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3-12-02 11:46:21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小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1

  语文新课程在阅读教学上与传统阅读教学最大的区别是倡导个性化阅读。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那是最愚蠢的。”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一味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理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无法实现。基于此,本文将结合三年级学生的阅读状况和教材特点,探索小学三年级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若干实施策略,从而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一、营造个性化阅读的氛围

  诗人舒婷说:“诗歌是一粒种子,花朵是你自己培育出来的。”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个有利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专注、兴致勃勃地读,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段落、篇章进行反复阅读,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例如《小稻秧脱险记》这一课,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选择本文的动化片课件来演绎这个故事,让学生通过“看”初步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不仅从一开始就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且还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课文内容。在阅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通过自己“演”课本剧,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的内容。这些个性化的交流激活了学生各具色彩的智慧,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展现了自己的个性。

  二、要确立教师的主导性

  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主导作用,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因为在个性化阅读中学生不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甚至是荒谬的地方,所以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给予引导纠正,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例如《卧薪尝胆》一课中,当教师问:“为什么越王勾践回国后还睡在柴床上,每天吃饭前还要先舔一下苦胆呢?你觉得勾践是个怎样的人呢?”问题提出后,有些学生能够体会到越王勾践的坚强不屈,但是有些学生却说:“我认为勾践真蠢,都已经回国了干吗还要吃这些苦啊!真是个笨蛋!”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千万不要痛斥这个学生,而是要从“勾践不忘报仇,不忘兵败的耻辱”这一方面来引导学生体会勾践的坚强不屈。除了这样的引导,还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质量。

  三、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新课改后的课堂上,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课堂用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个性化阅读中讲求兴趣。

  例如《北大荒的秋天》这一课写了金秋时节北大荒的天空、小河、和原野三部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一部分来学,把一篇很长的课文变成片段来学,使学生更容易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很自然地加深了体验,增强了理解。

  其次,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可尝试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可打破原有有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朗读、讨论、辩论、表演,互相探讨,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疑问。

  四、拓展文本是个性化阅读永不枯竭的动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可见,个性化阅读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文本。比如,在教学《雪儿》、《翻越远方的大山》、《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等生活题材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善于创设丰富的情境,带给学生以宣泄情感、升华体验、深化认识的精神空间,让学生可以跟随自己的感悟,去感恩、歌颂,甚至是反思,从而为学生与文本架起一座阅读对话的桥梁。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要在教学中执行《课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把阅读活动变成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学生就会在富于个性的阅读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

  小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2

  众所周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孩子们到三年级下期已经掌握了2000左右的生字,生字教学法已不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作为过渡性的一个阶段,阅读和写作教学作为初步的渗透,课标中也未将其列为教学的重点。但是,鉴于语文课程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教学中必须坚持“兴趣先导,学会学习,整体推进,螺旋上升”的指导思想,以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滚动提高的特殊性。教学中我牢固坚持以词句教学法为重点,以生字,阅读、写作教学为依托,贯穿始终,环环相扣,互为促进,滚动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可以概括为做好“五四三二一”。

  第一“五”即强化“五字训练法”。

  五字就是“读、标、注、划、思”即读五遍课文,标出自然段,把生字条和田字格里生字的拼音注到文当中,划出不理解的词和句,思考课后问题。这是我对课前预习的要求。我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真正做好预习,也可以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效率。

  第二“四”即每天积累四个好词语

  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好词好句摘抄本。每天摘抄四个好词语,要求会背,理解意思,初步会用该词语说一句话。对程度好的同学,外加好句子两个。允许在课文中摘抄,鼓励在课外抄录。这样做既给了孩子自主学习的空间,又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大增强。

  第三“三”即强化“三步生字学习法”。

  此前所述,生字已不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但仍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三步生字学习法”的第一步是“识别字音,字形,这都在预习课文里进行,使学生对生字的正确读音和写法有了初步的感知。第二步是在“课堂中辨形辨意”,坚持“字不离词”的原则。结合文中的词语分析字意,初步学会口头应用。第三步是“单元巩固法”。这是纠正错别字的重要阶段,运用形近字、辨析,句中改错字等多种灵活方式,检验巩固学生对文中字形,字意的理解和掌握,对本阶段中不能掌握的生字,采用在书上用红笔圈记的方法,缩小复习范围,不定时抽查。

  第四,“二”即坚持每天20分钟课外阅读

  要求学生每天晚上坚持20分钟阅读,内容不限,可以是优秀作文,童话故事,也可以是报刊杂志。读后填写读书卡,家长签字,每周老师进行检查评比。在评比中,结合好的阅读典型,逐步向学生渗透精读、略读、速读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先从精读做起,一字字,一句句认真读,懂得每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字词及时找工具书解决,对不理解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发问。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在班级中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氛围,对学生词语的掌握,理解和应用能力产生了极大的提升作用。

