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4-12-28 08:29:3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优秀,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优秀

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准备诗词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回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咏柳》《忆江南》

  二、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渔歌子》

  2.指名读,读准、读通、读顺。

  3.联系你的预习收获,试着有节奏的读。?

  三、熟读,理解词意

  1.交流预习收获。解决了哪些词?还有那些不能解决?小组交流,还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3.老师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词,仔细品味一下,哪一句给你的感受最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提示:“西塞山前白鹭飞”,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出现出来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4、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整体感知)

  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自然景物人颜色动静)

  5、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

  四、精读,品词味

  1.师;短短27个字,为什么能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隽永清新、丰富秀丽的水乡风景图。古人的语言的究竟有着怎样的凝炼与绝妙呢?老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词时,你能发现其中看似简单普通,却是作者别具匠心、反复斟酌推敲的词语吗?

  2.品析“青、绿”

  “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词(一个字的),“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绿);“碧”——碧玉妆成一树高(富有光泽的绿);“苍”——日暮苍山远(深沉的绿);“葱”——(浓厚鲜活的绿)

  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词,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换一下?你自己试着替换读读看,再与诗的原句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品读,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a,词义不符;(举例说明)

  b,音律不和谐。(举例说明)

  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的结果,那简单就是惟一的。瞧,我们学着诗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妙的体悟和发现。

  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

  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

  学生自主探究。

  (1)有可能是渔人:a、趁着春水涨、鳜鱼肥,多打鱼,好养家,连斜风细雨都不顾。

  b.从诗题《渔歌子》,这首好像应是渔歌,所以那人应是打鱼的渔人。

  是一个勤劳的渔人,读这两句诗。

  (2)有可能是诗人。诗人为这美丽的山水所陶醉,他觉得这斜风细雨也是一种美,所以留恋不归。

  (3)(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应肯定)

  2.了解作者:

  (出示灯片: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唐肃宗时弃官归隐,没有回故乡浙江金华,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称“烟波钓徒”。他归隐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纷乱之中。在这种情势下, )

  看了这段介绍,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此诗,作者明写渔父,暗写他本人,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正反映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

  3.再诵古诗,读出韵味

  师引:

  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劳动人民以自己的勤劳,获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人们能远离战乱,永远过着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读

  (层层递进)

  六.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1.师:张志和的《渔歌子》表现了潇潇春雨洒江天之时,渔人既在劳作,又观美景的无限情趣,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谐生活的美好意愿。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不仅历代传唱,而且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其中就有宋朝诗词大家苏轼。他甚至把张志和的诗句直接嵌入其中:

  浣溪沙

  宋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学生读通诗句。

  师:此诗与张志和的词,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比张词多了几句)

  既然模仿张的诗,有的甚至是直接引入,那 ”

  生读,说说你是怎么是理解这段话的?

  (师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简单解释,尤其“恨莫能歌者”——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叟”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他人难能仿此,“恨莫能歌者”表现东坡对张词的推重心意。)

  3.学生自读苏轼的《浣溪沙》

  简单理解诗意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苏轼推重张志和的词,仅仅是因为张词的语言“妙绝”吗?

  (张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怀,正是苏轼想要释放的心情,简介苏轼——他一生仕途坎坷,为官期间,他关心人民疾苦,当时,国家动荡不安,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贬职……所以,他也怀有和张志和同样的心愿。张俨然成了苏轼的知音。张和苏隔朝隔代,几百年的时空((1037~1101)——(730~约810))竟然因一首《渔歌子》而联通,孤傲与清高的心灵相通了,智慧与才情相融了。我们何其有幸通过这些美妙和文字来体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意致。)

  (再出现《渔歌子》)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渔歌子》。

  七.总结,升华。

  有一位诗人说:再美的诗,也美不过春天的一棵树。所以,再好的文字营造的风景,也比不上身边这触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光。同学们,让我们回到现实,回到我们身边的春天,在校园里寻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们的心我们的笔表达春天吧。

