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16 16:58:0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人教版二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二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科书第72页7的乘法口诀。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口诀是学习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作用。本节课重点是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口决在数量上和数目上有所增大,记忆难度增加,解决问题,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困难。教学中需要尊重学生的基础和经验,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灵活地使用,合理的挖掘教学资源,才能凸显课堂实效性,彰显课堂精彩和活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7的乘法口诀的验证过程,加深学生对口诀的记忆和理解。

  2、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对7的乘法口诀记忆较为熟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新知的质疑、探究、验证、类推以及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3、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情感和态度,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对7的乘法口诀验证方法的探究。

  2、计算和应用。

  【课前准备】

  预习7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练习:1~6的乘法

  二、新授

  1、通过预习你知道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是哪几句?

  2、那你知道这些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谁能用这些图片,边摆边说?

  发现:口诀的前2个字表示几个几,后面表示它们是多少?

  3、观察口诀,你还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后一句口诀总比前面的一句多7。

  可以应用这样的规律帮助大家记忆7的乘法口诀。

  4、记忆7的乘法口诀

  师生对口令、生生同位对口令

  5、应用口诀

  (1)转转盘,转到7乘几,口算并说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2)大家一起做。数学书P73的第2、3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括号应填几:

  ()×7=28 7×()=7 7×()=49 ……

  (4)看图列式

  (5)解决问题

  ①每人每天需要喝6杯水,一星期需要几杯水?

  ②每天有7节课,一星期一共上多少节课?

  ③同学们做队列表演,排成6行,每行7人,共有多少人参加表演?其中男同学有24人,女同学有多少人?

  ……

  (6)趣味练习:

  (7)数学游戏:乘法扑克

人教版二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7~3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在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会用相关的工具画出直角、锐角和钝角,通过看、说、折、画、拼、评价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评价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正确区分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CAI课件,三角板。

  2.学具准备:练习纸、三角板、活动角、小棒、粘纸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小精灵和上海杨浦大桥的画面)

  小精灵:小朋友,还认识我吗?我是你们的好朋友聪聪,今天我要带大家去游览上海的杨浦大桥,听说每根斜拉的钢索和中间制成的柱子之间的角度可有讲究了,是许多工程师智慧的结晶啊!

  师:原来造大桥还要用到这么多有关角的知识,你能找出桥上的角吗?

  [设计意图:创设小精灵聪聪带学生游览上海这一生活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探索新知

  1.感知角。

  学生指角,教师用鼠标点击相同的地方,抽象出角的形状。

  师:小朋友观察得可真仔细,这些角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师:在找出的角中,有没有我们学过的角?请说出它的名字。

  生:1号、3号角我们学过,是直角。

  师:他们说得对吗?用什么方法能证明它们是不是直角?

  学生(七嘴八舌):让我们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就知道了。

  课件演示比角,发现有的`和三角板上的直角完全重合,有的不能重合。

  师强调: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帮助判断时顶点要重合,一条直角边重合,再看另一条直角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过程,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习新的知识作铺垫,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2.给角分类。

  师:那现在你们能对这六个角进行分类吗?

  生:能!

  师:请同桌小朋友先仔细观察这六个角,再进行分类,分好后说一说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同桌交流,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分法一:分成两类,1号和3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直角;2号、4号、5号、6号在一起,因为它们都不是直角。

  教师评价:这一组是根据是不是直角来分的,挺有道理的。

  分法二:分成三类,1号和3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直角;4号、6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比直角小;2号、5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比直角大。

人教版二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设计说明

  1.注重运用直观的画面学习知识。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要想让小学生把数学学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探究和交流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让学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进而认识钟面;让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走动情况,进而发现1时=60分。

  2.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发展思维。

  数学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同桌学习,小组交流的形式,注意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思维得到了发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钟面模型

  学生准备: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揭示课题

  师:昨天我们的预习作业是小组合作画一个钟面,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在钟面上都画了些什么?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介绍自己小组画的'钟面。