  第五“一”即每天一篇日记,每周一篇作文

  归根结底,学生写作能力的展示,是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最直观的体现,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所以,尽管新课标对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但结合学科特点和新教材的需要,从孩子们入学之日起,我就把作文教学始终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常抓不懈,实践证明其辐射带动全面提升的作用十分有效。

  最初,我从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做起,采用“一字多词”的方法选职一些接近生活的'字,让学生扩词,多多益善,然后鼓励学生用喜欢的词说一句简单的话,这一学期,以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趣为主。

  口头说句有了一定的基础,我引导学生迈出了第二步-----写句。这一阶段分三步走:先写简单完整的一句话,再适当地扩句。即为句加入一些恰当的定语、状语、补语(当然给学生不讲这些语法知识),第三步是分句成段,即进一步将句中的定语、状语、补语成份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将原句分解成一段话,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使学生兴趣盎然,愿意去学。

  有了写词组句的能力,我就指导学生摘录片断和写日记。这个阶段我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贴近生活,激发兴趣。我指导学生观察季节变化 ,指导写景物,写水果。对照家庭成员和班级同学,指导学生记人物。结合节日庆典,学校活动,指导写叙事。二是明确要求,第一步是要求字数要够,要言之有物。第二步是要有精彩的句子,优美的词语适量的修辞。第三步,指导在立意上有所突破。这一步主要通过作文讲评课,由师生在讲讨论中完成。我重点抓住写作前的指导和批阅后的讲评两个环节,向学生渗透列提纲,多次修改,结构分段等写作基础知识,为学生们到高年级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我还感到有一点要特别引起大家的重视。就是坚持把握教材和开发课程资源相结合,我们现在用的北师大版教材,每一册书中都有一个开放性单元,比如本册有一个单元即“特产”。我们教学这样的课文,一定要发挥地方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下做大量的工作,自己编排一些本地的特产的小文章,小故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了热爱家乡的教育。

  北师大版的教材特别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课文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但传统教材中的一些常规性的训练的内容大大减少了。大家有个突出的感觉是现在教材越来越不会教了。其实是编排简单了,但是老师的要求提高了,所以平时仅仅按部就班照本学科远远不够了,平时我们要穿插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如修辞手法的训练,修改病句的训练,句子变换的训练等,以使学生全面掌握语文知识。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心得,以此向大家学习。

  小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3

  辨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彼此联系,相互关联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把联系得比较紧密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形态称之为“场”,如“电场”“磁场”等等。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处于立体的、互动的、多层次平等对话的教师、学生、文本实际上也存在一个“场”。在这个“场”中,教师、学生和文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学生身心无比愉悦,知识体系得以建构,能力得以形成,方法得以掌握,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养成。我们把这样的理想化的课堂教学境界可以称之为“对话场”。而这个“对话场”的创设与形成,正是我们改变课堂教学现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以至于最终形成和谐、融洽的“对话场”呢?

  (一)在学生的独立阅读中进行对话。

  学生和文本的独立对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话场”得以形成的基础。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学生自身在外因和内因的相互作用下,自我建构的过程。没有学生和文本的独立对话,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理解,内因不发挥作用,学生是很难无法完成知识体系等方面的自我建构的。

  怎样才能使学生和文本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对话呢?关键是我们教师要学会做一个“隐藏者”,在课堂中隐去我们的身影,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而要确实做到成为一个“隐藏者”,我们的教师要努力做到“两个保证”。一是要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时间。二是要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空间。

  第一个保证中要特别注意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质疑问难是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帮助学生形成“对话场”,完成意象建构的一种基本策略。它能引导学生真正经历与文本对话的全过程,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明确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出现障碍的真正原因,便于集中火力,解决根本问题。学生也能通过在“对话场”中解决这些问题,而获得一次又一次成功的阅读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培养阅读的兴趣,进一步树立学生自主阅读的信心。

  二是要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空间。一个教师在教学《木兰从军》这篇课文时,在总结阶段,让学生完成了这样一个填充题:你认为花木兰是个( )的女英雄。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谈一谈对花木兰的整体印象,相互交流对课文的整体感受。但学生交流起来很困难,甚至出现了“花木兰是一位巾帼英雄的女英雄”的状况。这就是因为这位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足的和文本独立对话的空间,学生被紧紧地束缚在一个小小的框子里。如果我们这样问:学完了课文,你想对花木兰说些什么?你觉得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则对话的空间要大出许多。

