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31 08:31:1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秀教学设计

优秀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以“发展与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发展,在读中创新。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

  二、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口语表达、审美、想象等能力。

  学习重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学习难点

  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情感。

  学具准备

  网络教室、课件、麦克风等。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观、读、说、写四结合。

  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激趣导入

  1、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1)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三峡图片或读文章。(2)请去过三峡旅游的同学说说三峡的风光和感受。

  2、放三峡风光。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方纪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3、板书题目《三峡之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培养自主探索能力)

  1、提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有何收获,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分小组自学,小组交流、讨论。

  3、生汇报。

  ①谈收获。

  ②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谈,对于提问有价值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熟读课文,想象画面

  本文语言优美,仿佛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非常适宜学生边读边想画面,感受三峡美。并及时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三峡景色的无穷魅力。

  1、让学生自己朗读最欢喜的段落,边读边想,抓住重点词想画面。(展示:教师通过画面,引导学生突破重点。)

  2、朗读指导。

  (1)分小组读。(按兴趣,可分为早、中、午、晚四个小组)

  (2)小组比赛朗读,学生评仪,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四、美读课文,体会情感

  1、配乐朗读。让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配上合适的音乐。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以各自的体会去朗读课文。

  2、请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评价。

  3、活动:制作《三峡之秋》音乐风光解说片

  (1)讨论关于“音乐风光解说片”制作的有关知识。(要有合适的音乐作背景,要有与文字内容相同步的图片资料,要配上感情的的解说。)

  (2)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包括:①背景音乐若干段;②图片资料50幅;③PowerPoint应用程序;④麦克风。)

  (3)学生按兴趣分组,组成研究、制作小组,分工合作,制作片子。

  (4)成果汇报交流。全班同学参与评价,评选出最佳片子和最佳解说员。

  五、课外实践

  1、喜欢文学的你,摘录本文优美的词句。

  2、喜欢朗诵的你,配乐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喜欢唱歌的你,用自己熟悉的旋律,配上自己填的词。

  4、喜欢画画的你,画出你心中三峡。

  5、喜欢写作的你,可仿照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校园之秋》。

  6、喜欢旅游的你,为三峡写一段广告词,为三峡作宣传。

优秀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以及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

  课文语言简洁、朴素。通过人物的语言,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了钱学森思念祖国,拳拳报国之心。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中的主要词语。

  3、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点

  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教前准备收集钱学森的生平事迹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目的: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理清课文段落,了解课文大意。

  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钱学森

  新中国刚建立,在国外的一批爱国科学家纷纷归来,参加祖国建设。其中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的名字叫——钱学森。让我们亲切地呼喊他的名字

  问:你为什么这样喊?

  请学生介绍钱学森。

  二、初读课文,理清段落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说说段意。

  2、请学生将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3、根据段意分段。

  三、学习字词,朗读质疑

  1、检查生字读音,理解词语。

  2、自由选择读文。

  3、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讨论解决。

  4、指导书写。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教时

  目的: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思想情感,复述课文有关段落。

  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给我们主要讲了钱学森一个什么故事?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人?

  试用“()的钱学森”填空。

  二、讨论学习方法

  1、读书——找出根据

  2、交流——说出理由

  3、讨论——补充见解

  欢迎利用教材以外的资料交流。

  三、学生自学课文,思考上面问题

  四、组织集体交流

  1、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钱学森?为什么?

  2、在这些优秀品质中,他最可贵的是什么?(思念祖国、报效祖国)

  3、你是通过哪些描写看出来的?把最能反映他思想的句子划出来。(语言)

  4、试一试,怎样读好这几句话?

  五、训练朗读

  1、交流朗读体会,比较读,评价。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你能讲这只故事吗?以第三段为例,复述课文。

  七、作业:

  学习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完成课后填空。

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2.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3、以信为线索,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各段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学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

  (自己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2.弄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名字要读顺口。

  3.思考下列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凡卡是怎样的孩子?他的身世怎样?

  (2)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3)凡卡给爷爷的信主要写些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人物身份及部分词语解释。

  3.指名逐节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分小组讨论思考题。

  (四)给课文分段。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信之前、写信过程、写信之后。)

  2.按照这个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第1段:从开头到把那张纸铺在讲台上。第2段:从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到康司坦丁玛卡里奇。第3段:从他很满意到课文结束。)

  (五)作业。

  1.抄写词语。(课内完成)

  2.仔细阅读课文中信的部分,想想信中写了哪些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和信的内容以及写信时的心理活动,从中体会凡卡学徒时的悲惨生活。

  2、学习文中插叙部分的内容及其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信的内容和插叙部分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和信的内容以及写信时的心理活动,从中体会凡卡当学徒时的悲惨生活。

  2、学习文中插叙部分的内容及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文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凡卡的悲惨生活的?

  (以圣诞节前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个方法来表现的。)

  (二)学习第2段课文中写信部分的内容。

  1.想一想,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是什么?

  2.找出第2段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凡卡写信的内容?画在书上。

  3.信的内容共有六个自然段,用一个词组成短句来进行概括,写出每一段的小标题。

  (①只有一个亲人;②告诉爷爷自己在学徒中受尽折磨;③求爷爷把他带回去;④莫斯科不是穷人的;⑤求爷爷给他摘一颗金胡桃;⑥再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

  4.指名根据小标题有条理地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

  (三)学习课文中插叙部分。凡卡在写信时有许多内心活动,作者是用插叙的手法来表现的。

  1.找出文中哪些部分是插叙部分。

  2.导读4、5、6自然段。

  (1)第4、5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让学生先默读,这两个自然段插叙凡卡回忆爷爷在乡下守夜的情景。)

  (2)想一想,当凡卡写到只有一个亲人了时,想到些什么?

  (3)爷爷在凡卡心中是怎样一个人?(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

  (4)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4、5自然段。

  (5)第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家乡节前美丽的夜景。)

  (6)家乡的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是美的。)

  (8)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用赞美的心情来朗读。)

  小结:这一部分关于爷爷守夜的回忆和家乡节前夜景的想象,都是描写凡卡内心活动的。从这两段插叙中,反映出凡卡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心情。

  3.导读13、14自然段。

  (1)凡卡写到请爷爷摘一颗金胡桃时,又插叙了什么?(和爷爷一块砍圣诞树这件事。)

  (2)凡卡回忆起砍圣诞树这件事时,心情怎样?从哪里可以体会出凡卡这种快乐的心情?

