来读课文,然后请已经理解词语意思的孩子起来评价前一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最后再让这位评价的同学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课文。在这一环节中,我发现孩子不会评价,评价的内容往往是“我觉得他的声音不够响亮”或者是“我觉得他读得没有感情”,虽然这样评价也正确,但是却说不出是怎么个不好,哪方面的感情用得不到位,这也和我平时在课堂中对于孩子语言训练的缺乏有关系。第二层次的读是让孩子上讲台来进行表演,他们边表演我边进行词语的分析,力求让他们通过直观表演来真正理解词语的意思。设想是美好的,但是结果却是现实的。在上完课后,我发现孩子在这些词语的理解上还是一知半解,浮于表面,并没有如我想象的那样层层推进理解词语。,在教学中更没有体现童话这种文体的特性。

  最后,反思整节课,首先必须准确的把握教材。其次,抓住孩子的特点与文本的特点设计课的形式。第三遵循自主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尊重孩子们课堂的兴趣,而不是被自己的课堂设计所限制,遵循设计,超脱设计。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5

  今天,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小稻秧脱险记》。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一、积极质疑,自由感悟,表达独特感受。

  在教学时,我将本课的阅读分为三个层次:

  1、整体感知;

  2、读通;

  3、读好。

  首先,我让孩子们自己带着问题读书,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通过读书、表演等方式来解决问题、理解词语,这些都是读通课文的基础。“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等这些词语都是学生画出的不明白的地方,使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难点,也的确是本课需要理解的重点,这些词语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在教学时,我没有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输词语的意思,也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字典上的解释,而是让学生表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他们都通过生动表演,轻松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这些词语,又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表达了出来。

  二、以读为主,读演结合,让评价发挥指导作用。

  在教学本科第二部分时,我采用了“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这样读演结合的方法,仍以读为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编自演,为角色的动作、神态、语气进行设计。学生表演的生动有趣,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互评价,尽情说出表演的感受,从中体会、感悟,在这样“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的过程中交流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采用多种形式,将练习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本课中,“激烈”和“纷纷”是要求造句的两个词语。我将造句练习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学生都从生活中找到了合适用这些词语的场景,轻松的完成了造句练习。

  设想都是美好的,在这节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让评价语言更加丰富,使评价能够更好的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06-12

《小青蛙找家》教学反思07-13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08-05

《艾滋病小斗士》教学反思08-04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07-20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5篇08-05

初一语文《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反思06-09

教学的反思06-29

《小蜗牛》教学设计06-16

阳光教学反思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