  (二)在教师的科学整合中进行对话。

  学生和文本的独立对话,是“对话场”得以形成的基础,但它并不是全部。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学习之初,肯定是肤浅的,不完整的`。仅仅依赖这种对话,是不能完成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感悟的。而教师的科学整合,则是对话场得以形成的关键。

  教师的整合一般有这样的两种形式。

  1、预设性整合。

  一般在上课之前,教师都要对教学过程进行预设,都会设想如何在学生独立对话的基础上,通过一两个大的问题,不断把对话引向深入。而这一两个问题的确定,关键是要看教师是如何对“三个思路”进行整合。“三个思路”即作者的写作思路、学生学习的思路、教者的教学思路。而对“三个思路”整合的关键,则在于教师确定怎样的“三个思路”的交叉点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点。这种预设性整合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对话场”是否最终形成。

  2、生成性整合。

  上课时,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在课堂中形成的一些生成性问题给予及时的整合。学生课堂中形成的一些生成性问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教师在第一课时,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时所产生的问题。对这些生成性问题的整合,我们教师一般有三种处理办法:①当场解决。②整合后作为第二课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来解决。③在语文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解决。第二种形式是教师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突然提出的一些问题或出现的一些意料之外的答案。对于这种形式的问题,一种方法是学到相关的内容时,教师随机给予解决;另一种是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形成一两个有价值的核心问题,临时改变自己的预设性教案,并围绕着这一、两个核心问题组织教学。这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机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在文本的多向拓展中进行对话。

  文本,不仅仅指教材这种文本,也包括其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其他各种教学资源。“文本拓展”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一个层面是从“客观文本”的拓展来说的。什么叫“客观文本”的拓展呢?我们说,教师、学生、文本三者进行对话时,教师不仅仅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还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以及其它各种背景资料、音像资料来共同参与对话,我们就认为它对“客观文本”进行了拓展。这种拓展是文本在外延上,在横向上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另一个层面是从“主观文本”的拓展来说的。学生对文本是否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关键是要看学生头脑中的“主观文本”是否已经通过对话,经过激活,而变得鲜活、灵动起来;是要看文本中的那些冰冷、生硬的铅字是否已变成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充满情感的画面。这就是以往我们所说的人物形象是否“立”了起来,课文内容是否“活”了起来。这是从纵向来说的,从文本的内涵不断得到充实、丰满的过程来说的。

  1、在“客观文本”的拓展中进行对话。

  这是现在很多老师经常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一位教师在教学《孔子游春》一文,引导学生体会的“泗水春景”之美时,学生卡住了。让学生讲出美在何处十分困难,教师尝试着让学生读出景色之美,学生读得也不行。这时,学生和文本对话出现了障碍。但这位教师处理得十分巧妙:播放课件,让学生一边听描写春天景色的音乐,一边欣赏描绘春天明媚景色的画面,唤醒学生对春天美景的已有感知。再让学生吟诵一下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这时,学生的朗读果然出现飞跃。“不着一言,而尽得风流。”为什么这里他教得如此成功呢?关键是因为教师在这里,对“客观文本”进行了拓展。这时参与对话的文本,不再仅仅是教材了,还包括了一些能激活学生对春天已有感知的音乐、图画,诗歌等等各种教学资源。正是在这种与多种文本的对话中,正是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交流以及和谐、融洽的“对话场”的形成过程中,学生顺利地完成了意象建构和情感表达。这是烦琐分析所不能够达到的。

  2、在对“主观文本”的拓展中,进行对话。

  学生的“主观文本”,是他们头脑中建构的一种意象,教师是无法直接看到、触摸到的,但教师可以在倾听、观察,了解学生已有“主观文本”建构情况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对话,对学生既有的“主观文本”进行修正、补充和拓展。从而在形成“对话场”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完成“主观文本”重新建构。

  情境表演是对“主观文本”进行拓展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很多老师认为,对话就是指语言上的平等交谈,实际上,学生的倾听,教师的一种姿态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个眼神,都在传递着某种信息,从这个角度来说,集语言、动作、表情一身的情境表演,则更是一种对话。而这种对话,更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主观文本”的建构与拓展。于永正老师在这个方面,可以称得上是个“高手”和“大师”。在情境作文《捕鸟》中,教师在让学生听音乐,感受并描写森林、小鸟的美丽和可爱之后,教师竟扮演成一个偷猎者,在大森林中偷猎。在学生义愤填膺之时,请全班同学推荐一个同学扮演“红领巾”上台对教师的“偷猎”进行劝阻。在这个情境表演中,教师创设了一个鲜活的“文本”在与学生对话,这里的教师即文本,文本即教师,教师和“文本”已经融为一体。学生正是在与教师这个“活化”的文本的对话中,顺利地完成“主观文本”的建构和拓展。这也正是后来学生“主观文本”物化后的作文,十分成功的一个根本原因。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管是在学生的独立阅读中进行对话,还是在教师的科学整合中进行对话,还是在对文本的多向拓展中进行对话,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真正经历和文本完整对话的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有的指导作用,并通过这种和谐、融洽而又高效的对话场的创设,确实提高学生的各项语文素养,使学生不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这或许就是新课改要求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与归宿吧。