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优秀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下第23课《古诗词三首——渔歌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会生字词。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感情。

  教学理念:

  张志和作为一名诗词书画大家,他的作品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本设计力图以赏画的形式,吟诵的方式,想象理解词的意境,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达到对《渔歌子》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

  教学重点:

  学会词的吟诵,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读出词的韵味,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预设:

  一、激趣导入,了解作者。

  1、老师自我介绍,学生自我介绍。

  2、介绍张志和。

  今天我们的学习就是从名字开始的,现在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看看你能对这个名字了解吗?(板书“张志和”,)猜猜“张志和”这个名字是谁起的。(生猜)是皇帝起的,张志和16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并写了一份折子给皇帝唐肃宗,唐肃宗看了,觉得这个小伙子太有才了,就封他做了大官,并赐他一个名字“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龟龄”,是个伟大的词人。

  3、揭示课题。

  谁知道词和诗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张志和的长短句《渔歌子》。

  二、诵读词文,赏析词义。

  1、请大家打开课文,好好地把这首词读3遍,注意,要读得字正腔圆。(生自读)

  2、指名诵读。生生互评。

  3、这首词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1、张志和不仅是一名有名的词人,还是一个一位知名的画家,人们都说他的词里总藏着美丽的画。默读《渔歌子》,看看你能发现张志和在这首词中画了什么?把它圈出来。

  2、学生圈画,交流。

  你能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吗?

  3、发现词中的色彩。

  他的朗读只让老师看到一副黑白画,是这样吗?快去看看,张志和用多少种色彩?

  4、张志和仅仅用了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请同学们看着自己的画,静静地看,此时,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播放音乐,给学生半分钟思考——指名交流)

  5、多么动人的画面啊,你们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四、走近山水,贴近词人。

  1、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出示,教师范读。

  2、师生劝答,再品词意,再识词人。

  讨论:为何不归?

  3、引诵《渔歌子》。

  【教学反思(校交流)】

  我这样上《渔歌子》,其意图有三点:

  第一,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体现诗词教学的厚度。《渔歌子》这首词只有短短的27个字,备课时,应该把它先读厚。一个词人张志和,一首《渔歌子》,就这样流传了千年,其魅力在哪里?我开始查阅一些资料,张志和这个人形象逐渐立体饱满起来:他是诗人,他是词人,他是画家,他是书法家,他是哲学家……这些认识随着“桃花流水”在我脑海飘荡。一个老师能走多远,孩子领着就走得有多远;一个老师能读多少,就能领着孩子读多少。但是,教师也不能没有选择的把掌握的资料全部端到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囫囵吞枣的吃。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我根据《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寄情这两个特点,从厚厚的一沓资料中筛选出了张志和“心志平和”这个名字的'来历、张志和是画家、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张鹤龄的茅草屋这些和词学习紧密结合的点进行拓展,一堂课下来,相信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首27个字的《渔歌子》,而是《渔歌子》背后整个美轮美奂的诗词意象。

  第二,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注意学生的学习起点。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可以套用小平爷爷的话说,是“从娃娃抓起了”,孩子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父母们就迫不及待的教他们“鹅鹅鹅……”可是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却常常忽视孩子的学习起点,一个教案适应所有学生。我今天最初几分钟的课堂谈话,通过对词人张志和、《渔歌子》、诗词的显著区别几个环节的逐步深入,了解了这个班级的学习情况,他们对词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能够说出词牌、词和诗的显著区别,根据他们的学情,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领会词的意境,而放弃了原来准备的了解词的相关知识的环节,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吟诵、体会。我觉得,这样的课堂,做到了教师的教是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参与讨论、研究的积极性是很高的。