  师:同学们的钟面都画得很漂亮。虽然大家画的钟面的形状各不相同,但有几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钟面上都有1~12这12个数,都有时针、分针和很多刻度线。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钟表的知识:认识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预习引入,通过小组合作画钟面,以及欣赏其他组的钟面,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互补、互学,了解钟面的本质,同时加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学习意识和学习的欲望。

  ⊙预习反馈,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1)认识大格。

  师: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在钟面上怎样算是一个大格吗?(学生回答)

  师:每两个数之间就是1个大格,从12到1是1个大格,1到2也是1个大格。

  师:你还能说说从哪到哪也是1个大格吗?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大格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是不是有12个大格呢?我们来数一数。(钟面上有12个大格)

  (2)认识小格。

  师: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

  在小组内数一数,交流后汇报。(出示放大的钟面,一起数一数)

  师:其他大格里也有5个小格吗?再找几个大格数一数。(每个大格里都有5个小格)

  师:那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预习,对钟面上的大格和小格已有初步的认识。通过汇报和交流,加强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对钟面的认识更加完整、深刻。

  2.建立时、分的概念。

  (1)认识“时”。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大格和小格,那么你知道钟面上的指针是怎样走的吗?(钟面上的指针走的方向是顺时针方向)

  演示时针从12走到1的过程。

  师:时针从12走到了几?走了多少?时针走1个大格是多少小时?(时针走1个大格是1小时)1小时也称1时。

  师:时针走2个大格是多少小时?走3个大格呢?

  师:时针从12走到4,走了多少小时?你是怎么知道的?从12走到6呢?如果从7走到11呢?

  小结:时针的走动一般是以大格为单位的,要知道时针走了多少小时,只要看时针走了多少个大格即可。

人教版二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教材说明

  教材让学生观察实物,如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等来认识角。用一张纸折成大小不同的角,再用两根硬纸条做成活动的角(能拉成大小不同的角)。最后抽象出角的图形。这里不给角下任何定义,只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边和顶点,会从给出的点画角。然后通过“做一做”进行一些巩固角的认识的练习。如通过第1题着重使学生分清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注意出现不同的放置位置。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用1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习十七。

  2.教学角的认识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折扇等实物图形,指出哪里是角。教师可以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把硬纸条拉成大小不同的角,边演示边说明,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认识。再让每个学生拿一张纸,仿照教科书上的图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在学生有了这些感性认识以后,教师再在黑板上画出角的图形,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要画出大小不同的角(包括锐角、直角和钝角),让学生指出这些角的边和顶点。

  3.指导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目,要使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进行判断。第1题,通过观察能正确区分题目里给出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如第二个图,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两条线相接的地方不是一个顶点,而是一段弯曲的'线,所以不是角。

  4.教学画角时,教师先说明画的方法,做出示范,再让学生画。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画,发现问题教师要及时指点。

  5.关于练习十七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2题,要使学生初步知道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题中的两个角都是30°,要让学生用三角板中30°的角去比一比,确认两个角一样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跟画出的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

  第3题,可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照着教科书上的样子画。

  第4*题中,左图有3个角,中图有7个角,右图有8个角。做题时,要先让学生找,必要时教师可以指点。

  练习十七最后的思考题的答案是:(3)个三角形,(3)个长方形。

  (一)教学要求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内容是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所学几何图形的认识。

  教材说明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面上的角,说明这些角都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做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再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一比。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做一做”中的习题,注意出变式图形,使学生能掌握直角的特征。

人教版二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注意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探索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正确地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过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春天到了,春暖花开,小草钻出了地面,嫩嫩的绿绿的,那是春天的.眉毛;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找春天,这时候正是春游的好季节。

  你瞧,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正去了,他们来到河边正要乘船过河了,在乘船过河的时候,他们发现并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

  2、老师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3、结合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在解决“希望小学过河需要几只船”的问题中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过河—混合运算。

  二、自主学习新知。

  (一)搜集数学信息,理解题意。

  1、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中都有哪些数学信息?