  4.说一说插叙手法在文中的作用。(起到对比作用,凡卡想到在农村的乐,更衬托出目前生活的苦,更反映出凡卡要求爷爷带他离开的迫切心情。)

  (四)小结:

优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8个要求会认的生字。

  2.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用精读、略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结合有关语句,了解石猴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性格特点。

  2.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读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实在不理解的字词。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精彩引入,揭示课题

  1、播放《西游记》的片头曲。学生边听边跟着唱。

  2、师:这首歌是那部动画片的片头曲?(生答:《西游记》)你们最喜欢《西游记》里的谁?你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

  3、过渡:我们都喜欢孙悟空,那么孙悟空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现在,让我们掀开这一部旷世名著的第一页,学习第一回中的一个小故事——猴王出世(板书课题,指导“猴”字书写)。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看大屏幕,(出示问题)谁能读一下?(指名读)

  ①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②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在关键处画上标记。(生读课文)

  3.都读完了吗?(读完了)好,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文中的话来告诉大家?(生回答,读第一自然段)

  4.是的,简单地说,这个石猴就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那么,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生说)

  5.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又能安然无恙地出来,成就了他当王。那么,读到这儿,这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说)

  6.师小结、过渡:一蹦,蹦出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他写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

  三、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感受经典魅力。

  (一)细读描写“石猴出世及其在山中生活”的语句,感受石猴逍遥自在、无忧无虑、顽皮可爱的特点。

  师:一蹦蹦出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一个猴王。吴承恩是怎样写的呢?经典的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呢?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走进文本,领略其中的奥妙。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第一、二自然段。

  (生自由读)

  1.提问:你觉得哪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预设

  生:采山花,觅树果……

  师:有同感的举手,一起来读读。

  出示:那猴在山中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1)读这些句子,在你的眼前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

  生:看到石猴活蹦乱跳

  生:在采果子

  生:左走走,右走走……

  (2)从这样的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答)感受到石猴的快乐和自由,玩皮可爱。(板书:玩皮可爱)

  2.师:读着这段文字,石猴的快乐自由同学们都体会到了,那么,吴承恩是怎样把石猴的自由和快乐跃然纸上的呢?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段文字上,看看作者在这段话中运用的语言有什么秘密……。(生自由读)

  3.交流,师生共同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

  预设

  师:你们发现作者写法上的什么特点了?

  生: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哪些句子用了排比的修辞?你能读给大家听吗?

  (生读)

  师:看看,写石猴的遣词造句上有很多秘密。

  (出示: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师:这样的句子就是排比句,你发现了排比句的什么特点?

  生:每一句字数相同

  师:从每一个小短句所写的内容来看呢?(都在写它的食物)简单说这四句就是在写一个“食”字,内容是有关联的。再看看句子的结构是不是相同的?(都是一个动词后边跟着动作的对象。)

  师:再看这一组排比句,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特点?

  (出示句子:“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师:自己读一读这两组排比句,读的时候用心体会:应用排比修辞的句子读起来有什么特点?

  (生读)

  师: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读起来很有节奏

  生:读起来顺口

  师:对,这就是排比句的特点,恰当地使用排比,读起来节奏鲜明,朗朗上口,而且,读着这样的句子让我们头脑中的石猴似乎也跳起来了。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把石猴的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吗?

  (指导学生读这两组排比句)

  师:往下读,更有意思了,你又发现了什么?

  (出示: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生读)

  师:大家都读过古诗,老师考考大家对“对子”的本领。夜对——

  生:朝

  师:宿对——

  生:游……

  师:这让你想起了我们学过的什么?(对联)对了,这句话运用了对偶句式,作者用这个句子在交待石猴生活中的什么?(住)谁来读读这两句?

  (生读)

  师:前面作者分别交代了石猴生活中“食、住、交友”方面的情况,看看作者最后这两句跟前面的内容有什么关系?(总结)

  师:先分着讲石猴生活中一些具体的情况,再进行总体性的概括,这样就能让我们头脑中既有具体的细节性的画面,又有对石猴生活的整体印象。你看,吴承恩的写法是不是很巧妙?我们的写作中有时候写人物,或者写场面都可以借鉴这种写法。

  4.合作朗读,读出句子的节奏和韵律。

  师:谁能连起来读读这一段话?

  (生读)

  师:读得特别好,我们一起读,我读前面

  (生接读)

  5.在句子旁边,做阅读批注。

  师:读到这里,你读到一只怎样的石猴呢?在这里写下批注。

  (生写批注)

  师:自己写自己的,我来了解一下。

  师:老师也写了,(板书:勇敢无畏),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一只逍遥自在、无忧无虑的石猴,语言与内容高度融合,这就叫做经典。

  (二)细读描写“石猴成王”的语句

  1.(出示阅读提示:课文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品读3—5自然段,尤其要关注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语句。在你认为写得出色的语句旁做上批注。(学生自学)

  2.同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对比品读。

  师:我看同学们都有收获,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

  预设

  生:“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用“跳”字,把石猴的动作写得十分生动。

  师:谁也划了这一段?我们一起来读读。

  师:我建议大家读读猴子的语言,谁再来读?

  生:“我进去,我进去!”

  师:可以看出什么?

  生:很自信。

  师:换一下,变成“我进去吧。”

  生:感觉到强人所迫。

  生:犹豫不决。

  生:被逼进去的。

  师:再读课文中的句子。

  (生读)

  师:难怪有一位大师说:一流的作品和二流的作品,往往只差几个字。

  师:还有哪里?再读读。

  生:“大造化,大造化”

  师:什么意思?

  生:运气。

  师:不用受老天之气了,怎么读它呢?

  (生齐读)

  师:还有哪里?

  生:没水,没水

  师:建议加上动作。

  (生加动作读)

  (生加动作,齐读)

  4.结合“石猴成王”这一部分的品读写批注。

  师:读到这里,你又读到怎样的石猴呢?把批注写到边上。

  生:有勇气,毛遂自荐。

  生:大胆。

  生:勇敢,为大家着想。

  师:老师也写了,(板书:神异出众)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不只是一只猴子,更像一个人。走进《西游记》,你会感觉到他是一个神,喜欢这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四、复述课文,感悟写法

  1.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2.比较课文的叙述和我们的叙述有什么不同之处?感受古代白话文的语言简练、概括,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浅显、易懂。

  五、置留作业,鼓励阅读名著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把《猴王出世》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接触到了四大名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你也可以读其他古典名著。希望同学们有一个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写批注,也可以在日记本上写出读后的感受。

优秀教学设计5

  【设计理念】

  鉴于对“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思索,坚持学校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以求真、求实、倡简为目标,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培育同学的语文力量。努力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中全面提高同学的语文素养。

  【教材简析】

  通过这篇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只性格傲岸的白鹅,从刚抱回家的姿势开头,就给人留下了这一印象。继而又通过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细致刻画了这一特征。语言幽默、诙谐,极富情趣,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喜爱。

  【教学目标】

  1、熟悉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傲岸、严肃、局促担心、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味道、如果、镇定自若、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怪、供给不周、邻近、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对白鹅的宠爱之情。

  4、学习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精准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

  引导同学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傲岸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从文中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对白鹅的宠爱之情。

  【教学预备】

  制作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爱好

  1、老师激趣导入,营造学习氛围,引入课文学习。

  2、板书课题:

  白鹅

  说写“鹅”字。

  3、齐读课题,提出阅读思索。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同学自由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老师巡察指导,点拨。

  3、检查读书状况:

  依据同学状况,老师适时点拨指导识字,学词,读句,并渗透学法指导,以达到读通课文的目的。

  三、再读课文,披文入情

  1、同学默读课文,师生沟通读书体会。

  2、引出“傲岸”并板书。

  3、明确“傲岸”表现在那些方面。读书沟通。

  4、引导同学绽开想象,读中感悟。

  四、内化感受,运用语言

  五、简介,课外延长

  其次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2、简述课文从几个方面写白鹅的傲岸。

  3、过渡,体会鹅吃相“傲岸”的部分。

  二、品读“吃相”,体会“傲岸”、“好玩”

  1、指名读课文五至七自然段:

  初步感受鹅的吃饭方式。

  2、理解“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体会鹅吃饭方式的刻板、不会变通,引人发笑。

  3、指导感情读书,读出情趣。

  三、品读“侍候”,再悟“傲岸”、“好玩”

  1、理解“侍候”:

  引出“白鹅吃饭为什么要人侍候?”