  第三,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课堂是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如果没有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就是失败的。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拘谨,可能是第一次来到大礼堂上课,看到这么多老师听课,紧张是难免的,于是对于词的意境想象的翅膀就被束缚住了。当时,我就在想,怎么办?诗词教学的根本还是立足于读,所以我马上调整预设的方案 ,一句一句教学生诵读,“白鹭飞”得多高,“鳜鱼”游得多欢腾,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词一句词的教,直至最后,同学们能优美、有情地诵读出来,可以看出我这样根据生成调整预设的处理是成功的。

  当然,课堂教学也是门遗憾的艺术。我觉得这堂课我还有学多地方做得很不够,例如在板书处理上,我想落实的有三点:1、生字的书写;2、老师根据学生的想象,把黑板上的字变成一幅画,完成从词到画面的转化;3、最后再看着画,诵读《渔歌子》,完成从画面回到词的学习。但是,可能是我没有表述很清楚,学生很长时间才明白我的意思,浪费了很多时间,如果能够在教师的语言上再处理得清晰简洁一些,就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出现。

  以上几点是我对《渔歌子》这堂课几点不成熟的思考,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优秀3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通过写景赞美渔家生活情趣的词。着意描绘了秀丽的水乡风光,远山青翠,白鹭高飞,桃花火红,意境优美而深入活泼,富于诗情画意,充分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山光水色中悠闲而自由的生活乐趣。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观看录像《渔歌子》,先向学生交代学习任务,然后简介作者,理解诗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了解下文的兴趣。(板书课题:渔歌子,齐读一遍课题)。

  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自号‘玄真子’,婺州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叟”,他的作品大多描写自己隐居的生活。

  (对于本首词的作者要详细了解,更能体会词的内在深意, 先给学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时间,然后教师补充。这样才会使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长久保持下去。)

  2听《渔歌子》课件录音,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象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引导学生关注词中描写的景物,为想象画面做准备。)

  3.出示图象: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微风、细雨,这使一幅多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这一幅春的画面吗?

  (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借助这些词汇所展示的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既接受古代汉语的熏陶,有发展现代语言,一举两得。)

  4、小组交流,教师小结。(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有感情朗读《渔歌子》,再入意境。

  【自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技巧和方法,这也体现了对学生学法上的辅导,让学生掌握读诗的方法以形成自学能力。】

  2、指导朗读,想象画面。(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3、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4、学生有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根据诗意加以配乐,体会古诗意境,创作画面或者创意表演。(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1)唱支歌来表达。

  (2)跳支舞。

  (3)画一幅画。

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优秀4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能达到背诵。

  3、指导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会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语言的丰富意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了解词牌及词。

  1、我们说,唐诗宋词,它们代表的是我国古代语言文字艺术的巅峰。我们在这学期曾经学过一篇词,还记得吗?“江南好”

  2、多么美的江南春景啊,以至于白居易直到晚年都对这样的景色念念不忘。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新词。

  板书:渔歌子。读一读。这是个词牌名,词的格式有一千多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一般,它与词的内容没什么关系。但《渔歌子》这首词却和《忆江南》一样,词牌刚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再读读这个词牌。

  3、从这个词牌,你读出了什么?(引导体会“歌”)“歌”的是什么?再读。

  二、读会。

  1、来,孩子们,咱们一起去看看,张志和为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一副画面。老师相信你们的自学能力,咱们先自己读一读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吧。读诗吟词得讲究字正腔圆。开始吧!

  2、指读。点评。(板书:塞、鳜、蓑)

  3、知道吗,词最初是用来配乐的,是用来唱的,咱们现在边打拍子边歌一曲。(上阙)点评,鼓励学生的创造力。

  4、古人将脚打节拍称为“踏歌”。不是有“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诗句吗?来,今天,我们也来踏歌。读(下阙)。点评。

  5、所谓“手舞足蹈”,这是情到深处、兴致高昂的一种表达。起立,手舞足蹈,读。

  三、读懂。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张志和,唐肃宗时有名的才子,不仅是诗人,而且还是画家。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渔歌子》,你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这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板书:春天)

  是啊,这一定是春天。读(春的喜悦)。还从哪里可以看出呢?