  先同位之间说一说,再指定个别学生回答。图中的数学信息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一只船最多只能坐9人。

  2、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完整地复述题意。

  希望小学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要乘船过河,一只船最多坐9人,需要几只船?

  (二)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个别小组的学习讨论。(重点说自己的分析思路和做法)

  3、班内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有:1)29+25=54人54÷9=6(只)

  2)29+25÷9

  3)29÷9=3(只)……2(人)25÷9=2(只)……7(人)

  需要6只船或需要7只船。

  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展示,让汇报的小组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其余小组可以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质疑问难,让学生在相互质疑问难中理解算式的正确性与错误性。

  4、探索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1)老师提问,要求需要几只船,我们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指定学生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a、先求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

  29+25=54(人)

  b、再求需要几只船?

  54÷9=6(只)

  2)在算式29+25÷9的基础上,老师适当引入小括号。

  老师讲解:根据前面学习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中有除法又有加法要先算除法,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又要先求出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怎么办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它会帮你们这个忙的,你们想认识它吗?它就是小括号,板书(),让学生读一读。

  3)老师在算式29+25÷9中加入小括号,使算式为:(29+25)÷9,然后告诉学生加了小括号,我们就可以先算括号里的,边说边板书:

  (29+25)÷9

  =54÷9

  =6(只)

  4)让学生给上面的算式命名,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5)提问: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并板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6)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填空。

  三、巩固拓展应用。

  1、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脱式计算。(老师课件出示)

  5×(36—29)(83—35)÷6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自查,再同位之间互相检查。

  2、比一比,算一算。

  94—25+19

  94—(25+19)

  学生先标出先算的一步,再计算,算完后,说一说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3、解决问题:原来有14块蛋糕,又买来6块,把这些蛋糕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块?

  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后,让学生说自己的分析思路。

  四、师生总结概括。

  1、老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指定学生回答)

  2、学生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学习表现。

  五、作业:

  脱式计算

  (45—20)÷5

  72÷(45—36)(78—22)÷8

  63÷(24—1)

  板书设计: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a、先求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综合算式:

  29+25=54(人)

  (29+25)÷9

  b、再求需要几只船?

  =54÷9

  54÷9=6(只)

  =6(人)

  答:需要租6只船

人教版二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图形的教学要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本节课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从具体的实物图中抽象出角,建立角的表象。本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注重观察和实践操作,突出角的结构特点。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通过观察主题图,经历从实物图中抽象出角的过程,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角。然后通过折角、制作角等操作活动,明确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视合作学习。

  在《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突出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操作,在合作中观察猜想,自主探究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以及角的画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圆形纸

  学生准备 小棒 三角尺 圆形纸 剪刀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初步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摆小棒的游戏,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摆,其他同学在下面摆。注意听老师的要求:先用四根小棒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学生动手摆,教师巡视)

  2.你们摆出的是什么图形?(正方形)

  3.现在拿走一根小棒,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学生动手摆,交流是三角形)

  4.你们真聪明!接着再拿走一根,这又是什么图形呢?(像这样的图形就是角)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角。(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动手摆熟悉的图形,依次分别拿走一根小棒引出新知,初步感知角和四边形、三角形的内在联系以及角的结构特点。

  ⊙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在主题图中找角。

  课件出示教材38页主题图:操场上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快来找找吧!(学生说出一个,课件演示一个,师跟着复述一遍,并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观察的主题图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2.教学例1。

  (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课件出示剪刀、钟面和三角尺)那这些生活中的角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你们看,角就是这样的。(课件中把三个角从实物中移下来)

  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的?再用手比划比划角的模样。(学生动手比划角,同桌互评)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尖尖的;都有两条直直的边)

  (2)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①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你们看:这个尖尖的`两条线的交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线是角的两条边,角的两条边都是射线,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就组成了一个角。