  小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4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就是给了什么样的生活。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统一的要求,划一的指导,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费时多而收效微,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阅读教学缺乏灵动与生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程下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 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老师们在指导学生咀嚼、推敲语言文字,探究语言文字的美妙神奇,并没有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根据学生的水平、需要在调整,教学非常真实。她们或通过句式的变换训练来体会重点词语,或运用对比法让学生品词品句,体会词句的细微差别,学会准确地运用词句,或在想像体验中感悟品味语言……反思我们,为了追求把课文讲透,围绕情节内容进行提问分析和讨论谈话,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这些琐碎的提问和多余的分析,取代了我们的语言文字训练,影响了我们的教学成效。

  那么,如何在我们的.课堂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呢?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的点。具体的讲,就是在一篇篇课文中选定几个语言文字训练的点,我们没必要教学生学习课文中所有的知识,只能根据既定的训练目标,精选几个训练点,即选几个供学生训练用的“例子”,凭借这个“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逐渐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第二 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落到了实处。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完全看得出学生由表及里的理解,看得出学生对语言品味的提高,在教学中重视了学法指导,在读中领悟了方法。在这里,省小语理事会理事长于老师提到:教课文,老师要少讲少问,将活动时间多留给学生。确实,老师再高明的教也代替不了学生亲自体验的过程,老师的讲也不能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练习,所以我们不妨放心的将时间留给学生多读一些,多说一些,多议一些,哪怕是说得不够好不够完整,这有什么呢?这毕竟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成果啊。如何将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落到实处?于老师提到:首先要明确目标,紧扣单元训练点,关注课文的导读提示,发现问题及时指导,随时注意听,说,读,写,思的训练,关注学生要用心。其次是步骤环节要到位。

  第三 注重课堂细节。首先,老师的评价语言非常真实,不做作,充满“语文味”,她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解读,即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偏差,老师也不直接给与否定,而是让学生继续探究文本,在文本中主动获得答案。其次,老师没以成人的理解表演教学,而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辅导,帮助孩子们学习,语气、语调儿童化,让孩子们觉得非常亲切,真正体现了老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

  教学中,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语言充满童趣,贴近儿童的心理。再次,注重情感的渲染。语调表情非常煽情。另外,注重个人形象,她们的一举手,一投足,甚至是一个表情,都赏心悦目。我想,在我们的农村教育中,也应该追求这样一种端庄的教态。对于我们的学生,尤其是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弱势群体,我们的一个抚摸,一个握手,一个鼓励的眼神,对他们是一个多么大的呵护!参赛老师们不仅仅领悟到了“以生为本”“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理念,并且她们已将这种理念化为了一种实际的行动。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将课文教给学生,还得思索:如何让课堂生成更多的东西?在这个问题上,崔峦老师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这个简单,是指教学内容要简约,教学环节要简化,教学方法要简便,教学态度要亲和,教学语言要质朴,教学鼓励语言要灵活多变,百花齐放。同时,崔老师还提到:语文教学要依托语文教材,落实语言训练,讲究诵读感悟,丰富语言积累,加强语言运用,关注语言形式。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落到实处,处处讲究一个“实”字。

  小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5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得到了一些教训,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并且对小学教学工作有了一些体会。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二、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有的可能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甚至还会说话打闹。这时如果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三、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展。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只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小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6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一、指导预习,教方法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拿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

  如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二、上好精读课,教学法。

  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

  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四、营造良好阅读气氛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众所周知,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的阅读创造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就是创设良好的外在阅读条件,如提供图书阅览室,内藏足够的图书,配置较大容纳量的书桌,教室四壁张贴有关读书的标语,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软环境则是指教师在与学生的阅读交流中建立的一种美好的情感氛围,如对学生阅读成果的赞同和肯定等。这样,就能使他们在阅读中产生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地扩充自己的阅读量。

  五、大胆想象 展开创新的翅膀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越深刻。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