  斜风细雨,这是春天特有的柔和的景色啊。读(柔和)。

  草长莺飞,百鸟争鸣,这是春天了。读(两行)。

  是啊,只有新鲜的竹叶和草,才是青绿的,才可能有“青箬笠,绿蓑衣”。读(两行)。

  春天来了,青山、绿水、白鹭、红花、青箬笠,绿蓑衣,单看这颜色,张志和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热闹的.春天美景。

  3、渔翁想回去吗?哪里说了他不想回去?是啊,不须归。不须归就是不想归,不愿归!(板书: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呢?

  4、美!说得好!(板书:美)现在,你就是渔夫,你来吟一吟这首词,看看,你觉得什么最美?

  第一行:读。你看到了怎样的“白鹭”?(课件)从“白鹭”联想到了什么?不是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说法吗?试读,看看,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指读。指导读。(心胸开阔、意境高远)

  青山为背景,映衬着高翔的白鹭,真美!难怪渔翁“不须归”!

  第二行:读。

  看、怎样的桃花?(追问)(艳若朝霞)闻、怎样的桃花?听,怎样的流水?(缓缓的,淙淙的,粼粼微波)(课件)是这样吗?桃花夹两岸,流水绕青山。这一静一动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再看看,水中有什么?怎样的鳜鱼?由“肥”你仅仅想到的仅仅是大吗?还想到了什么?(味道鲜美)汉字真巧妙,一个字,就使人增添了无穷的想象。水中还有什么?试读,指读,指导读。

  这一行中的景物真多!想要读好,可真不容易,谁再来读读?

  读。景美,物美,真是“不须归”!

  后两行:读。

  看看,“箬笠,蓑衣”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穿戴?箬笠是渔翁的箬笠,蓑衣是渔翁的蓑衣,此时,渔翁已融于山水,融于画面,也成了画的一部分。读。

  杜甫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微风徐来,细雨濛濛,真美!试读。再读。

  能在这样的美景中垂钓,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啊!若你是渔翁,你会怎么想?读。

  (课件)青山、绿水、白鹭、红花、斜风细雨,以及和景物已融为一体的渔翁,这样的美景,这样无拘无束的心境,真是“不须归”啊!

  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他向往的不就是这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吗?你是张志和,你是张志和,我也是张志和,咱们都来当当张志和吧!指读,指导,范读(课件),试读,齐读。

  四、内涵升华。

  1、张志和所处的唐肃宗时期,唐朝已经在走向衰败,张志和看不惯当时官场的黑暗,于是辞官而去,隐于江湖。

  2、张志和有个哥哥,觉得弟弟才华横溢,不施展很可惜,于是也给弟弟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也是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课件)所谓“一唱一和”,这“和答”是对张志和《渔歌子》的回应。

  读。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

  你怎么知道的?一个字(还)。

  我就是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也来催催你们,看你们能不能用词中的语句来回答。

  师生对吟。

  为何不归?(重复)

  3、好一个留连忘返,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据他的好友书法家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没有鱼饵,能钓到鳜鱼吗?

  但他却说自己钓到了很多。他钓到了什么?

  志和志和,心志平和(板书)。隐于山水,才足以淡泊明志;隐于山水,才能够宁静致远。

  4、同是垂钓,我们曾学过的柳宗元的诗《江雪》(课件)和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又有何不同呢?咱们一起来品味一下吧。自己读这首诗。

  有什么不同?(体裁、季节、心境)读《江雪》感受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5、看来,张志和比柳宗元更豁达乐观啊!据记载,张志和,终身没再做官,他祭三江,泛五湖,移情山水。他的这首词还流传到日本,对日本的诗词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6、让我们再读《渔歌子》,(课件)体会一下春暖花开的江南美景,体会一下张志和超然化外,自由自在的心境吧!