  2、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内容。

  3、指导读书:

  体会白鹅的“傲岸”、“好玩”。

  4、指导情感朗读:

  读出情趣。

  四、发觉的写法、体会的情感

  1、写鹅为什么还要写其他小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小组沟通。

  3、指名回答,老师小结。

  4、这只白鹅的确傲岸,为什么还不厌其烦地侍候它?

  5、指导说话,再读“好一个傲岸的动物”。

  五、积累语言,背诵宠爱的内容

  1、自由摘录喜爱的词、句。

  2、选择自己喜爱的课文内容多读读,鼓舞背诵。

  六、迁移运用,布置作业

  1、动物是人类的伴侣,我们要擅长观看,发觉它们好玩的特征,可以仿照这篇课文的写法写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

  2、课外观看一种小动物,动笔写一写。

优秀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 过程与方法

  学会朗读诗歌,展开想象,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知诗歌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感受作品蕴涵的真情实感,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重点:

  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潇洒飘逸的风格源于诗人的浪漫情怀、独特性格。

  教学方法:

  1、美读法 2、讨论法 3、赏析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别离给我们的感觉是怎么样的?是一种痛苦的感觉。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别离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诗人之一。1921年至1922年,就读于英国康桥大学(剑桥大学)。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回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与闻一多、胡适、梁实秋等人发起组织成立“新月社”,为新月社的代表诗人,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飞往北平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他一生中留下四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这首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徐志摩第三次来到英国的归途中,作者来到英国重游康桥,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也是英国文化学术的孕育地,作者曾在这里学习,这段求学生涯成为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康桥秀丽的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作者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由于事先没有和英国朋友联系好,作者就一个人漫步在七八年前曾生活过的地方,感受那美好回忆,在回国途中突显灵感,写了这首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1、欣赏配乐诗朗诵或老师亲自示范朗读。

  2、在朗读过程中讲解生字词

  明字音:青荇(xìng) 长篙(gāo) 漫溯(sù)

  辨字形:寂寥 惆怅 荡漾 斑斓 笙箫

  四、赏析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1、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是一首别离诗,作者为抒发情感,在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意象?

  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潭。

  2、我们找到了这些意象,下面我们来体会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

  (1)诗的第二节中意象是金柳,作者是怎么样比喻的?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诗歌的第二节把金柳比做新娘,形似神肖,别致新巧。“金柳”是夕阳照射下的柳树,它镀上了一层金闪闪的颜色,随风摇摆,婀娜多姿,美艳的好像“新娘”。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又传达出诗人无限的欢喜和眷恋之情。“艳影”在诗人“心头”“荡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谁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娘呢,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第三节,描绘了一个意象“青荇”。青荇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为什么徐志摩愿意做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人们感觉到它的生命力旺盛;“招摇”一词写出了水草随波起伏的轻盈之态。青荇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并向诗人打招呼,欢迎诗人,“甘心”两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

  (3)第四五节写了“清潭”,同学们来思考一下作者是怎么要展开描写的?

  这两节诗围绕“清潭”展开行文,这里的潭指的是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这里游玩,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融情入景,将人带入了梦一般的意境中。先实后虚,借潭写梦,融情于梦,借梦发感,在第五节中将作者迷恋康桥的美景推向高潮。作者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别康桥。

  (4)诗歌的首尾都描绘到“云彩”这一意象,请同学们思考这样描写重复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不重复。开头处显得飘逸高洁,依依不舍。结尾是感到落寞、无奈离别。“云彩”这一意象以静衬动,很巧妙的写出了蛇人难言的复杂心理。云彩本是不能带走的,诗人却用夸张的手法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开头的“轻轻的”和结尾的“悄悄的”表露了诗人对康桥美景的眷恋之情,以及对离开康桥时的失落感。

  五、思考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优美抒情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回到母校康桥,在康桥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自己对母校的眷恋和那如烟似波的别离情绪。

  六、感受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全诗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了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2、音乐美:本诗很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本诗音节和谐,节奏感强。音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本诗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是整齐划一,给人美感。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再别康桥》,在诗人笔下,康桥是有灵魂的,或者是有灵性的,作者通过描绘一些意象,抒发了作者对康桥美景的无比眷恋之情。

  八、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以诗歌的形式,就自己的亲身体验,讲述一次告别的经历。

优秀教学设计7

  《变脸》是我国新时期文学中一部优秀的戏曲作品。课文节选的是其中的第二场。这场戏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要将她抛弃而最终又将她收留的一段波折。

  一、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读准“糍粑、阴霾”等词的读音,理解“怡然自得、睡眼惺忪”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魏明伦及川剧的一般特点,掌握《变脸》的戏剧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3.了解我国传统社会底层人民极其艰难的求生经历,感受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与时代同步。

  二、教学重点

  1.把握剧情,理解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

  2.悉心体会剧中的细节刻画、心理刻画,理解它们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及标题的含义。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积累词语,读准“糍粑、阴霾”等词的读音,理解“怡然自得、睡眼惺忪”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了解魏明伦及川剧的一般特点,掌握本文的内容。

  (一)图片导入

  (1)用电视剧《笑傲江湖》中余沧海的剧照引出他身上的一项绝技——变脸。

  (2)师媒体展示:川剧变脸艺术的特点及发展历史。

  导语:因为“变脸”这项绝技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所以咱们今天不学绝技,只欣赏魏明伦创作的川剧——《变脸》。

  (二)《变脸》剧情介绍

  资料助读水上漂身怀“变脸”绝技,只身驾舟,浪迹江湖。观音会上,结识“活观音”男旦梁素兰,又从人贩子手中买下狗娃,爷孙俩相依为命,其乐融融。后来,水上漂发现狗娃原来是个假小子,大失所望,又不忍心赶走,便将她改作小帮工,暂时留在身边。狗娃生性好奇,偷看“老板”变脸秘密,酿成大祸,不得己跳船逃走。川江某城,梁素兰主演《舍身岩》,玩友师长率部捧场,戏园内外人声鼎沸,十分闹热,人贩子从人群中“请”走高家孙少爷天赐,又抓回狗娃严加看守。狗娃却身背天赐逃出虎口,暗中送给水上漂认作孙儿,惹出一桩绑票案,给水上漂带来杀身之祸……。

  《变脸》全剧共六场,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场。这场戏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时,要将她抛弃而最终将她收留的一段波折。上半场主要写水上漂与狗娃闲拉家常,细致的描绘出了一幅爷孙共乐和美悠然的生活图景。下半场则直接表现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各自内心冲突。这场戏,情节起伏跌宕,矛盾冲突尖锐,动人心魄,扣人心弦。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熟悉内容。圈出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

  (2)找四名学学生读人贩子、狗娃、水上漂,其余学生读帮腔人。了解剧情。

  (3)积累词语:预习成果交流

  词语注释

  学生发言后,[电脑多媒体]显示:

  糍粑(cíbā):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初读课文,对照范读,掌握字音和节奏。

  阴霾(mái):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形象,阴暗之意。

  鹭鸶(lùsī):又叫“鸬鹚”。水鸟名,翼大尾短,颈和腿很长,常见的有白鹭、苍鹭、绿鹭等。白鹭又名“鹭鸶”,羽毛纯白色,顶有细长的白羽,捕食小鱼。

  怡然自得(yí):形容自在舒适惬意的样子。

  睡眼惺忪(xīngsōng):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蹑手蹑脚(niè):形容走路时脚步很轻。也作“捏手捏脚”

  交流联词写话:主要看学生写话中用词是否准确、通顺。

  教师小结:《变脸》是一个美的综合体,情节美、形象美、语言美。真所谓是美不胜收,让我们慢慢的欣赏,尽情品味吧!