  小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7

  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最便捷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获得信息从而进展交流的最有效的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开展,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话“成为了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一个关键词,成为了现代人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话“所倡导的平等信任、参与分享、融合创生,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成为一种时代精神。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课改改变学生传统的偏重于记忆、理解、被动承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视研究性学习,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我更关注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正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字、词、句是文章之根,也是阅读之本,要是一个学生连起码的字词句关都不能通过,怎么可以翻开阅读的大门呢?字、词、句又好似小孩子手中的积木,不认识一个个的零件又怎么能把积木组装好呢?这一阶段的教学是最枯燥的,但也是最必要的,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都必须重视的。

  古诗词其实是句子的精华,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和学会运用诗词对阅读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特别重视句子、诗词的讲解,如第7册《题西林壁》等古诗,文中还有很多优美的句子运用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于是我就细细加以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当时的意境,让学生明白这些诗句、修辞用得恰如其分。对于句子的教学我们充分分析修辞的作用,从句子中来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从而了解人物的品质。

  其实,一般的儿童作品都有爱、和平和自由的主题,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开掘其中的内涵。例如在《真正的施主》一文中,老太太的外貌描写很仔细,一身褴褛,薄弱的身体,在出示图片后引发孩子对老人的同情可怜,进而理解作者施舍的心理,在这个层面上还不够,老人为什么这样穷困?“无儿无女“是原因,对于你们,你的父母是怎样辛勤操劳的呢?你该用什么去回报父母的爱呢?从而提升的做个孝顺的,懂得感恩的孩子的层面上。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在阅读活动中,鼓励学生想象在阅读材料所提供的情节发生之前或发生之后可能发生的情节,并加以讲述。例如在讲授《小蝴蝶花》一课时,当小蝴蝶花处在不同情感状态下的时候心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心情平静之后小蝴蝶花还会做出什么事呢?让孩子尽情的猜想,我们不能用大人的是为去禁锢孩子们的想象,让孩子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故事,这样既可以开展儿童的想象及思维的连续性,满足儿童喜欢追求完满的心理需求,又可以提高儿童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儿童的自信心。

  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孩子们的想象,让孩子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故事,这样既可以开展儿童的想象及思维的连续性,满足儿童喜欢追求完满的心理需求,又可以提高儿童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时机,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详细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展。例如学生学习了解词,联系上下文解词及结合生活实际解词等方法之后,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新词。又如还可进展段与段之间的学习迁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构造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要在教好“例子“的根底上,再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展后几段学习。以《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为例,课文中写小壁虎向小鱼姐姐,老牛伯伯,燕子姨妈尾巴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小鱼姐姐“一段作者写作顺序的概括:“在哪里——向谁借——结果怎样“。把握了这个顺序,学生就能顺利地自学“向牛伯伯借尾吧“、“向燕子姨妈借尾巴“这些写法类似的段落。另外,当遇到具有共同的构造和思路的同类课文时还可进展篇与篇的学习迁移。

  组织阅读兴趣小组;建立班级图书角;扩大阅读的范围;将阅读与学业有机地结合;分角色扮演书里的人物;师生进展阅读比赛等等。通过鼓励来稳固阅读效果。可以将优秀的读后感和评论文章推荐发表,鼓励儿童阅读行为;鼓励儿童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要适时的总结阅读方法。

  小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8

  通过参加学校的培训学习,我觉得批判性思维逐渐的在我的脑海中扎根发芽,慢慢会生长成一棵茁壮的思维大树,会把我从一个感性的女生,逐渐引导向理性的一面。下面我总结一下参加培训的心得以及我整体思维的改变。

  批判性思维总的来说就是一种批判的,全面的,在面对事情能做出理性判断的一项思考技能与策略。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学习、交友、涉猎知识、阅读新闻等都需要在脑海中形成自己的思考与观点。我们面对问题难免会遇到“搞不懂”“想不明白”等类似的问题,深究起来也不明所以。但是学习了批判性思维,就让我具备了基本的、区别于以往的独立性思维,使我不怕面对问题,敢于面对疑问,敢于发出质疑。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当遇到社会上的种种,我更加懂得要如何准备一个充分的理由去证明这个观点,并使自己更加坚信自身观点的正确性。能够更加有逻辑地去证明某项观点,能思维清晰地陈述某项理由。确认、证明、陈述。这是一种对于自身知识思维的信仰。当然,也可以把评判性思维简单描述为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

  从这次的学习与思考中,我认识到我自己的缺点与误区,就是有时候在分析时会受到一些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如喜欢,讨厌,希望等等。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通过个体的主动思考,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精确性、过程、理论、方法等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的思维认知过程。它是一种思维形式,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更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