《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优秀教学设计08-06

优秀的教学设计08-27

优秀教学设计10-27

马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3-11

《春》的优秀教学设计11-10

《吆喝》的教学设计优秀10-16

《风筝》教学设计优秀09-07

优秀教学设计案例12-12

《秋天》优秀教学设计08-30

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优秀,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优秀

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准备诗词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回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咏柳》《忆江南》

  二、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渔歌子》

  2.指名读,读准、读通、读顺。

  3.联系你的预习收获,试着有节奏的读。?

  三、熟读,理解词意

  1.交流预习收获。解决了哪些词?还有那些不能解决?小组交流,还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3.老师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词,仔细品味一下,哪一句给你的感受最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提示:“西塞山前白鹭飞”,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出现出来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4、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整体感知)

  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自然景物人颜色动静)

  5、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

  四、精读,品词味

  1.师;短短27个字,为什么能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隽永清新、丰富秀丽的水乡风景图。古人的语言的究竟有着怎样的凝炼与绝妙呢?老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词时,你能发现其中看似简单普通,却是作者别具匠心、反复斟酌推敲的词语吗?

  2.品析“青、绿”

  “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词(一个字的),“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绿);“碧”——碧玉妆成一树高(富有光泽的绿);“苍”——日暮苍山远(深沉的绿);“葱”——(浓厚鲜活的绿)

  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词,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换一下?你自己试着替换读读看,再与诗的原句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品读,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a,词义不符;(举例说明)

  b,音律不和谐。(举例说明)

  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的结果,那简单就是惟一的。瞧,我们学着诗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妙的体悟和发现。

  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

  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

  学生自主探究。

  (1)有可能是渔人:a、趁着春水涨、鳜鱼肥,多打鱼,好养家,连斜风细雨都不顾。

  b.从诗题《渔歌子》,这首好像应是渔歌,所以那人应是打鱼的渔人。

  是一个勤劳的渔人,读这两句诗。

  (2)有可能是诗人。诗人为这美丽的山水所陶醉,他觉得这斜风细雨也是一种美,所以留恋不归。

  (3)(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应肯定)

  2.了解作者:

  (出示灯片: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唐肃宗时弃官归隐,没有回故乡浙江金华,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称“烟波钓徒”。他归隐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纷乱之中。在这种情势下, )

  看了这段介绍,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此诗,作者明写渔父,暗写他本人,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正反映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

  3.再诵古诗,读出韵味

  师引:

  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劳动人民以自己的勤劳,获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人们能远离战乱,永远过着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读

  (层层递进)

  六.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1.师:张志和的《渔歌子》表现了潇潇春雨洒江天之时,渔人既在劳作,又观美景的无限情趣,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谐生活的美好意愿。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不仅历代传唱,而且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其中就有宋朝诗词大家苏轼。他甚至把张志和的诗句直接嵌入其中:

  浣溪沙

  宋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学生读通诗句。

  师:此诗与张志和的词,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比张词多了几句)

  既然模仿张的诗,有的甚至是直接引入,那 ”

  生读,说说你是怎么是理解这段话的?

  (师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简单解释,尤其“恨莫能歌者”——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叟”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他人难能仿此,“恨莫能歌者”表现东坡对张词的推重心意。)

  3.学生自读苏轼的《浣溪沙》

  简单理解诗意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苏轼推重张志和的词,仅仅是因为张词的语言“妙绝”吗?

  (张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怀,正是苏轼想要释放的心情,简介苏轼——他一生仕途坎坷,为官期间,他关心人民疾苦,当时,国家动荡不安,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贬职……所以,他也怀有和张志和同样的心愿。张俨然成了苏轼的知音。张和苏隔朝隔代,几百年的时空((1037~1101)——(730~约810))竟然因一首《渔歌子》而联通,孤傲与清高的心灵相通了,智慧与才情相融了。我们何其有幸通过这些美妙和文字来体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意致。)