  (四)布置作业

  1.把剧中的几段唱词找出来,体会一下它们在形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在剧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2.查找作者魏明伦的文学常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把握本课的故事情节,理解水上漂和狗娃的矛盾冲突;品味戏剧语言,分析水上漂和狗娃的两个人物形象。

  (一)视频导入

  在上节课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播放中国最小变脸王变脸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川剧中变脸的魅力。

  导入语:刚才视频中咱中国小变脸王在台上为我们表演了精彩的变脸绝技,现在我们进入课文赏析文字里变脸的精彩。

  (二)阅读-----概括情节

  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也可以是几个字)概括戏剧情节。

  买处弃救

  (引导学生概括情节的时候,把文章中关键性的节段摘出来让学生再读,要求:唱词,用普通话,对白或独白用四川方言,赏析剧中语文特色;并把人物的性格特征概括出来)

  狗娃──个勤劳能干、乖巧可爱、机灵懂事、知恩图报的苦命的女孩。

  水上漂──个心地善良、直率豪爽、重男轻女而又有情有义的老江湖,身怀“变脸”绝技、孤身闯荡的老艺人

  (三)明了---矛盾冲突

  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

  狗娃身为女孩

  从根本上说,他们之间的冲突,反映的是我国传统社会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与底层人民艰难求生的矛盾。

  讨论标题的含义。

  (四)了解——帮腔作用

  (1)找出帮腔人的语段,读一读,从写法上欣赏。

  (2)分析它的作用。

  小结:人物的唱词,抒发情感、真切动人,琅琅上口,声情并茂,体现了作者丰厚的语言功力和戏曲艺术的造就。

  (3)剧中帮腔人由幕后唱到台前,替狗娃向水上漂求情,请你以帮腔人的口吻,再写几句劝说水上漂的唱词。(仿文中帮腔人唱词的写法)

  (五)作业

  师:听了同学们为狗娃写的.词我看到了大家一颗颗真挚善良的心,大家想不想知道狗娃最终学没学变脸?

  生:想。

  师:想知道这个故事最终的结局的话,请大家课外阅读《变脸》全剧。

优秀教学设计8

  初中学生的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仿写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有效方法。指导学生仿写,该注意些什么?

  一、明确作文课教学目标

  一节作文课,要达到什么目标,要求学生这一节作文课学会什么?这指导着老师备课。指导学生仿写要选择范文,作文课的教学目标,约束老师选择范文,也要求老师在课前对范文信息解读要准确和理解深刻,以及在课上对学生认读范文的引导要明确和精当。

  二、选好示范文章

  仿写,就是照样子写,即以一篇文章为范文来进行阅读分析,从中学到一些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因此,仿写,走的是读写结合之路,“以读促写”。因此,课前老师选择好范文是关键。范文应该选取经典文章,作文课上能起到真正示范作用的好文章。而且,选择范文,还要考虑,所选文章,是在哪方面起示范作用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表现手法、语言;写作顺序、表达方式、修辞、句型),范文能起到好的启示作用,学生才有好的标竽可画。

  三、由浅到深,由易到难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表现,,有经验的初中语文老师知道,初一新生的写作能力,和初三的大哥大姐姐们的写作能力相比,是相差很远的,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也是有距离的。那么,在整个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初一的仿写和初二、初三的仿写应该是有区别的。我们应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规律。

  前面说过中学生写作文,就是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写文章。学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首先是用句子表达,然后是段落,其次是整篇文章。初一的作文教学,有经验的老师常常是着重训练学生的片断写作能力(如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文章的开头、结尾方法)从简单的开始。而到了初二时,则可以训练一些谋篇布局、选材、衔接过渡、呼应等一些作文技巧。初三则可以训练一些表现方法了:如先抑后扬法、联想拓展法、想象法、托物言事(人)法、对比法等。如果对初一学

  生训练这些表现方法,有可能大部分学生接受不了,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所以然。而如果再给初三的学生上人物描写中的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作文课,他们会兴趣索然,课上不是吵就是打瞌睡了,因为他们大部分人早就会了。

  四、要“举三反一”

  仿写是“以读促写”,读是写之前的基础,没有好好的读,就不能领会写作中要运到的知识和技巧,所以,读文章要多篇,要有数量,这和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是同一性质的,也和“厚积”的说法相通。所以,老师的作文指导课,选取的范文不能只有一篇,一篇的说服力感染力是不强的,现在教材每个单元编排文章,都是五篇体现一个话题,而不是一篇,我想也是这个道理。以前提倡“举一反三”,是适用于从一个例子中得出多个认识或体会,应该是针对成年人的,对学生写作文的起示范作用的文章选用,应提倡“举三反一”。

  仿写,是有效的作文途径,可以让学生有样可仿,有模可效。指导学生仿写的作文教学虽然不能达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理想效果,但它仍然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做这方面的研究很有意义。当然,仿写只是作文的基础阶段的学习写作的方法,创新才是提高,学生要写出高水平的作文,不能只满足于仿写,还要在掌握了一定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后,自己选择适合自己表情达意的文体,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来写作,否则,只停留在仿写的阶段,就难上一个新的台阶。那么,这也要求老师在重视仿写作文教学,用好仿写作文教学的同时,不能只囿于仿写,还应重视创新作文的教学。

优秀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1、歌曲:《西风的话》歌曲处理。

  2、欣赏:抗敌歌(合唱)

  介绍音乐家黄自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歌唱秋色的美景;在歌唱实践中学习气息的控制,在不同声区中保持声音位置的统一。教育他们热爱生活,珍惜时间。

  2、通过欣赏,感受音乐家黄自通过歌曲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歌唱秋色的美景。

  教学难点 :在歌唱实践中学习气息的控制,在不同声区中保持声音位置的统一。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

  一、发声练习:

  同前节

  二、检查复习:

  1、请同学回答,d=F调的d在五线谱的什么位置?

  此调哪个音发生了变化?位置在哪?

  2、集体视唱《西风的话》的曲谱。

  三、歌曲学唱、处理:

  1、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老朋友来了,我们上节课对出了他的暗号。这节课,他有话要对我们讲,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2、听录音范唱。(是谁呀?他的话讲了什么?从他的话你知道了是那么?)