  当然掌握这种思考工具的.首要前提是怀疑主义精神,我们所处的世界,真相本就是一个,谎言却有无数,假借权威,假借科学之名,混淆是非的观点比比皆是,却都想叫你相信,在这里,引用笛卡尔的那句名言:我怀疑一切除了怀疑本身。我们从怀疑出发,怀疑是不需要理由的,相信才需要。掌握思考工具的第一步,我怀疑。

  接下来我想表达一下我对批判性思维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与意义。小时候以来,我们由一个敏感对于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孩子,逐渐失去了自身的创造力,我们学会了走路吃饭学习,我们一点一滴仔细地感知着自己生存的这个世界,但我们对于世界的眼光却逐渐被封锁住。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繁重的学习早已丧失了其原本的目的。我们通过不断地记忆与背诵去累积知识,我们需要考试通关,我们需要考到一个很好的大学,然后还需要很好的记忆知识的本领去考研读博毕业,学习的意义变得狭隘。我们的创造力逐渐被扼杀,难以去独立思考,发现与获得的能力逐渐退化。

  而批判性思维则拓宽了我们的眼光,我们知道了如何去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知识,求证知识,而并非单纯的去记忆知识。我们知道了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得到我们自身的创新性成果。我们敢于去质疑,敢于去犯错,敢于一步一步求证真理,进而真正抵达到真理的彼岸。这是意义重大的。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之下,我们在追求分数高低的同时同样不能失去对创造力的发掘,与对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一代人高于一代人,真正为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做出充足的成果。

  每个行业与职业都需要批判性思维,作为一名教育者更是应该具备这种反思性思维,因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教育是培养创造性能力的基本途径,而只有批判性思维才能孕育创造能力和机会。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把创造性思维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运用到自己整个的教育过程中,要摒弃填鸭式的知识传授,要抛弃在知识学术上的师道尊严,要培养自己以及学生探究性、多样性和辩证性的思维方式,要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和多样化思考。我们要时刻谨记自己的三重身份:苏格拉底、教练以及探知活动的主持人。

  通过这一次的批判性思维培训课,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在看待事物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于从客观上分析、论证,从而得出精确的结论。我们要将批判性思维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但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切不可为了批判而批判,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精神是求真、公正、开放、反思,这与单纯的求异思维不同,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临界点,引导学生合理质疑、合理求证。

  小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9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极大的推进了应用数学和数学应用的发展,使数学几乎渗透到每一个学科领域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我们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技巧的培养,忽视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一个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不会运用,将很难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上。数学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机会,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初步的应用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体会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数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出了示范。例如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的估算"首先引入以下现实情境:学校将要举行运动会,需要购置一些体育器材,体育老师带100元钱来到体育用品专卖店,篮球每个38元,排球每个27元,跳绳每根8元,羽毛球每副22元。请你帮体育老师估算一下:买这四样体育器材大约要用多少钱?100元钱够用吗?这样一来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中大量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和一些抽象的内容,都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树立数学的应用意识的信念。

  二、亲自动手实践,寻找数学有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自动手实践。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培养应用意识。比如学了行程问题之后,让学生测量一下自己的速度,测一下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再计算出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学了纳税之后,布置学生回家了解一下爸爸妈妈一个月或者一年要缴纳多少税款。学了利息的计算之后,布置学生把自己的零用钱存起来,看一年或几年之后能得到多少利息。学生经常吃的食品、饮料就是由厂商按一定的比例配制的。学生学了"比的应用"之后,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按不同比例配制饮料。再尝尝不同的味道,觉得自己喜欢按哪一种比例配制出的味道。这样当生活实际中的情景再现时,学生就会再现所学知识时的情景来解决数学问题。

  总之,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长期贯穿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因此,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背景和机会,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小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10

  针对我们学生水平,授课时教师多采用“课文复述”这一形式,让学生巩固课内知识。教师可以给出关键词,简笔画,或者用体态语言、表格等,让学生创造性的再现已学课文。如我在上Wearegoingtohavepicnic。一课时,在这个环节我给出句型框架。让学生填写aregoingto,isgoingto,等语法点;ducks,noisy,hungry等重要单词,将对话改编成小故事,既增添了趣味性,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适当加上写的`练习。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支撑,让他们进行仿写练习。在写作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新单词和新句型的理解,加深对语篇文本和结构的把握,提高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不断反思总结和创新。让阅读教学真正发挥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作用。

  小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11

  由于阅读指导效果还受诸多要素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指导时仅教给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还不够,还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阅读指导要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同步进展,这是阅读指导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第二,要重视学习品格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克服困难、发奋向上的精神,这是阅读指导取得成效的保证。