  (再出现《渔歌子》)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渔歌子》。

  七.总结,升华。

  有一位诗人说:再美的诗,也美不过春天的一棵树。所以,再好的文字营造的风景,也比不上身边这触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光。同学们,让我们回到现实,回到我们身边的春天,在校园里寻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们的心我们的笔表达春天吧。

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优秀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下第23课《古诗词三首——渔歌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会生字词。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感情。

  教学理念:

  张志和作为一名诗词书画大家,他的作品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本设计力图以赏画的形式,吟诵的方式,想象理解词的意境,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达到对《渔歌子》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

  教学重点:

  学会词的吟诵,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读出词的韵味,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预设:

  一、激趣导入,了解作者。

  1、老师自我介绍,学生自我介绍。

  2、介绍张志和。

  今天我们的学习就是从名字开始的,现在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看看你能对这个名字了解吗?(板书“张志和”,)猜猜“张志和”这个名字是谁起的。(生猜)是皇帝起的,张志和16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并写了一份折子给皇帝唐肃宗,唐肃宗看了,觉得这个小伙子太有才了,就封他做了大官,并赐他一个名字“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龟龄”,是个伟大的词人。

  3、揭示课题。

  谁知道词和诗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张志和的长短句《渔歌子》。

  二、诵读词文,赏析词义。

  1、请大家打开课文,好好地把这首词读3遍,注意,要读得字正腔圆。(生自读)

  2、指名诵读。生生互评。

  3、这首词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1、张志和不仅是一名有名的词人,还是一个一位知名的画家,人们都说他的词里总藏着美丽的画。默读《渔歌子》,看看你能发现张志和在这首词中画了什么?把它圈出来。

  2、学生圈画,交流。

  你能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吗?

  3、发现词中的色彩。

  他的朗读只让老师看到一副黑白画,是这样吗?快去看看,张志和用多少种色彩?

  4、张志和仅仅用了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请同学们看着自己的画,静静地看,此时,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播放音乐,给学生半分钟思考——指名交流)

  5、多么动人的画面啊,你们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四、走近山水,贴近词人。

  1、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出示,教师范读。

  2、师生劝答,再品词意,再识词人。

  讨论:为何不归?

  3、引诵《渔歌子》。

  【教学反思(校交流)】

  我这样上《渔歌子》,其意图有三点:

  第一,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体现诗词教学的厚度。《渔歌子》这首词只有短短的27个字,备课时,应该把它先读厚。一个词人张志和,一首《渔歌子》,就这样流传了千年,其魅力在哪里?我开始查阅一些资料,张志和这个人形象逐渐立体饱满起来:他是诗人,他是词人,他是画家,他是书法家,他是哲学家……这些认识随着“桃花流水”在我脑海飘荡。一个老师能走多远,孩子领着就走得有多远;一个老师能读多少,就能领着孩子读多少。但是,教师也不能没有选择的把掌握的资料全部端到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囫囵吞枣的吃。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我根据《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寄情这两个特点,从厚厚的一沓资料中筛选出了张志和“心志平和”这个名字的'来历、张志和是画家、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张鹤龄的茅草屋这些和词学习紧密结合的点进行拓展,一堂课下来,相信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首27个字的《渔歌子》,而是《渔歌子》背后整个美轮美奂的诗词意象。

  第二,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注意学生的学习起点。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可以套用小平爷爷的话说,是“从娃娃抓起了”,孩子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父母们就迫不及待的教他们“鹅鹅鹅……”可是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却常常忽视孩子的学习起点,一个教案适应所有学生。我今天最初几分钟的课堂谈话,通过对词人张志和、《渔歌子》、诗词的显著区别几个环节的逐步深入,了解了这个班级的学习情况,他们对词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能够说出词牌、词和诗的显著区别,根据他们的学情,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领会词的意境,而放弃了原来准备的了解词的相关知识的环节,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吟诵、体会。我觉得,这样的课堂,做到了教师的教是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参与讨论、研究的积极性是很高的。