  请同学说说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3、有感情的读词。

  集体跟琴练唱。

  4、秋天的到来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应该怎样去演唱来体现歌曲中的秋意呢?(练唱)

  注意:要字正腔圆。演唱“袍”、“高”、“蓬”、“红”等字要使声音饱满,吐字清晰。

  在教师指导下练唱。

  四、欣赏:抗敌歌

  1、下面老师再为大家介绍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是老前辈。他就是音乐家黄自。

  教师介绍黄自:(书上介绍;教师再补充一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黄自作曲的一首歌曲《抗敌歌》。

  教师介绍《抗敌歌》创作背景:

  2、初听乐曲,请同学说说听了以后对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

  你认为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3、分两段细听,注意听这两段音乐不同的写作方法。

  4、复听全曲。在歌曲中下课。

  板书设计 : 西风的话

  旋律上下起伏 流畅

  情绪平和 力度变化不大

优秀教学设计10

  活动目标:

  1.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一些著名的卡通形象,并且知道这些卡通形象不同的特点,模仿卡通形象进行表演,《猜猜我是谁》 教学设计、反思、评课。

  2.能够结合卡通形象的特点,通过构思,进行生动表演,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3.在表演过程中,展示自己的能力,享受卡通表演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尝试揣摩、分析喜欢的卡通形象外形和性格特点,进行模仿、演绎。

  2.充分感受生活,进行艺术创想,展示自己对卡通的热爱,感受动手设计卡通人物的乐趣。

  教师准备:

  学习单、课件、小组统计表。

  活动过程

  一、师生交流,观看动画主题MTV引入活动

  同学们,在这个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网络游戏和动漫产业已经不经意间闯入我们的生活,并对我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卡通动漫人物形象已经成为我们的最爱。在今天这一节课里,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进入卡通地带。

  现在请同学们,先来观看我国的一部国产动画片《西游记》中的主题曲《猴哥》。在观看之前,老师给大家提出两个学习任务,请大家边看边思考。(幻灯展示观看的学习任务)

  1.通过观看这首主题歌,说说你对孙悟空这个卡通人物的了解。

  提示:可以说说孙悟空的着装、外表、语言和动作。

  2.你认为孙悟空身上有没有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

  二、活动实践

  (一)看来大家对孙悟空的了解可真多,我们也应该学习孙悟空的勇敢大方、不怕艰险、乐于助人、虚心好学、一心一意的良好品行。

  接下来老师想知道你们的自己惊讶中都喜欢什么样的卡通人物。请大家拿出学习单。请各位同学先在小组内和自己的小组成员交流第一部分的调查内容,互相说说你喜欢的卡通人物的理由。

  第一部分:调查我最喜欢的卡通

  1.我最喜欢的卡通人物:

  2.他的外表(发型、着装):

  3.他的言行(语言、语调、动作):

  4.我喜欢他的理由是:

  5.我是通过以下哪个途径来了解它的?(选择)

  电视()图书()影碟()其他()

  (二)汇报:说说你喜欢的卡通人物是谁?你喜欢它的理由是什么?你最喜欢他的一个什么故事?

  (三)他们都说得很棒!下面老师要给各小组分布置个学习任务,看老师手上的六张统计表,等老师把手中的统计表发到各小组里,请各个小组推选一名成员,要字写得端正的同学来记录,用5分钟的时间把统计表汇总完,教学反思《《猜猜我是谁》 教学设计、反思、评课》。具体的活动要求请同学们看电视屏幕。

  (幻灯展示)

  1.拿到统计表后,请小组内先讨论选出一名记录员,要求字要写得端正。

  2.选完记录员后,请各小组听记录员点名,报告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名字和喜欢的简单理由。并由记录员作好记录。

  3.先报告完毕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与同伴小声交流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的理由。

  4.别忘记了在统计中,要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

  很好,我们都很认真地学习了活动要求。接下来老师要分发各小组的统计表。

  (四)我们六个小组都调查得很认真,特别是第1小组的速度最快,做得也最好,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祝贺他们。下面请各小组的记录员来汇报一下,统计结果。

  (五)接下来老师想给大家出个难题才考考大家,比比谁最厉害!老师的难题是:请根据文字描述猜猜,这些文字所讲的是哪个卡通人物?

  (幻灯展示,学生自由回答)

  (六)大家知道得真多,上个礼拜老师让大家去调查收集你们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的一个故事,咱们班的同学都做得很好,现在老师要请几位同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他知道的故事。

  (七)听了这几个同学讲的故事,可见他们对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有多么的了解。相信大家对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的了解也不输给他们几个,那你能把你喜欢的卡通人物给表演出来吗?

  (出示幻灯:友情提示 )

  (点名各小组同学表演其他同学安静观看表演,看完表演教育学生掌声鼓励。鼓励完后请学生进行竞猜。)

  三、活动评价(结合在实践活动中)

  (一)观看了这几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后,你觉得他们表演的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的?(学生自由回答)

  (二)师总结,颁发最佳表演奖。

  (三)老师这边还有一个最佳参与奖,到底谁奖成为它的主人呢?就看接下来的问题谁能做得最好,谁就是它的主人!问题是:(出示幻灯)

  刚刚的这几个同学的表演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

  (学生自由回答)

  (四)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很多同学都很有自己的意见,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先说到这里,没有被老师请上来回答的同学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我们要来给自己评价一下。请大家拿出活动单,把最后一部分自我评价,根据这次活动你的表现自己作出合适的选择。

  (学生自我评价)

  3.在本次活动中,你认为谁表现得最好?我应该向他学习哪些方面?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的?

  四、活动结束

  同学们,今天的活动,我们还有最后一个奖项没发出,是因为我们的任务还没完成!请下课后组长把学习单收上来。老师会根据大家完成的学习单作业来评出最佳参与奖。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优秀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的写作条理,理解课文的内容,品析文中的句子,领略文美、海美、人更美,积累文中精妙的句子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直观感受烟台海的特点,再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体会烟台的海四季不同的景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教学,激发学生对烟台海的热爱之情,领略自然之美,陶冶自己的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美”、“海美”“人更美”,品析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比喻、拟人、排比等描写手法,领略烟台的海的独特的景观。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情境

  1、老师在黑板上写“海”:说到海,你会想到哪些带“海”字的成语?(五湖四海、天涯海角、沧海一粟、翻江倒海、海纳百川、扬名四海)你又会想到哪些带“海”字的古诗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等)

  2、复习:《三亚落日》这一课也描写到了海,三亚的海有什么特点?