  语文教学肩负着指导学生学习母语的任务,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阅读教学,那么侧重指导学生理解语言的任务。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根底。《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阅读水平。确实,我们现在的孩子甚至于我们的老师阅读量太少,阅读的水平也不高。如果一个小学生对一个语段或短文都不能初步地分析,不能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那是十分可悲的,也是十分令人担忧的。过去几年的语文教学使我深深地体会到,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的阅读水平急待提高。本身由于各种条件要素制约了农村孩子的阅读量不可能比城里孩子多,可要是在有限的阅读条件下又不能好好地阅读提高阅读水平,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将是失败的,也将成为学生的悲哀。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就是给了什么样的生活。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统一的要求,划一的指导,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开展,无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费时多而收效微,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开展,使得阅读教学缺乏灵动与生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程下进展个性化阅读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老师们在指导学生咀嚼、推敲语言文字,探究语言文字的美妙神奇,并没有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根据学生的水平、需要在调整,教学非常真实。她们或通过句式的变换训练来体会重点词语,或运用比照法让学生品词品句,体会词句的细微差异,学会准确地运用词句,或在想像体验中感悟品味语言……反思我们,为了追求把课文讲透,围绕情节内容进展提问分析和讨论谈话,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这些琐碎的提问和多余的分析,取代了我们的语言文字训练,影响了我们的教学成效。

  那么,如何在我们的课堂中进展语言文字训练呢?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的点。详细的讲,就是在一篇篇课文中选定几个语言文字训练的'点,我们没必要教学生学习课文中所有的知识,只能根据既定的训练目标,精选几个训练点,即选几个供学生训练用的“例子”,凭借这个“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逐渐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第二、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落到了实处。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完全看得出学生由表及里的理解,看得出学生对语言品味的提高,在教学中重视了学法指导,在读中领悟了方法。在这里,省小语理事会理事长于老师提到:教课文,老师要少讲少问,将活动时间多留给学生。确实,老师再高明的教也代替不了学生亲自体验的过程,老师的讲也不能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练习,所以我们不妨放心的将时间留给学生多读一些,多说一些,多议一些,哪怕是说得不够好不够完整,这有什么呢?这毕竟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成果啊。如何将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落到实处?于老师提到:首先要明确目标,紧扣单元训练点,关注课文的导读提示,发现问题及时指导,随时注意听,说,读,写,思的训练,关注学生要用心。其次是步骤环节要到位。

  第三、注重课堂细节。首先,老师的评价语言非常真实,不做作,充满“语文味”,她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解读,即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偏差,老师也不直接给与否认,而是让学生继续探究文本,在文本中主动获得答案。其次,老师没以成人的理解表演教学,而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辅导,帮助孩子们学习,语气、语调儿童化,让孩子们觉得非常亲切,真正表达了老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

  教学中,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语言充满童趣,贴近儿童的心理。再次,注重情感的渲染。语调表情非常煽情。另外,注重个人形象,她们的一举手,一投足,甚至是一个表情,都赏心悦目。我想,在我们的农村教育中,也应该追求这样一种端庄的教态。对于我们的学生,尤其是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弱势群体,我们的一个抚摸,一个握手,一个鼓励的眼神,对他们是一个多么大的呵护!参赛老师们不仅仅领悟到了“以生为本”“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理念,并且她们已将这种理念化为了一种实际的行动。

  小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12

  为期两天的培训落下帷幕,冒着酷暑来回奔波实属不易。先梳理一下培训活动过程:王继聚校长和陈学壮主任分别就状物类散文和抒情性散文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做了专题报告,李大森校长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做了报告,朱红甫主任做了讲座《基于学业水平质量检测的阅读教学追寻》。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专家们走下来和教师互动,话题来自教学实际,以生动的语言、大量的实例和多年的教研经验向我们诠释了各个时间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阅读教学的方向,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教师的敬业、乐业、创新、奉献的情怀。专家们的报告使我对语文阅读教学所走过的路程有清晰的了解,更明白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的艰巨。场场精彩,让我受益匪浅。

  一、阅读教学要以语言学习为中心。

  “语文”就是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运用的教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要求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语言学习得好,运用语言的能力就强。可是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由于认识的偏差,出现了人文性过度,工具性不足的倾向。表现为:重感悟,轻训练;重内容,轻语言;重阅读,轻作文等。小学语言训练要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语言学习,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