  第三,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课堂是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如果没有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就是失败的。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拘谨,可能是第一次来到大礼堂上课,看到这么多老师听课,紧张是难免的,于是对于词的意境想象的翅膀就被束缚住了。当时,我就在想,怎么办?诗词教学的根本还是立足于读,所以我马上调整预设的方案 ,一句一句教学生诵读,“白鹭飞”得多高,“鳜鱼”游得多欢腾,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词一句词的教,直至最后,同学们能优美、有情地诵读出来,可以看出我这样根据生成调整预设的处理是成功的。

  当然,课堂教学也是门遗憾的艺术。我觉得这堂课我还有学多地方做得很不够,例如在板书处理上,我想落实的有三点:1、生字的书写;2、老师根据学生的想象,把黑板上的字变成一幅画,完成从词到画面的转化;3、最后再看着画,诵读《渔歌子》,完成从画面回到词的学习。但是,可能是我没有表述很清楚,学生很长时间才明白我的意思,浪费了很多时间,如果能够在教师的语言上再处理得清晰简洁一些,就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出现。

  以上几点是我对《渔歌子》这堂课几点不成熟的思考,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优秀3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通过写景赞美渔家生活情趣的词。着意描绘了秀丽的水乡风光,远山青翠,白鹭高飞,桃花火红,意境优美而深入活泼,富于诗情画意,充分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山光水色中悠闲而自由的生活乐趣。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观看录像《渔歌子》,先向学生交代学习任务,然后简介作者,理解诗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了解下文的兴趣。(板书课题:渔歌子,齐读一遍课题)。

  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自号‘玄真子’,婺州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叟”,他的作品大多描写自己隐居的生活。

  (对于本首词的作者要详细了解,更能体会词的内在深意, 先给学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时间,然后教师补充。这样才会使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长久保持下去。)

  2听《渔歌子》课件录音,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象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引导学生关注词中描写的景物,为想象画面做准备。)

  3.出示图象: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微风、细雨,这使一幅多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这一幅春的画面吗?

  (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借助这些词汇所展示的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既接受古代汉语的熏陶,有发展现代语言,一举两得。)

  4、小组交流,教师小结。(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有感情朗读《渔歌子》,再入意境。

  【自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技巧和方法,这也体现了对学生学法上的辅导,让学生掌握读诗的方法以形成自学能力。】

  2、指导朗读,想象画面。(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3、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4、学生有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根据诗意加以配乐,体会古诗意境,创作画面或者创意表演。(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1)唱支歌来表达。

  (2)跳支舞。

  (3)画一幅画。

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优秀4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能达到背诵。

  3、指导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会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语言的丰富意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了解词牌及词。

  1、我们说,唐诗宋词,它们代表的是我国古代语言文字艺术的巅峰。我们在这学期曾经学过一篇词,还记得吗?“江南好”

  2、多么美的江南春景啊,以至于白居易直到晚年都对这样的景色念念不忘。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新词。

  板书:渔歌子。读一读。这是个词牌名,词的格式有一千多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一般,它与词的内容没什么关系。但《渔歌子》这首词却和《忆江南》一样,词牌刚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再读读这个词牌。

  3、从这个词牌,你读出了什么?(引导体会“歌”)“歌”的是什么?再读。

  二、读会。

  1、来,孩子们,咱们一起去看看,张志和为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一副画面。老师相信你们的自学能力,咱们先自己读一读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吧。读诗吟词得讲究字正腔圆。开始吧!

  2、指读。点评。(板书:塞、鳜、蓑)

  3、知道吗,词最初是用来配乐的,是用来唱的,咱们现在边打拍子边歌一曲。(上阙)点评,鼓励学生的创造力。

  4、古人将脚打节拍称为“踏歌”。不是有“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诗句吗?来,今天,我们也来踏歌。读(下阙)。点评。

  5、所谓“手舞足蹈”,这是情到深处、兴致高昂的一种表达。起立,手舞足蹈,读。

  三、读懂。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张志和,唐肃宗时有名的才子,不仅是诗人,而且还是画家。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渔歌子》,你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这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板书:春天)

  是啊,这一定是春天。读(春的喜悦)。还从哪里可以看出呢?