  3、师:今天我们要去烟台走一走,领略一下烟台海的风采,(写完整课题:烟台的海)齐读课题。(出示地图)师:通过预习,你对烟台及烟台的海有多少了解呢?请交流资料。(学生交流,肯定学生的资料,然后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理解“独特”,初步感受到烟台海的与众不同。

  过渡:烟台的海有什么“独特”的景观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去那烟台的海看一看,然后来说一说,品一品。

  二、整体感知,领略“文美”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烟台的海》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学生交流。(文章写得很美,即语言文字美,板书:文美)美文就要美美地欣赏,因为它能陶冶我们的性情,给我们带来一种美好的享受。接下来,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美词美句美段,美美地说一说。

  (师举例,美美地说一说:“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这句话写得美,作者把浪比作小山,比作暴怒的狮子,把浪声比雷鸣,连用三个比喻,把大浪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领略到冬季烟台的海的特点。)

  3、学生练习,美美地说一说课文的语言文字。

  4、师小结:我发现,同学们所说的美句都是巧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这样一来,使我们读着亲切,如见其景,你看:(引读,出示文字)

  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师:把大浪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师:用嬉笑、追逐、害羞等表示人动作的词来形容大海,又把海浪比作顽皮的孩子,生机勃勃,让我们不由喜欢,倍感亲切。)

  夏日烟台的海常常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清晨,太阳像被水冲洗过的红色气球,飘飘悠悠地浮出水面,海面上拖着长长的倒影,每一次的海边日出都使人如痴如醉。(师:把烟台的海和初升的太阳描绘得鲜活灵动,如在眼前,充满生机。)

  5、美句给人一种美美的享受,其实文中还有很多美词。(出示两组词语)

  气势汹汹 绿莹莹 湿漉漉 飘飘悠悠 世世代代

  (师:这些叠词放在文中,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开拓了意境,充实了内容,加强了文学作品的感染力。)

  前赴后继 锲而不舍 如痴如醉 崇山峻岭

  蔚为壮观 水平如镜 巨浪拍岸 呢喃细语

  (师:这些成语使文章表达更凝练,读起来意犹未尽。)

  6、美句美词让人读来意犹未尽,文章的结构层次也很美。指生说一说。

  三、聚焦四季,领略“海美”

  1、师:课文生动地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文字优美,意境深远,作者用这些美美的文字来描写烟台的海,你觉得烟台的海怎么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海美)

  难怪作者说——(出示文字)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过渡:一年四季,烟台的海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呢?请仔细阅读有关描写冬春夏秋的烟台的海的句子,领略那一幅幅的画,体会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2、交流

  预设:

  ⑴冬季烟台的海——学生读有关句子。

  ●师:从这幅画上,你能看到什么?(凝重的海面、波翻浪涌、浪不断地扑向堤岸、数丈高的浪花……)似乎能听到什么?(涛声轰鸣)

  ●播放冬季烟台的海的录像片断,学生直观感受。

  ●再想象一下这幅冬天的画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板书:雄壮)

  ●读出这份雄壮的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⑵春季烟台的海——学生读有关句子。

  ●师:这是一幅春天的海的画面,你看到的是什么?(绿莹莹的海水、白色的浪花、浪花轻盈地扑上岸……)似乎能听到什么?(浪花那轻盈的嬉笑声)

  ●播放春季烟台的海的录像片断,学生直观感受。

  ●这幅春天的画面,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板书:轻盈或愉悦)

  ●读出这份轻盈的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⑶有同样的方法交流夏季、秋季烟台的海。

  3、师小结:一年四季,各是一幅精妙绝伦的画,你看——(出示文字)烟台的海,一幅凝重壮美的画,一幅清新活泼的画,一幅浪漫迷人的画,一幅高远明朗的画。

  出示文字:烟台的海,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日的充实。

  出示文字:烟台的海,千万头暴怒的狮子,顽皮的孩子,恬静温柔的少女,格外湛蓝,格外明朗。

  4、所以作者会说——(出示文字)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

  烟台的海再美,如果没有人民,那么会平添一股空旷与苍凉。让我们走进烟台的人民。

  四、走近人物,领略“人更美”

  1、理解“活剧”: 褒义词,表面的含义是活的戏剧,是最壮美的或曲折的生活的概括。活剧就是人们壮美的生活,活剧就是曲折的生活,就像活的戏剧一样。

  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烟台人的句子,读一读,感受烟台人的生活。(学生找出有关句子细细品读,并与同桌交流。)

  3、学生交流。

  师:这就是烟台人的生活,丰富多彩,浪漫迷人,充实忙碌而又富有生命活力——(引读)

  出示文字:脱去冬装的渔民们驾船驶过平静的海面,到养殖区去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晚上,平静的海面倒映着万家灯火,岸边的石凳上坐满了游人,他们脚下,是海浪与堤岸的呢喃细语。

  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

  每到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还有的不顾被浪花打湿衣服,站在岸边,以那数丈高的巨浪作背景拍照留念,形成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4、师:有没有发现,烟台人的生活与海有关系吗?没有烟台的海,烟台人的生活还会是这样丰富多彩、浪漫迷人、充实忙碌吗?所以说——

  出示文字: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

  5、如果现在让你通过《烟台的海》这篇文章来评价烟台人,你会怎样评价呢?(勤劳、智慧、浪漫、勇敢等)

  师:独特的烟台海,造就了与众不同的烟台人,也造就了烟台人与众不同的生活,在欣赏的同时,让我们也享受到了那份惬意、舒适和充满希望。

  五、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课文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先写冬天烟台的海,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通读课文,把握不同季节烟台海的特点,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先介绍冬季烟台的海是因为它的景象尤为独特,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2、出示描写海的诗歌、美句,学生积累。

  六、作业拓展,巩固提升

  1、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的烟台的海介绍给同学听,要求绘声绘色。

  2、回忆一下自己游览过什么地方?哪里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写一个片断,介绍那里迷人的风景。

  《烟台的海》是一篇写景散文,文质兼美,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及在大海背景下烟台人的劳动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如何让学生爱上这篇课文,体会烟台的海那独特的美呢?我想了很多,初步构思出“美”的课堂,让“美”贯穿全文,引导学生领略“文美”“海美”“人更美”。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拟人比喻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读着亲切,如见其景。在领略“文美”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找出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进行“美说”。怕学生无句下手,我先做了示范:“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这句话写得美,作者把涌浪比作小山,比作暴怒的狮子,把浪声比作雷鸣,连用三个比喻,把大浪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领略到冬季烟台的海壮观的特点。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美说”了课文中的美句,基本上能把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的句子都美美地说出来,课件出示这些美的句子,学生再有感情地齐读,自然而然,领略到比喻拟人句子的形象生动性,如在眼前,鲜活灵动,让我们不由喜欢,倍感亲切。

  体会了美句,还有美词。我出示了两组词语,一组是叠词,一组是成语。我让学生把这些词带到文中去体会,如“绿莹莹”“飘飘悠悠”,文中是这样描述的:“春天,海水变得绿莹莹的。”“清晨,太阳像被水冲洗过的红色气球,飘飘悠悠地浮出水面……”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叠词在句子中达到的感染效果,A生说:叠词使这个句子更有韵味了!B生说:叠词使这个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C生说:叠词让这个句子更有感染力了,读着感觉挺舒服的。听着学生这些触动心灵的发言,我享受着这个教学环节。

  可在“聚焦四季,领略海美”这一教学环节,学生不会“说”了,上得极其压抑。现在想想,我发现这一环节的设计太单调了,让学生仔细阅读描写冬春夏秋的烟台的海的句子,领略那一幅幅画,体会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美,这个问题太笼统。再加上,学生对“美”的认识是很粗浅的,让他去体会什么样的美,他说不出所以然来。另外,我没有很好地做到语言文字与画面的结合,导致学生失去了发言的欲望。重新构思了一下,做了如下改动:

  一是课前谈话,与学生聊聊“美”。出示一组图片,有峰峦雄伟的高山,有绚丽多姿的落日,有百花争艳,有一碧千里的草原……问学生这些景物美不美?为什么?这样的谈话,初步激发了学生对美的事物的喜爱。再问学生:在你的眼里,什么是美的,给你带来了美的享受?这一谈话,是了解学生对美的认识,拓宽了美的范围。