  二、语文教师是阅读教学的关键,语文课要表现语文老师的`高度与深度。

  各位专家都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爱读书,他们联系自己的实际,谈了语文教师该如何提高的文化底蕴,提高素质修养。我们不仅仅深入课堂多听课例,还要经常实践研究,上课、研讨、读书、提高。我心中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拥有一股自由的情感,一片思想的天空,进行专业的探索,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具有大将风范,要有一股真正的人文气质的形象。要达到这个高度,我们首先要做到:永葆激情,忠诚教育。语文教师要有“天高云淡,笑看云卷云舒,潮起潮落,立于潮头写春秋”的胸怀与气度。不要因为坏境的改变,经济的冲击,地位的升降而改变,永远保持一颗敬岗爱业的热情的心。然后还要做到:张扬个性,锐意改革,创意教学,形成风格;业精于勤,潜心静虑,默默努力,静静成长。最后还要做到:博览群书,好高致远。教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博览群书,将我们的言行内化为学术的性格,在反思中成长。

  三、阅读教学中,应该从教学生学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

  我对这个观点的理解是: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法。指导学生学法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情感载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可贵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要因势利导。但是,指导学生学法时仅教给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还不够,还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指导学生学法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这是指导学生学法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二十学法最好是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而不是老师生硬传授的。三是要重视学习品格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努力上进精神,这是指导学生学法取得成效的保证。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是都能在实践中总结、反思、提高,那么,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将会走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努力,期待!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7

  通过教体局组织的这次培训以及对李文文老师对阅读教学策略的解读,让我对低年级阅读教学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母语教育的起步阶段发挥着奠基作用,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等各个方面。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阅读的过程应该是感受快乐的过程,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还处于自由自在的玩耍、游戏状态,突然进入严肃、规矩的学校学习生活,孩子的乐趣需要延伸、继续,同时也要上升到新的层次,开拓新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学习以及本人低年级教学实践,将几点体会小结如下:

  一、在情境中进行阅读的指导。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自悟。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二、读演结合,提高说、写能力。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非常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

  三、继续引入多种评价方式

  在朗读的过程和方法方面,要做到重方法引导又不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应适当加点激励。

  四、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社会、家庭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中提高。教师应将语文课程根植于现实生活,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去观察、发现,去创新,以此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真正把语文课堂与生活“链接”。一篇课文提供给学生的只是一个范例,一堂课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又一个起点。教师要让学生带着喜悦与满足离开课堂,怀着激情与好奇投入更为广阔的空间。这样,教师才是真正实现了从一个“灌输者”到一个“点火者”的角色蜕变:学生,才有可能从一个“接受者”转变为一个“发现者”。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情境中阅读,把听、说、读、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就会相得益彰,再给以多种评价方式,一定会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为他们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受益一生。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在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生态氛围,这是实施有效对话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不能使一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沦落为对话的“听众”。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对话的热情,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从而促进他们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小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篇13

  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最便捷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获得信息从而进行交流的最有效的方法,小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对课外阅读缺少热情,喜欢看漫画,喜欢那些漫画多于文字的故事,知识摄入量却很少,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课改改变学生传统的偏重于记忆、理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视研究性学习,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我更关注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正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第一、加强字词句训练,打好阅读的基础

  字、词、句是文章之根,也是阅读之本,要是一个学生连起码的字词句关都不能通过,怎么可以打开阅读的大门呢?为此,在学每篇课文之前,我都会提前让学生预习字词,在正式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讲授那些难懂,难记的字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扫清阅读最基本的障碍,这一阶段的教学是最枯燥的,但也是最必要的,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都必须重视的。

  第二、抓好诗词的训练。

  古诗词其实是句子的精华,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和学会运用诗词对阅读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特别重视句子、诗词的讲解,如《望天门山》等古诗,文中还有很多优美的句子,于是我利用课间营造氛围,学生根据图片就可以身临其境的体会当时的意境,体会诗句的含义,让学生明白这些诗句、修辞用得恰如其分。

  第三、给学生延伸想象的机会。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在阅读活动中,鼓励学生想象在阅读材料所提供的情节发生之前或发生之后可能发生的情节,并加以讲述。例如在讲授《小摄影师》一课时,当少先队员发现胶卷忘在家里,他会想些什么?在取胶卷的路上会发生什么?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在想象的过程中开拓自己的思路,更深入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四、展开多样式的阅读比赛与总结。

  由于阅读指导效果还受诸多要素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指导时仅教给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还不够,还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阅读指导要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同步进行,这是阅读指导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第二,要重视学习品格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这是阅读指导取得成效的保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应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阅读水平。确实,我们现在的孩子甚至于我们的老师阅读量太少,阅读的水平也不高。如果一个小学生对一个语段或短文都不能初步地分析,不能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那是十分可悲的,也是十分令人担忧的。过去几年的语文教学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的阅读面太窄,只有不断的阅读,才能对文章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书中自有黄金屋”,只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学生才能在语文的学习中越走越远。

【小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小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04-2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05-0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10-17

小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15篇12-18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15篇07-0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15篇12-21

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01-16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01-3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05-04