  ②师指着课件中的第二、三个角:谁来指出这两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一个顶点,两条边)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从生活中抽象出角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体会角是从物体表面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是一种简单而美丽的图形,并明确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3)判断角。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同学们想看看吗?这些图形中有我们刚刚认识的角吗?用手势表示你们的判断。(课件出示教材43页2题)

  (4)找生活中的角。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好多的角。下面,就请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听清老师的要求,两个同学一组,要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请学生说说找到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感知角

人教版二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一)教学内容:

  表内除法(一) 课本P13~36页。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包括下面一些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

  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材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开始,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又促使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按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分成两段。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

  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这部分教材,突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用乘法口诀求积的逆思考。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对解决问题的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编排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编排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内容,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的资源。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难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

  1、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认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注重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注重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敢于发表自己对于数学问题的意见和想法。

  (五)课时安排:

  1、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课题:平均分

  设计者 杨莹莹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人教版二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复习是强化和巩固记忆、防止遗忘的主要途径,是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必不可少的手段。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是长度单位及角的初步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情实际,本节课的复习主要是结合教材习题有序地进行。

  1.复习长度单位知识时,首先结合习题引导学生复习长度单位,然后通过举例、示范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最后通过猜测、测量线段的长度,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及对线段的含义的掌握和理解。

  2.复习角的知识时,有效地利用教材呈现的锐角、直角和钝角的情境图进行复习,使学生对角的含义、角的分类、画角等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一支铅笔

  学生准备 尺子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复习“长度单位”的知识。

  (1)复习厘米、米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①课件出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  )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较长的距离时,用(  )作单位。

  ②举例说明1厘米,1米各有多长。

  (食指宽约1厘米,小明高约1米)

  ③复习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1米=(  )厘米

  (2)复习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出示一支铅笔,提问:如何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

  (把尺子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一端,将铅笔紧靠尺子放置,看铅笔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对着刻度几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复习“线段”的知识。

  (1)复习线段的含义。

  提问:什么样的线叫线段?

  (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2)复习线段的测量方法。

  ①课件出示:先估计下面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实际长多少厘米,填在括号里。

  ②估计、测量、汇报。

  (估计第一条线段长3厘米,实际长4厘米;估计第二条线段长7厘米,实际长8厘米)

  (3)复习线段的画法。

  ①提问:怎样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从尺子的刻度0开始画起,沿着尺子,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上刻度几的地方)

  ②操作: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学生自主画线段)

  3.复习“角的'初步认识”的知识。

  (1)复习角的组成。

  (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复习角的画法。

  (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3)复习角的各部分名称。

  (4)复习学过的三种角。

  ①课件出示图形,学生指认并说出各种角的特点。

  (第一个角是锐角,第二个角是直角,第三个角是钝角。生活中和三角尺上的直角相同的角就是直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②画一画学过的三种角。

  课件出示:以下面的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直角和钝角。

人教版二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初步培养爱惜时间、按时作息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钟面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

  认识钟面上的大约几时。

  教学准备:

  钟面教学具。

  教学过程:

  一、片段一

  师:同学们20xx年我们北京要迎来一件大喜事,是什么呀?申办奥运会是我们国家多年的梦想,20xx年7月13日晚上10时xx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日子,北京申奥成功了!当萨马兰奇主席缓缓走向主席台,当听到“20xx年举办城市是北京”时后,全国人民都欢呼起来,你们想不想看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呀?(幻灯出示申奥成功的标题画面)生:想!(课件播放申奥成功视频)

  师:谁还记得这是在20xx年7月13日晚上什么时间?