  二是导入新课,感受烟台海的美。播放一段烟台的海的录像,让学生欣赏,然后说一说自己看后的感受,师揭题。

  三是领略海美这一教学环节。紧扣“烟台的海,是一幅画”这一句,引导学生想象烟台的海一年四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师点出“文中有画”)通过品析具体语言文字,体会每个季节画的特点(可以小组学习,每个小组选一个季节的海进行品析想象交流),最后师总结:一年四季,各是一幅精妙绝伦的画,你看——(出示文字)烟台的海,一幅凝重壮美的画,一幅清新活泼的画,一幅浪漫迷人的画,一幅高远明朗的画。

  好的构思能让学生畅所欲言,相反,学生就会无话可说,或者是不知道说什么,课堂就出现了不和谐的一面。

  当然,我对字词的研究不够深,如对凝重、浪漫、扑等字词的教学,流于形式,内容肤浅。比如对夏季的“浪漫”可以这样教学:

  一、联系实际,理解“浪漫”

  师:同学们,你觉得怎样的情形才算浪漫呢?

  生1:吃过晚饭后,暑气消退了,和爸爸、妈妈在校园里散步。

  生2:躺在大树底下,看美丽的星空。

  生3:坐在芳香四溢的花园里,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

  ……

  什么叫“浪漫”?即使把词语解释“富有诗意,充满幻想”告诉学生,学生也很难理解。怎样的情形才算浪漫?在少数优生的描述下,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回答踊跃,气氛热烈。

  二、走进文本,品味“浪漫”

  师:那么,烟台的海到了夏日,带给人们的又是怎样的浪漫?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品读“凉爽和惬意……水平如镜……浮出……拖着……倒映着……呢喃细语”等关键词语,体会人们朝看日出,晚听海语,人海相依,人与自然达到了高度的和谐。在理解的基础上,请同桌互读,读出“浪漫”的情调来。

  三、激发想象,体验“浪漫”

  师:如果,你也是一名烟台人,夜晚在海边,你会做出哪些浪漫的事来?

  生1:我会赤着脚在沙滩上走,让细沙暖暖地搔着脚板。

  生2:我会和好朋友躺在沙滩上,一边聊天一边让凉爽的海风抚摸我们的脸颊。

  生3:我会去游泳,和大海来个亲密接触。

  ……

  师:老师相信你们以后一定有机会去烟台的海边走走,玩玩。

  【生活是丰富的,烟台人的生活更是如此。由于受时空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去亲身实践。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感受海在烟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将我们无法真正体验到的烟台人的多彩生活呈现出来。这一刻学生心情是愉悦的,教师也是愉悦的,达到了学习且快乐的境界。】

优秀教学设计12

  一、教材分析及说明

  《胡杨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通过作者由“独钟情”到“动心”到“赞颂”一系列的感情主线,,抒发作者对胡杨顽强生命力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胡杨由衷的喜爱之情和对具有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人的钦佩之情。

  全文既有昂扬的激情,又有优美的文笔,二者相得益彰,非常适合朗读、诵读训练。作为小学高段语文的教学,既要抓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更要引导学生领悟写作方法、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五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识字能力,在语言文字理解上已有一定的基础,学生之间已具备合作意识,学生的求知欲强,因此,本课教学时采用“以读促情,读中感悟”的主题思想,激发学生情感,鼓励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发展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真正体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三、教学理念

  新课程的实施,课堂已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创奇迹的时空,是向未知挺进的旅程,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因此,我力求在这课的教学中贯穿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这三大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

  四、教学目标

  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5—6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以及本课的写作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精读课文,探究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并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共同研究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

  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之情。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情景式、引导法

  六、学习方法: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七、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根据本课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是: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对像胡杨一样在恶劣环境中奉献的人的歌颂。

  2、学习作者描写胡杨运用象征的手法,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法。

  八、教学准备:课文课件、录音带

  九、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交流体验

  1、多媒体展示,教师语言描述,引出胡杨

  在茫茫的大沙漠,当黄沙袭来的时候,所有的生命都折服于沙漠的肆虐的时候,河流退却了,人群退却了,就连那雄伟的城郭也被掩埋了??有一个绿色的精灵,以不屈的精神与沙漠抗衡,与风暴搏斗,生生不息,干旱只能摧毁它的容颜却无法动摇它维系生命的刚毅决心;风沙只能扭曲它的身姿却无法淹没它向往生命的雄心烈焰;大漠只能吞噬它的躯体却无法摧毁它延续生命的铮铮铁骨,这就是不屈不挠的胡杨树。

  【设计意图:至此,学生的情感及注意力都自然的投入学习中,并为接下来的学习和体验都做好了铺垫。】

  2.师:人们崇敬胡杨,留下了许多赞美的文字。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齐读课题《胡杨赞》,由“赞”你想到哪些词?(揭示课题,齐读)是啊!一个“赞”让我们联想到许多褒义词,让我们再次走近课文,(自读课文)找出表达作者对待胡杨态度的三个句子。让学生归纳出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教师相机板书:

  钟情——动心——赞颂)

  【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去体验作者的情感,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引领探究,拓展新知

  出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围绕学习目标合作学习课文3——7自然段,并加以批注。接着,我用课件展示问题:

  (1)、作者为什么独钟情于胡杨呢?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2)、边读边想象画面,作者为什么会赞美胡杨?

  (3)、作者是怎样赞美胡杨的?你还想到了些什么?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还可以提出新的问题。学生自学后,按问题来汇报。学生归纳出胡杨品格的词语(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默默奉献)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应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因此这一部分的设计我注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把大量时间留给了学生,充分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品味、去理解、去感受,而教师只抓住了一个统领全篇问题来贯穿课堂始终,并通过学生探究内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拓展思维。】

  (三)尊重主体,提供空间

  学生汇报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抓住3、4、5自然段的每段开头的一句话,边读边体会,以及体会写作特点和表达方法,其他学生补充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独钟情于胡杨的原因。教师小结,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带着激情朗读课文的这一部分。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对读的训练与评价。

  学生汇报第二个问题时,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来体会钟情于胡杨的原因,理解 “嶙峋、惨不忍睹、粗茶淡饭、彻底、恶劣”等词语的意思,让学生明白:胡杨生长条件极其恶劣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胡杨对人类的奉献却又是毫无保留的,从树干、树叶、到它流出的眼泪,它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彻底的贡献给了人类,多么无私。师生共同研讨,激发情感朗读课文。并注意学生读的感受与评价。

  学生汇报第三个问题时,继续让学生边读边体会,重点体会““这样的胡

  杨”是怎样的胡杨?千年??千年??千年??文中几次见到这个句式?(多媒体出示三个句子)进行比较探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并采用多种形式来读第六自然段,让学生充分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激发学生情感朗读课文。并注意学生读的感受,与评价。

  (四)深入探究,激情升华

  三个问题解决后,设计了拓展训练。胡杨顽强的生命力,作者对胡杨由衷的赞美,无论自然条件如何恶劣,他总是积蓄着力量,努力的成长。作者仅仅是在赞美胡杨树吗?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你想到了哪些具有胡杨精神的人?(边疆建设者、清洁工、戍边战士、身残志坚的人??)教师小结:这种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含义这样的方法叫作象征的表达方法。比如五星红旗象征祖国,这里有些词语,你能说出它们的象征意义吗?小草——( )蜡烛——()梅花——( )橄榄枝——()除了象征这种表达手法,文章中还有哪些表达方法值得学习,你能找出来吗?(比喻、拟人、反问、排比??)