  斜风细雨,这是春天特有的柔和的景色啊。读(柔和)。

  草长莺飞,百鸟争鸣,这是春天了。读(两行)。

  是啊,只有新鲜的竹叶和草,才是青绿的,才可能有“青箬笠,绿蓑衣”。读(两行)。

  春天来了,青山、绿水、白鹭、红花、青箬笠,绿蓑衣,单看这颜色,张志和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热闹的.春天美景。

  3、渔翁想回去吗?哪里说了他不想回去?是啊,不须归。不须归就是不想归,不愿归!(板书: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呢?

  4、美!说得好!(板书:美)现在,你就是渔夫,你来吟一吟这首词,看看,你觉得什么最美?

  第一行:读。你看到了怎样的“白鹭”?(课件)从“白鹭”联想到了什么?不是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说法吗?试读,看看,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指读。指导读。(心胸开阔、意境高远)

  青山为背景,映衬着高翔的白鹭,真美!难怪渔翁“不须归”!

  第二行:读。

  看、怎样的桃花?(追问)(艳若朝霞)闻、怎样的桃花?听,怎样的流水?(缓缓的,淙淙的,粼粼微波)(课件)是这样吗?桃花夹两岸,流水绕青山。这一静一动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再看看,水中有什么?怎样的鳜鱼?由“肥”你仅仅想到的仅仅是大吗?还想到了什么?(味道鲜美)汉字真巧妙,一个字,就使人增添了无穷的想象。水中还有什么?试读,指读,指导读。

  这一行中的景物真多!想要读好,可真不容易,谁再来读读?

  读。景美,物美,真是“不须归”!

  后两行:读。

  看看,“箬笠,蓑衣”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穿戴?箬笠是渔翁的箬笠,蓑衣是渔翁的蓑衣,此时,渔翁已融于山水,融于画面,也成了画的一部分。读。

  杜甫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微风徐来,细雨濛濛,真美!试读。再读。

  能在这样的美景中垂钓,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啊!若你是渔翁,你会怎么想?读。

  (课件)青山、绿水、白鹭、红花、斜风细雨,以及和景物已融为一体的渔翁,这样的美景,这样无拘无束的心境,真是“不须归”啊!

  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他向往的不就是这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吗?你是张志和,你是张志和,我也是张志和,咱们都来当当张志和吧!指读,指导,范读(课件),试读,齐读。

  四、内涵升华。

  1、张志和所处的唐肃宗时期,唐朝已经在走向衰败,张志和看不惯当时官场的黑暗,于是辞官而去,隐于江湖。

  2、张志和有个哥哥,觉得弟弟才华横溢,不施展很可惜,于是也给弟弟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也是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课件)所谓“一唱一和”,这“和答”是对张志和《渔歌子》的回应。

  读。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

  你怎么知道的?一个字(还)。

  我就是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也来催催你们,看你们能不能用词中的语句来回答。

  师生对吟。

  为何不归?(重复)

  3、好一个留连忘返,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据他的好友书法家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没有鱼饵,能钓到鳜鱼吗?

  但他却说自己钓到了很多。他钓到了什么?

  志和志和,心志平和(板书)。隐于山水,才足以淡泊明志;隐于山水,才能够宁静致远。

  4、同是垂钓,我们曾学过的柳宗元的诗《江雪》(课件)和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又有何不同呢?咱们一起来品味一下吧。自己读这首诗。

  有什么不同?(体裁、季节、心境)读《江雪》感受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5、看来,张志和比柳宗元更豁达乐观啊!据记载,张志和,终身没再做官,他祭三江,泛五湖,移情山水。他的这首词还流传到日本,对日本的诗词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6、让我们再读《渔歌子》,(课件)体会一下春暖花开的江南美景,体会一下张志和超然化外,自由自在的心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