  生:10时xx分。

  师:(幻灯出示申奥成功时刻的钟面)希望同学们能永远记住它。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个时刻——10时xx分。以前我们曾经学习了认识整时、半时和几时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伴随着申奥的时刻继续来学习关于时和分的知识。片段二:认识钟面

  师:请同学们观察钟面,谁还记得这两根指针的名字?(幻灯出示钟面)生:时针和分针。

  师:除了指针,在钟面上还有什么?生:有很多格。

  师:整个钟面一共有多少个大格?有多少个小格?小组一起观察讨论。

  生: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师:师生一起数大格。(出示大格可以闪动的幻灯)

  师:在数小格的时候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5个5个的数。可以用5的口诀算出来。师生一起数小格。

  片段三:认识分

  师:谁知道分针走一小格是多长时间?(幻灯显示分针走1小格)

  生:1分钟。

  师:分针走一个大格是多长时间呢?(幻灯显示分针走1大格)生:5分钟。

  师:分针走了几个大格?是多少分钟?(幻灯显示)生:(根据走了几个大格说出是多少分钟)

  师:分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幻灯显示)

  生:60分钟。

  片段四:时分的关系

  师:时、分都是时间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钟面。

  (动画显示时针和分针同时走一圈的画面)师:小组讨论:谁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了?

  生:分针走1圈,时针正好走1个大格。1时=60分师:1小时有多长呢?1节课加两个课间。

  师:1分钟有多长呢?(看1分钟动画片)生:太短了,还没看够呢

  二、检测完善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说说钟面上各是几时,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每天的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2)指出:小朋友要养成珍惜时间、按时学习和休息的好习惯。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3时,要求学生互相看一看拨的对不对。再分别拨出9时、12时,同桌互相检查。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先仔细观察钟面上画了什么针,还缺少什么针,再根据钟面下标出的时刻在钟面上补画出分针或时针。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应该比分针短些,画分针应该比时针长些。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四、全课总结

  师:你在小小的钟面上学到了哪些知识?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有机的渗透德育。

  数学是一门集抽象性和逻辑性于一体的学科。大多数小学生都认为数学教学的内容没有语文、思品、美术等学科那么有趣。因此,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以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吸引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多媒体课件由于它有集声音、图像、画面于一身,容趣味性、直观性、形象性、交互性于一体的优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是教师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最佳帮手。

  这节课我首先把孩子们带入了申奥成功的那一刻,通过视频播放20xx年7月13日晚上的10时xx分,北京申奥成功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奥运成功的喜悦,激发起孩子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记住了这一难忘的时刻。接着学生就在申奥成功时刻的带领下开始了有关时间知识的学习。在练习中我又通过课件出示了很多特别熟悉的生活场景。例如:上第一节课、做眼操、下第四节课等时间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认钟表的练习。体现出时间就在我们生活中,使学生对新知识感到不陌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加深理解。

  由于小学生受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制约,要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将抽象、理性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外显成直观、感性的实物形象,帮助、引导学生从对客观事物直观、感性的认识中建立数学模型,抽象

  出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完成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直观教学情境,通过直观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感性的客观实体。有些客观实体可信手拈来,有些客观实体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不可能将实物或实景搬至课堂,这时,就只有请多媒体课件来帮忙解决这一问题了。

  这节课讲的是认识时间的知识,通过观察钟面来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过程。教师如果单纯利用生活中的实物钟表进行演示,一边拨一边讲就会很耽误时间,而且钟面比较小,在数格子和观察时针和分针变化的时候,学生根本看不清楚,影响教学效果,但是通过多媒体课件显示钟面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了。学生通过课件中的钟面能够很清晰的看到钟面的指针位置,从而准确的辨认出时间。本节课的难点就是认识时、分之间的关系,如果不运用课件真的很难说清楚。本节课就通过运用课件使学生见证了分针走一圈时针确实只走了一大格,由此推导出1时=60分,使抽象的教学问题变得形象具体,取得了一点拨千斤的教学效果。它使我感受到:在现代教学中,有些知识是比较抽象、比较枯燥无味,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多媒体教学以它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种新的探索,不仅能够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直观形象的特点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易教,学生爱学乐学。我们深信:教学改革伴随着多媒体手段的普遍运用,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得到全面发展。

【二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1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07-2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2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11-19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11-07

小学数学田忌赛马教学设计01-13

数学教学设计04-1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合集15篇)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