  【设计意图:让学生走出文本,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发现、学习胡杨精神。】

  (五)总结创新,课外延伸

  1、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它感动了作者,作者又用隽永的文字感动着我们。你对哪段文字感触最深,请你尽情读一读,背一背。

  2、我们感动于胡杨,感动于它顽强的生命,感动于它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也有话想说,想赞一赞这西域的美丽风景——胡杨吧!(设计写话练习)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教师语言描述)胡杨生生死死上千年,它用不朽的精神谱写了生命的赞歌,它用不屈的品质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它用彻底的贡献阐述了生命的价值,愿胡杨精神充盈我们思想的荒漠,长出生命的绿洲。生活中如同胡杨般顽强默默奉献的人不计其数:

  (课件展示,教师语言描述):唐山孤儿张祥青,把一切苦难看成老天对自己的眷顾,在贫困和苦难中学会坚强和勇敢,创造财富回报社会,为汶川捐款1个亿;(身残志坚)残缺的身体,却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

  语言,她们在我们眼中最美,她们演绎了生命的奇迹;那地震中震垮了的钢筋水泥,那只手,显示的是生命的欲望,顽强的生命力,他们从死神的手中逃回来仍坚强地活下去。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三个句子吧:(课件展示胡杨三千年的三个句子)

  【这篇课文表达了对胡杨顽强生命力默默奉献的赞美,因此我用课件展示了一些感人的画面,从而激发起学生情感,并再次让学生齐读这三个句子,深化对文本内涵的理解,突出“生命性”这一教学理念】。

  十、小结:

  以上,就是我对这一课的基本设想,值得注意的是,这节课的设计是以问题为引线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寻找答案。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应注重学生多元的感受,意义的生成,以及新的问题发现。教学时依托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注意课外的拓展,资料的补充。课堂教学注重体现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重视学生的自我感受,以及情感的教育。

  课外作业设计:

  用你在课文中领悟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来练习写一写小草、蜡烛、梅花或者橄榄枝。【这一设计,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还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东西延伸到课外,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发展观。】

  板书设计:

  钟情——无人关照

  胡杨赞 动心——弓腰驼背 默默奉献

  赞美——粗茶淡饭

优秀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宋史》,主要写了两件事:刻苦读书和推荐人才,表现了一个中心: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已任,。课文刻画人物,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叙事简洁没有冗笔。

  教学目标:

  1、 准确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

  3、 了解更多学习刻苦、以天下事为已任的人物的故事。

  教学重点:

  1、准确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背诵全文。

  2、运用细节描写人物、叙事简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称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我们在评论他们的功过得失时,我们常常发现他们的身边总有贤臣相随。同学们能从历史长廊中举出一些贤臣的例子吗?

  二、学生举例,教师补充,引出赵普。

  赵普,北宋大臣。后周时赵匡胤的幕僚,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后任宰相。太宗时又两次任宰相。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过这么一段话:"臣平生所知,无不出此。昔以其(指《论语》)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三、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再范读全文,最后请个别学生朗读。

  纠正字音:箧、牍、缀、卒、吏、论语

  生回答:本文写了赵普的哪两件事?

  刻苦读书与推荐人才。

  四、重点字词句及全文的翻译。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古今异义、固定句式(“九阴真经”:增、删、留、换、移、固、意、直和定)

  五、细读课文,思索:

  1、通过文中所写的两件事,你认赵普是个怎样的人?

  具有超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

  2、本文刻画人物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试举例说明。

  “阖户启箧取书”、“普颜色不变”、“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六、总结:

  侧重鼓励大家胸怀天下、刻苦学习。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重点字词句的练习。

  3、收集刻苦学习的名言、名句、故事。

优秀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⑴ 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⑵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⑶ 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⑷ 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2、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⑴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⑵ 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

  ⑴ 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⑵ 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⑶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

  ① 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② 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⑷ 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七、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优秀教学设计15

  《合欢树》是史铁生怀念母爱的一篇散文。文章用平淡的语调,按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作者十岁那年由自己作文获奖引发的一件事情、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的事情以及三十岁以后对母亲的那种压抑在心里、让自己又悲痛又愧疚的思念。这篇文章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系列《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中。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具体深入理解文章。合作探究“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3、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母爱,进而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教学重点和难点 :

  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品读淡然的叙述背后的情感张力,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

  3、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其中第三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3-5分钟)

  1、展示“合欢树”图片,播放阎维文歌曲《母亲》。

  2、引导学生对照歌曲内容,联系自己与母亲之间的生活细节。

  3、引入课题,介绍作者。

  4、利用图片设置悬念:树与母爱(或母子深情)有何关系。 要求:1、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母子深情。

  2、联想母亲对自己的深爱。

  3、思考:思想情感的间接表达方式

  (1)、引起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2)、明确本课学习目的及重难点。

  二、合作探究(20-25分钟)思考如下问题:

  1、理清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象征手法。

  3、领会课文借“合欢树”抒发情感的方法。

  4、感悟文中通过朴实的语言所传达的母子深情。

  三、交流反馈。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并划出自己认为关键的词语。

  2、分组讨论,确定小组发言人,回答问题。

  3、选择一个母子间对话情景,分角色表演。

  四、拓展深化。(5-10分钟)

  1、联系生活实际举例。

  2、自由发言。

  要求:1、学会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情感。

  2、领会母爱,基于回报。

  五、实训提升(5分钟)

  布置作业:

  小作文训练(200-300字)

  叙述一件事来表达母爱,当母亲节来临之际,我打算送母亲一件礼物来回报母亲。

  学生写作

  1、从细微处去发现母爱。

  2、运用象征手法。

  板书设计

  合欢树

  史铁生

  母爱子爱树:给“我”看病 为“我”借书 推“我”看电影 鼓励“我”写作

  子思母思树:悲伤也成享受 不愿看合欢树,后来又想看 儿子=合欢树=母亲

  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

  教学反思

  建构“共享式”的课堂教学新境界。“共享”就是“对话交流”。师生双方互相倾听,共同参与,达到教学相长。因此,在课堂上我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讨论的时间,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重点内容,教师重锤敲打。

  感悟品读环节,倡导主体性的阅读氛围,以读带讲,读出个性,读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反复的读和体验,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

  本课教学通过歌曲及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再度体验母爱,很多学生泪眼婆娑,纷纷表示好好学学习,感恩父母。收到了极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语言是活的,课文是生动的,学习是愉悦的。语文学习充满了生活和生命的气息。

【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掌声》优秀教学设计11-26

《秋天》优秀教学设计11-06

优秀教学设计案例07-27

《信客》的优秀教学设计08-26

幼儿园优秀的教学设计12-29

心理健康优秀教学设计12-12

平移和旋转优秀教学设计11-10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集锦08-06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4

教学设计与反思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